批判课程理论论文_李宝庆,吕婷婷,樊亚峤

导读:本文包含了批判课程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课程,理论,托马斯,贝尔,普尔,批判性,维茨。

批判课程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宝庆,吕婷婷,樊亚峤[1](2017)在《托马斯·波克维茨的批判课程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波克维茨的批判课程理论以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知识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史学观、布迪厄的空间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课程本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方法论进行了深刻剖析。他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转向"最有价值的知识如何形成"的提问方式,重新审视了权力、知识、主体、历史的概念,以独特的课程研究视角挑战传统课程观和主流批判课程理论,从而为课程研究打开新的可能性空间。(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10期)

吕婷婷[2](2016)在《托马斯·波克维茨的批判课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波克维茨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课程与教学系教授,是美国批判课程理论和教育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历史、艺术、文学、心理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并结合当下的历史、人类学和国际教育改革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探讨教师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研究、教育政策、国际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等议题。通过与批判理论、知识社会学、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对话,波克维茨将研究的重心转向控制学校运作的知识及理性系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社会认识论。他着写的《教育改革的政治社会学:教学、教师教育和研究中的权力/知识》确立了他在美国后结构主义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他的福柯式课程研究,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转向“最有价值的知识如何形成”的提问方式,重新审视了权力、知识、主体、历史的概念,以独特的课程研究视角挑战传统课程观和主流批判课程理论,从而为课程研究打开新的可能性空间。波克维茨的课程理论富有批判性和政治性的特征,他以福柯的权力概念为分析工具,分析知识形成的历史情景和社会背景及其对学校教育主体的作用,揭示了课程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基于“权力生产知识、知识建构主体”的思想脉络,波克维茨对现代学校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这一过程,提出了不同于主流批判课程理论的另类批判课程思想。本研究的目的对波克维茨的批判课程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并进而提出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粗浅启示。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部分梳理了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形成的背景,对波克维茨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学术历程、课程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理论基础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第叁部分介绍了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从课程本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展开:1、课程本质:波克维茨基于福柯的生产性权力观提出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性实践”;2、课程目标:波克维茨批判现代学校教育对人的压制,提出课程目标应该培养儿童批判态度,实现个体解放;3、课程内容:波克维茨指出,课程内容应该被视为一种科学事件,以重新审视当前学校课程中的“学科炼金术”的思维;4、课程实施:波克维茨认为课程实施是一种社会体系,必须通过创建“自我批判共同体”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发展;5、课程评价:波克维茨认为课程评价是为儿童经验提供条件的机制,而非评价儿童的机制;6、课程研究方法论:波克维茨主张课程研究应以社会认识论的方法代替以追求实用知识为目的的经验分析法。第四部分对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进行评价。主要论述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的价值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指出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为我国课程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方法论,并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自我批判态度;重视跨学科课程;构建平等互惠的师生关系;注重社会认识论思维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0)

杨明全[3](2015)在《批判课程理论的知识谱系与当代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批判课程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知识谱系。在其"家谱"中,"解放理论"、"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构成了批判课程理论的叁个主要支系,其中"再生产理论"支系又分化出叁种模式:"经济再生产模式"、"文化再生产模式"和"霸权再生产模式"。批判课程理论体现了"社会批判"的精神气质,把揭秘"隐性课程"、弘扬社会正义、消除各种歧视作为时代课题,为当代课程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5年04期)

李春霞[4](2015)在《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尔·胡克斯,美国教育家、女权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作家、诗人,是当今美国社会最负盛名的黑人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研究领域涉及广泛且见解独到,横跨教育、文学、女性主义理论、文化批评等领域。黑人女性、大学教授、解放教育学家、激进女性主义者等等多重的身份角色赋予了她多维的分析视角来审视美国的社会问题,她大胆的写作风格,独到的思想见解在美国社会学术领域与公众领域、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与评论。整体来说,她的思想倾向于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范畴,批判现代性与欧洲中心论。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大学教授,一名强调民主的公共知识分子,胡克斯如其他批判教育学家、解放教育学家一样在强调解放个人的同时,为教育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意义。力图通过将民主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转变的手段,促成一个民主公正的社会。她不断的广泛吸收各种理论来完善并支撑她的批判课程思想,比如批判教育学、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人间佛学等理论都构成了其批判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通过不断的理论积累与教育实践,她提出的“交融教育学”(engaged pedagogy,亦称“关系教育学”)丰富了当代西方的教育话语体系的同时,也成为西方教育界令人瞩目的思想与主张。在她的交融教育学思想中,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交叉理论对课程与文化、权力、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解构,胡克斯对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践、课程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丰富了当代课程研究话语。胡克斯在她的许多着作中都结合她的个人经验进行叙事,擅长使用自传式民族志,通过交织个人生命故事以及理论课程,让难以理解的后现代及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变得生动具体。对于胡克斯生命故事的了解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她的批判课程理论。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在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胡克斯成长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第二部分介绍了她主要的批判课程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胡克斯批判课程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批判教育学、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人间佛学、阶级主义理论及种族主义理论。归纳了以上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对胡克斯批判课程思想的影响。2,胡克斯批判课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践以及课程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展开论述。3,对胡克斯批判课程思想的思考与评价。第四部分结合我国现实,探讨胡克斯的批判课程思想对当前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其一要秉持人文关怀的课程价值取向;其二要重视课程公平;其叁要在课程中适度彰显非理性精神;其四要重视培养与发展教师的批判意识与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10)

李宝庆,李春霞[5](2015)在《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她以批判教育学、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人间佛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研究方法提出了独到见解,在丰富当代课程研究话语的同时,也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王佳佳[6](2015)在《内尔·诺丁斯的批判性课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是美国着名的教育哲学家,以关怀理论和幸福观着称。诺丁斯关心个体,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她指出学校的教育包括3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合作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美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诺丁斯建立在关怀伦理基础上的批判性课程,将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主题知识纳入学校教育,拓展了教育的内涵与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理解的能力。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是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另外介绍了国内外对批判性思维和诺丁斯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介绍诺丁斯批判性课程理论产生的原因。第叁部分详细探讨了诺丁斯批判性课程理论的知识观。第四部分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介绍了诺丁斯批判性课程的实施观。第五部分介绍了西方的批判性课程以及诺丁斯批判性课程理论的特色。第六部分是诺丁斯批判性课程理论对我国的启示。诺丁斯批判性课程知识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现实背景,古典哲学家的教育论、当代美国面临的社会问题,都对诺丁斯批判性课程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诺丁斯的批判性课程是以幸福观、关怀伦理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主要从私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职业生活领域这叁大领域建构批判性课程知识观,其中,关心与爱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教育目的旨向学生的幸福。此外,诺丁斯批判性课程理论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有着滞后性的问题。而诺丁斯的批判性课程理论使我们认识到: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教师、国家、学校的共同努力;教师需要构建合理的批判性知识观;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应该指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怀疑精神;学校要提供富有人文性、实践性、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教材。(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7)

董智慧[7](2013)在《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普尔是美国批判课程论的核心人物,本文在弥补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致力于全面探讨阿普尔的批判课程理论。首先,探讨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的主要来源。复杂的个人经历、多元的学术来源以及变动的社会背景共同促成了其批判课程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复杂的个人经历是其学术思想的内在源泉,既包括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又涵盖其个人独特的学习及工作经历。马克思主义及新马克思主义、解释论、后现代及后结构主义等多元的学术渊源构成了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的主体框架。而为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危机所展开的教育改革是其批判课程理论的现实土壤。其次,分析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的主要内容。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即是批判。阿普尔认为,这是一个向右转的时代,一个美国民主面临严峻危机的时代。基于对美国课程改革的批判阿普尔了探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本质,揭示了保守主义力量对课程的控制:对宏观课程政策的控制和对微观课程领域的控制。宏观课程政策方面,阿普尔认为在保守主义势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美国的教育政策基本上被保守主义力量控制,围绕着“市场”、“标准”、“卓越”、“责任”等展开。阿普尔认为,国家处于形成中,它不仅是一个阶级间进行斗争与妥协的场所,而且也是阶级内进行斗争和妥协的场所。因此,他指出美国当下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政策并不是由单一政治力量强制推行的,而是不同群体间矛盾与妥协的结果。这既包括保守主义联盟内部的矛盾与妥协又包括保守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妥协。二者共同促成了强调市场、标准、回归传统的保守主义教育政策。阿普尔认为,除了对宏观课程政策的控制外,保守主义联盟的触角也伸向了微观课程领域。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静态的课程内容的控制和对动态的教学过程的控制。保守主义联盟对静态课程内容的控制,主要体现于实体文本教科书和虚拟文本第一频道的内容与形式中;对动态教学过程的控制主要体现于教师所面临的“去技能化”困境及各类学生的“反学校文化”中。通过对微观课程领域的控制,保守主义联盟最终控制了教师和学生,达到了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抵制与反抗,这为实现民主教育和民主课程提供了契机。保守主义复兴造成了当下民主教育的深重危机,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民主。对于阿普尔来说,批判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一种关于教育民主和为了教育民主的实践。民主教育正是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所捍卫的对象和改善课程控制问题的出路。阿普尔不仅提出了关于民主课程的理论同时还主张要进行民主课程实践。阿普尔认为,民主课程应该依照实际通过不断的建构与再建构形成,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内容主张多元与差异,教学过程强调平等、协商的对话关系。对于阿普尔而言,任务不只是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世界,因此,民主课程理论必须导向现实教育生活。阿普尔认为在保守主义力量大行其道之际民主实践需要采用“阵地战”策略:构建进步主义联盟和创立民主学校,一步一步地挑战统治者。一定程度上阿普尔是对由杜威所创建的进步主义民主政治和学术批判传统的复归但是又超越了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传统。阿普尔的民主课程具有更强烈、更深刻的批判色彩。最后,对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做出适当评价。在对美国保守主义联盟控制下的教育政策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阿普尔的理论表现出了关系分析、批判性、政治性及从控制到抵制再到博弈的流变等特点;与此同时,也存在二元对立倾向、去效率化倾向及相对主义倾向。就阿普尔所建构的民主课程而言,作为一种价值课程它体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民主性、实践性和建构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事实课程在实践领域存在种种困难。(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王琰[8](2010)在《批判课程理论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批判课程理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再生性知识;课程实施强调的是对话式教学。批判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面对新课改产生了诸多启示。(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期刊2010年05期)

金玉梅[9](2007)在《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源于欧美、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批判课程理论,是基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状况的反思而产生的。它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思想基础,致力于揭示学校教育中课程的社会控制现象,并由此发展出了叁种再生产模式,即“经济再生产”、“文化再生产”和“霸权—国家再生产”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代表人物转向了抵制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中存在着抵抗因素,课程不是原封不动地传递统治阶级的文化,学校也在创造着文化。教科书分析、对话、协商等是他们提出的主要设想,借以消除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渗入,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及社会和道德责任的意识与能力。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释了本研究的思路与价值。第一章:社会批判课程的思想基础。社会批判课程的思想基础主要来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对传统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具理性”进行了批判,并重建了“交往理性”。第二章:社会批判课程的目标。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的诸多代表人物对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的课程目的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实质是实现阶级的再生产,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为目的的“解放”的课程目标。这种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特征。第叁章:社会批判课程的内容。社会批判课程学者指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受统治阶级的意志控制的,体现的是主流阶级的文化资本。他们主张通过课程史研究和教科书分析来消除意识形态对课程的影响,选择再生性知识,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第四章:社会批判课程的实施。社会批判课程的实施是一种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意义创造者和平等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对话、平等的“我—你”型交往关系。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运用学生的语言与他们一起来提高其认识和揭示现实的能力。第五章:对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的评价。从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第六章:社会批判课程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社会批判课程理论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或视角。同时,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7-04-15)

黄洁,丁荣森[10](2006)在《新课程背景下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研究了阿普尔反科技-工具理性、反客观中立的课程意识观、反传统范式和反文化霸权与控制的批判课程理论观,和批判课程理论指出的课程的意识形态特性、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并根据批判课程理论视课程为“反思性实践”的理论,提出了关于课程权力与结构改革及课程行动研究等方面在我国新课改中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半月)》期刊2006年04期)

批判课程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托马斯·波克维茨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课程与教学系教授,是美国批判课程理论和教育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历史、艺术、文学、心理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并结合当下的历史、人类学和国际教育改革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探讨教师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研究、教育政策、国际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等议题。通过与批判理论、知识社会学、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对话,波克维茨将研究的重心转向控制学校运作的知识及理性系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社会认识论。他着写的《教育改革的政治社会学:教学、教师教育和研究中的权力/知识》确立了他在美国后结构主义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他的福柯式课程研究,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转向“最有价值的知识如何形成”的提问方式,重新审视了权力、知识、主体、历史的概念,以独特的课程研究视角挑战传统课程观和主流批判课程理论,从而为课程研究打开新的可能性空间。波克维茨的课程理论富有批判性和政治性的特征,他以福柯的权力概念为分析工具,分析知识形成的历史情景和社会背景及其对学校教育主体的作用,揭示了课程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基于“权力生产知识、知识建构主体”的思想脉络,波克维茨对现代学校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以历史的视角审视这一过程,提出了不同于主流批判课程理论的另类批判课程思想。本研究的目的对波克维茨的批判课程理论的形成和基本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并进而提出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粗浅启示。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部分梳理了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形成的背景,对波克维茨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学术历程、课程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理论基础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第叁部分介绍了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从课程本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研究方法五个方面展开:1、课程本质:波克维茨基于福柯的生产性权力观提出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性实践”;2、课程目标:波克维茨批判现代学校教育对人的压制,提出课程目标应该培养儿童批判态度,实现个体解放;3、课程内容:波克维茨指出,课程内容应该被视为一种科学事件,以重新审视当前学校课程中的“学科炼金术”的思维;4、课程实施:波克维茨认为课程实施是一种社会体系,必须通过创建“自我批判共同体”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发展;5、课程评价:波克维茨认为课程评价是为儿童经验提供条件的机制,而非评价儿童的机制;6、课程研究方法论:波克维茨主张课程研究应以社会认识论的方法代替以追求实用知识为目的的经验分析法。第四部分对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进行评价。主要论述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的价值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指出波克维茨批判课程理论为我国课程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方法论,并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启示;培养学生的自我批判态度;重视跨学科课程;构建平等互惠的师生关系;注重社会认识论思维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批判课程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宝庆,吕婷婷,樊亚峤.托马斯·波克维茨的批判课程理论[J].外国教育研究.2017

[2].吕婷婷.托马斯·波克维茨的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6

[3].杨明全.批判课程理论的知识谱系与当代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5

[4].李春霞.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15

[5].李宝庆,李春霞.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

[6].王佳佳.内尔·诺丁斯的批判性课程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7].董智慧.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8].王琰.批判课程理论及其对新课改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

[9].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0].黄洁,丁荣森.新课程背景下阿普尔批判课程理论探析[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

论文知识图

社科评奖重庆市第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获奖...社科评奖重庆市第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获奖...社科评奖重庆市第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获奖...社科评奖重庆市第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获奖...社科评奖重庆市第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获奖...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

标签:;  ;  ;  ;  ;  ;  ;  

批判课程理论论文_李宝庆,吕婷婷,樊亚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