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蜡质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蜡质,基因,干旱,大麦,表皮,脱落酸,生化。
蜡质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童涛,方云霞,张晓勤,薛大伟[1](2019)在《植物表皮蜡质特性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表皮蜡质是覆盖于植株地上部分的白色薄层,在植物抗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植物表皮蜡质组分的理化特性、合成、转运及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在植物蜡质研究方面需解决的问题,以期推进植物表皮蜡质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袁惠君,马倩国,高泽,李学勇,鲍婧婷[2](2019)在《扁果枸杞角质层蜡质合成相关基因LbCER1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旱生植物中醛脱羰基酶基因(ECERIFERUM1,CER1)在响应渗透胁迫过程中的分子特性,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RACE法克隆了耐盐耐旱的扁果枸杞CER1基因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法检测在渗透胁迫处理后扁果枸杞CER1在各器官中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扁果枸杞CER1的cDNA序列长2 168 bp,开放阅读框为1 881 bp,命名为LbCER1,编码626个氨基酸,有4个跨膜区、1个脂肪酸羟化酶结构域和1个位于C-末端的Wax2结构域。该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72.47 ku,等电点为7.40,脂肪指数为91.28,不稳定系数为27.88,平均亲水性为-0.070,是一种耐高温、性质稳定的偏碱性亲水蛋白。LbCER1蛋白定位在内质网膜上,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环组成,分别占44.09%和45.21%,与叁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LbCER1与茄科植物亲缘关系近,同源性达100%。LbCER1基因在叶、茎、根中均表达。与对照相比,160 mmol/L山梨醇渗透胁迫处理下,6 h时LbCER1基因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增加1.8倍,茎中的相对表达量增加21%,12 h时降低14%,根中渗透胁迫处理6,12 h时,LbCER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1.1倍和32%;80 mmol/L山梨醇渗透胁迫下,仅叶在处理6 h时LbCER1表达量增加66%,茎和根中表达量降低或差异不显着,表明LbCER1可能与扁果枸杞响应渗透胁迫有关。(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世峰,郭烨,李梅兰,侯雷平,王文娇[3](2019)在《黄瓜蜡质合成基因CsCER10的表达模式及生物学信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应用荧光定量技术在黄瓜中筛选出了可能与蜡质合成相关的基因CsCER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CsCER10在黄瓜不同组织及盐胁迫、干旱、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利用DNAMAN,MEGA5及SPDBV等软件对CsCER10的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为黄瓜表皮蜡质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CsCER10在黄瓜的各个器官均有表达,在叶片和果皮中的表达量较高;CsCER10受非生物胁迫的诱导,在遭受干旱、低温及盐胁迫时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与前人对蜡质合成基因的研究结果一致,可推断CsCER10是与蜡质合成相关的基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董昕[4](2019)在《甘蓝显性蜡质缺失基因BoGL-3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简称甘蓝,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其营养丰富、适应性强,是一种重要的栽培蔬菜。叶球颜色是甘蓝重要的品质性状,甘蓝蜡质缺失突变体由于表皮蜡质的缺失,球叶表现为亮绿色,具有较好的商品性。蜡质缺失突变体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植物蜡质合成调控途径和亮绿甘蓝种质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甘蓝显性蜡质缺失突变体cgl-3为材料,对显性蜡质缺失基因BoGL-3进行了精细定位,并对定位区段内的基因进行了分析,为BoGL-3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以蜡质缺失甘蓝cgl-3和普通芥蓝DH系939为双亲构建六世代群体,F_1和BC_1P_1植株全部表现为蜡质缺失;F_2群体和BC_1P_2群体中的蜡质缺失植株与正常植株分别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进一步证明突变体cgl-3的蜡质缺失性状为单基因显性遗传。2.根据BSA法筛选多态性标记并利用F_2群体的隐性单株对蜡质缺失基因BoGL-3进行精细定位,结果显示所有的标记都位于目的基因的同一侧,最近的分子标记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2cM,蜡质缺失基因BoGL-3被定位在8号染色体末端83kb的区间内。3.对cgl-3及其野生型进行转录组分析,共得到834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cgl-3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187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5153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酮体合成与降解、芥子油苷生物合成和蜡质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定位区间中的Bo8g118320基因与拟南芥蜡质合成相关基因CER1同源且在cgl-3中表达显着下调,因此将其作为BoGL-3的候选基因。4.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Bo8g118320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预测目的是一种位于内质网中的膜蛋白。经克隆、测序发现,cgl-3中Bo8g118320及其启动子序列未发生变异。qRT-PCR结果显示Bo8g118320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推测BoGL-3可能通过抑制该基因表达来减少蜡质合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4-01)
齐晨辉[5](2019)在《苹果蜡质相关基因MdCER1的分离及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生植物大约在4.5亿年前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水生生物过渡到干燥的陆地环境中需要发育一层扩散隔膜来帮助植物抵御干旱胁迫,于是植物进化出角质层。角质层的出现是植物史上最伟大及最有创新性的进化之一。角质层由角质及表皮蜡组成,表皮蜡在植物发育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包括保护植物免于干燥、适应变化莫测的温度、抵抗紫外辐射以及昆虫与病原菌的侵害。而苹果蜡质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逆境及采后贮藏品质等息息相关:苹果表皮的蜡质能抵御真菌、昆虫等造成的外部损伤,并且能阻止内部组织水分蒸发,提高采后贮藏品质,所以研究苹果的蜡质是非常有意义的。近年来,与蜡质合成相关的调控机制被报道的越来越多,例如Drought Hypersensitive(DHS)基因、DEWAX基因、eceriferum(cer)相关基因以及MYB转录因子MYB106、MYB16、MYB30和MYB96等。蜡质在调节植物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些蜡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和水稻中,在苹果中少有研究。蜡质对苹果果实的品质和抗性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苹果中蜡质相关基因的功能意义重大。本研究中以‘皇家嘎拉’苹果为研究对象,在蔷薇科基因组数据库上通过序列比对找到了一个与拟南芥AtCER1同源性最高的基因MDP0000461409,并将其命名为MdCER1。对MdCER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上游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与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干旱之间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MdCER1观测表皮蜡的变化;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MdCER1探究表皮蜡变化与ABA响应和抗旱性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MdCER1的分离与序列分析MdCER1序列的开放阅读框为1,872 bp,能够编码623个氨基酸。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苹果的MdCER1与白梨的PbCER1亲缘关系最近。并且苹果MdCER1和拟南芥AtCER1的蛋白3D结构相似且能够重迭,二者均含有脂肪酸羟化酶超家族及蜡质碳端保守结构域。分析MdCER1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发现MdCER1启动子序列含有ABA响应元件ABRE,干旱诱导相关的MYB结合位点MBS,表明MdCER1与ABA及抗旱性相关。2.MdCER1基因调控表皮蜡的合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进行组织表达分析显示,MdCER1在根、茎、叶、花和果实中转录水平均有所变化,并且在叶中含有最高的基因表达水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发现相比于转入空载体的拟南芥,异位表达MdCER1拟南芥叶片表皮蜡增多,并且提取拟南芥叶片总蜡量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果。表皮蜡的改变往往会影响角质层通透性的改变,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及失水实验发现:相比于异位表达MdCER1的3个拟南芥株系,转入空载体的拟南芥叶片失水率更快,并且转入空载体的拟南芥叶片被甲苯胺蓝强烈着色,表明MdCER1使得拟南芥叶片表皮通透性明显降低。3.MdCER1基因响应ABAqRT-PCR检测发现MdCER1能够响应ABA信号,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响应更加明显。在培养基处理的拟南芥实验中发现:相比于对照,加入10μmol/L ABA和30μmol/L ABA处理后使得异位表达MdCER1的拟南芥相比于转入空载体的拟南芥主根长度明显变短,表明MdCER1对ABA敏感。4.MdCER1基因增强植物抗旱性qRT-PCR检测发现MdCER1能够响应干旱,并且发现相比于对照,MdCER1异位表达拟南芥株系在4%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及6%PEG培养基上幼苗的根长长于转入空载体的拟南芥根长。利用生长在土壤中的成苗进行干旱处理,发现相比于转入空载体的拟南芥,MdCER1异位表达拟南芥株系在缺水条件下,生长状态好,这些结果表明MdCER1能够增强植物抗旱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吕夏晨,郑好,张唯一,路雪丽,方云霞[6](2019)在《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大麦生理及蜡质基因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大麦品种P25(抗旱型)、Golden Promise(GP)和野生大麦H602为试验材料,待幼苗生长至两叶时,用一定浓度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处理,取大麦幼苗叶片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和蜡质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24 h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上升趋势,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均上升;检测的10个蜡质相关基因中,8个表达上调,2个表达下调,且基因的表达存在种间差异性.该研究初步探讨了具有代表性的大麦品种之间抗旱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郑好,吕夏晨,谭赛琼,路雪丽,张弦[7](2019)在《干旱胁迫下大麦蜡质缺失突变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蜡质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型大麦品种浙农大3号(ZJU3)和蜡粉缺失突变体P1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待幼苗生长到2叶时,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比较大麦蜡粉缺失突变体和野生型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响应及10个蜡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持续上升,丙二醛含量上升,表明大麦蜡粉的缺失会降低其抗旱能力。选取的10个蜡质基因中,P1相对于ZJU3有6个基因表达下调,3个基因表达上调,1个基因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蜡粉缺失突变体的特性及野生型较蜡粉缺失突变体在抗旱性上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敖艳[8](2019)在《扶桑绵粉蚧蜡质成分及合成相关基因far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 Tinsley)是一种正在我国扩张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的外来入侵害虫。该粉蚧体表覆被的蜡粉具有重要保护功能,但目前对其蜡质的成分、相关合成基因的种类、表达特性和具体功能等尚缺乏了解。鉴于此,本研究观察了该粉蚧体泌蜡腺体的种类和结构,鉴定了蜡泌物的化学成分,测定了蜡质合成相关基因far在该粉蚧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并采用RNAi技术对部分far基因进行了干扰,结果如下:1.在扶桑绵粉蚧的体表观察到叁种泌蜡腺体,以叁格腺的数量最大,管腺次之,盘腺最少。采用GC-MS测定了蜡泌物的化学成分,发现主要有碳氢化合物、醇类、脂肪酸、酮类、醛类和酯类,同时有数种含有芳香基团的衍生物。2.有4个脂肪酰辅酶A还原酶(FAR,在其他生物中发现其参与蜡质合成)基因far存在扩张现象,分别命名为Psfar-1、Psfar-7、Psfar-2、Psfar-4。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这4个基因的N端均存在Rossmann折迭结构域,该域内含有NAD(P)H结合模体TGXXGXXG和FAR活性位点模体YXXXK。其中,Psfar-1、Psfar-2和Psfar-3在蛹期高表达,在若虫期表达量相对较低,而Psfar-4在若虫期和雌成虫期高表达,蛹期低表达,4个基因在雄成虫期的表达量均很低。3.向3龄若虫显微注射dsRNA后,上述4个基因中仅有Psfar-1和Psfar-2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干扰效果明显,但被干扰个体体表的蜡质未见明显减少。本研究基本明确了扶桑绵粉蚧体表蜡腺的种类及其蜡泌物的化学组分,明确了 4个far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为研究该粉蚧蜡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和功能积累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4)
孙双燕,徐小龙,李建粤[9](2018)在《水稻种子蜡质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蜡质基因在胚乳中表达模式,选用蜡质基因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构建融合基因导入水稻。转基因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种子胚乳GUS活性检测表明,种子发育过程中,蜡质基因表达逐渐从边缘向中心伸展。在水稻开花第2天至第5天对蜡质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蜡质基因在开花第3天开始表达,并在开花第5天出现明显增强现象。(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11期)
杨彦会,马晓,张子山,郭军,李月楠[10](2018)在《干旱胁迫对蜡质含量不同小麦近等基因系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叶片蜡质含量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一对小麦近等基因系多蜡质品系JM205和少蜡质品系JM204为试验材料,将二者种植在同一盆中,在人工气候室采用逐渐干旱的方式模拟田间干旱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同步测定了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下小麦旗叶的水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荧光参数。【结果】轻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49%)下,多蜡质品系JM205与少蜡质品系JM204旗叶的光合速率(Pn)无显着差异,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多蜡和少蜡质品系的光合速率都逐渐降低,但少蜡质品系JM204下降幅度更大。在中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9%—32%)下,多蜡质品系比少蜡质品系具有较高的水势和较大的气孔开度,因此CO_2供应充足,光合速率更高;少蜡质品系的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较多蜡质品系下降更快,说明少蜡质品系PSII电子传递受阻情况和光抑制比多蜡质品系更严重;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参数分析(JIP-test)发现PSII电子传递受阻主要是因为受体侧QA到QB电子传递限制。在重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降到32%以下)时,多蜡质与少蜡质品系的水势和光合能力都大幅下降且二者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多蜡质品系JM205在中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49%—32%范围)下具有较高的光合优势;本研究为小麦抗旱性选育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蜡质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旱生植物中醛脱羰基酶基因(ECERIFERUM1,CER1)在响应渗透胁迫过程中的分子特性,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RACE法克隆了耐盐耐旱的扁果枸杞CER1基因的cDNA序列,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法检测在渗透胁迫处理后扁果枸杞CER1在各器官中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扁果枸杞CER1的cDNA序列长2 168 bp,开放阅读框为1 881 bp,命名为LbCER1,编码626个氨基酸,有4个跨膜区、1个脂肪酸羟化酶结构域和1个位于C-末端的Wax2结构域。该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72.47 ku,等电点为7.40,脂肪指数为91.28,不稳定系数为27.88,平均亲水性为-0.070,是一种耐高温、性质稳定的偏碱性亲水蛋白。LbCER1蛋白定位在内质网膜上,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环组成,分别占44.09%和45.21%,与叁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LbCER1与茄科植物亲缘关系近,同源性达100%。LbCER1基因在叶、茎、根中均表达。与对照相比,160 mmol/L山梨醇渗透胁迫处理下,6 h时LbCER1基因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增加1.8倍,茎中的相对表达量增加21%,12 h时降低14%,根中渗透胁迫处理6,12 h时,LbCER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1.1倍和32%;80 mmol/L山梨醇渗透胁迫下,仅叶在处理6 h时LbCER1表达量增加66%,茎和根中表达量降低或差异不显着,表明LbCER1可能与扁果枸杞响应渗透胁迫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蜡质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童涛,方云霞,张晓勤,薛大伟.植物表皮蜡质特性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袁惠君,马倩国,高泽,李学勇,鲍婧婷.扁果枸杞角质层蜡质合成相关基因LbCER1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9
[3].王世峰,郭烨,李梅兰,侯雷平,王文娇.黄瓜蜡质合成基因CsCER10的表达模式及生物学信息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
[4].董昕.甘蓝显性蜡质缺失基因BoGL-3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齐晨辉.苹果蜡质相关基因MdCER1的分离及功能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9
[6].吕夏晨,郑好,张唯一,路雪丽,方云霞.干旱胁迫下不同品种大麦生理及蜡质基因表达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郑好,吕夏晨,谭赛琼,路雪丽,张弦.干旱胁迫下大麦蜡质缺失突变体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蜡质基因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8].敖艳.扶桑绵粉蚧蜡质成分及合成相关基因far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9].孙双燕,徐小龙,李建粤.水稻种子蜡质基因表达分析[J].种子.2018
[10].杨彦会,马晓,张子山,郭军,李月楠.干旱胁迫对蜡质含量不同小麦近等基因系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