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近瑶[1]2004年在《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先锋派音乐在20世纪音乐史上留下了色彩缤纷的印迹。本文研究的先锋派音乐是特指1945年前后产生的带有实验特征的一系列音乐流派,并择取这一时期音乐形态中的不确定性特征进行美学研究。本文结合先锋派音乐的基本技法与形式,在美学层面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于音高、时值、曲式、物质载体、演出手段等音乐要素结合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明确不确定性特征在先锋派音乐中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结合先锋派艺术、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费文化等理论,挖掘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创作手法的深层美学内涵。在传统意义上,不确定性特征的音乐是不具备作品完整性、封闭性等形式规范的,但从其社会功能、创作诉求等角度深究,它是具备“艺术作品”性质的。从最直接的审美感受来看,这类作品具有极端个人化的倾向,不易准确概括出该类作品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但是它们在审美上的不可预知性却是唯一统一的特征。对于这样特殊的艺术创作,深究其创作理念的形成,除了受到二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西方音乐观念以及现代人文思潮也促使它不断尝试摆脱传统理性的束缚,走出一条反理性的道路,努力创造一个新的音乐格局。同时,横向对照同时期的其它各个艺术门类,不确定性特征不仅仅存在于音乐领域,更加广泛的流行于视觉艺术等范畴内,并且这些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由此证明此特征在先锋派艺术中是具有普遍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除了结合具体音乐作品的形式技法来研究美学内涵,在对于不确定性特征的社会文化评价上,不同于一般文献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从机械复制等角度挖掘其内在矛盾,并进一步研究此类艺术的消亡原因,以及对后世影响等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对不确定性美学特征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且积极地肯定了这一创作理念的存在意义。
李晓蓓[2]2013年在《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理论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卓菲娅·丽莎的音乐美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其音乐特殊性以及后期音乐美学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丽莎的叁本着作——《音乐美学问题》、《论音乐的特殊性》以及《音乐美学新稿》的分析,梳理出卓菲娅·丽莎的主要音乐美学理论体系。除前言与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有:本文的研究动机、卓菲娅·丽莎的生平与着作以及对前人研究的综述。第二章论述卓菲娅·丽莎的理论背景,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苏联的美学理论、音乐思想等方面进行介绍。第叁章为对丽莎早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主要围绕《音乐美学问题》一书,探讨丽莎的音乐外部关系论,如音乐之于上层建筑、音乐的阶级性等。第四章重点对丽莎关于音乐特殊性理论进行论述,将其主要内容按一定逻辑关系整理分类。第五章主要阐述丽莎后期的音乐美学理论,如音乐作品的本质、音乐价值与音乐的理解、接受问题。第六章将对卓菲娅·丽莎的音乐美学理论进行全面评价,探讨其对中国部分音乐美学研究者和当代中国音乐美学所形成的影响,对卓菲娅·丽莎的音乐美学理论作整体、客观的评价,论述丽莎音乐美学理论的特点,指出其理论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
郝近瑶[3]2007年在《对于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几点美学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阐述不确定性特征的几点美学思考之前,要先明晰一个观点,本文谈到的“不确定性”特征不是仅仅局限于最具有代表性的“偶然音乐”,而是包括整个先锋派音乐。利用不确定性特征进
刘丹霓[4]2011年在《译着《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文中认为美国当代着名音乐学家伦纳德·迈尔(1918—2007)的《音乐、艺术与观念:二十世纪文化中的模式与指向》是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和文化史着作。他以极其宽广的学术视野,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20世纪前后受到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变革,及其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信念、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深远影响,为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和音乐分析等诸多音乐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引发新的思考。作者对音乐、艺术和文化当今现状的描述及对未来走向的预期体现出其敏锐洞见和长远预见。全书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各艺术门类,并将这种广阔的共时研究放入历时性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符合当下音乐学术发展潮流,必将对当今音乐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全书分为叁大部分,共十二章以及本书1994年再版时所新增的一篇跋论(第一版于1967年问世)。第一部分“前奏:现时已然境况”包括第一至五章,主要涉及对西方传统的调性音乐以及美学价值观的探讨;第二部分“现时境况,及将来或然境况”包括第六至九章,详尽论述本书主要观点——即将到来的时代是一个多种风格共存的波动静态时代。第叁部分“音乐中的形式主义:质询与保留”包括第十至十二章,以整体序列主义音乐为重点,探讨了当代高度复杂的实验音乐的理论、创作和接受问题。最后的跋论则是对全书主要论点的总结、引申和补充。书评主要从全书的逻辑建构、思想内容、中心概念与关系、着述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所引发的争议五个方面对这部着作进行剖析和解读,并对作者其人及其思想理论、国内研究状况、引入本书的意义、重要术语译法以及译后心得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
刘博[5]2011年在《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先锋音乐论》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西方先锋音乐是特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出现的带有实验性质的新音乐。在这个时期里,二战后的社会因素促成了音乐家们推陈出新,先锋音乐家们否定了传统音乐的技法和表演形式等因素,在作品中频繁更替新的技法,创造新的音色,力图让自己的音乐与众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进步,不仅仅是在科学技术上,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学习交流,西方的音乐家们接受并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髓,东方的音乐家也与西方文化艺术融会贯通。约翰·凯奇作为先锋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创作和思想影响了当时世界上一大批作曲家。本文中笔者会详细的论述约翰·凯奇的音乐创作。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先锋音乐的发展固然推动了西方音乐的前行,但是由于作曲家在创作中过度的求新、求异,导致西方先锋音乐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的正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西方的先锋音乐具体的发展,定义,流派演变。第二部分:先锋音乐之所以在音乐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开创了不同于以往传统音乐的新技法、努力创造实验新的音色,另外在这个时期内先锋音乐家们受到了社会发展和源源不断的新思想影响,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作品。随着东西方国家的交流学习逐渐增多,东方文化在西方慢慢生根发芽。本章节主要讲述印度哲学、日本禅宗、中国《易经》对先锋派作品的影响,受这种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约翰·凯奇的作品。先锋音乐的创作也在科技发展中汲取灵感,乐器的制作、音乐形式的创新,很多都是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影响。除了音乐之外,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对先锋音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后从先锋音乐的代表人物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入手继续了解,同时期在中国,谭盾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带有强烈的时代思想的烙印,他们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价值观,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谭盾去美国学习西方现代音乐。在美国他结识了约翰·凯奇,传承了凯奇的思想,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把这种西方先锋音乐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第叁部分:介绍先锋派音乐独特的风格特点,另外由于先锋派音乐的没有掌握好作品中的平衡,导致作品中新技法堆积、节奏混乱,声音效果不悦于耳。有的作品甚至走上了“行为艺术”的道路,严重脱离了音乐的本质。
李鸽[6]2011年在《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文中指出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是当代前沿文化思想、技术水平和哲学理论的重要载体,是建筑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它们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承载着当今时代的最高审美理想。从形态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作品展开的研究是破解当代建筑审美迷局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预见建筑未来发展走向的一个重要视阈。本文借助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形态的角度入手,借助现代建筑理论和美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大众化、“非人化”、技术化和哲学“互文”四种倾向来阐释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美学特征,从宏观上把握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的总体美学概况和未来走向。论文通过梳理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缘起脉络,总结出其自身特质。通过分析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美学基因构成,阐释出当代先锋艺术与建筑审美理念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分析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审美语境的过程中,阐述其多元化形态审美理念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论文明确界定了大众和大众文化的概念,指出了部分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审美表现出大众化倾向的美学特点。根据建筑作品体现出来的文化类型不同,按照传统经典、日常生活和大众娱乐叁个文化类型,分析这些作品中典型的创作手法,解读其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指出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作品在形态上的这种审美表达方式是当代前卫建筑师们对现代建筑同一性审美困局的及时破解,丰富了人们的审美对象范畴,启动了当代建筑审美解放的进程。论文提出了部分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作品在形态上会呈现出“非人化”倾向的美学特点。通过对“非人化”美学倾向的阐释,从非完善、非秩序和非稳定这叁个角度来解读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指出这种审美表达方式是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作品与传统建筑审美经验彻底决裂的表现。它解放了人们的审美思维模式,为当代建筑美学疆域的拓展探索出一个全新的方向。论文分析了技术在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审美表达中扮演的角色,并指出技术已经引申为一种文化裹挟在建筑审美范畴之内。按照其在审美表达中的渗透程度,从极限技术、艺术技术和数字技术叁个方面论述当代技术对建筑形态审美产生的重要影响。还指出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的技术化审美表达方式是对传统建筑技术审美的扬弃。它充分挖掘了技术在当代建筑中的美学属性,巩固了技术文化在当代建筑审美中的地位和意义。论文引入了“互文”这一概念,来讨论哲学参与部分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审美表达的相关问题。首先,论述了后现代哲学中的“中心”在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作品中的角色变迁;其次,阐释了结构主义哲学中的“事件”在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的非理性创作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分析了部分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美学特征与新型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最终找出当代哲学对建筑审美产生影响的范围和轨迹。总之,论文对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的研究是以形态审美为着眼点,得出的是一种理论性的分析成果。所讨论的问题都与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方式相关。论文试图用一个明晰的研究结构,根据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点进行分类研究,从文化、艺术、技术、哲学等的角度来全面解读当代西方先锋建筑作品。
刘海[7]2012年在《艺术自律: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文中研究表明自现代性的展开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与文化制度的建立到审美现代性的反叛与救赎,再到现代艺术的激变,“艺术自律”不断地获得文化的认同与艺术自主性的积淀。它促使文学艺术成为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中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现代性的艺术话语,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形态,一种反叛工具理性的审美救赎,一种建构审美乌托邦的审美伦理,并最终导向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形式化狂欢与实验性反叛。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艺术自律”观念的确立,并贯彻了艺术自主性精神。它不仅仅只是艺术体制上的维护,也是艺术自觉的表现。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形式变革”与先锋派的创新性实验,就基于“艺术自律”的精神,甚至前卫艺术的先锋实验与反艺术的后现代性趋势,也是得益于这种精神。因为,反叛传统艺术体制与艺术惯例的反艺术行为,维护的恰恰是艺术自主的精神内核。作为文化领域中现代艺术的变革,它们直接参与了审美现代性的文化反叛,并试图积极地建构一套关于审美权力的政治话语。事实上,现代性的艺术话语及其场域,也是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话语权斗争的一支力量,一次审美救赎的突围路径。而这些文化事象,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或张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的研究将在亲临20世纪现代艺术激变的历史场景中,探讨现代艺术与“艺术自律”的关系。首先,整个论文的研究框架及其展开的具体思路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在现代性的视域下,探究“艺术自律”观念确立的过程,并细致梳理其形成的具体缘由,阐明其内在的学术机理;第二步,在现代艺术激变的历史场景中,比较它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探索现代艺术的发展理路;第叁步,分别论说现代主义艺术、先锋派运动与“艺术自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最终走向;第四步,针对技术介入下现代艺术的变革,谈论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文化工业对艺术的操控及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第五步,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审视由艺术自律到审美政治的发展,并以具体的事例解说王尔德审美化的生活实践、嬉皮士的审美行动、波西米亚式生活的审美情调及其格林尼治村景象;第六步,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中,就涉及的几个次生性问题予以尝试性地解答,如知识分子与艺术自律、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史编写的“事件化”处理,等等。尽管,这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显性地突显出现,却又在深层次上与“艺术自律”关系密切。最后,在文章的结语部分,具体表明了本话题研究者对于“艺术自律”命题的反思,涉及中西两个方面的文化剖析。
高拂晓[8]2007年在《期待与风格》文中研究表明伦纳德·B·迈尔对当代音乐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和分析方法在当代音乐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核心问题——期待与风格。论文勾勒了迈尔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产生的背景,从总体上概括了迈尔的思想特征,指出了期待与风格是迈尔思想的核心。通过对情绪和情感的概念进行辨析,并与汉斯立克和苏珊·朗格的观点进行比较,作者认为,迈尔的音乐情感论是以非参照性的情绪体验为主的音乐的特殊情感论。在重新阐释迈尔的音乐期待与意义的关系的基础上,论文指出,应该从句法价值和审美体验两个方面去理解迈尔所言的音乐意义问题。接着,论文阐述了迈尔的风格分析观念,强调了迈尔风格理论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历史与审美统一的特点。作者认为,稳定性和变化性是迈尔风格理论的核心。通过考察浪漫主义意识形态对风格变化的影响,风格的稳定性和变化性的辩证关系得到了具体揭示。其中,对风格变化中稳定性特征的形态归纳和解释是迈尔的风格理论不同于其他理论的重要特征。在讨论了迈尔观点中有关“形式主义”的实质后,作者以审美的现代性视野审视了风格的内涵,指出了风格的“内在超越性”及期待与风格的审美张力,并认为期待与风格都具有开放性。最后,论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指出了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的成就与局限。作者认为,迈尔的期待与风格理论在当代西方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引起的问题远远大于它所解决的问题。迈尔的思想不仅对我们的音乐美学理论研究而且对音乐实践问题都具有很大的启发。
李向京[9]2010年在《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文中提出瞿小松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的作曲家之一,内外兼修,智慧与释道并存的形象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他的艺术成就已经超越了一般音乐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在音乐创作上冲破了西方音乐的束缚,走出了20世纪西方先锋派音乐的狭隘死角,以传统释、道思想为哲学基础,融诗文、书法、绘画、戏曲等传统文化于其中,吸收世界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并在作曲理念、作曲手法、音乐处理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风格特征,形成了特有的音乐观念。其寂静之乐、以实求虚的创作观,简淡质朴的审美观,无为而为的哲学观,写意传神的表达观,悟道修身的功能观等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哲理之精髓,在总体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之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审美特征,创造了中国音乐高品位的样式,更生发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新生命。本文从分析瞿小松部分代表作品的音乐形态入手,对其创作思想与文人精神进行探究,着重研究其音乐中的文人特质、文化视野、音乐形态特征以及其音乐观给当代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等方面带来的启示。瞿小松音乐观及其创作中的文人精神不仅给我们带来启示,而且其文人音乐中体现的哲理也给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与思考。笔者认为,现代音乐的发展要尽量以非功利的平常心态走出离奇怪诞、“昙花一现”的西方学院先锋派音乐风格的阴影(笔者并非反对先锋派音乐,事实上先锋派音乐风格对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只是觉得某些先锋派音乐因过分强调某种技法或观念而常常忽视“根”的存在),真正创造出有“根”的作品,这个“根”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根”好才能结出丰盛的果实。所以,无论现代音乐今后要走什么路,都不要忘了“根”的存在。本文分析瞿小松的音乐,一方面旨在研究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另一方面更希望音乐人对音乐中的文化有更深的思考,正如瞿小松的音乐“用声音来暗示永恒的寂静”一样,希望通过瞿小松音乐之“形”,来激发起人们对文化内涵更深的感悟之“意”,以获得更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更大的美学意义。
魏志宇[10]2017年在《《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文中研究指明上海音乐学院硕士2017《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Modern Music and after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Book Review魏志宇杨燕迪音乐与舞蹈学/音乐
参考文献:
[1]. 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美学研究[D]. 郝近瑶. 清华大学. 2004
[2]. 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理论述评[D]. 李晓蓓.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 对于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几点美学思考[J]. 郝近瑶. 人民音乐. 2007
[4]. 译着《音乐、艺术与观念》及其书评[D]. 刘丹霓. 上海音乐学院. 2011
[5]. 以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先锋音乐论[D]. 刘博. 郑州大学. 2011
[6]. 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 李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7]. 艺术自律:现代性的美学话语[D]. 刘海. 武汉大学. 2012
[8]. 期待与风格[D]. 高拂晓. 中央音乐学院. 2007
[9]. 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 李向京.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10]. 《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D]. 魏志宇. 上海音乐学院. 2017
标签:音乐舞蹈论文; 音乐论文; 美学论文; 先锋派论文; 先锋艺术论文; 当代艺术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艺术论文; 当代建筑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现代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