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量范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范畴,数量,量词,数词,类型,结构,图式。
数量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斌[1](2018)在《情状差异与时间、数量范畴的关系:来自眼动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的"时间词+动(了)+数(单数/非单数)量宾名"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有相互选择关系,由此构成了四个不同的句法结构并具有[±有界]两种语义,另外结构中的数量范畴的差异还使四个结构有不同的情状义。通过眼动实验测试汉族人对该结构不同情状义识别的心理过程,结果显示:句法结构有界和无界的语义信息提取的难易度主要与句法结构中的数量范畴有关;句法结构事件特征的重复分析主要与句法结构的界性范畴有关。结合英语语料同类实验的实验结果,表明汉英两种语言的识解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类型差异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陈勇[2](2016)在《汉语数量范畴“去范畴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句法、语义、语篇等方面,对汉语数量范畴的直接表现形式"数+量"进行动态考察,发现在"去范畴化"过程中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数+量"的定语功能弱化,某些句法功能被扩展;二是"数+量"的语义内涵丧失、转指和抽象泛化;叁是"数+量"的语篇功能被扩展。从"去范畴化"的角度研究汉语"数+量",对深入了解数量范畴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励耘语言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霍四通[3](2014)在《修辞表达中数量范畴的主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表达中的数量范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体现在数量的大小、形式、虚实和精粗多个方面,涉及夸张、换算和精细等多种辞格。(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集刊》期刊2014年02期)
陈勇[4](2014)在《试论语言范畴下“语义”的动态变化——以汉、英数量范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范畴既有静态性也有动态性,传统的语言范畴研究虽有一定范式,但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只关注范畴的构建,而严重忽略范畴是具有动态性的。在语言范畴下研究"语义"的动态性,可为范畴的动态性提供新的证据,同时,也能使语言范畴研究在方法上有所突破。文章以汉、英数量范畴为例,从类型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其语义内涵、语义功能的变化等,说明语言范畴的动态变化也呈现一定的体系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张丽[5](2012)在《标题中的数量范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标题中的数量范畴为研究对象。语料是从报刊、书籍、广播栏目、电视栏目、互联网网页中所收集的含有数量词语的标题,结合叁个平面等理论进行分类研究,力求做到“叁个结合”和“叁个充分”,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观察充分,描写充分以及解释充分,尝试探讨标题中的数量范畴的类型、表现的结构特点和形式规律。本文在大规模语料中展开研究,旨在对标题中的数量范畴作一个相对全面的考察,提高所得结论的可信度和正确性。全文和各部分主要内容框架如下:绪论阐述选题缘由,综述对汉语中数量范畴和标题语言研究的相关文献,说明语料来源。第一章对标题中数量范畴的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数量、序数、每一、年份和年代、时点、时段、频率、标题中省略量范畴的格式等类型,并指出时点、时段是电视栏目、广播栏目名称中特有的类型,表示频率是广播栏目名称独有的类型。第二章考察了四种典型的数量范畴标题格式,包括:汉字和数字时点式标题、汉字和数字年份式标题、重迭式标题和“主语+数名/数量(谓语)”标题,并从结构上对这几种标题格式进行了再划分。第叁章讨论了表示数量范畴的标题专门用语和特殊结构。标题用语以“零”和“百分百”为例,考察了它们语在语义语用上的新变化。特殊结构有:外N首(篇、首、种、则、题、章)和“之一页(斑)”,这两种结构是标题特有的,依附于标题存在,不能单独出现和使用。“之+数字”式单行标题在网络媒体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四章论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性结语。(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2-04-15)
温金海[6](2012)在《汉英数量范畴的认知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的数量范畴自成一统,不仅兼顾名量、动量和事量,而且对周边的语法产生影响。量词在部分事件句中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倾向,证明它对名词语义的补充和对动词义类的划定。英语中的同步概念名量上绰绰有余,但在动量和事量上却显得不足,不可数的可延展性或可复制性导致动作论元的开放搭配以及动作内涵的量化不足。(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2年01期)
陈勇[7](2011)在《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借鉴语义语法理论、范畴理论、非范畴化理论、词汇化理论、语法化理论等,对汉语数量范畴的静态性与动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静态性研究主要侧重于建立系统的数量范畴,并探寻数量范畴较为典型的表达形式。动态性研究主要侧重于考察数量范畴的动态变化。本文研究坚持“动静”结合的新视角,同时也力求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第叁章深化了对范畴动态性的认识,完善了语言非范畴化理论。从“范畴动态性的内涵”、“非范畴化与动态性的关系”、“语言非范畴化的主要表现”、“非范畴化与词汇化、语法化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对范畴的动态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着重分析了语言非范畴化在句法、语义、语用等层面上的体现。2.第四章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数量范畴。理清了数量与量、程度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数量的性质与特点,全面地归纳了数量范畴在句法层面上的多种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对数量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探寻了数量的几种询问方式。3.第五章对数量范畴的特殊表现形式“数量范围”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的研究内容有:对数量范围的类型、词汇和句法表现形式进行归纳与分析;较全面地考察了数量范围标记词的使用情况;对数量范围形式上的特点与功能进行了一系列探讨。4.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运用语言非范畴化相关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篇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分别对数量范畴典型的成员“数词”、“量词”、“数量短语”等进行了全面的动态考察。5.第九章、第十章是典型的个案研究,分别对数词“半”、数量短语“一般”以及量词“般”进行非范畴化考察,分析了数词“半”虚化为程度副词“半”的轨迹及其动因,考察了数量短语“一般”如何非范畴化为形容词、助词“一般”,并指出量词“般”的其他非范畴化表现。(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1-04-20)
韩百敬[8](2009)在《从数量范畴的句法限制看语言结构的界性限制和有界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汉语"界"性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做了探讨,认为语言的不同层位对成分间界性匹配限制的强度不同、界性不同的谓词对其宾语的界性限制强度也不同,但一个自由的语言结构必定有某种量性成分来实现对语义表达的有界化。所有这些语法特征都有认知理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09年12期)
全湘燕[9](2008)在《现代汉语数量范畴的类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来表示各种数量特征的语言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数量特征概括起来,即为数量范畴。通过对数量范畴类别系统进行再认识,可以以形式标记作为分类的印证依据,构建数量范畴的层级系统。(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全湘燕[10](2006)在《数量范畴及其表现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数量是一种客观存在方式,数量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世界中的这些数量的观念折射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世界中数量的各种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存在于语言世界的各个层面。本文以现代汉语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数量范畴类别系统和数量表达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梳理数量范畴,审视各种语义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新的数量范畴的层级系统;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对数量表达方式进行多层面考察;运用认知学的理论知识,探讨物量词和动量词的认知特点。主要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数量范畴的性质、学界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取向。第二部分探讨数量范畴的类型系统,并对“量”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第叁部分研究汉语数量的叁种表达形式。第四、五部分对比分析确量与模糊量、客观量与主观量。人们在表示数量关系时,有准确与否、客观与否的不同表达目的。第六部分分析物量动量的认知基础。第七部分为结语。(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6-10-01)
数量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句法、语义、语篇等方面,对汉语数量范畴的直接表现形式"数+量"进行动态考察,发现在"去范畴化"过程中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数+量"的定语功能弱化,某些句法功能被扩展;二是"数+量"的语义内涵丧失、转指和抽象泛化;叁是"数+量"的语篇功能被扩展。从"去范畴化"的角度研究汉语"数+量",对深入了解数量范畴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量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斌.情状差异与时间、数量范畴的关系:来自眼动的证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去范畴化”现象研究[J].励耘语言学刊.2016
[3].霍四通.修辞表达中数量范畴的主观性[J].语言研究集刊.2014
[4].陈勇.试论语言范畴下“语义”的动态变化——以汉、英数量范畴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张丽.标题中的数量范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6].温金海.汉英数量范畴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12
[7].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
[8].韩百敬.从数量范畴的句法限制看语言结构的界性限制和有界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
[9].全湘燕.现代汉语数量范畴的类型系统[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全湘燕.数量范畴及其表现形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