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式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不同方式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邵东平[1]2003年在《不同方式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颞侧或上方、斜行或隧道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迭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方法:收集并发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3例81眼。按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A组22例28眼)、11:00钟位透明角膜斜形切口(B组22例26眼)和11:00钟位透明角膜隧道切口(C组21例27眼)3组,切口均长3.2mm,由同一医师实行常规的超声乳化手术。在术前1天,术后1天、1周、1月和3月进行视力、裂隙灯、角膜地形图检查,然后对获得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B、C叁组术前散光分别为(0.51±0.27)D、(0.52±0.31)D、(0.50±0.27)D。术后1天、1周、1月、3月,A组的散光分别为(0.74±0.31)D、(0.69±0.29)D、(0.61±0.27)D、(0.54±0.26)D;B组分别为(1.11±0.33)D、(1.02±0.30)D、(0.89±0.31)D、(0.78±0.28)D;C组分别(1.09±0.27)D、(1.01±0.27)D、(0.86±0.29)D、(0.79±0.25)D。术后各阶段散光均高于术前,其中A组的散光均小于B、C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各组散光最大,以后渐减小。术后1天、1周、1月、3月,A组的SIA分别为(0.69±0.51)D、(0.64±0.40)D、(0.65±0.38)D、(0.59±0.33)D;B组分别为(1.19±0.74)D、(1.08±0.60)D、(0.87±0.49)D、(0.77±0.40)D;C组分别为(1.15±0.70)D、(1.03±0.54)D、(0.84±0.51)D、(0.79±0.37)D。术后1天,A组SIA较其他两组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SIA均有减小趋势,但A组SIA仍小于B、C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切口术后以顺规性散光改变为主,上方切口以逆规性散光改变为主。 结论:颞侧切口操作方便,术后的角膜散光改变和手术性散光均小于上方切口,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好,对角膜形态的影响小,是较理想的手术切口方位。角膜隧道切口和斜行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别,但斜行切口操作更简便。

乔建治[2]2013年在《两种不同手术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切口下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共80例,共9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上方(12:00w位)最3.0mm巩膜隧道切口,对照组在上方(12:00w位)最3.0mm透明角膜切口,两组均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视力、散光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分别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术后30d和术后90d散光度数分别与小于对照组同期散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巩膜隧道切口下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时对角膜损伤程度低,散光更小,手术更安全,值得借鉴。

钟敬祥, 邵东平, 刘斐, 朱春玲, 杨晓然[3]2004年在《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 ,颞侧和上方、斜行和隧道 3.2mm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方法收集白内障患者 6 5例 81眼。按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组 (A组 )、11:0 0钟位透明角膜斜形切口组 (B组 )和 11:0 0钟位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组 (C组 ) 3组。在术前 1d ,术后 1d、1周、1和 3月进行视力、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A、B、C 3组术前散光分别为 (0 .5 1± 0 .2 7)D、(0 .5 2± 0 .31)D、(0 .5 0± 0 .2 7)D。术后 1d、1周、1、3月 ,A组的散光分别为 (0 .74± 0 .31)D、(0 .6 9± 0 .2 9)D、(0 .6 1±0 2 7)D、(0 .5 4± 0 .2 6 )D ;B组分别为 (1.11± 0 .33)D、(1.0 2±0 .30 )D、(0 .89± 0 .31)D、(0 .78± 0 .2 8)D ;C组分别为(1 0 9± 0 .2 7)D、(1.0 1± 0 .2 7)D、(0 .86± 0 .2 9)D、(0 79±0 2 5 )D。术后各阶段散光均高于术前。A组的散光小于B、C 2组 (P <0 .0 5 ) ,B、C 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术后第 1天各组散光最大 ,以后渐减小。术后 1d、1周、1、3月 ,A组的SIA分别为 (0 .6 9± 0 .5 1)D、(0 .6 4± 0 .4 0 )D、(0 .6 5±0 38)D、(0 .5 9± 0 .33)D ;B组分别为 (1.19± 0 .74 )D、(1.0 8±0 .6 0 )D、(0 .87± 0 .4 9)D、(0 .77± 0 .4 0 )D ;

董宁宁[4]2018年在《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屈光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为白内障手术如何留存适合的屈光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72例(87眼)2017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眼科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男42眼,女45眼,均为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d、1周及1、2、3个月以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患者术眼裸眼视力,验光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对患者进行裂隙灯、角膜曲率、眼部A/B型超声等检查;以眼科A型超声检查仪测量眼轴长度;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动态测量近视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特定时间段的眼轴变化、前房深度变化、屈光度变化、角膜曲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逐渐增加,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于术后1个月时,患者术后眼轴长度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患者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P<0.05),1月-3月时前房深度变化趋于稳定;患者术后角膜曲率垂直径向无明显变化,术后1周-1个月时水平径向角膜曲率明显变短(P<0.05),3个月时角膜曲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视力逐渐增加,裸眼视力可得到明显纠正。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增加。另外,手术后1个月时,眼轴长度与术前眼轴长度相比可发生明显缩短,术后3个月时趋于稳定。患者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出现明显加深,角膜曲率明显缩短,后可随切口愈合逐渐恢复。

谭青青[5]2012年在《2.2mm同轴微切口与2.75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2.2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coaxial micro-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MICS)与2.75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coaxial small-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C-SICS)对术后视觉质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ED)及术中超声能量水平影响。方法:前瞻、随机、对照性临床研究,将134例(167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2mm C-MICS组,于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2.2mm透明角膜切口(clear corneal incision,CCI)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2.75mm C-SICS组,于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行2.75mm CCI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分别记录并比较分析术前两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角膜散光分布、核硬度分级、眼压、瞳孔直径等。分别测量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散光度(corneal astigmatismdegree,CAD)和轴向(corneal astigmatism axial,CAA)、角膜前表面3~6阶总高阶像差(total high order aberration,t-HOA)、球差(sphericalaberration,SA)、慧差(coma)、叁叶草状像差(trefoil)及高阶像散(highorder astigmatism,HA),计算各类像差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以表达各阶像差的大小并用于统计分析。测量两组术前、术后1月及术后3月的CED。记录术中两组所有病例的超声乳化时间(s)及平均能量(%),计算各自的有效超声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对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及组内各时间点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对两组EPT与组内核硬度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UCVA及BCVA术后均有显着提高。大于0.7范围的UCVA比较,2.2mm组:术前0眼(0%),术后3月54眼(77.1%),P=0.00;2.75mm组:术前0眼(0%),术后3月70眼(72.2%),P=0.00;BCVA比较,2.2mm组:术前2眼(2.86%),术后3月68眼(97.1%),P=0.00;2.75mm组:术前0眼(0%),术后3月93眼(95.9%),P=0.00。UCVA均于术后1月开始基本稳定不变,而BCVA均于术后1周时即开始稳定。两组之间手术前后UCVA及BCVA各时间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CAD总体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2.2mm组:术前0.73±0.43D,术后3月0.49±0.36D,P=0.00;2.75mm组:术前0.87±0.57D,术后3月0.53±0.38D,P=0.00。2.2mm组术后1周CAD有短暂增高(P=0.01),之后持续降低;而2.75mm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12),之后持续降低。两组之间CAD变化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内手术前后CAA总体构成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CED均有所减少,2.2mm组:术前2510.88±268.81个/mm2,术后3月2378.84±369.93个/mm2,P=0.01;2.75mm组:术前2524.62±251.69个/mm2,术后3月2388.08±360.51个/mm2,P=0.00。两组术后CED均于术后1月开始稳定,术后3月与1月CE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CED变化幅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EP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7),均与核硬度分级呈明显正相关,其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2.2mm组(rs=0.58,P=0.00);2.75mm组(rs=0.66,P=0.00)。两组术后t-HOA均有显着降低,2.2mm组:术前2.02±0.93μm,术后3月1.50±0.23μm,P=0.00;2.75mm组:术前2.15±0.82μm,术后3月1.67±0.34μm,P=0.00。2.2mm组术后1周时t-HOA无明显变化(P=0.11),之后开始降低;2.75mm组术后1周时t-HOA短暂升高(P=0.00),1月时降至术前水平(P=0.13),之后继续降低。两组之间t-HOA各时间点变化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SA变化有显着差异,2.2mm组术后表现出显着的SA值降低,而2.75mm组术后3月SA值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2.2mm组:术前1.44±0.38μm,术后3月1.22±0.17μm,P=0.00;2.75mm组:术前1.33±0.44μm,术后3月1.25±0.21μm,P=0.09。2.2mm组术后1周时SA无明显变化(P=0.98),之后开始降低;2.75mm组术后各个时间点与术前相比SA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coma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2mm组:术前0.75±0.49μm,术后3月0.40±0.20μm,P=0.00;2.75mm组:术前0.98±0.59μm,术后3月0.46±0.22μm,P=0.00。2.2mm组术后1周时coma无明显变化(P=0.24),之后逐渐降低;2.75mm组coma值术后1周即开始逐渐降低。两组之间coma变化幅度在术后1月与术前之间比较有显着差异,2.75mm组降低幅度大于2.2mm组(P=0.01)。两组术后trefoil总体均有所降低,2.2mm组:术前0.51±0.60μm,术后3月0.33±0.17μm,P=0.02;2.75mm组:术前0.56±0.44μm,术后3月0.36±0.16μm,P=0.00。两组术后1周时trefoil值均短暂增高(P<0.05),2.2mm组于1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P=0.75),之后继续降低,而2.75mm组术后1月仍高于术前(P=0.01),之后开始显着降低。两组之间术后1月与术前相比,2.2mm组trefoil值降低幅度显着大于2.75mm组(P=0.04),而术后1月与3月之间,2.75mm组trefoil值降低幅度要大于2.2mm组(P=0.00)。两组术后HA值均有所降低,2.2mm组:术前0.37±0.38μm,术后3月0.18±0.08μm,P=0.00;2.75mm组:术前0.49±0.53μm,术后3月0.37±0.22μm,P=0.03。2.2mm组在术后1周时HA无明显变化(P=0.20),之后逐渐降低;2.75mm组术后1月内HA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直至3月时才表现出HA值降低(P=0.03)。两组之间在HA值总体变化幅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术后3月与术前两时间点之间,2.2mm组HA值降低幅度明显大于2.75mm组(P=0.00)。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及2.75mm同轴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均能有效提高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且最佳矫正视力稳定时间均早于裸眼视力,在视力改善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在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CCI,2.2mm同轴微切口及2.75mm同轴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均能矫正部分术前角膜散光,对角膜散光的矫正作用无明显差异,但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在不同时间点有所差异;术后角膜散光轴向的构成在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术中有效超声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且术中有效超声时间均与核硬度分级呈明显正相关。在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CCI,2.2mm同轴微切口及2.75mm同轴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部分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两组对角膜前表面3~6阶总高阶像差、慧差及叁叶草像差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慧差及叁叶草像差变化有所差异,但总体改善幅度无明显差异;2.2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组对角膜前表面球差有明显改善,而2.75mm同轴小切口超声乳化组对球差无影响,两组术后角膜球差不同时间点变化有所差异;两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散,但2.2mm同轴微切口组优势更为明显。

孙莉[6]2017年在《翼状胬肉术后Pentacam参数变化及其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之IOL度数计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Pentacam参数变化的研究目的:观察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术前及术后Pentacam参数的变化。方法:对18例22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Pentacam参数。结果:所有患者患眼术后外观均有改善。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平均屈光度较术前提高,而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表面变异系数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最佳矫正远视力及前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改善了翼状胬肉患者患眼外观,降低了角膜前表面散光,降低了ISV,升高了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升高了平均角膜屈光力,角膜后表面散光、屈光力及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未发生改变,且未影响前房角。二、应用对侧眼角膜屈光力计算翼状胬肉联合白内障手术眼的IOL度数的研究目的:应用对侧眼角膜屈光力,计算合并翼状胬肉的白内障眼IOL度数,评估该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可能适用对象。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15例15眼翼状胬肉(对侧眼未合并翼状胬肉或1级胬肉)合并白内障眼行翼状胬肉切除+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移植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PHACO+IOL术),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以下项目检测:视力,Pentacam参数及角膜曲率计检查,验光及眼压等常规白内障手术检查项目,比较术前术后视力,术后残余球镜度数,术后散光残留及应用本方法计算的IOL度数与应用患眼角膜屈光力常规计算之IOL度数偏差(以下称为IOL度数偏差)。视力转变成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表达(logarithm of the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log MAR)。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测。结果:所有术眼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包括裸眼视力(1.24±0.44 VS0.21±0.16,P<0.05)及最佳矫正视力(0.52(0.82)VS 0.00(0.15),P<0.05)。术眼术后验光残余球镜度数小,其范围在-0.5D至+1.0D,均未超过+1.0D。术眼术后残余柱镜绝对值范围在0-2.0D,其中6眼残余柱镜绝对值在0D-0.75D间,5眼在0.75D-1.5D间,4眼≥1.5D。术后角膜残余散光范围在0.5D至3.6D之间,9/15的患者术后角膜残余散光低于1.5D,6/15的残余角膜散光值≥1.5D,且随着胬肉级别的增大,角膜术后残余散光值≥1.5D的比例也在增加。IOL度数偏差的范围为-5.5D至+3.5D,IOL度数平均偏差1.9D。手术使角膜前表面Km升高,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及全角膜散光显着降低(P<0.05),但角膜净屈光力km值手术前后未见显着性改变(P>0.05)。曲率Km值在术后升高,同时散光明显下降(P<0.05)。术眼术后所有Pentacam及曲率计参数与对侧眼相比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手术使术眼前房深度加深(P<0.05)。15眼术后外观均改善,眼压平稳,随访期间未见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翼状胬肉复发率为13.6%(3/22)。结论:应用对侧眼角膜屈光力计算翼状胬肉联合白内障手术眼的IOL度数的方法安全有效,预测性好。当翼状胬肉较大、胬肉引起较大角膜散光或患者本身存在较大的角膜散光者,联合手术后仍可能残留较大角膜散光,建议先行翼状胬肉手术,待角膜屈光状态稳定后再行白内障手术。

朱晨晨[7]2017年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屈光状态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折迭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屈光状态稳定时间及影响屈光状态稳定的相关因素,为术后何时配镜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使术后屈光不正患者尽快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摘除联合折迭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70例(105只眼)。其中男性43例(66只眼),女性27例(39只眼),年龄50岁-88岁,平均年龄(70.46± 13. 23)岁。眼轴<26mm者80眼,眼轴≥26mm者25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记录术后1天、1月、2月、3月在内的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等效球镜、术源性散光,观察人工晶状体是否发生明显倾斜角度及偏离中心。[结果]1.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裸眼远视力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 05),术后1月与术后2月,3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术后2月与其后观察时间点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视力在术后2月时逐渐趋于稳定。2. ACD:术后各时间点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前房深度明显加深(p<0. 05),术后1天与术后1月,2月,3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术后1月与以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 05),前房深度在术后加深,于术后1月时趋于稳定。3.眼轴长度: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相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前房深度较之术前无明显变化。4.等效球镜:等效球镜1天、1月与术后2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术后2月与术后3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等效球镜在各时间观察点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于2月时趋于稳定。5.术源性散光:术源性散光于术后1天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1月与术后2月、3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 05),术后2月与术后3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 05)。术源性散光在各时间观察点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于2月时趋于稳定。[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屈光状态于2月时趋于稳定,且与眼轴长度、性别无关,与年龄相关,并与年龄呈负相关,可根据此次研究结果,临床上指导术后屈光不正患者配镜,以期尽快获得术后最佳视觉效果。

高鑫, 王燕, 任百祥[8]2016年在《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老年白内障术后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与角巩膜缘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切口修复时间、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选取本院眼科收治的9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乳化术切口方式将患者分为角膜切口组(A组)45例及角巩膜缘切口组(B组)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切口修复时间、术后散光度。结果 B组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B术后7d、14d、28d最佳矫正视力及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B组治疗后7d、14d、28d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散光度均低于A组(P<0.05)。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在超声乳化术中应用价值更高,能减轻手术对患者切口的创伤,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可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

王骞[9]2005年在《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主要致盲眼病,在我国占致盲眼病的首位。目前白内障脱盲复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器械和设备的改进和发展,显微手术技巧的完善和提高,白内障手术逐渐从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化,患者不仅要求恢复视力,而且要求看的清楚,舒适。这就给眼科医生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手术源性散光降至最低。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部位,不同方式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折迭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选择最佳手术切口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5例81眼。随机分为叁组,A组实施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22例(28眼),B组实施11∶00钟位透明角膜斜形切口22例(26眼),C组实施11∶00钟位透明角膜隧道切口21例(27眼)。叁组切口均长3.2mm,由同一医师实行常规的超声乳化手术。在术前1天,术后1天、1周、1月和3月分别进行视力、裂隙灯、角膜地形图、检影验光检查,然后对获得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B、C叁组术前散光分别为(0.51±0.27)D、(0.52±0.31)D、(0.50±0.27)D。术后1天、1周、1月、3月,A组的散光分别为(0.74±0.31)D、(0.69±0.29)D、(0.61±0.27)D、(0.54±0.26)D;B组分别为(1.11±0.33)D、(1.02±0.30)D±(0.89±0.31)D、(0.78±0.28)D;C组分别(1.09±0.27)D、(1.01±0.27)D、(0.86±0.29)D、(0.79±0.25)D。术后各阶段散光均高于术前,其中A组的散光均小于B、C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各组散光最大,以后逐渐减小。颞侧切口术后以

叶宏权[10]2014年在《1.8mm和2.8mm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形态学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并分析1.8mm和2.8mm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8mm角巩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乳化术后切口和角膜形态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Ⅰ~Ⅲ级核)患者86例(120只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A组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1例(40只眼),B组行2.8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8例(40只眼),C组行2.8mm角巩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7例(40只眼)。观察并记录术后1天和1周,1月,3月的裸眼视力;应用AS-OCT,Pentacam观察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1月,3月,切口处角膜组织形态变化、角膜容积,观察术后24小时,1周,1月,3月,角膜曲率的变化并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应用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观察术后1月,3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计算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1.术后1天和1周,叁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裸眼视力优于B组和C组(P<0.05),C组优于B组(P<0.05);术后1月、3月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天、1周、1月和3月,叁组患者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A组和B组、B组和C组间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源性散光最低,B组手术源性散光最高。3.叁组患者角膜容积在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角膜容积小于A组和B组。术后1周、1月、3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间两两比较:术后6小时,A组和B组、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48小时、72小时,A组和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叁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前和术后3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间两两比较: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5.叁组患者术后角膜切口内口哆开的发生率在术后1月内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切口内口哆开在术后6小时发生率最高,其中B组角膜切口内口哆开的发生率为85%,A组角膜切口内口哆开的发生率为58%。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切口内口哆开发生率逐渐降低,术后3月时角膜切口内口均愈合良好; A组和B组在术后48小时以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以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在术后6小时,48小时,72小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24小时和1周,1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叁组患者术后角膜切口内口处后弹力层撕脱的发生率在1周内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切口内口后弹力层撕脱在术后6小时发生率最高,A组角膜切口内口后弹力层撕脱的发生率为68%,C组角膜切口内口后弹力层撕脱的发生率为33%,术后1月时角膜切口内口后弹力层撕脱均复位良好; A组和B组在术后6小时角膜切口内口后弹力层撕脱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在术后6小时角膜切口内口后弹力层撕脱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以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在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72小时和1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叁组患者角膜切口厚度在术后3月前的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间两两比较,在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角膜切口厚度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厚度最大,C组厚度最小;术后1月时,A组和B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厚度均高于A组和C组,而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叁种手术方法都导致了角膜形态较小的改变,1.8mm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引起的角膜形态改变最小,2.8mm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引起的角膜形态改变最大,2.8mm角巩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乳化术引起的角膜形态改变则介于两者之间。2.叁种手术方法均引起了轻度的没有临床意义的手术切口内口的哆开和后弹力层小范围的撕脱以及切口处角膜的水肿,超声乳化术所引起的手术切口形态的改变大于手法碎核乳化术。3.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更早恢复视力,2.8mm角巩膜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乳化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更低。软核的水乳化后高灌注冲吸术更为简洁。可视临床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不同方式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D]. 邵东平. 暨南大学. 2003

[2]. 两种不同手术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观察[J]. 乔建治.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3]. 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J]. 钟敬祥, 邵东平, 刘斐, 朱春玲, 杨晓然. 眼科新进展. 2004

[4]. 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屈光变化[D]. 董宁宁. 青岛大学. 2018

[5]. 2.2mm同轴微切口与2.75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 谭青青. 川北医学院. 2012

[6]. 翼状胬肉术后Pentacam参数变化及其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之IOL度数计算的研究[D]. 孙莉. 广西医科大学. 2017

[7].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屈光状态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晨晨. 昆明医科大学. 2017

[8]. 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老年白内障术后康复的影响[J]. 高鑫, 王燕, 任百祥. 西部医学. 2016

[9]. 不同部位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D]. 王骞. 郑州大学. 2005

[10]. 1.8mm和2.8mm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形态学变化的临床研究[D]. 叶宏权. 泸州医学院. 2014

标签:;  ;  ;  ;  ;  ;  ;  ;  ;  

不同方式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