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定襄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定襄,方言,谚语,补语,音变,祈使句,语源。
定襄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1](2018)在《定襄方言句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襄县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方言属于晋语区五台片。我们研究定襄方言的句法,从句类里选取了疑问句和祈使句、从句式里选取了被动句和比较句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以揭示定襄方言这四种句法的特点。定襄方言的疑问句分为“有疑有问”的疑问句和“无疑有问”的疑问句。“有疑有问”的疑问句具体包括特指问句、列项选择问句和正反选择问句。“无疑有问”的疑问句在定襄方言中就是反问句。定襄方言疑问句中的语气词非常丰富,一共有8个,分别是“唡、咧、来、么、样”以及连用的“唡么、咧么、来来”。定襄方言的祈使句根据语气和形式两方面的因素,分为八类:命令句、禁止句、建议句、劝诫句、商量句、论罢句、请求句、乞免句。从祈使句的句法成分(主语和谓语)、特征词(副词和语气词)和语用(说话者的相对地位和语力)叁方面详细地考察这八类祈使句。最后,在定襄方言中有“好啦、行啦,算咾哇、得咾哇,嫑啦,嫑”六个祈使习用语表示制止义。定襄方言的被动句根据被动介词标记分为“教”字被动句、“让”字被动句和“给”字被动句。分别从“教”、“让”、“给”的词性、“教”、“让”、“给”的语法化过程、“教”、“让”、“给”被动句叁方面来详尽阐述。最后可以看出这叁种被动句在句法成分、句法结构、语义表达、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定襄方言的比较句分为等比句、差比句、极比句和递比句,按照比较标记把等比句分为叁种:“和”字句、“有”字句、“赶上/撵上”句。“比”句式是差比句的主要表达形式,此外“和”字句的否定形式、“有”字句的否定形式、“赶上/撵上”句的否定形式、等比句式的反问形式以及“不如”句也属于差比句的范畴。极比句使用频率最高的比较标记是“最”,此外还有四种常用的句式也可以表示极比的范畴。递比句属于差比句,因其形式特殊,所以另立一类,只能用比较标记“比”。我们还考察了比较句的六个构成要素(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和比较参项之间的语序)在定襄方言中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艳平[2](2011)在《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物质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方言谚语沉淀了方言区人们的文化,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形形色色的当地文化。对定襄方言谚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一个侧面来透视定襄方言谚语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现象。在研究方法上,文章综合考虑定襄方言谚语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信息以及物质文化本身的内容,从衣、食、住、行、生产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定襄方言谚语系统与当地物质文化达到较高的融合。为正确、全面地掌握方言谚语的内涵,准确、简明、透彻地描写方言谚语的语义提供帮助,有助于人们认识当地的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刘艳平[3](2011)在《定襄方言谚语语源例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谚语是一种相当口语化的语言,是通过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一般很难找到其语源流,但是谚语大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不对其语源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确切地了解其涵义。本文通过对定襄方言的"定襄无/没好男,忻州无/没好女"等八条谚语进行举例阐释,来揭示谚语语源研究的重要性,从而为谚语语源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1年18期)
刘艳平[4](2011)在《定襄方言谚语语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温端政先生提出“语词分立”主张,并以“语词分立”理论为指导编写了《汉语语汇学》和《汉语语汇学教程》。这两本着作的先后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汉语语汇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走进高校课堂。作为语汇组成部分的谚语再一次受到重视。本文就是以汉语语汇学理论为指导对定襄方言谚语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定襄方言的语言特点及当地的文化内涵,为山西方言乃至整个方言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提高谚语辞书编纂的质量,同时为民俗学、文化语用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本文首先对搜集到的3648条定襄方言谚语进行了层次分析,每个层次都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尝试建立起了按语言的层级语素——词——句子来考察方言词语和方言表达的研究范式,这个研究范式比较清楚地展示了方言词语和方言表达的特点所在,凸显方言词语和方言表达研究的着力点:在词语研究上,主要是研究名物词的命名理据,在方言表达上主要研究方言区的人们组合客观事物意象来表达思想时所用的意象及意象之间的关联中反映的经验和经验背后的地域文化。根据这样的思路文章接着对定襄方言谚语的语义层次和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定襄的历史沿革、地理和语言概况、定襄的基本音系以及本文中所使用的材料、术语、符号作了简单介绍;对谚语性质做了界定,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致的梳理。第二部分:正文,一共叁章。第一章,定襄方言谚语的分层级统计与比较,将定襄方言谚语分为语素——词——句子叁个层级,每个层级均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进行了计量分析;第二章,定襄方言谚语的语义层次。从基本义和色彩义、浅层义和深层义、中心义和衬托义叁个方面对定襄方言谚语的层次义进行了阐释。第叁章,定襄方言谚语与地域文化。对考察定襄方言谚语所反映地域文化的重要视角——定襄方言谚语中的名物词进行了分类统计;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阐释了定襄方言谚语中所蕴含的当地文化信息。第叁部分:结语。对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文末附有定襄方言谚语中的方言语素、定襄方言谚语中的方言词语和定襄方言谚语表叁个附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刘艳平[5](2010)在《定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以日常生活用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定襄方言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348个词条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和普通话词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定襄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一致性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音节、构词、意义、价值、来源等方面的差异,以此来揭示定襄方言的词汇特点,为定襄方言的定性提供一些依据,也为山西晋语的研究提供有用的材料。(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李凤[6](2008)在《定襄方言形容词重迭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迭在许多语言及方言中广泛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构词和语法手段。形容词重迭式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门课题。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定襄方言中的形容词重迭为研究对象,较全面地描写和分析了它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语言能力的定襄方言使用者形容词重迭式的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进行了社会语言学调查。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共时描写,揭示出定襄方言形容词重迭式的形式、语义和功能特点;静态描写与动态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定襄方言形容词重迭式的社会语言学调查,揭示其在不同性别、年龄、阶层和城乡的使用特点,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晋方言重迭现象的研究,进而给方言重迭现象的共性研究提供点的资料:另一方面对语文教学、方言词典的编纂等都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宗旨、语料来源、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动态以及写作体例。此外,对定襄的人文地理、语音概况也进行了说明。第一章描写和统计形容词重迭式的形式。第二章从程度、状态和评估意义叁方面,探讨了形容词重迭式的语义特点。第叁章从组合特点和句法功能两方面,探讨了形容词重迭式的语法功能。第四章是对形容词重迭式的社会语言学个案调查。结语部分是几点总体认识以及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研究,我们对定襄方言形容词重迭式有了如下认识:(1)从重迭形式看,定襄方言的形容词重迭式可分为完全重迭式和不完全重迭式,其中前者包括AA、AAXX、AABB和ABAB四种,后者包括AXX、XXA、ANXX、A了个A、ABB、AXAB、XAXB、ABXX和ABCC九种。在这些重迭形式中,AAXX、A忽XX、A圪XX、A特XX、A了个A和ABCC是定襄方言不同于普通话的重迭形式。(2)从重迭的意义看,定襄方言形容词重迭式的语义特点主要有程度意义、状态意义和评估意义叁类。(3)从重迭的功能看,主要包括组合特点和句法功能两方面。其中,定襄方言中的a类量度形容词,重迭成AA(儿)后仍可受“不”修饰。AA(儿)式作定语、谓语、补语时,前面可以加程度代词“温_(v(?)η~(214-35)那么)、真_(t(?)(?)η~(214-35)这么)”。(4)从使用情况看,形容词重迭的使用情况与年龄、定襄话说的能力以及对定襄话的认同度成正比;与文化程度、普通话说的能力成反比。此外,女性使用比例高于男性,农村使用比例高于城市。(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8-03-01)
范慧琴[7](2005)在《山西定襄方言的“家”类称呼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定襄方言的“家”类称呼语有两种:一种是对已婚女子的称呼,有“~家”、“~打”等六种形式;一种是对某地人的称呼,有“~家”、“~两”等叁种形式。它们的语音类型可概括为附加型和合音型两种,语音变化可以用附加“家”或合音“家”解释。这一语言现象蕴涵了妇女从夫、个人从“家”的传统文化信息。(本文来源于《修辞学习》期刊2005年04期)
范慧琴[8](2004)在《山西定襄方言名词的里变儿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分析了山西定襄方言名词里变儿化的结构语义特点 ,然后考察了它产生和稳固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演变的趋势。认为 ,“里”和“儿”在语音上的近似为里变儿化准备了条件 ,早期定襄话的“里”先在代词中发生里变儿化后进一步向名词“类化” ,从而产生了名词的里变儿化。同时 ,名词的儿化形式及其语义功能的重新配置、名词与方位词“行儿”的搭配 ,加强了里变儿化存在的稳固性。从名词里变儿化几种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来看 ,它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范慧琴[9](2004)在《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定襄方言 (西北部 )入声的情况 ,然后参照城关话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 ,最后结合晋语其他方言点的情况考察了入声字从喉塞尾向零塞尾演变的具体过程。入声的演变包括入声韵的主元音、塞音韵尾、声调叁个方面 ,把这叁方面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我们发现其渐变的特点及变化的独特方式。(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4年04期)
范慧琴[10](2002)在《山西定襄方言的“V+X+趋向补语”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定襄方言的"V+X+趋向补语"结构较山西其他方言更为复杂,其中"X"成分有"将"、"得"、"上"叁个,它们在具体格式中的使用具有不平衡性。本文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描述和分析了它的句法语义特点、各种具体格式的语义和用法,并结合近代汉语着重讨论了其中"X"成分的来源、性质以及它与自身的其他助词用法的交叉关系。(本文来源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2-12-26)
定襄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方言谚语沉淀了方言区人们的文化,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形形色色的当地文化。对定襄方言谚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一个侧面来透视定襄方言谚语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现象。在研究方法上,文章综合考虑定襄方言谚语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信息以及物质文化本身的内容,从衣、食、住、行、生产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定襄方言谚语系统与当地物质文化达到较高的融合。为正确、全面地掌握方言谚语的内涵,准确、简明、透彻地描写方言谚语的语义提供帮助,有助于人们认识当地的文化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襄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丹.定襄方言句法研究[D].山西大学.2018
[2].刘艳平.定襄方言谚语与当地物质文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3].刘艳平.定襄方言谚语语源例释[J].科技致富向导.2011
[4].刘艳平.定襄方言谚语语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5].刘艳平.定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以日常生活用词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
[6].李凤.定襄方言形容词重迭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
[7].范慧琴.山西定襄方言的“家”类称呼语[J].修辞学习.2005
[8].范慧琴.山西定襄方言名词的里变儿化[J].语文研究.2004
[9].范慧琴.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10].范慧琴.山西定襄方言的“V+X+趋向补语”结构[C].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