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子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子,干涉仪,通量,激光,陀螺仪,激光器,变色龙。
原子束论文文献综述
曾大吉,黄敏,章显,黄凯凯,陆璇辉[1](2019)在《用于增加叁维磁光阱装载率的二维冷原子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原子干涉仪、原子陀螺仪等精密测量的领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获得冷原子,而当实验需要连续和高重复性的测量时,对于冷原子的装载就会要求有更快的速率。为了能更快的装载冷原子,就需要一束高通量、低速的冷原子束。在实验上实现了87Rb原子的二维冷却磁光阱(2D-MOT)的冷原子束,其对3D-MOT的装载率为2.8×10~9 atoms/s。该系统基于87Rb原子2D-MOT+push beam方案,选择了红失谐为20 MHz功率为50 m W的两束入射冷却光,在冷却光入射到真空腔之前使用扩束系统将其光斑扩束成短轴为25 mm、长轴为75 mm的椭圆形光斑,在冷却光入射真空腔之后在真空腔的另一端用镀了四分之一波片膜的反射镜来得到对射的激光。(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任铁未,冯霞[2](2018)在《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光钟原子束准直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时间的精确测量领域,超冷原子光晶格钟具有最佳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但其中的原子束准直器需要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依据光钟系统微型化的切实需要,利用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对局部电磁场的增强效应,设计了新型的银-石英复合结构的准直器,并对器件的内部光场和准直效果做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曾大吉[3](2018)在《冷原子束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原子干涉仪、原子陀螺仪等精密测量的领域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获得冷原子,而当实验需要连续和高重复性的测量时,对于冷原子的装载就会要求有更快的速率。为了能更快的装载冷原子,就需要一束高通量、低速的冷原子束。本论文搭建了基于二维磁光阱来制备冷原子束的系统以满足冷原子实验中的要求。本论文主要介绍了通过搭建二维磁光阱系统来制备原子束实验中的关键技术。通过四个独立可控制的磁场线圈调节电流来控制原子团的位置,使之对准出射小孔。在冷却光为55mw、红失谐20MHz,推送光2.5mw、红失谐30MHz的条件下,制备得到原子束。同时在探测区域搭建3D-MOT,使用每束光功率为10mw的3D-MOT来捕获推送过来的原子,为了避免推送光对3D-MOT的影响,实验中将3D-MOT的中心抬高了 3mm左右,最终得到装载率为2.84×10~9 atoms/s的87Rb冷原子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安琪,孟至欣,李营营,薛洪波,冯焱颖[4](2017)在《连续冷原子束干涉陀螺仪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干涉陀螺仪是一种实现高精度角速率测量的新型惯性器件,被认为是下一代导航技术中的核心器件。报道了在连续冷原子束干涉陀螺仪研究上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基于连续冷原子束的干涉陀螺仪方案,该方案在保证系统灵敏度和紧凑型的前提下有助于解决冷原子干涉陀螺仪低带宽和数据率的问题。利用激光冷却的~(87) Rb冷原子束作为原子光源,利用多普勒敏感的双光子受激拉曼跃迁进行原子波包的相干操控,演示了π/2-π-π/2拉曼脉冲序列的空间型原子干涉。数据估算原子干涉陀螺的短期灵敏度为7.8×10~(-5)(rad/s)/Hz~(1/2)(1s积分时间),其中干涉条纹的信噪比为15.1,系统带宽为190Hz,系统理论带宽可以达到790Hz。(本文来源于《导航定位与授时》期刊2017年01期)
张海潮,刘纯,余项阳,文锦辉,王育竹[5](2016)在《基于慢速冷原子束同激光加(减)速的原子系综的相互作用约束变色龙暗能量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天文观测获知宇宙在加速膨胀,由此给出的暗能量标度为Λ=2.4 meV。变色龙模型是解释暗能量作用的模型之一。它认为,在宇宙尺度物质密度极小,变色龙场能够传递长程作用,因此可以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在地面实验室环境,由于物质的质量密度高导致来自变色龙场的相互作用受到很强的抑制。(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期刊2016-08-05)
李营营[6](2016)在《冷原子陀螺仪中高通量原子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陀螺仪是基于原子的物质波特性而实现的,是原子的内态之间相干涉的原子干涉仪。相比于光学干涉仪,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远小于光波长,因此原子陀螺仪能够获得更高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室温下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太短,波动现象不明显,因此需要对原子先进行冷却,得到速度较慢的冷原子。冷原子束源的制备方案采用目前被普遍采纳的磁光阱(Magneto-Optical Trap)技术,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结构紧凑并且牢固可靠,有利于系统小型化。本文的工作针对第二代小型化原子陀螺仪系统的原子源部分进行组装、调试和优化。新系统中对原子源的获取采用了二维磁光阱外加一束推射光的结构,也即是2D+-MOT构型。与第一代的3D-MOT相比,纵向无磁场分布,减弱了对原子干涉区域的磁干扰。其光学结构的装配更加灵活多变,方便于在一套系统上尝试多种方案。鉴于集成化的考虑,重新设计了光路,不同功能模块之间通过单模保偏光纤连接,可实现移动和运输,并且光路中所有的声光调制器都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对射频驱动器件也都做了统一封装,使系统更紧凑。在获取了高通量和相干性好的冷原子束后,又对其各特征参数的稳定性分别进行测试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反复的进行更加精细的系统参数优化。考虑到激光频率和功率的稳定性对干涉实验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了外腔半导体激光器的特性及激光器稳频技术。在此基础上,相继实现了基于两个π/2拉曼光脉冲的同向Ramsey干涉和叁脉冲π/2-π-π/2构型的Mach-Zehnder干涉,干涉信号稳定且干涉条纹对比度提高,为后续冷原子陀螺仪用于转动加速度的测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磁场线圈载流1.8A时可产生大约10G/cm的横向磁场梯度,精细调节各电流可微调磁场分布。结合飞行时间法和激光诱导荧光法对原子束特征进行检测,在横向冷却光光强大约23.5mW/cm、红失谐量3Γ,推射光光强是9mW/cm~2、红失谐量5Γ的条件下,获取的冷原子束通量达到了94.7×10 atoms/s,平均速度是10m/s,速度分布宽度是2m/s。冷原子束源具有准直性好、通量高的特点,实现了新系统预期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6-06-06)
陈海军,张晓刚,杨剑青,梁友焕,陈景标[7](2016)在《光频标用钙原子束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光频标是未来量子频标的发展趋势,热钙原子束方案的光频标由于没有冷却光系统,总体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具有实现小型化和工程化的潜力,其指标可以超过铯钟和氢钟。在第一代全密封钙原子束管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计,实现了一种新的模块化结构的小型钙原子束管。整管尺寸小于55cm×16cm×15cm,重量小于10kg,在作用区的钙原子束流大于1.6×10~(10)/秒,信噪比优于3000,荧光谱线线宽小于100 MHz,原子束流相对稳定度优于0.03%,钟跃迁谱线小于400kHz。与657nm激光联调后预期短期稳定度将优于1×10~(-13)/1s。(本文来源于《真空电子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付理想,谢玉林,韩建新,常宏,张首刚[8](2015)在《小型化锶原子束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完成了对锶原子束锁频系统的小型化研制,系统的长度由85 cm小型化至45 cm,真空腔窗口的直径由35 mm减至16 mm,真空管法兰接口的规格CF35换成了CF16。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的方法测量小型化系统热原子束的原子通量。通过对探测器响应效率的测量,将对荧光功率的测量转化成探测器响应电压的测量。由于原子通量与荧光功率成正比例关系,因此进而得到热原子束的原子通量。实验测得该小型化系统的原子通量满足锶原子光晶格钟实验需求。(本文来源于《时间频率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何芬,张文涛,熊显名[9](2015)在《激光准直铬原子束叁维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高准直度的中性铬原子束,设计了一个由叁组激光束组成的激光准直场对高温铬原子束进行准直。应用蒙特卡罗随机方法模拟实际状态下原子的初始状态,更好地体现了实际状态中原子运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原子同位素对实验的影响。以原子在激光准直场中的受力情况为依据,定量分析了实际状态中性铬原子束在激光准直场作用下的运动特性,及其在叁维空间的运动轨迹和原子落点状态的叁维分布。研究显示,经准直后铬原子束在x方向最大发散角减小至1.5 mrad,y方向最大发散角减小至1.6 mrad,且原子通量提高至准直前的两倍。研究结果不仅为实验提供了更详尽的数据资料,更为后续制作更精确的纳米光栅和纳米点提供了更理想的冷原子束。(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5年06期)
曹延昌[10](2015)在《冷原子束干涉仪信号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原子光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子干涉仪逐渐成为精密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具有灵敏度高、绝对测量、长期稳定性好等内在优势,在惯性导航和基础物理学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原子光源是构成原子干涉仪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原子干涉条纹的对比度和信噪比,从而直接影响测量精度。对原子光源性能进行测试表征,优化实现高性能原子光源用于干涉,同时降低原子能态测量的噪声,是实现高精度原子干涉测量的基础。本文研究冷原子束干涉仪的信号探测技术,实现冷原子束速度分布和通量等性能的测试表征与低噪声能态信号检测。整个检测系统主要包括叁大部分:光学系统、检测装置和软件系统。在光学系统部分,为了得到高稳定度的激光光源,我们设计了专门的激光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由电流驱动和温度控制两部分组成,电流在200mA范围内连续可调,电流控制精度可以达到1uA,在3-100KHz带宽内交流电流噪声有效值小于300nA。温度控制部分采用高度集成的MAX1978作为主控芯片,驱动半导体制冷器(TEC)进行温度补偿,长期温度漂移小于2mK,通过饱和吸收法对系统激光器进行主动稳频,激光频率稳定性基本满足探测光和阻断光的使用要求。检测系统采用荧光法检测原子束与探测光相互作用产生的荧光信号,采用飞行时间法检测原子束的纵向速度和速度谱分布。为了收集荧光信号以提高信噪比,设计了专门的荧光收集装置,采用PMT作为光电转换器件检测荧光信号。软件部分采用LABVIEW编写了虚拟仪器操作界面,并在程序中嵌入了MATLAB算法程序,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数据平滑等处理。对冷原子干涉陀螺仪中原子束特性进行了检测,并对系统检测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原子束的纵向最可几速度是14.2m/s,速度分布半高宽是3.9m/s,连续原子束通量约为2.7×108atoms/s。计算得到系统的速度谱分布检测分辨率为0.16m/s,原子束通量最小可检测值约为4.7×104atoms/s。(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5-05-20)
原子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时间的精确测量领域,超冷原子光晶格钟具有最佳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但其中的原子束准直器需要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依据光钟系统微型化的切实需要,利用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对局部电磁场的增强效应,设计了新型的银-石英复合结构的准直器,并对器件的内部光场和准直效果做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子束论文参考文献
[1].曾大吉,黄敏,章显,黄凯凯,陆璇辉.用于增加叁维磁光阱装载率的二维冷原子束系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2].任铁未,冯霞.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光钟原子束准直器的设计[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8
[3].曾大吉.冷原子束系统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8
[4].王安琪,孟至欣,李营营,薛洪波,冯焱颖.连续冷原子束干涉陀螺仪研究进展[J].导航定位与授时.2017
[5].张海潮,刘纯,余项阳,文锦辉,王育竹.基于慢速冷原子束同激光加(减)速的原子系综的相互作用约束变色龙暗能量的探索[C].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2016
[6].李营营.冷原子陀螺仪中高通量原子束的设计与实现[D].中北大学.2016
[7].陈海军,张晓刚,杨剑青,梁友焕,陈景标.光频标用钙原子束管[J].真空电子技术.2016
[8].付理想,谢玉林,韩建新,常宏,张首刚.小型化锶原子束系统的研制[J].时间频率学报.2015
[9].何芬,张文涛,熊显名.激光准直铬原子束叁维仿真分析[J].激光与红外.2015
[10].曹延昌.冷原子束干涉仪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