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流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流氦,热流密度,Fluent,量子涡旋
超流氦论文文献综述
贾帅,唐景春,陈长琦,王国栋[1](2019)在《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传热数值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流氦(HeⅡ)作为冷却性能优异的冷却介质,相比液氦(HeⅠ)具有临界热流密度高、临界热流密度状态前超流氦流动无明显核态沸腾,即流体中没有气泡产生等物理特性。所以,采用超流氦冷却超导磁体的方法是公认的最佳方案之一。因此,研究超流氦传热、传质行为和模拟是设计大型超导磁体低温系统的基础,可优化系统热力学性能与结构设计,防止超导磁体失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Landau二流体模型理论,分析了超流氦中两种流体组分之间特殊的对流机制,基于长直管道超流氦,建立了单一热源的传热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了仿真,通过带有Gorter-Mellink互摩擦项的热力学方程,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热流密度下超流氦管道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低热流密度时,超流氦温度变化小,同时证明了超流氦的导热率高;当热流密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温度变化较大,这是超流氦内部产生大量的量子涡旋引起的。阐释了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超流氦传热传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4)
张磊,李少鹏[2](2019)在《PAPS超流氦低温系统中2K负压换热器的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PAPS)需要2K超流氦系统为超导腔提供低温环境,2K负压换热器是低温系统的关键部件,考虑氦工质的物性随温度变化较剧烈,采用分段法对换热器进行计算,建立了2K负压换热器的计算模型,基于该模型编写了换热器的设计及校核计算程序,并对换热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结构参数对换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优化后的换热器所需的换热面积减小,换热系数增加,低压侧压降降低。(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2期)
杨鹏程,陆小飞,张硕,张启勇[3](2018)在《超流氦低温系统及负压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流氦低温系统在核聚变及高能物理等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满足未来聚变堆低温测试及运行需求,本文对比分析世界上成熟的超流氦系统,拟采用冷压机与常温泵混合减压的方式设计250W@1. 8K超流氦制冷机,可提供500W@2K制冷量,通过使用负压换热器回收冷量以提高效率及液化率。该超流氦低温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能够为深低温传热传质研究、超流氦冷却超导磁体的传热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推动我国超流氦低温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8年10期)
张磊,张卓,李少鹏[4](2018)在《大型超流氦低温系统中冷压缩机叶轮的设计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导加速器建设规模的扩大,为其提供低温环境的超流氦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际上各大加速器实验室的大型超流氦系统大都使用冷压缩机作为负压低温氦气的增压设备,叶轮是冷压缩机的关键部件。采用CFturbo软件对叶轮进行设计计算,得到了冷压缩机叶轮的参数和叁维模型。采用CFD软件对设计的叶轮性能进行模拟仿真,分析模拟结果及流场分布规律,探究叶轮性能随结构参数的变化关系,从而对叶轮进行优化。优化得到的叶轮模型仿真结果较好,叶轮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何超峰,郁欢强,孙兴中,陈耀锋,武义锋[5](2016)在《大型超流氦低温冷却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超导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极大的带动了低温工程的技术发展。通过介绍超流氦在大型低温系统中的应用优势,国内外几个典型超流氦低温冷却系统的流程、性能指标以及运行情况。分析了大型超流氦低温冷却系统的主要设备构成、热力循环方案以及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突破方向。(本文来源于《真空与低温》期刊2016年05期)
王哲,厉彦忠,李正宇,龚领会[6](2016)在《液氦/超流氦制冷系统负压换热器仿真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液氦/超流氦制冷系统负压换热器,开发了一种基于分布参数微元法的准一维换热器计算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换热器进行了仿真计算及优化设计。在传统换热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该模型进行了分块考虑,加入了低温下变物性和轴向热损失等因素的影响,并对换热器进行温度、压力耦合计算,准确得出了换热器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场。最后,针对一个实际工况下的液氦/超流氦换热器进行了传热、流动设计和材料、翅片结构优化,结果表明:处于临界状态附近的换热器设计需要更加准确的工质物性,当换热器材料的热导率在4~10W/(m·K)之间时,轴向导热效应对换热器长度和性能影响较小。该设计工况中采用的板翅式换热器材料为Al6061,5层排列结构(CHCHC),翅片结构为JC654202/JC474202,能够满足设计需求。该研究工作为后续实际液氦/超流氦制冷系统负压换热器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坤祥,朱伟平,龚领会[7](2016)在《超流氦系统负压换热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超流氦低温系统的研制提出了需求,而超流氦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负压换热器。文中介绍了超流氦低温系统中负压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传热机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为负压换热器的设计以及以后的探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6年04期)
张宁,伍继浩,李青[8](2014)在《大型低温超流氦制冷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条件推动了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作为基本物理量的温度向绝对零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极端条件,并且由此还带来了一系列特殊的极端环境。近年来我国应用于大科学工程的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还不能满足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的需要。探讨了我国进一步发展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的需求与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4年09期)
朱志刚,庄明,刘华军,郝强旺[9](2013)在《过冷态超流氦恒温器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过冷态超流氦恒温器的热力学过程进行分析,考察了不同的设计温度和J-T换热器热效率下恒温器的制冷性能,得到了理论制冷量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理论制冷量与设计温度和J-T换热器的热效率密切相关。计算发现,160 L液氦在2 W制冷量下从4.2 K降至1.8 K大约需要24 h。(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3年03期)
郝强旺,刘华军,武玉,朱志刚[10](2013)在《1.8K常压超流氦低温系统漏热分析及真空泵抽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1.8 K常压超流氦低温系统的工作原理。对HeⅡ腔的漏热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包括环氧隔热板、安全阀、支撑杆以及测量线与电流引线底座同HeⅠ腔的导热,真空夹层之间的残余气体导热以及HeⅡ腔内杜瓦与其外周冷屏的辐射换热。根据漏热值,对所需真空泵的抽速进行了计算,同时给出了预冷与节流相结合获取1.75 K超流氦方案物理过程的温-熵图。(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超流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PAPS)需要2K超流氦系统为超导腔提供低温环境,2K负压换热器是低温系统的关键部件,考虑氦工质的物性随温度变化较剧烈,采用分段法对换热器进行计算,建立了2K负压换热器的计算模型,基于该模型编写了换热器的设计及校核计算程序,并对换热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结构参数对换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优化后的换热器所需的换热面积减小,换热系数增加,低压侧压降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流氦论文参考文献
[1].贾帅,唐景春,陈长琦,王国栋.超流氦管路输运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传热数值模型研究[C].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2].张磊,李少鹏.PAPS超流氦低温系统中2K负压换热器的设计与优化[J].低温与超导.2019
[3].杨鹏程,陆小飞,张硕,张启勇.超流氦低温系统及负压换热器的研究进展[J].低温与超导.2018
[4].张磊,张卓,李少鹏.大型超流氦低温系统中冷压缩机叶轮的设计和优化[J].低温工程.2018
[5].何超峰,郁欢强,孙兴中,陈耀锋,武义锋.大型超流氦低温冷却系统的研究进展[J].真空与低温.2016
[6].王哲,厉彦忠,李正宇,龚领会.液氦/超流氦制冷系统负压换热器仿真及优化设计[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
[7].王坤祥,朱伟平,龚领会.超流氦系统负压换热器研究进展[J].低温与超导.2016
[8].张宁,伍继浩,李青.大型低温超流氦制冷系统[J].低温与超导.2014
[9].朱志刚,庄明,刘华军,郝强旺.过冷态超流氦恒温器的热力学分析[J].低温工程.2013
[10].郝强旺,刘华军,武玉,朱志刚.1.8K常压超流氦低温系统漏热分析及真空泵抽速计算[J].低温工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