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碳硅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硅烷,陶瓷,粉尘,先驱,迭代法,微结构,电子束。
聚碳硅烷论文文献综述
吴于飞,刘江玲,鲍好园,杨雄发,来国桥[1](2019)在《发散法合成超支化聚碳硅烷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支化聚碳硅烷是一种新型有机硅超支化聚合物,具有高流动性、化学惰性、热稳定性等优点,分子中存在纳米空腔和大量活性端基,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集中探讨了发散法合成超支化聚碳硅烷的研究进展,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并对超支化聚碳硅烷合成的新方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朱世步,孟祥利,张强,朱阳,杨星[2](2019)在《新型含锆聚碳硅烷制备C/C-SiC-ZrC复合材料及烧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C/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交联固化-碳化工艺获得新型含锆聚碳硅烷(Polyzirconocenecarbosilane, PZCS)裂解产物。采用FT-IR、XPS、TG、XRD、SEM等分析手段表征PZCS先驱体基本结构和固化、裂解产物结构及元素分布等。以PZCS为溶液浸渍先驱体,通过PIP工艺制备得到C/C-SiC-ZrC复合材料,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表征其抗烧蚀性能。结果 PZCS陶瓷先驱体经过交联固化工艺能够显着提高其陶瓷产率。TG结果表明,980℃时陶瓷产率达66.37%,所得陶瓷粉末为分散均匀的SiC-ZrC复相陶瓷。C/C-SiC-ZrC复合材料经过氧乙炔试验烧蚀600 s后,其线烧蚀率为0.0067 mm/s,表现出良好的抗烧蚀性能。结论 SiC-ZrC复相陶瓷基体烧蚀过程中,氧化形成SiO2和ZrO2等氧化物涂层,氧化物隔离层能够隔离氧气和热量,阻止其向复合材料内部进一步扩散,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烧蚀性能。(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李燕勇,高舒珊,谭静怡,徐旭东,王凯[3](2019)在《聚碳硅烷粉尘爆炸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碳硅烷是应用于航天、航空等尖端技术中的高性能新型材料之一,对于聚碳硅烷粉尘的火灾爆炸特性还未有相关研究报告。按照相应国家测试标准,采用20 L球形粉尘爆炸测试实验系统,测定得出聚碳硅烷粉尘最大爆炸压力为0.872 MPa,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为120 MPa/s,最大爆炸指数为32.57 MPa·m/s。与《工贸行业重点可燃性粉尘目录》(2015版)中明确有最大爆炸压力、最大爆炸指数的44种粉尘相比,聚碳硅烷粉尘最大爆炸压力不算大,但最大爆炸指数较大,说明聚碳硅烷粉尘爆炸时爆炸压力不算太大,但爆炸时却非常猛烈。(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朱世步,张强,孟祥利,杨星,闫联生[4](2019)在《液态聚碳硅烷的固化及陶瓷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等温DSC、TG等研究了SiC陶瓷先驱体-液态聚碳硅烷(LPCS)的固化、陶瓷化行为,运用FTIR、XRD、SEM等手段表征了LPCS先驱体在不同温度的裂解产物结构和微观形貌。通过Kissinger、Ozawa及Crane方程得到LPCS先驱体的固化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_a=96. 84kJ/mol,反应级数n=0.94。LPCS先驱体的失重反应主要发生在400~800℃阶段,先驱体中有机官能团逐渐减少,基本完成无机化转变。XRD结果表明,在1000℃以下裂解得到的产物为表面致密的非晶态SiC结构,而在1500℃下裂解产物发生了晶化转变,得到的陶瓷产物主要为β-SiC相。LPCS具有较低的室温粘度(0.25Pa·s)、良好的室温稳定性,适于用作PIP工艺制备SiC基复合材料的先驱体。(本文来源于《航天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李燕勇,高舒珊,王凯,徐旭东,陈俍[5](2019)在《聚碳硅烷粉尘火灾爆炸特性参数测试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保聚碳硅烷粉尘作业安全,避免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本文按照相应国家测试标准,采用标准测试仪器,对聚碳硅烷粉尘的最小点火能、最低着火温度、爆炸下限浓度3个火灾爆炸特性参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聚碳硅烷粉尘最小点火能1. 5 mJ<Emin<2 mJ,最低着火温度MIT=320℃,爆炸下限浓度12 g/m3<Cmin<13 g/m3。结合常见涉爆粉尘火灾爆炸特性参数范围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聚碳硅烷粉尘最低着火温度和最小点火能均较低、爆炸下限浓度也小,说明该粉尘极易被引爆,安全风险较高。(本文来源于《宇航材料工艺》期刊2019年03期)
王春锋[6](2019)在《聚碳硅烷/氢氧化镁/聚乙烯的燃烧行为及其炭层结构演变与阻燃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阻燃剂和阻燃材料研究一直是阻燃领域关注的共性科学问题。作为重要的无卤无毒阻燃剂之一,氢氧化镁(MH)由于其结构及阻燃机理特点,导致其阻燃效率低,添加量大导致阻燃材料力学等诸多性能的恶化,MH的高效阻燃技术仍是有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本论文基于凝聚相阻燃机理,设计并构建可陶瓷化MH阻燃剂及其阻燃材料,研究陶瓷化MH的陶瓷化行为及其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燃烧行为、热降解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凝聚相炭层的组成及结构的研究,揭示陶瓷化阻燃的阻燃机理。采用聚碳硅烷(PCS)作为陶瓷化助剂,构建PCS改性MH高效无卤无毒无机阻燃体系,形成自撑性隔热炭层,大幅度降低阻燃剂的用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技术(SEM)、热重-红外连用技术(TG-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技术(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等多种手段的分析和检测,研究并揭示可陶瓷化MH高效阻燃剂及其阻燃材料的热降解过程与炭层演变过程,阐明阻燃机理,满足电线电缆领域对无卤无毒高效阻燃新材料的需求,为研究高效无机阻燃剂提供理论参考。采用表面改性技术制备PCS改性的MH(PCS/MH),PCS分子与MH之间以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结合,为MH的陶瓷化提供可能。PCS/MH复合阻燃剂在升温过程中可在MH表面形成硅酸镁,从而实现Si-O-Mg化学键将PCS陶瓷化中间产物和MH分解产物氧化镁颗粒粘结在一起,使聚合物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可形成陶瓷化炭层。通过阻燃性能和燃烧行为的研究表明,MH与PCS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协效阻燃作用,PCS能够显着提高复合材料的氧指数(OI),特别是在MH低添加量下OI能够达到35%(26 wt.%MH,4 wt.%PCS),超过相同添加量的溴系阻燃体系和传统膨胀阻燃体系;在PCS/MH用量比为1/9,阻燃剂用量为50 wt.%时,使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36%,总热释放量降低11%,材料的火灾安全性能得到提高。建立陶瓷化炭层的结构和热稳定性、阻燃性能和燃烧行为的关系。通过热分解行为研究表明,PCS提高MH的热分解稳定性,减小MH分解温度与PE热降解温度之间的差距,使MH的热分解与PE的热降解更加匹配,更有利于MH/PE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提高。通过燃烧行为研究表明,PCS/MH能够起到延迟燃烧的作用,并随着阻燃剂用量的增加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阻隔层,有效地抑制燃烧。揭示陶瓷化炭层对阻燃性能的影响机制。PCS/MH/PE复合材料在气相中并不发挥阻燃作用,且在凝聚相中没有催化成炭作用,其阻燃机制的关键在于PCS的陶瓷化作用改善凝聚相残炭的结构:PCS发生表面迁移从而在炭层表面形成一层致密、连续的陶瓷化阻隔层,起到隔质作用;在体相则形成膨胀的、多孔结构的残炭,起到隔热作用,从而提高氧化镁颗粒形成炭层的隔质隔热作用;此外,PCS自身及其与MH之间的陶瓷化反应提高残炭的强度,能够维持多孔炭结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尚心莲,田响宇,刘国齐,李红霞,杨文刚[7](2019)在《聚碳硅烷对低碳铝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低碳铝碳耐火材料的高温性能,以板状刚玉、电熔白刚玉、α-Al_2O_3微粉、鳞片石墨为主要原料,环保沥青、液态热塑性酚醛树脂、固态树脂粉、固态聚碳硅烷和正己烷为外加剂,研究了聚碳硅烷外加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0. 3%和0. 6%)和热处理温度(950、1 100、1 250、1 400和1 550℃)对低碳铝碳材料显微结构、强度及抗热震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950℃热处理后,聚碳硅烷热解破坏酚醛树脂热解碳结构; 1 100~1 250℃时,聚碳硅烷生成网状结构,弥补材料强度;当聚碳硅烷外加量为0. 6%(w),于1 550℃热处理后,聚碳硅烷高温裂解生成含Si纤维,材料强度提高。但含Si纤维的生成,会引起材料热膨胀失配,从而导致试样热震后的强度保持率下降。(本文来源于《耐火材料》期刊2019年01期)
朱文华,岳建岭,黄小忠,王春齐,胡思闽[8](2018)在《电子束辐照含铍聚碳硅烷制备含铍碳化硅纤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铍聚碳硅烷(PBeCS)为原料,在N2∶O2的流量比为200∶1的气氛下用电子加速器对PBeCS先驱丝进行辐照交联,然后在N2下高温烧结制备含铍碳化硅(SiC)纤维。研究了辐照剂量对先驱丝的化学结构、凝胶含量、含氧量及烧成SiC纤维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氧的气氛下辐照交联主要是Si—H与O2反应生成Si—OH,然后Si—OH发生脱水缩合反应生成Si—O—Si,Si—H与Si—CH3生成Si—CH2—Si;1250℃烧成制得的含铍碳化硅纤维具有光滑的表面,形成了β-SiC晶型,纤维的氧的原子分数低于5%,C/Si比接近1∶1,纤维的平均强度为1.8GPa,平均弹性模量为179GPa。(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杨晶晶,汪勋,马爱洁,陈卫星,陈寒阳[9](2018)在《含铍聚碳硅烷的制备及热解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碳化硅陶瓷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利用铍元素掺杂,对碳化硅陶瓷先驱体聚碳硅烷进行改性.文中以氧化铍、浓硫酸和乙酰丙酮为原料制备了乙酰丙酮铍(Be(acac)_2);将制备得到的乙酰丙酮铍与聚碳硅烷(Polycarbosilane,PCS)以不同比例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含铍聚碳硅烷.利用热重分析仪(TGA)、真空管式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含铍聚碳硅烷的热解过程及热解产物的晶体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含铍聚碳硅烷(PBeCS)样品从Be(acac)_2中将烯醇式结构及Be元素引入,且不同Be含量的PBeCS样品中C=C和C=O键的含量随着原料Be(acac)_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后趋于稳定,最优的反应配比是Be(acac)_2质量分数为15%;PBeCS样品的热解过程主要经历叁个阶段:200~400℃发生PBeCS自交联过程以及小分子量样品和气体的逸出;400~550℃,PBeCS的分子链的开始断裂;550~880℃,样品的进一步无机化,并且质量分数为15%的Be(acac)_2的PBeCS样品具有最高的陶瓷产率(75%).(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祝夫文,桂凯旋,刘方瑜,朱协彬[10](2018)在《添加聚碳硅烷(PCS)对ZrB_2-SiC超高温陶瓷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碳硅烷(PCS)和纳米ZrB_2粉体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热压烧结制备了ZrB_2-SiC超高温陶瓷,对比了PCS和颗粒状SiC的引入对ZrB_2陶瓷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PCS替代颗粒状SiC制备ZrB_2-SiC超高温陶瓷可以形成SiC均匀包覆基体ZrB_2晶粒的微观结构,明显促进了材料的低温致密化并抑制了晶粒长大。但力学性能略有降低,其原因可能是PCS裂解产生的微量碳遗留在基体ZrB_2的晶界处,弱化了晶界结合强度。本文验证了采用PCS和纳米ZrB_2粉体进行热压烧结是实现ZrB_2-SiC超高温陶瓷低温致密化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聚碳硅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高C/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方法通过交联固化-碳化工艺获得新型含锆聚碳硅烷(Polyzirconocenecarbosilane, PZCS)裂解产物。采用FT-IR、XPS、TG、XRD、SEM等分析手段表征PZCS先驱体基本结构和固化、裂解产物结构及元素分布等。以PZCS为溶液浸渍先驱体,通过PIP工艺制备得到C/C-SiC-ZrC复合材料,采用氧乙炔烧蚀试验表征其抗烧蚀性能。结果 PZCS陶瓷先驱体经过交联固化工艺能够显着提高其陶瓷产率。TG结果表明,980℃时陶瓷产率达66.37%,所得陶瓷粉末为分散均匀的SiC-ZrC复相陶瓷。C/C-SiC-ZrC复合材料经过氧乙炔试验烧蚀600 s后,其线烧蚀率为0.0067 mm/s,表现出良好的抗烧蚀性能。结论 SiC-ZrC复相陶瓷基体烧蚀过程中,氧化形成SiO2和ZrO2等氧化物涂层,氧化物隔离层能够隔离氧气和热量,阻止其向复合材料内部进一步扩散,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烧蚀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碳硅烷论文参考文献
[1].吴于飞,刘江玲,鲍好园,杨雄发,来国桥.发散法合成超支化聚碳硅烷的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朱世步,孟祥利,张强,朱阳,杨星.新型含锆聚碳硅烷制备C/C-SiC-ZrC复合材料及烧蚀性能[J].装备环境工程.2019
[3].李燕勇,高舒珊,谭静怡,徐旭东,王凯.聚碳硅烷粉尘爆炸特性研究[J].当代化工.2019
[4].朱世步,张强,孟祥利,杨星,闫联生.液态聚碳硅烷的固化及陶瓷化[J].航天制造技术.2019
[5].李燕勇,高舒珊,王凯,徐旭东,陈俍.聚碳硅烷粉尘火灾爆炸特性参数测试及安全性分析[J].宇航材料工艺.2019
[6].王春锋.聚碳硅烷/氢氧化镁/聚乙烯的燃烧行为及其炭层结构演变与阻燃机理[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7].尚心莲,田响宇,刘国齐,李红霞,杨文刚.聚碳硅烷对低碳铝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耐火材料.2019
[8].朱文华,岳建岭,黄小忠,王春齐,胡思闽.电子束辐照含铍聚碳硅烷制备含铍碳化硅纤维[J].材料工程.2018
[9].杨晶晶,汪勋,马爱洁,陈卫星,陈寒阳.含铍聚碳硅烷的制备及热解行为分析[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8
[10].祝夫文,桂凯旋,刘方瑜,朱协彬.添加聚碳硅烷(PCS)对ZrB_2-SiC超高温陶瓷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