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1]2004年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导出与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导入》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科学把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叁大类。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政治领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在经济领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已十分清晰;只有在社会领域,改革的方向和蓝图还不甚明晰。人类的实践一再证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运行。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因素。社会领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有效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发达的非政府组织的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和民主建设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国的学术界而言,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非政府组织”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目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实践远远超前于理论研究,而对非政府组织理论的研究符合中国转型社会面临的经济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开展和加强对非政府组织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政府职能转移切入,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和学术成果以及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政府公共职能导出与非政府组织职能导入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全文涵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政府“失灵”与政府职能转变,阐明了政府“失灵”的基本含义,在对政府职能的内涵和类型以及政府职能转移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阐发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主要从政府职能重构的角度探讨了政府的角色归属;第叁部分指明了政府职能导出的实质和指向。第四部分着力研究非政府组织职能导入问题。通过对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及非政府组织职能导入中的问题的分析,窥探改进和加强非政府组织管理和建设的对策。
金红磊[2]2003年在《试论政府职能转移》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科学把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叁大类。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政治领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在经济领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已十分清晰;只有在社会领域,改革的方向和蓝图还不甚明晰。人类的实践一再证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运行。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因素。社会领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非政府组织的状态。有效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发达的非政府组织的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和民主建设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国的学术界而言,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非政府组织”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目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实践远远超前于理论研究,而对非政府组织理论的研究符合中国转型社会面临的经济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开展和加强对非政府组织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政府职能转移切入,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和学术成果以及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政府公共职能导出与非政府组织职能导入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全文涵括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析政府职能转移的相关理论。在对政府职能的内涵和类型以及政府职能转移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阐发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全面论述政府职能的分解与公共职能导出问题。首先界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然后提出政府职能转移的外部条件,最后从承接政府导出职能的两种典型组织形式和运行的有效机制两个层面,指明了政府职能导出的基本路径。第叁部分着力研究非政府组织职能导入问题。通过对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以及非政府组织职能导入中的问题的分析,窥探改进和加强非政府组织管理和建设的对策。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对政府的基本职能做出了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分类。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一 职能和社会职能四个方面。这种分类虽然较全面地概括了政府职能的基本内 容,但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无法反映政府职能方式的变化。事实上,市场 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 实现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 为政治职能、发展与调控职能、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二是在学术界率先界定 了政府职能转移的概念,并且揭示了政府职能转移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具 有一定的创新性;叁是尝试性地提出和阐发了政府职能转移、实现“政府空心 化”的叁个条件,即制度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四是在政府职能导出的 方式和路径以及非政府组织职能导入的措施和方法方面提出了有自己见解的 看法和观点。
周洁[3]2011年在《发展非政府组织与政府职能重塑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双重失灵”即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例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人们开始思考政府和市场在处理社会事务上的功能和作用,并逐渐聚焦于独立于政府与营利组织以外的非政府组织,以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社团革命”,使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非政府组织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我国自1978年以来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改革。经济体制方面,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领域开始出现“私域”和“公域”之分。在政治体制层面,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社会领域自治化进程加快,最终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模式。所有这些变化使得国家、社会、市场叁者关系面临重大的调整甚至变更,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也面临重新定位甚至分化。伴随着这种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我国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观察分析我国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使人们认识到发展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政府职能的重塑影响甚大、意义深远。我国相继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是整体改革,无论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现代企业,还是民主社会,叁者存在着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我国要顺利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要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其核心则是重新塑造政府职能。但是在政府职能重塑过程中,部分政府职能有待释放,那么就需要一类能起纽带作用的组织作为载体。而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承担这一角色,并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在均衡状态中发展。因此,政府职能重塑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将成为政府职能重塑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领域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重塑的问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民民主与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的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并且也将促使政府职能重塑的真正实现。
郑华[4]2007年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体制转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而政府职能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则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政府实现职能转变需要非营利组织作为职能的承载者、接替者或载体,同样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其下放、导出和转移。因此,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发展进一步得到肯定和强化。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的社会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的NGO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在这过程中,确立政府与NGO的合作伙伴关系、创新管理体制等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NGO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NGO的概念及特征,探讨NGO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我国NGO的发展背景、现状以及个案分析。对我国NGO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跟踪近两年的“启明书社”个案进行深入地实证分析。第叁部分阐述NGO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论证NGO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所起的必不可少的作用,即政府实现职能转变需要NGO作为职能的接替者或载体,同样NGO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或转移。第四部分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我国NGO发展建设“小政府、大社会”,更多地让NGO承接公共职能提出建议。
马祖琦[5]2004年在《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经济社会能量高度聚集的空间载体。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逐渐步入了快速增长时期,这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20世纪特别是最近50多年的时间里,在发达国家进入了郊区化、后城市化、后工业化时代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呈现加速推进的良好态势,一些百万级、千万级的特大城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逐渐脱颖而出,构成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加快我国以直辖市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受制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在区域经济的运行层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现象。由于政府的经济职能过强,集经济利益主体和政治、行政管理主体于一身,导致行政区的经济痕迹相当突出,经济区的行政色彩极为浓厚,行政区与经济区呈现严格的嵌套特征,行政区演化为名副其实的“利益区”。而且,随着以“分权化”为特征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基层政区的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再加上原有区划体制不尽合理的影响,客观助长了行政区经济现象的爆发态势。 总之,当前包括行政区划体制和管理体制在内的许多制度性矛盾严重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在我国现阶段,管理体制与行政区划体制以及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我国正值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规模推进时期,加强政治文明和制度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在上述背景下,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借鉴国内外直辖市政区改革的经验,理顺城市发展当中的体制性矛盾,扫除城市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探讨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直辖市政区体制改革的方向,更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而展开的,从当前城市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迫切需求出发,以上海直辖市为例,从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区划体制两个主线以及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出发,在总结国外着名大都市政区模式的实践,充分借鉴、吸取其区划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系统、全面地探讨我国大陆直辖市政区的区划体制以及一系列相关问题,力争对直辖市政区体制改革的走向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了人一粼//J理沦Z些研少t’..理居粼i少·乡验科:形{·丈2淤…分衍切中英戈撇要 个文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至第叁章是理论探讨部分;第四章是经验借鉴部分: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实证分析部分;第八章是结论。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 首先介绍研究的相关背景。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和城市与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划体制改革进程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矛盾,严重阻碍了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在_!_二述宏观背景下,我国特大型城市的发展步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探索中国以直辖市为代表的大都市政区区划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对“行政区和非行政区”、“城市型政区与地域型政区”、“中央直辖市与地方直辖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城市功能与城市职能”、“大都市功能区与大都市区行政区”以及“中国的行政区与外国的行政区”等几组重要概念进行了辨析,有助于对大都市政区研究进行精确把握。 还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叁大部分: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可以归结为“两条主线”、“两个层面”与“两个侧重”:即以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划体制改革为研究主线,相对侧重区划体制研究;以城区和郊区两个空间层面为研究对象,相对侧重城区研究。 第二章:国内外大都市政区相关研究动态与现状评述。 本章通过对国内外大都市政区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评述,客观评价其中的成就与问题,力求对相关研究动态与现状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试图在随后的研究当中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中的不足。 大都市政区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内容涵盖地域空间的界定、形成机制、管理体制和区划体制、城市治理、政府组织形式、区域协调机制等众多领域。鉴于部分研究内容有所交叉的实际,作者将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展归结为若干主题予以分别论述。从不同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大都市政区研究相关领域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归纳与评述。 第叁章:大都市政区的影响因素、发展模式和相关理论探讨。 本章属于理论探讨的基础理论部分。大都市政区研究具有较为雄厚的理论依据。从影响要素来看,大都市政区的形成要受制于政治、经济、自然地貌和人工地物、社会文化、城市规划建设、组织管理、历史、民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上述要素迭加、协同作用的产物。对于上述影响要素的理解有
代佳朋, 高慧芳[6]2017年在《引导型政府职能与非政府组织及其关系的时代定位》文中研究说明已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在经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后工业社会特有的复杂性社会治理生态,催生了社会力量的崛起,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对政府职能的"稀释"和"分散",形成了多元主体治理格局,最终指向政府职能转变。其中,引导型政府职能作为解释我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的"斯芬克斯之谜"的可能因素,在非政府组织话语权得到肯定后,二者呈现出合作与发展的逻辑转向。这一时代定位,成为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中国公共行政本土化理论建构的重要推力。
张翔[7]2013年在《中国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与政府改革的深入,政府部门间关系的问题逐渐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建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成为行政体制改革深度推进的重要维度。但是,长期以来,关于政府部门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还难以有效支撑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建构,整体理论层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当前中国,从“碎片化”向“跨部门协作”的转化是政府部门间运行机制变迁的基本方向,也是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建构的总方向,但这个变迁过程并非自然推进的。政府部门间的运行机制主要取决于两个层次的逻辑导向:一是政府职能定位的基本导向;二是政治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只有这两个层次的逻辑导向协调起作用,政府部门间关系才能突破“碎片化”,实现“跨部门协作”,并实现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建构。这一假设,可以通过归纳中国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的历史,以及比较美、英、日叁个西方典型国家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的现状进行验证。同时,通过总结中国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建构中的特点与教训,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宏观思路、中观战略与微观措施叁个层面推进“跨部门协作”的对策体系。首先,理论建构与分析。政府部门间运行机制受“政府职能定位”与“政治生态平衡”两个层次逻辑导向的作用:作为核心型逻辑导向的政府职能定位,以及作为支持型逻辑导向的政治生态平衡。两者在逻辑层面决定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的总体方向、基本方式与实际效果。一方面,政府职能定位体现了政府改革的核心诉求,在从“碎片化”向“跨部门协作”的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正是在政府职能定位的拉动下,政府部门间关系的调整才能明确在“质”上的基本方向。具体而言,政府职能定位的核心型逻辑导向主要表现在叁个层次上,在宏观上构成政府机构改革的逻辑起点;在中观上形成了调整政府部门间关系的基本动力;在微观上是政府部门政策的核心环节。与此同时,政府职能定位还从文化取向与体制结构上保障了这叁个层次上的核心逻辑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政治生态的自我平衡机制会对政府职能定位的作用做出反应,既有可能阻碍政府职能定位所拉动的政府改革,也有可能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可以说,政治生态平衡从“量”的角度影响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的速度、程度、效率。作为支持型逻辑导向,政治生态平衡则主要作为政府部门间协调的制衡力量、政府部门间运行机制的“现实场域”与政府内沟通网络的“核心架构”发挥作用。其次,经验检验与结论。通过分析中国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的叁个历史阶段,可以发现,政府职能定位与政治生态平衡的互动一直贯穿于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的进程,为“两层次逻辑导向”的分析框架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此同时,通过对从“碎片化”到“跨部门协作”机制转化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认为“重体制改革,轻机制调整”是阻碍“跨部门协作”机制建构的关键原因,而要从机制调整的角度推进“跨部门协作”的形成则需要结合“两层次逻辑导向”进行分析。在总结国内经验的基础上,以美英日叁个西方典型国家作为参照,讨论了西方典型国家建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的不同方式与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对于推进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而言,体制改革与机制调整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在政府职能定位与政治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条件下,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的推进才能得以有效实现。这不仅既可以视为“两层次逻辑导向”的直接证据,也可以作为中国“跨部门协作”机制建构的借鉴。再次,建议与对策。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历程与比较西方典型国家案例,得出结论:从“碎片化”到“跨部门协作”的机制转型应紧紧抓住政府职能定位与政治生态平衡两个层次的逻辑导向,从机制调整入手推进“跨部门协作”的建构。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从宏观思路、中观战略与微观措施叁个层面提出对策探索。在宏观思路上明确“分层次推进”的方针,即对“跨部门协作”要进行“阶段性分层”、“逻辑性分层”、“空间性分层”,有步骤地推进“跨部门协作”;在中观战略上推进“叁个转变”:“从‘体制改革’到‘体制改革—机制调整’并重转变”,“从‘失范结构’向‘规范结构’转变”,“从‘单边行动’向‘互动改革’转变”;在微观措施上推进“五个措施”:建立资源的部际共享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公务员轮岗机制,推进“政府流程再造”与政治生态的“维稳机制”。
张美[8]2013年在《城市管理职能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分析》文中指出城市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随着全球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膨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有许多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者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廓清城市政府职能,阐明政府如何全面、务实、创新地履行其管理职能,对于城市综合实力的强化、城市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以及一个城市未来的竞争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国内外政府城市管理职能发展与变迁的历程,基于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概括,认为在明确“城市管理的职能边界”的前提下,“政府职能社会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论文梳理了发达国家政府管理方式的变迁及其理论逻辑,而后以英国为例,分析了发达国家城市管理职能变迁的逻辑,并以杭州市为案例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以杭州市为代表的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构建模式,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创新我国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包括理顺职能边界和下放管理权限两个方面,具体包括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和城市政府职能;培育市场主体,强化监管力度;培育社会组织,构建公民参与承载机制;赋权社区,促进实现社区自治等。总之,本文的核心在于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试图厘清城市管理职能变迁的历程及其背后的逻辑,并为我国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的完善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李琦[9]2013年在《公共服务视角下基层贸易促进委员会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政府转为高效率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问题。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半官方社团的作用。作为我国主要的社会组织之一的贸易促进委员会(国际商会)如何充当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值得关注和研究。然而,目前对基层贸易促进委员会的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因而,研究基层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在制度转轨和经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政策借鉴,提出充分发挥基层贸促委(国际商会)作用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研究可行性。论文的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重点阐述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政府职能转变理论、政府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关于社会组织、非政府间组织、半官方社团在我国公共服务职能转型中发挥的作用。第叁章主要介绍番禺区贸促委的定位和作用现状、问题分析等。第四章主要分析国内外商会的经验与启示等。第五章主要提出充分发挥基层贸促委作用的对策。最后是结论。
郑伟[10]2009年在《社会管理权力结构形成中的非政府组织地位作用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最后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颇受关注,原因莫过于这次会议确定今年有望推出的全国统一社保,其实这只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社会管理的每一个举措都关乎民生,是党和国家行使职权工作的重点。当前中国面临的大环境就是经济社会的转型,社会管理何去何从是展开下一步工作的首要问题,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要素,也带来了解决问题新的思路。非政府组织以其非营利性、自主性、志愿性特点在社会管理中占有特殊地位,它的加入和发挥作用必然带来社会管理权力的分化,导致社会管理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本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通过理论总结和逻辑分析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权力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化研究,探讨非政府组织对构建适应社会转型需要的叁元管理结构的作用。文中首先分析了社会管理权力结构形成的背景及依据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指出了建立合理化的社会管理权力结构的意义。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历史,总结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社会管理权力结构形成的阻力,指出以非政府组织为突破点参与社会管理多元化结构的构建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非政府组织自身主体地位的发展和通过为非政府组织提供发展环境促进社会管理权力结构不断合理化的实现。最后通过非政府组织参与辽宁社会管理实践的实例,说明非政府组织与市场、政府在完善辽宁社会管理中如何运作实现目标,重点分析非政府组织在其中的作用,从而强调非政府组织在其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导出与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导入[D]. 邓红. 武汉大学. 2004
[2]. 试论政府职能转移[D]. 金红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 发展非政府组织与政府职能重塑研究[D]. 周洁. 湘潭大学. 2011
[4].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D]. 郑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5]. 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D]. 马祖琦.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6]. 引导型政府职能与非政府组织及其关系的时代定位[J]. 代佳朋, 高慧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
[7]. 中国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研究[D]. 张翔. 南开大学. 2013
[8]. 城市管理职能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分析[D]. 张美. 浙江大学. 2013
[9]. 公共服务视角下基层贸易促进委员会的作用研究[D]. 李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10]. 社会管理权力结构形成中的非政府组织地位作用研究[D]. 郑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组织职能论文; 逻辑分析法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企业协作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ngo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