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军队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梅珊朱一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摘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军事领域学术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科技强军的宝贵战略资源,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体系和创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E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3-0025-02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军事领域学术技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科技强军的宝贵战略资源,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联合颁发了《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提出军队要用10年时间培养1000名左右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拔尖人才。这是新时期我军大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胡主席和中央军委对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开展武器装备创新研究的主阵地,必须牢牢把握军队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的重要契机,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牵引教员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

一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

1.处理好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

顶层规划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指南,必须统筹设计近期建设目标和建设发展远景。要以重点建设学科和基础、新兴交叉学科综合化布局为参照,科学分析重大工程实践、基础科学研究以及一线人才培养等岗位编配,在健全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调控体系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和把握今后五年、十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势,在高起点上科学规划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自觉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融入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趋势潮流,服务于现代军事变革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的重大需求,立足当前,规划长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动态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2.处理好领军人才与后备梯队的关系

要进一步深化“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研究,充分依托高水平科技平台,发挥顶尖学术老专家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中青年梯队人才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及时适应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在科学确定人才进出规模的基础上,统筹年龄、职级、专业、经历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指标,确保队伍整体结构的合理科学、梯次配备,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个体素质较高,整体结构优化,进出更替有序,作用发挥明显。

3.处理好广揽人才与“造血固本”的关系

要聚焦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引进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或原始创新成果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同时,注重发现和培养本单位的人才,通过科学配置、优化组合、深入挖掘,实现现有高层次人才效益的最大化,形成自身的人才优势群体,以拓展队伍发展更大空间,吸引更多优秀的外部人才。要促进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优势互补,依托重点学科建设、重大科研攻关、重要教学实践,以共同的目标凝聚智慧,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4.处理好保持稳定与合理流动的关系

要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引发军队优秀人才流失及地方人事制度改革对军队优秀人才拉动的实际,注重物质激励与强化精神激励、采取超常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切实做好高层次人才的保留和稳定工作。同时,遵循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职务任期评审、转业分流、职级调整等政策的调节疏导作用,研究完善干部分流调控体系,对发展潜力小、作用发挥不强的高职干部从严控制调整技术等级,对创新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高学历年轻干部适当放宽退出现役年限;实行柔性流动办法,设立特聘岗位吸引地方优秀人才在不动岗情况下为我服务,通过人才合理流动和有序接替,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体系

1.抢占科技领军人才战略高地

科技领军人才是具备顶尖学术水平和广阔学术视野、引领某一学科领域创新发展的大师,要创造条件使之融入世界科技竞争的最前沿,通过顶尖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拓展战略思维,展示原始创新成果,提高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尽其所能为之创造一流的环境条件、配备一流的学术队伍、配套充足的科研经费,使之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开展探索预先研究和深入专门研究,以之渊博的学术积累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培养造就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通过顾问咨询、特聘岗位等形式,邀请、引进国内外顶尖学术大师来校开展学术报告、重大决策咨询、重大科研项目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活动。把握国家实施“千人计划”的历史契机,打破观念束缚和条框制约,放眼国际著名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竞争引进工作。

2.打造学科拔尖人才聚集方阵

学科拔尖人才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纵观名家大师的成长之路,把握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将个人的身心精力沉浸于科学的积累与创新,是其成才的必然过程和基本规律。要坚持利用重要岗位锻炼培养,大力推荐他们参加国内外著名学术技术团体、高水平专家组,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任务,加强与部队、国防工业部门的合作,帮助准确把握军事需求,积极策划和承担符合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任务。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为依托,努力形成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支持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把握“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岗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机遇,遴选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重点培养。进一步加强与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联系和交流,保持与国际科技前沿和同行的紧密接触与合作,提高学术水平和声誉。

3.夯实青年骨干人才坚实基础

青年骨干人才饱含创新的热情,充满求知的渴望,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宽广基础。要注重从源头选拔具备深厚发展潜力的苗子,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使之体味科学的魅力,汲取更为丰富的学术营养。实施“青年科技骨干培养计划”,统筹运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强化青年科技骨干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有针对性地提升学历层次,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积极支持参与重大教学科研实践,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倡导研究性教学,在工程型号项目研制、新兴交叉科学研究、一线基础教学等实践中磨砺品质、提升能力。坚持开放式培养,积极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和军地联合培养渠道,通过邀请知名专家讲学、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选派出国访学、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部队代职锻炼等形式,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科学思维、优化学缘结构。

4.构筑优秀创新团队实践平台

以国家、军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凝练学科方向,整合科技资源,汇聚人才队伍,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注重团队精神文化的凝练与宣扬,制定有助于团队形成和成长的制度,在重大教学科研实践中凝聚团队意识,展示团队力量。以入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国家级创新团队为目标,在巩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优势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基础学科研究、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集成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力求关键技术新突破、新兴领域新发展,催生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着眼可持续发展,科学配备学术梯队,合理布局分工,整体统筹年龄、学历、学缘、专业结构,保证团队生长的生机与活力。

三着眼可持续发展,创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1.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加强政策导向指引,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在科研立项和经费支持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优秀后备人才能静心做学问、潜心出成果;对重大科研攻关团队,切实关注团队成员发展利益,在人才遴选和奖励方面给予特殊倾斜,组织和凝聚团队力量促进领军人物出重大成果。改革人才遴选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岗位职责规范,实现设岗、选人与做事的有机统一;创新考评手段和方法,完善定期考评制度,及时分流考评不称职或发展受限的干部;强化人才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领导班子、主管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指标,对人才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实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制度,重奖取得重要发明创造和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在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上做出重大贡献并获国家军队重大奖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或指导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优秀拔尖人才。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补助办法”、“科研管理办法”和“课题组长负责制”,分类别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客观评价和充分体现教学和科研人员创造的创新绩效、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公平合理地进行项目收益和奖励分配,充分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作用

积极利用长江学者制度汇聚和造就一流领军人物,采取海外引进和校内聘请相结合,逐步实现各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均有长江学者领衔,努力把长江学者岗位打造成提升院校领军人物学术影响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育人引智功能,着力提升博士后流动站品牌影响力,积极吸引校外优秀博士进站、留校,有计划地选送优秀博士到国防工业部门和军兵种设站单位做博士后。充分利用文职人员制度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开辟广泛利用社会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聚才作用,按照“一流、开放、交叉、国际化”要求推动平台建设,坚持在重大创新目标中整合科研团队,坚持在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中锻造优秀人才。

3.积极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弘扬科学和民主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鼓励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防止学术浮躁和短期行为,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积极倡导开拓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精神风尚。大力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激发广大干部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营造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舆论环境。要鼓励团队协作,提倡集体攻关,增强人才的团队意识。努力在生活条件、身体健康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切实解决广大干部的后顾之忧,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石述武.军队院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J].海军院校教育,2006

[2]张磊愚.主动适应部队建设需要创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J].海军院校教育,2005

〔责任编辑:李锦雯〕

标签:;  ;  ;  

军队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