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海底反射论文-郑涛

似海底反射论文-郑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似海底反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南海北部陆坡,地震资料处理,地球物理

似海底反射论文文献综述

郑涛[1](2017)在《可燃冰“零”的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10月11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二海大队“奋斗五号”船缓缓离开了黄埔军校码头,这一次的任务是通过高分辨率的多道地震调查,采集约500千米的测线资料,初步判别调查区内可能存在BSR(似海底反射)地震标志,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天然气水(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7-08-22)

于兴河,梁金强,方竞男,丛晓荣,姜龙燕[2](2012)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降与似海底反射(BSR)分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通过钻探首次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证实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是水合物富集区。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趋势;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构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晚中新世(11.6~5.3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m/Ma;上新世(5.3~1.8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m/Ma;至更新世(1.8~0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3m/Ma。而造成这些变化的主因是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和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的台湾运动。东沙运动(10~5Ma)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自东向西运动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使得盆地深水区持续稳定沉降;台湾运动(3Ma)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因重力均衡调整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将似海底反射(BSR)发育区与沉降速率平面图进行迭合分析,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趋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m/Ma之间、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隆坳接合带区域。(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霍元媛,张明[3](2010)在《南海北部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全波形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这里提出了一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二部份:首先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旅行时,反演得到背景速度模型;然后用其作为初始模型,使用共轭梯度算法进行全波形反演。通过对含噪数据的数值试验,算法表现出了较高的稳定性,并确定了进行全波形反演的遗传算子。将这种波形反演方法应用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反演得到了分辨率高于常规速度分析的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并识别出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利用纵波速度反演的结果,计算出沉积物中游离气的含量,认为BSR下方的低速层可以解释为含至少1%游离气的薄层。并分析了研究区内甲烷气的来源,认为该区域游离气兼有生物气和热解气。(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霍元媛,张明[4](2010)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全波形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针对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两部分,即首先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旅行时反演得到背景速度模型,然后以其作为初始模型,使用共轭梯度算法进行全波形反演。对含噪数据的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确定了进行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全波形反演的遗传算子。将这种波形反演方法应用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得到了分辨率高于常规速度分析的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并识别出似海底反射层的速度异常,为准确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层和游离气层及研究其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提供了基础;反演结果也同时证明了本文方法的高稳定性以及对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研究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0年01期)

麻纪强,耿建华[5](2008)在《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BSR)AVA特征:双相介质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是一个由固体、气体和液体等多相介质组成、受温度和压力影响的物理分界面,所以基于弹性介质Zoeppritz方程计算的反射和透射系数都不能满足实际的分析需要,因此需要研究多相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特征。但是由于多相介质理论的复杂性,在研究中可以将多相介质近似看作是双相介质,也就是说可以将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简化为双相介质,来研究波在其BSR分界面上随频率和入射角度的变化所反映出的反射和透射的特征,并且改变BSR上下层介质中水合物含量和游离气含量,进一步研究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特征与流体饱和度的关系。对模型计算发现第一类纵波和横波对频率的变化不敏感,速度改变不大;而第二类纵波受频率的影响较大,速度变化范围较大;随着水合物和游离气含量的变化,各种反射和透射波都会随之改变,变化的范围和幅度说明了波对介质组分变化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Applied Geophysics》期刊2008年01期)

邓辉,阎贫,刘海龄[6](2005)在《台湾西南海域似海底反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西南海域弧陆碰撞及俯冲作用形成增生楔,在增生楔部位地震调查原始炮集数据上可清楚地识别BSR极性及波形特征。通过对该区域地震调查数据处理,获得了常规地震偏移、瞬时振幅及瞬时相位3种属性剖面,叁者可清楚地反映BSR特征及分布,瞬时相位剖面还反映了BSR之上弱反射层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增生楔部位构造沉积明显控制BSR的形成与分布,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前景良好。(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宋海斌,Matsubayashi,Osamu,Kuramoto,Shin'ichi[7](2003)在《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BSR)研究的全波形反演方法.这是一种将水平层状弹性介质的反射共中心点道集转换为截距时间-水平慢度域的反演方法.反演过程中采用了全局搜索方法与非线性局部搜索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根据走时数据应用非常快速模拟算法求得速度结构的长波长分量.第二步,利用波形资料用共轭梯度法求得速度的短波长扰动分量.这样,最后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模型包含了长波长与短波长分量.反演中利用了多网格参数化技术.日本东南海海槽双BSR的速度结构的反演表明,全波形反演是天然气水合物BSR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期刊2003-12-01)

宋海斌,张岭,江为为,郝天珧[8](2003)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Ⅲ):似海底反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与似海底反射有关的一些观点进行讨论,以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研究的认识.30年的似海底反射研究表明,似海底反射仍然是指示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存在的最好手段之一.有似海底反射,是可以认为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虽然存在"游离气带速度模型"与"水合物楔速度模型",但似海底反射主要由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下方的游离气引起.BSR上方的天然气水合物、下方的游离气与天然气再循环和合甲烷的流体流有关.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计算控制因素难以准确确定等因素,似海底反射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只是近似的对应关系.需从动态的观点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及其与似海底反射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期刊2003-12-01)

宋海斌,江为为,张岭[9](2003)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Ⅳ):双似海底反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双似海底反射可望指示一个动态演化的天然气水合物-游离气体系特征,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有意义.目前在世界上有两个双似海底反射分布区最为典型,一是挪威西部大陆边缘,另一个为东南海海槽大陆边缘.对双BSR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残留BSR,对应古温压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的反射,另一种是混合气体水合物沉积的底界反射.阐明双似海底反射层空间分布特征与其成因,建立动态演化的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模型,可为深入了解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地质历史中的演变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期刊2003-12-01)

杨木壮,沙志彬,梁金强,郭依群,王宏斌[10](2003)在《南海北部陆坡似海底反射波(BSR)分布的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似海底反射波(BSR: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自1999年开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采用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勘探技术陆续在南海北部陆坡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工作,先后在西沙海槽和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发现了特征清晰的BSR显示。在西沙海槽调查区,在10条测线段上发现了约480km的BSR显示;在东沙群岛调查区,具有BSR显示的测线段有13条,共27处,总长度约289km。(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12-01)

似海底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7年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通过钻探首次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证实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是水合物富集区。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趋势;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构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晚中新世(11.6~5.3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m/Ma;上新世(5.3~1.8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m/Ma;至更新世(1.8~0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73m/Ma。而造成这些变化的主因是发生在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的东沙运动和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早期的台湾运动。东沙运动(10~5Ma)使盆地在升降过程中发生块断升降,隆起剥蚀,自东向西运动强度和构造变形逐渐减弱,使得盆地深水区持续稳定沉降;台湾运动(3Ma)彻底改变了盆地深水区的构造格局,因重力均衡调整盆地深水区继续沉降,越往南沉降越大。将似海底反射(BSR)发育区与沉降速率平面图进行迭合分析,发现80%以上的BSR分布趋于构造沉降速率值主要在75~125m/Ma之间、沉降速率变化迅速的隆坳接合带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似海底反射论文参考文献

[1].郑涛.可燃冰“零”的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

[2].于兴河,梁金强,方竞男,丛晓荣,姜龙燕.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降与似海底反射(BSR)分布的关系[J].古地理学报.2012

[3].霍元媛,张明.南海北部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全波形反演[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

[4].霍元媛,张明.基于遗传算法的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速度结构全波形反演[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

[5].麻纪强,耿建华.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BSR)AVA特征:双相介质模型(英文)[J].AppliedGeophysics.2008

[6].邓辉,阎贫,刘海龄.台湾西南海域似海底反射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5

[7].宋海斌,Matsubayashi,Osamu,Kuramoto,Shin'ichi.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2003

[8].宋海斌,张岭,江为为,郝天珧.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Ⅲ):似海底反射[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2003

[9].宋海斌,江为为,张岭.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Ⅳ):双似海底反射[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叁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2003

[10].杨木壮,沙志彬,梁金强,郭依群,王宏斌.南海北部陆坡似海底反射波(BSR)分布的控制因素[C].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

标签:;  ;  ;  ;  

似海底反射论文-郑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