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彦博黄广琳梁明康(通讯作者)李坤朱芳武蒋葵
(广西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运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体型方法对广西贺州壮族成年人532例(男为267例,女为265例)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表明:⑴贺州壮族成人男女的平均体型值分别为2.7-4.9-2.9和4.7-4.4-2.2,分别属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和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⑵男性的内因子值在25岁后、30岁后这两个年龄段增长较快,其余年龄组变化不大,中因子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缓慢增高,而在55岁后年龄段则稍下降,外因子值在20岁后、55岁后年龄段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年龄组变化不大;女性内因子值随年龄的增加缓慢增高,50岁后下降明显,中因子除20岁后较低外,25岁以后变化不大,外因子在20岁后年龄段较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出现逐渐下降情况,而在50岁后、55岁后又明显增大。⑶贺州壮族成人男女间的体型有显著的性差异(P<0.01)。⑷与国内外资料相比,贺州壮族体型与广西仫佬族、贵州布依族最为接近。
【关键词】Heath-Carter体型法人体测量贺州壮族
【中图分类号】R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2-0052-02
Heath-Carter体型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体型评价方法之一,在分析个体或群体的体型特征、研究体型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是“国际生物发展规划”推荐使用的体型综合评价法。梁明康、李坤、蒋葵运用Heath-Carter法对广西汉族学生[1-2]进行了体型研究。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的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贺州南乡县是广西东部壮族聚居的一个地区,其中壮族占整个南乡县人口95%以上。虽然黄世宁等学者在2002年已经对广西壮族的体型特征做了研究,但是选取的地点是广西百色,属于广西西北部分。此次选取的地点位于广西东部,且壮族密集度高,所以课题组对贺州壮族进行了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
于2006年7月在广西贺州南乡县测量了壮族成人的体重、身高、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与股骨内、外上髁径及肱三头肌位、肩胛下位、髂前上棘位、腓肠肌位皮褶厚度等10项指标。测量是按照Heath-Carter规定的方法进行。
本研究数据统计使用Excel程序进行,后期数据处理采用自编体型软件。
2结果
广西贺州壮族各年龄组平均体型在体型图上的分布见图1,广西贺州壮族各年龄组体型统计结果、男性13种体型分布、女性13种体型分布、男女体型比较结果均见讨论部分。
图1贺州壮族成人各年龄组体型分布图
1~8实心点分别代表男性20-,25-,30-,35-,40-,45-,50-,55-年龄组。
1~8空心点分别代表女性20-,25-,30-,35-,40-,45-,50-,55-年龄组。
3讨论
3.1壮族体型特征
壮族男性体型均数为2.7-4.9-2.9,属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在13种体型中,壮族男性出现率最高的3种体型分别为偏外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和均衡的中胚层体型。这3种体型均属于中胚层体型系统,其出现率达到了65.29%,故可以认为壮族男性骨骼、肌肉发达。
壮族女性体型均数为4.7-4.4-2.2,属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在13种体型中,壮族女性出现率最高的3种体型分别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和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这3种体型出现率之和达到了65.29%。
3.2壮族体型的年龄变化
壮族男性20-和55-为偏外胚层的中胚层体型。30-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其余年龄段的壮族男性均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男性的内因子值在25-、30-这两个年龄段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在其余年龄段成小幅波动情况,脂肪在体内堆积,由于25-、30-年龄段工作压力大,饮食涉入量增多,所以皮下脂肪沉积明显。中因子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缓慢增高,而在50-年龄段则稍下降。表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年的工作使得骨骼肌肉的发达水平逐年增加;但到达55后,逐渐退出劳动市场,所以中因子出现稍下降的情况。外因子值在20-、55-年龄段处于较高水平,其他年龄段基本持平。表明男性在20-阶段处于青春期,生长发育较快;而在55-,随着劳动强度下降,饮食减少,故在这两个年龄段出现相对苗条的情况。
壮族女性除20-、50-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其余均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随着年龄的增加,内因子缓慢增高,但是到了50岁后内因子下降明显。表明随年龄增加,脂肪逐渐在体内堆积;50岁后由于女性闭经原因,激素水平下降,加之体力劳动减少,所以出现内因子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中因子除20-较低外,25以后变化不大。表明女性在25岁后逐渐从事体力劳动,骨骼肌肉增加明显,并且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外因子在20-年龄段较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出现逐渐下降情况,而在50-、55-又明显增大。表明20-壮族女性生长发育快,身材相对瘦长,而逐渐从事体力劳动后,饮食增加,皮下脂肪增加明显,而身高改变不大,身材逐渐肥胖。而50岁更年期后,由于激素水平、劳动强度下降、饮食减少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外因子又逐步上升。
3.3壮族体型的性别差异
壮族男性内因子均数范围为2.5~3.3,中因子均数范围为4.5~5.2,外因子均数范围为2.5~3.6;壮族女性内因子均数范围为4.0~5.2,中因子均数范围为3.7~4.9,外因子均数范围为1.8~3.0。男女间比较,男性内因子值明显低于女性,中、外因子值均高于女性。t检验显示,男女间8个年龄组平均体型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女性皮下脂肪发达,体态丰满;男性则骨骼肌肉发达,身体偏于纤瘦,体型修长。
3.4壮族与国内外其他人群体型比较
壮族与国内的内蒙古达斡尔族、蒙古族、宁夏回族、内蒙古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广西壮族、贵州仡佬族、广西三江侗族、山东汉族[3-4]共9个民族及国外的加拿大人、美国因纽特人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怒斯人进行体型比较。
3.4.1与其他15个男性人群的比较
与国内的12个人群相比,壮族与仫佬族、回族和侗族男性的平均体型一样,均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壮族男性内因子值除小于布依族及北方民族之外,均大于其他的南方少数民族。贺州壮族男性中因子值居中,而外因子非常高,在国内人群中骨骼肌肉发达程度居中,具有身体偏瘦的特点。贺州壮族男性平均体型点与仫佬族、布依族、鄂伦春族等人群较为接近。
与国外3个人群相比,贺州壮族与马努斯人男性的平均体型一样,均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贺州壮族与国外3个人群男性体型点相距较远,体型相差较大。
图216个人群男性体型分布
1.壮族Zhuang,2.黑衣壮族HeiyiZhuang,3.侗族Dong,4.仫佬族Mulam,5.布依族Buyi,6.仡佬族Gelao,7.汉族Han,8.达斡尔族Daur,9.蒙古族Mongol,10.回族Hui,11.鄂温克族Ewenki,12.鄂伦春族Oroqen,13.加拿大人Canada,14.因纽特人Innuit,15.马努斯人Manus,16.贺州壮族ZhuanginHezhou
3.4.2与其他15个女性人群的比较
与国内的12个人群相比,贺州壮族与仫佬族、侗族女性的平均体型一样,均为内胚层-中胚层体型。壮族女性内因子值均大于其他的南方少数民族,除略大于回族女性内因子值均明显小于北方民族。贺州壮族女性中因子值较高,而外因子居中,在国内人群中骨骼肌肉发达程度较高,具有身体丰满的特点。贺州壮族女性平均体型点与布依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等人群较为接近。
与国外3个人群相比,贺州壮族与加拿大人女性平均体型点相距较近,与马努斯人和因纽特人女性体型点相距较远,体型相差较大。
图316个人群女性体型分布
1.壮族Zhuang,2.黑衣壮族HeiyiZhuang,3.侗族Dong,4.仫佬族Mulam,5.布依族Buyi,6.仡佬族Gelao,7.汉族Han,8.达斡尔族Daur,9.蒙古族Mongol,10.回族Hui,11.鄂温克族Ewenki,12.鄂伦春族Oroqen,13.加拿大人Canada,14.因纽特人Innuit,15.马努斯人Manus,16.贺州壮族ZhuanginHezhou
所调查的贺州壮族居住在群山环绕的农村中,男女均长期从事较中的农业劳作,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男女劳动强度大,饮食以米饭为主食。这些均对贺州壮族成人形成骨骼、肌肉较发达的体型特点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坤,梁明康,朱钦,等.南宁市郊区汉族青少年Heath-Carter法体型分析[J].解剖学杂志,2006,29(5):643-646.
[2]蒋葵,梁明康,朱钦,等.广西南宁市汉族青少年的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6):821-824.
[3]黄世宁,浦洪琴,庞祖荫,等.侗族成人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人类学学报[J],2004,23(1):73-78.
[4]丁博,郑连斌,陆舜华,等.仫佬族成人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7,27(2):19-23.
[5]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肌力测定与皮褶测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基金项目:本文属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壮族(东西南北中5个群体)体型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桂科自0848003)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