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论文_董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中国,新文化运动,四新,妇女,写实主义,佛教。

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董彪[1](2019)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现代转型密切相关。市场经济为"大众"的产生提供了场域,也为资本逻辑推动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机械复制化和世俗化开辟了空间;社会个体的主体性权利,特别是感性存在和感性需求权利被重新赋予,为大众文化实施欲望机制仓创造了条件;社会关系的平等化和民主化,推动大众文化各种因素的博弈,形成了复杂的权力关系。大众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存在着过度商业化、浮浅化、去中心化等问题。在由"富"到"强"的新时代,促进大众文化理性、健康发展,需要处理好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及其中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关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和软实力。(本文来源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胡惠林[2](2019)在《文明转型: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论纲——城市文化经济与政策的现代议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文化遗产是工业文明在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后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的记忆。中国是一个工业文化遗产大国,从都江堰到大冶铁矿和江南制造局,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文化遗产体系。这些工业文化遗产,既是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文明发展与转型的标志。其中有不少工业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工业文化遗产的政策,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同时成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已经取得了在这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同时还存在着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作为文明转型的重要内容,正在和已经成为中国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08期)

倪君,陈伟[3](2019)在《20世纪初的海派京剧与公共空间的建构——兼论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的海派京剧从新剧目、新剧场、新媒介叁个层面,商业性、启蒙性两个维度完成了对"公共空间"的建构。海派京剧在建构公共空间的同时完成自身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这个转换基于上海开埠后的工商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业经济结构决定了海派京剧在剧目、剧场和媒介运用上呈现出民主、平等的现代思想,并塑造出民主、自由的公共精神。这种精神属于现代审美文化内容,体现了中国美学形态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体现了现代美学形态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宜娟[4](2019)在《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及其现代转型与当代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宣扬“男尊女卑”,借助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强迫妇女“叁从四德”,扼杀妇女的主体性,剥夺妇女的社会权利。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长期处在受歧视、受奴役、受压迫的生存状态中。及至新文化运动伊始,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妇女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参加革命活动和生产劳动,终于争取到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从而基本完成了妇女解放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广大妇女自立自强,不仅巩固了妇女解放的伟大历史成果,而且也广泛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尽管如此,但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家庭功能的变迁,那种革命和建设时代的积极妇女观于今也发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变化,并呈现出了一些复杂的面貌。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女权主义和复古主义的再度活跃。它们针锋相对的思想和理念对当代妇女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搅扰、甚至撕裂,并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全面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在批判、抛弃其压迫女性的封建糟粕的根本前提下,吸收其中和家睦邻的合理因素,并使之与现代妇女解放的伟大历史经验相结合,从而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不但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全文由导论和四个部分组成。导论分析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由以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第二部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哲学基础与伦理目标,分析“叁从四德”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压迫妇女的腐朽本质,同时肯定“贤妻良母”价值观的教化作用;第叁部分叙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以来四个阶段妇女地位、作用的巨大变化,阐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妇女解放的伟大历史成就及其封建妇女观的颠覆和现代转型,并且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全面扬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和西方女权主义妇女观;第四部分在家庭、社会、两性叁个向度上阐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观的理念和路径。(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嘉良[5](2019)在《论文体新变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从越文化“内源性”视角的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接受世界文化新潮因素不可或缺,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样不能低估,这可从汲取地域文化——越文化精神促成文体新变中找到印证。越文化蕴含的叛逆传统、注重变革的文化精神,在我国近现代文化思潮中长时期处于领先地位,而出于越地的以鲁迅领衔的新文学作家群体在开创中国新文学中做出广泛建树,其中文体新变尤为突出,因此从这两者的同构对应关系中探究文学转型便是颇有意义的话题。文体新变包括文体理念的更新、新文学各种文体(样式、体制)的创造以及新文学文风的刷新,这些都可在越地新文学作家的文体变革实践中得以论证。(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晓凌[6](2019)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既是力图建构以"民主"、"科学"、"进步"、"创造"为核心的新文化的运动,也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一运动将晚清以来的启蒙现代性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以五四精神为依托,中国美术开启了中心价值观的历史性转向,经由"科学化"、"大众化"之途径,迈向了由写意到写实、由雅入俗的价值重构过程,本文从"美术的启蒙与革命"、"科学写实主义思潮与实践"、"大众化思潮与实践"等角度,对五四以来美术的现代转型作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对其内在逻辑作了深度的阐释。本文指出,对"全盘西化"、"反传统主义"的质疑与批判,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本文认为,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对话与互释中,建构现代性价值体系,正是五四留给当代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9年05期)

曾小凤[7](2019)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美术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五四时期围绕"文人画"展开的价值论说及其批评话语的研究,包括狭义"美术"的生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文人画"的价值危机以及陈独秀"革王画的命"的批评话语实践等问题,指出中国美术批评的现代转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动思想启蒙运动直接相关,它在形态上具有强烈的否定性、批判性和革命性。反思并质疑了目前学界普遍将晚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批评史开端的观点。(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9年05期)

陈思齐[8](2019)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同一性的批判,阿多诺认为当时的文化具有商业化、标准化、欺骗性和操控性等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也有所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走出它们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所带来的困境,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利安[9](2019)在《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战略地位及其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儒道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当中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佛教文化既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多重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决定着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当代走向。总体上看,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是深刻反思社会变革、文化变革与自我处境之后的智慧抉择,堪称佛教在中国的第叁次重大转型,并与前两次的中国化与大众化转型遥相呼应,共同铺就了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发展历史的内在路径。(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陈廷湘,江超民[10](2019)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社会改造路径与趋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社会改造运动。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希望沿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方式进行纯思想文化启蒙,但现实迫使他们在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的爱国行动,开启了把思想启蒙与行动主义相结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已被此后的历史证明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社会改造运动的路径与走向。(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业文化遗产是工业文明在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后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的记忆。中国是一个工业文化遗产大国,从都江堰到大冶铁矿和江南制造局,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文化遗产体系。这些工业文化遗产,既是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文明发展与转型的标志。其中有不少工业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工业文化遗产的政策,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同时成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已经取得了在这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同时还存在着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作为文明转型的重要内容,正在和已经成为中国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董彪.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2].胡惠林.文明转型: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论纲——城市文化经济与政策的现代议程[J].东岳论丛.2019

[3].倪君,陈伟.20世纪初的海派京剧与公共空间的建构——兼论中国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19

[4].宜娟.中国传统文化妇女观及其现代转型与当代建构[D].延安大学.2019

[5].王嘉良.论文体新变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从越文化“内源性”视角的透视[J].天津社会科学.2019

[6].张晓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J].美术.2019

[7].曾小凤.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美术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J].美术.2019

[8].陈思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9].李利安.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战略地位及其现代转型[J].宗教学研究.2019

[10].陈廷湘,江超民.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社会改造路径与趋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四川省四川省诗书画院马志明.往事遗韵--1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

标签:;  ;  ;  ;  ;  ;  ;  

中国现代文化转型论文_董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