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活动区论文_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液活动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度洋,硫化物,波束,海底,国家海洋局,金属,冲绳。

热液活动区论文文献综述

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1](2019)在《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理解构造地质过程对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的影响和控制,以实测和收集的多波束资料为基础,对冲绳海槽南部多个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了热液区地形地貌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南部热液区均为海底火山成因地貌,不同热液区的海底地貌分属于不同类型岩浆作用的产物:D海丘受岛弧和弧后盆地岩浆作用的双重影响,A海丘群由岛弧为主的多源岩浆作用产生,C海丘和B海丘群属于琉球火山岛弧,雨花海丘形成于造山期后地壳伸展导致的岩浆上涌。冲绳海槽中央地堑与琉球火山岛弧的交汇处有利于形成大规模岩浆和地热活动。琉球火山岛弧的岩浆活动存在时空迁移,与海槽构造演化过程中由分散式裂陷向中心式裂陷的转换有关。唐印热液区的存在表明台湾北火山带在槽底北缘及陆坡区仍具有较强的岩浆和地热活动性,是未来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调查的重要靶区之一。(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贾琦,范德江,杨守业[2](2019)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表层沉积物非碳酸盐组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海底原位测试技术及取样手段的不断提高,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集中于热液活动性质和产物方面,包括热液流体组成与演变、热液硫化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等方面,而对于热液活动所形成的大范围热液异常信息反而被忽视。西南印度洋中脊为典型超慢速扩张脊,海底热液活动广泛发育,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型的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场所(German et al.,2016)。对该热液活动区海域底质沉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蔡宗伟,翟世奎,于增慧,国坤,王淑杰[3](2018)在《冲绳海槽中、南部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近(2014年)采自冲绳海槽南部Yonaguni Knoll IV热液活动区和中部伊平屋热液活动区的金属硫化物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两个不同热液活动区成矿元素的富集规律、热液成矿的作用过程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热液区分布有两种金属硫化物,分别为富Fe-Zn型硫化物和Ba-Zn-Pb型硫化物(+硫酸盐);相较于大洋中脊和其它弧后盆地的热液硫化物,研究区硫化物中Pb的含量明显较高,而Cu和Fe的含量相对较低,这与冲绳海槽存在较厚的沉积盖层有关;无论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还是稀土元素(REE),其含量和相关的特征值都变化较大,表明研究区热液硫化物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成矿阶段;富Fe-Zn型硫化物是在高温热液活动阶段形成的,而Ba-Zn-Pb型硫化物(+硫酸盐)则形成于热液喷出海底与海水混合的过程中,成矿温度较低;即使在同一热液活动区,成矿环境也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成矿温度的波动上;研究区热液硫化物中REE的配分模式特征表明硫化物中REE的物源相同,但经历的过程(REE的迁移和富集)有所不同,反映了热液硫化物形成于不同的热液成矿阶段;热液成矿作用存在区域性差异,海槽南部的成矿温度较中部低,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南部热液区硫化物的Pb含量较中部高,表明其成矿物质可能部分来源于沉积物。(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吴仲玮,孙晓明,王琰,梁业恒,徐莉[4](2013)在《中印度洋脊热液活动区多金属硫化物Fe-Cu-Zn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多年来,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铁、铜、锌等过渡族金属元素的同位素体系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矿床学、环境地球化学等诸多地学研究领域(Maréchal et al.,1999;Zhu et al.,2000;蒋少涌,2003;王跃和朱祥坤,2010a,b,2012),尤其是为判别指示含Fe-Cu-Zn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物质来源提(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张佳政,赵明辉,丘学林[5](2012)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活动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是超慢速扩张洋脊的代表,是海洋地学研究热点.本文从SWIR多波束水深数据、重、磁数据和地震结构等几方面,阐述了SWIR热液活动区(49°39′E)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SWIR热液活动不仅与扩张速率有关,构造作用更是一个重要控制因素;热液活动区位于Indomed和Gallieni转换断层之间,从水深地形上看,该区段洋脊是SWIR上水深最浅的区域之一,水深与MBA存在良好的镜像关系,MBA和RMBA低值意味着较厚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地幔温度,洋脊段27地壳厚度大于9km,可能是受到Crozet热点的影响;磁条带数据表明,此区段洋脊南北两翼呈不对称扩张,形成南翼的浅离轴域比北翼宽;在洋脊段28发现的活动热液喷口刚好位于热液蚀变形成的低磁强区内,具有良好的硫化物资源.这些认识必将为在该区首次实施的叁维地震探测研究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及活动热液喷口的动力学机制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2年06期)

王叶剑[6](2012)在《中印度洋脊Kairei和Edmond热液活动区成矿作用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在大洋中脊、弧后扩张中心、火山岛弧等构造环境的现代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一直是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由于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勘探加大投资力度,中、俄两国已于2011年分别在印度洋和大西洋获得硫化物资源勘探矿区。长直以来,对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的勘探和研究多集中在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海隆和慢速扩张的大西洋中脊,然而对中速扩张的中印度洋脊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研究鲜见。为了全面了解中速扩张洋脊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本文选取了中印度洋脊上的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Kairei热液区(25°19.23’S,70°02.42’E)和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Edmond热液区(23°52.68’S,69°35.80’E),系统研究了两个热液区的成矿特征、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控矿因素与成矿模式。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Kairei热液区热液产物包括了块状硫化物,烟囱体和矿化角砾。Kairei执液区硫化物具有富集Cu、Zn(Cu、Zn总和>29.3%)和Au(平均5.28ppm)等元素,Cu/Zn比值(平均3.5)高的特征,与大西洋中脊超镁铁质岩系硫化物矿床具有一致特征。共经历了叁个成矿阶段:(1)产出黄铜矿+等轴古巴矿+黄铁矿组合的高温成矿阶段;(2)产出闪锌矿+黄铁矿组合的中低温成矿阶段;和(3)产出次生铜硫化物,包括斑铜矿、蓝辉铜矿、铁铜蓝和铜蓝,以及铁氧化物、非晶硅和铜的氯化物(氯铜矿和副氯铜矿)矿物组合的热液消减或低温风化阶段。从高温成矿阶段形成富Cu的Cu-Fe硫化物,逐渐演化成Cu硫化物,反映了矿物形成时的氧逸度、硫逸度以及H2S活性等物化条件的改变,同时指示了矿床具有较高的成熟度。Edmond热液区热液产物包含了块状硫化物、烟囱体和矿化角砾,但矿物组成不如Kairei热液区丰富。Edmond热液区硫化物以富集Zn(平均22.4%)、Cu(6.8%)、Co(0.1%)、Ag(206ppm)和Au(3.34ppm)等元素,Cu/Zn比值(平均0.6)低的特征,与大西洋中脊、中印度洋脊、东太平洋海隆的镁铁质岩系硫化物矿床一致。成矿过程亦经历了叁个阶段:(1)产出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硬石膏的早期高温阶段;(2)产出黄铁矿+闪锌矿+铁闪锌矿的中低温阶段;以及(3)产出非晶硅、铁氧化物、重晶石、石膏、铜蓝、莓球状黄铁矿的低温风化阶段。2、Kairei和Edmond热液区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范围分别为5.30~6.71‰和5.67~7.18‰,较多数洋中脊地区硫化物矿床的δ34S值略高,表明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主要来自于玄武岩基底的硫,同时约有30%的硫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贡献。“时间效应”,即具有较长的成矿史,和“空间效应”,即热液丘顶部发育的浅循环系统,可能是造成Kairei和Edmond热液区具有较重硫同位素组成的形成机制。Kairei热液区样品的206Pb/204Pb为17.345~17.502,207Pb/204Pb为15.438~15.489,208Pb/204Pb为37.264~37.561;而Edmond热液区硫化物具有更高的放射性成因铅,其206Pb/204Pb为17.879~17.970,207Pb/204Pb为15.433~15.550,208Pb/204Pb为37.743~37.130。认为Kairei热液区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于上洋壳,Edmond热液区的成矿物质来源也主要来自上洋壳,但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沉积物影响。3、通过对硫化物流体包裹体内的稀有气体丰度和氦、氩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Kairei和Edmond热液区成矿流体的稀有气体丰度模式总体上具有介于大气饱和海水和MORB模式之间,具有相对亏损轻稀有气体而富集重稀有气体的特征,其中20Ne应来自于海水与MORB的混合,而84Kr和132Xe来自除海水与MORB的混合之外,可能还有部分来自于下地幔。Kairei热液区硫化物流体包裹体中的3He/4He均值6.08Ra,多期性的成矿特征导致了不同类型矿物之间的3He/4He比值存在差异,即由于更多的海水混入了成矿流体,使成矿晚期矿物更具大气端元氦,而主成矿期矿物则更多的保留了原地氦,即更接近于MORB端元。Edmond热液区硫化物流体包裹体中的3He/4He均值5.80Ra,介于MORB与海水之间。认为,黄铁矿和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具有大气型氦比重增多的趋势,与这两种硫化物具有多期成矿特征有关。Kairei和Edmond热液区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40Ar/36Ar均值分别为283.8和295.1,接近海水的40Ar/36Ar比值,而远低于MORB和留尼旺地幔柱的40Ar/36Ar比值。两区硫化物的36Ar浓度亦与海水的36Ar浓度接近,且要远高于MORB和留尼旺地幔柱中的36Ar浓度。认为,Kairei和Edmond热液区成矿流体中的氩同位素组成均与海水类似,即氩来源于海水,非MORB或者地幔柱。4、通过210Pb/Pb测年和230Th/234U测年发现,Kairei热液区相比Edmond执液区具有较长的成矿史。其中,Kairei热液区硫化物的成矿年龄集中在96.3±6.1ka,94.5±6.0ka,61.2±4.0ka,58.8±1.4ka,56.6±3.9ka,10.6±0.5ka,8.4±0.5ka和<180a,具有幕式成矿特征,表明至少存在4次成矿事件。同时,空间上又具有迁移特征,即成矿作用先发生在热液区的南端,后迁移至中部,再迁移至东部,最后迁移到中部与西部。Edmond热液区硫化物的成矿年龄普遍小于1000a,分别为906±55a,108±4a,130±3a,146±5a和172±6a。5、揭示了Kairei热液区和Edmond热液区的控矿因素,并提出了它们的成矿模式。认为:Kairei热液区的主要控矿因素为非对称扩张脊末端发育的低角度拆离断层和平行洋脊走向的高角度正断层的活动;镁铁质岩浆活动以及超镁铁质岩的蛇纹石化作用为热液系统提供了驱动力;其成矿模式类似于慢速扩张大西洋中脊超镁铁质岩系硫化物矿床。Edmond热液区的主要控矿因素包括平行于对称扩张洋脊走向的高角度正断层;镁铁质岩浆的侵入为热液系统提供了驱动力;其成矿模式与大西洋中脊和中印度洋脊上的镁铁质岩系硫化物矿床类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5-01)

黄威,李军,陶春辉,孙治雷,何拥军[7](2011)在《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烟囱体的铂族元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大洋第19航次第Ⅱ航段在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区利用电视抓斗获取的热液硫化物烟囱体(Tao C et al.,2007)样品从内到外取了5个小样,进行了铂族元素含量分析,样品的PGE含量较低且变化范围较大。PGE中平均含量最高的Pt和Pd仅分别为0.667ng/g和0.(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高悦[8](2011)在《“大洋一号”船完成环球科考凯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高 悦报道 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 “大洋一号”历时369天,航行6.4万海里,圆满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于12月11日上午返回山东青岛。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青岛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张新起,海军副参谋长冷振庆,外交部条(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1-12-13)

陶春辉,李怀明,杨耀民,倪建宇,崔汝勇[9](2011)在《我国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两个海底热液活动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了多个针对大洋中脊海底热液活动的航次调查.自从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中脊49.6°E发现了第一个海底热液活动区以来,已经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海隆赤道地区发现了十几个海底热液区[1~4].2009年11~12月,大洋21航次在南大西洋中脊13°~14°S段发现了两个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大西洋中脊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也是当时发现的位于大西洋中脊最南端的两个热液活动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孙晓霞[10](2011)在《赤道东太平洋水体及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水体悬浮颗粒矿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中国环球大洋17航次考察在赤道东太平洋取得了5个站位共54个悬浮体样品。2010年中国第21次大洋考察在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7个站位的水体中取得了86个悬浮体样品。本文以上述悬浮体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水体悬浮颗粒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依据赤道东太平洋研究区各站悬浮颗粒物总量、约4000张颗粒矿物扫描电镜图像和约4000个能谱分析数据及航次取得的水文资料,对赤道东太平洋研究区水体中悬浮体的颗粒物含量、矿物形态、组分及其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物源和影响因素。赤道东太平洋水体悬浮体含量普遍较低,在0.01-0.29mg/L之间。各站之间及同一站位不同水层之间分布不均。西部WS站悬浮体平均含量最高,为东部其余四站的2倍左右;各站悬浮体含量垂向分布大致有高-低-高的分布规律。赤道东太平洋水体悬浮矿物颗粒中共鉴别出7类38种矿物(化合物),其中3种硫化物矿物颗粒、独居石、轻稀土氢氧化物(氧化物)等是首次在悬浮体中报道。矿物颗粒物源可以分为大气、海洋自生矿物、海底再悬浮及可能的海底火山来源等四种。水体悬浮颗粒物中普遍发现了重晶石颗粒和集合体。重晶石颗粒形态可分为为卵形或圆形、菱形、箭头形及不规则形4类,根据其溶蚀特征进一步分出了对应的亚类;新发现了箭头状重晶石,属于自然界首次发现,对其成因进行了解释;发现了形态各异的溶蚀重晶石,在水体中普遍存在。对重晶石的含Sr量进行统计,发现Sr较广泛地参与了重晶石的结晶形成过程,提出了重晶石溶蚀形态的选择性溶解形成机制;不同站位水层重晶石颗粒的粒度大小、数量分析表明,重晶石的形成机制可能具有天青石形成模式和有机聚集体形成模式同时并存。重晶石颗粒有时以集合体形式被含粘土有机质、含钙有机质或含Ti的氢氧化物(氧化物)胶体等包裹。海洋重晶石的成因和溶蚀研究,对认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评估古海洋生产力有重要意义。矿物组合分析发现研究区中部叁站矿物以陆源物质和海洋自生物质为主;西部和东部站位矿物组分还含有少量金属硫化物或金属氢氧化物,可能受到海底火山活动的一定影响,与其所处区域的构造活动有关。依据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悬浮体样品的颗粒物总量、5000多张矿物扫描电镜图像和近5000个能谱分析数据及航次资料,对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水体中悬浮体的颗粒物含量、矿物形态、组分及其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与研究区热液活动的关系,提出了热液活动区的大洋水体同样存在作为热液羽状流标志性组分的硫化物矿物悬浮颗粒异常的概念。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水体中悬浮体含量在0.17-1.45mg/L之间,高出赤道东太平洋海区5-10倍;各站位悬浮体含量的平均值变化相对不大,但垂向上悬浮体含量变化较大,大致可以分为高-低-高叁段。西南印度洋研究区悬浮大洋水体中共发现42种矿物(化合物)和3种未确定结构的硫化物物相,其中3种硫化物和4种硫化物的矿物形态是大洋悬浮颗粒物中的新发现。二硫化锌是在自然界未曾发现过,四硫化锌则未见任何报道。提出了“过硫化锌-铁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和“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两种悬浮颗粒热液硫化物标志性组合,推测其来源分别以中等高温型羽状流喷发为主和高温型羽状流喷发为主。悬浮硫化物颗粒的数量、形态、组合和分布特征与已有报道的邻近热泉活动区在空间和性质上有明显的对应性。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硫化物颗粒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特征,与赤道东太平洋研究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1500m左右以下的水体中,硫化物颗粒种类多,数量大,其数量的垂向分布也出现明显异常,具有热液羽状流扩散残留痕迹或残余物的性质。这些特点,是赤道东太平洋研究区所没有的。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悬浮颗粒物研究表明,热液活动区的大洋水体同样存在热液羽状流标志性组分的硫化物矿物悬浮颗粒异常,悬浮硫化物颗粒的组合和形态等各种特征与邻近的热泉活动区在空间和性质上有明显的对应性,是判识热液活动区的水体特征的依据。热液活动区悬浮颗粒物与热液羽状流悬浮颗粒物相比,分布范围更广泛,样品也较易取得,其特征和分布有助于认识热液喷口的性质和热液羽状流的范围。因此,热液活动区大洋悬浮体颗粒硫化物矿物异常的研究,可能是是判识和追踪热液羽状流和热液活动远景区的一种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1-05-01)

热液活动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海底原位测试技术及取样手段的不断提高,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集中于热液活动性质和产物方面,包括热液流体组成与演变、热液硫化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等方面,而对于热液活动所形成的大范围热液异常信息反而被忽视。西南印度洋中脊为典型超慢速扩张脊,海底热液活动广泛发育,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型的硫化物矿床形成的场所(German et al.,2016)。对该热液活动区海域底质沉积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液活动区论文参考文献

[1].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冲绳海槽南部海底热液活动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2].贾琦,范德江,杨守业.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区表层沉积物非碳酸盐组分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蔡宗伟,翟世奎,于增慧,国坤,王淑杰.冲绳海槽中、南部热液活动区金属硫化物的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科学.2018

[4].吴仲玮,孙晓明,王琰,梁业恒,徐莉.中印度洋脊热液活动区多金属硫化物Fe-Cu-Zn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J].矿物学报.2013

[5].张佳政,赵明辉,丘学林.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活动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

[6].王叶剑.中印度洋脊Kairei和Edmond热液活动区成矿作用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2

[7].黄威,李军,陶春辉,孙治雷,何拥军.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烟囱体的铂族元素特征[J].矿物学报.2011

[8].高悦.“大洋一号”船完成环球科考凯旋[N].中国海洋报.2011

[9].陶春辉,李怀明,杨耀民,倪建宇,崔汝勇.我国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两个海底热液活动区[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

[10].孙晓霞.赤道东太平洋水体及西南印度洋热液活动区水体悬浮颗粒矿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滑石白云石独居石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锡石黄铁矿

标签:;  ;  ;  ;  ;  ;  ;  

热液活动区论文_尚鲁宁,陈磊,张训华,曾志刚,张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