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厄普代克论文_金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约翰厄普代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约翰,宗教,存在主义,女性,困境,族裔,诗学。

约翰厄普代克论文文献综述

金涛[1](2019)在《分隔的国度——约翰·厄普代克《纽约》城市诗学意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厄普代克被公认为小城市中产阶级生活的写作高手,其后期诗集《美国风物及其它》却是为美国大城市而写。以"心物合一"的城市诗学理论来解读诗集中的代表诗作《纽约》,剖析诗歌如何呈现纽约城市地景和隔绝的人际关系。诗眼"分隔的国度"表现在一个意象"电视无处不在"和一个戏剧化场景"说英语不自在"两方面:前者表达了诗人对20世纪90年代受电视文化影响的纽约城市文化的失望,对传统纸媒式微和文学堡垒难以坚守的担忧;后者则用语言冲突例证了外来者身处纽约却无法融入的疏离感受。(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涵玥[2](2019)在《挣扎与超越:约翰·厄普代克与刘震云小说中小人物生存困境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一句顶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主题上的共通性,即后现代社会中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本文将分析作品中中美两国小人物如何在生活重压下产生了集体性的精神空虚,以及他们如何试图超越生存困境寻找出路,从而引发读者对当今时代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反思。通过对厄普代克和刘震云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当代社会小人物孤独痛苦、被无所不在的权力所异化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生存困境作斗争的社会悲哀,他们一些人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了随波逐流,逐渐被社会吞噬,另一些人则通过宗教或者顿悟超越生存的苦难并探索到自我的价值。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探讨厄普代克和刘震云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共同产生了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他们采用融入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的现实主义描写小人物琐碎的日常生活和困惑,反映小人物的精神危机、家庭矛盾以及社会冲突,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进行了反思;他们对现实主义的回归说明了共同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以及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中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二十世纪新现实主义不仅深度地刻画了当代人对存在的困惑和挣扎,更在后现代语境中扩大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边界。毫无疑问,应该更多地给予厄普代克和刘震云这样的作家关注,他们不仅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展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窘境,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代社会小人物的精神危机和生存状态,引发了读者对小人物生存之累和信仰之轻的同情。通过对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和刘震云四部小说的比较研究,不仅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视野,更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内涵,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更深一层探索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谭志强[3](2019)在《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创作中的救赎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着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关注人们的精神信仰状况,尤其是处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美国中产阶级的精神困境与宗教信仰的衰落。他的小说题材十分广泛,有历史题材、家庭婚姻题材、异域文化题材、神话题材等,但是这诸多题材的选取都围绕着人们的精神与信仰这一核心。通过他众多的小说作品,可以看到美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变迁,特别是受理性主义和消费文化冲击,人们的精神信仰逐渐衰落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人们因为物质主义的满足而放弃上帝信仰,通过纵情声色以填补精神空虚的侵扰,甚至通过吸毒、加入邪教组织以及自杀等极端方式,在短暂刺激中掩盖内心的极度空虚与精神的无所依靠。这一历史文化语境既是厄普代克小说救赎叙事的切入点,也是他小说创作意图的落脚点。但是,厄普代克小说的宗教救赎意图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往往因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特点而被遮蔽,甚至被误读。读者往往看不到厄普代克隐含在小说中的救赎意图,却通常津津乐道于小说中的性描写以及美国小镇文化中的滥性生活方式,甚至因此把厄普代克当作一个色情小说家;在有些研究者看来,即便能从小说中看到厄普代克对丧失上帝信仰之后所描述的精神“荒原”景象,但是却看不到作者对如何面对和走出这片精神荒原的观点立场,更找不到作者对此困境所提供的导引之路,由此也引发评论界质疑厄普代克“无话可说”等争议。本文即从厄普代克小说的争议性入手,通过分析其小说的叙事特点和形成过程,尤其是丹麦神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和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神学思想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围绕叙事和救赎的关系,研究厄普代克小说叙事中的宗教内涵,以及如何把宗教救赎的意图艺术化地转换为小说叙事。这些研究深入解读了其小说作品争议性的深层原因,从而有效消除误读。论文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厄普代克生平及创作经历,并围绕其小说引发的争议,提出厄普代克的小说创作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宗教救赎是他创作的核心意图,他的小说叙事同宗教救赎密切相关,也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深蕴宗教内涵的小说叙事形式。第一章论述厄普代克救赎叙事的起点和现实原因,即美国社会因为丧失上帝信仰而导致的文化困境和人们的精神困境。通过对牧师的失职、把性当作一种应急宗教以及影视对上帝信仰的取代等现代“幻象”揭示,来表现厄普代克对美国宗教信仰现状的审视与批判。第二章论述救赎叙事的表现形式之一“处境化叙事”。结合克氏神学处境论中的“恐惧”及两难选择,分析了厄普代克“红字叁部曲”及婚姻小说中的道德困境与处境化重述问题,探讨了厄普代克在小说创作中如何把一个现实困境艺术地转换为宗教意义上的人的处境,从而在宗教意义上探寻解困之路,比如对新型的两性关系的探索。第叁章论述救赎叙事的表现形式之二“悲剧化叙事”。结合克氏在基督教层面上对传统悲剧性的重释,以及对厄普代克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辨析了厄普代克小说悲剧性与传统悲剧性的区别,指出了其悲剧性的宗教内涵和悲剧性结构是建立在人神关系框架内人对上帝的背离这一基础之上,同时其悲剧性所引发的绝望是走向人神关系重建和获得精神救赎的途径。本章结合厄普代克小说文本,重点探讨了悲剧性的喜剧化表达形式,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欲望主题与悲剧性的生成关系等悲剧化叙事问题,并对悲剧性所具有的文化批判功能进行了阐述。第四章论述救赎叙事的表现形式之叁“无权威化叙事”。提出了厄普代克小说创作中的无权威化叙事具有宗教内涵和救赎意图,意在通过这一叙事模式,构建读者与小说文本的直接对话交流关系,从而激发读者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能力。本章结合小说文本,从独白式叙述、反英雄形象塑造、琐碎化叙事等方面论述了无权威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从交流的角度分析了厄普代克小说中有关对话设计在反映人物形象内心镜像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话的“失语”、“错位”同宗教信仰的关系问题。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厄普代克在小说创作中通过处境化叙事、悲剧化叙事、无权威化叙事叁种叙事模式表达了他的小说救赎意图。叁种叙事模式是小说救赎叙事的展开方式,它们在救赎叙事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却又作为一个有机体统一于救赎这一总的叙事意图之中。论文通过对这叁种叙事模式的分析研究,以及对精神救赎意图实现效果的解读,论证了厄普代克的小说创作不是个人的呢喃和无话可说,而是隐藏着明确的救赎意图。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他对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信仰状况的担忧与思索,并且在传达这一救赎意图时还体现出较强的艺术自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06)

郭英剑[4](2018)在《厌恶,抑或同情——重读约翰·厄普代克的女性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以书写"性爱"、"宗教"和"艺术"而闻名,其作品几乎无不书写女性。但他最为世人,特别是女权主义者所诟病的,也是他所创作的女性形象。厄普代克除了在其众多小说中写到女性外,还创作有大量的女性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但这些作品却未受到学者更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研究:厄普代克究竟创作过多少部长篇的女性小说,在这些女性小说中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的,其创作是否反映了当代女性的形象及其所有的困惑,以及这些作品在其整个创作中有何特殊意义等问题。(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郝蕴志[5](2018)在《从存在主义焦虑到身份意识的转型——从《恐怖分子》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主题的时代顺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身份政治逐渐成为美国文化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多年来身为主流文学的代表人物的着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其生命的后期面临了巨大的转型压力。为了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厄普代克在坚持原有创作风格的前提下,在新世纪的一系列作品中对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新主题、新视角进行了不断探索。然而因变化的力度不够,他的这些努力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小说《恐怖分子》(2006)一改以往作品中对中产阶级生存状况的描述,转而侧重对美国国内少数民族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身份危机,以及少数民族贫困化与恐怖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该书因此成为厄普代克转型努力的一个成功体现,而且也使其作品更加多样化。(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夏天琼[6](2018)在《解析约翰·厄普代克《圣洁百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焦《圣洁百合》威尔莫特家族四代人的命运变迁,解读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和信仰缺失。厄普代克通过该作品探讨了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变迁导致传统宗教信仰职能的改变,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41期)

黄诗海[7](2018)在《论约翰·厄普代克的宗教思想——《圣洁百合》的深度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圣洁百合》是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生涯晚期最为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品,该作品通过对威尔莫特一家四代人的描写,记録了二十世纪美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变迁情况,以及美国电影业的兴衰沉浮。通过封《圣洁百合》的深度挖掘,封约翰·厄普代克的宗教思想进行了分析阐述,主要围绕宗教信仰危机、宗教信仰世俗化、宗教信仰私人化、邪教兴起、替代性宗教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希望能够比较深刻的揭示出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发展变迁封美国民众的宗教信仰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论坛(2019 NO.3 总第13期)》期刊2018-06-23)

栾明月[8](2018)在《约翰·厄普代克《东镇》系列中的自由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镇》系列包括《东镇女巫》和《东镇寡妇》,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撰写的魔幻现实主义系列作品。在《东镇》系列中,厄普代克展开一幅心灵朝圣的画卷,表达了他对自由追寻历程的理解,而《东镇》系列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主义视角,注重解读厄普代克对女性追求自由的态度,却忽视作品中表达的追求自由乃人之共性的思想。本文通过对萨特自由思想的系统化梳理,形成哲学层面上的研究进路,旨在对《东镇》系列中表达的自由追寻思想进行文本解读,尤其侧重描述主角追寻自由的叁个阶段,即女巫的初始追求、困境、反思。本文由引言、主体、结论叁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包括作品情节、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进路简述以及论文框架。主体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具体地介绍文本分析过程所借鉴的萨特存在主义自由思想。其中包含萨特早期思想中对自由的绝对化解读和萨特存在主义向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向后对自由思想的调整,以及萨特存在主义对自由与责任二者关系的阐释。第二章介绍《东镇》系列中的女巫主角对绝对自由的初始追求。在坚信“大自然”先于观念而存在后,女巫觉醒于女性身份意识的超越性,最终走向被巫术强化的自由选择之境。第叁章分析令女巫受困的自由之限度。其限制基本源自叁个方面:死亡、他人、社会和历史现实。第四章揭示了女巫对绝对自由幻灭后,对自由与责任二者关系的反思,强调自由与责任的不可分割性,即自由是责任的基础,而责任担当自由的保障,并进一步探究个人自由和集体责任二者关系的重要问题。本文结论部分指出约翰·厄普代克在《东镇》系列中,通过对个体追寻自由的描述,强调了集体责任意识对实现个人自由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谭志强[9](2018)在《论约翰·厄普代克的政治小说创作及其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厄普代克小说关涉政治。在其以政治为主题的小说中,他通过反讽叙事、幽默调侃、多重视角等手法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也准确描述了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状态。但另一方面,他隐在的政治立场对其小说创作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其通过小说形式建构异质文化之间深层交流对话的创作意图难以实现。(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卢君,唐冰然[10](2017)在《约翰·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艺术特色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厄普代克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描述了美国上个世纪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出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思想动态。厄普代克创作的小说非常强调细节的真实,写作时追求含蓄的意境描写和朦胧的艺术效果。象征以及暗示的手法在作品中被大量使用。厄普代克往往将某种意象赋予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贯穿于作品始终。(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约翰厄普代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一句顶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主题上的共通性,即后现代社会中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本文将分析作品中中美两国小人物如何在生活重压下产生了集体性的精神空虚,以及他们如何试图超越生存困境寻找出路,从而引发读者对当今时代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反思。通过对厄普代克和刘震云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当代社会小人物孤独痛苦、被无所不在的权力所异化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生存困境作斗争的社会悲哀,他们一些人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了随波逐流,逐渐被社会吞噬,另一些人则通过宗教或者顿悟超越生存的苦难并探索到自我的价值。除此之外,本文还将探讨厄普代克和刘震云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共同产生了对现实主义的回归,他们采用融入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的现实主义描写小人物琐碎的日常生活和困惑,反映小人物的精神危机、家庭矛盾以及社会冲突,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进行了反思;他们对现实主义的回归说明了共同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以及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中社会发展的相似性。二十世纪新现实主义不仅深度地刻画了当代人对存在的困惑和挣扎,更在后现代语境中扩大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边界。毫无疑问,应该更多地给予厄普代克和刘震云这样的作家关注,他们不仅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展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窘境,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代社会小人物的精神危机和生存状态,引发了读者对小人物生存之累和信仰之轻的同情。通过对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和刘震云四部小说的比较研究,不仅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视野,更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内涵,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更深一层探索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约翰厄普代克论文参考文献

[1].金涛.分隔的国度——约翰·厄普代克《纽约》城市诗学意象解读[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

[2].李涵玥.挣扎与超越:约翰·厄普代克与刘震云小说中小人物生存困境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谭志强.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创作中的救赎叙事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郭英剑.厌恶,抑或同情——重读约翰·厄普代克的女性小说[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

[5].郝蕴志.从存在主义焦虑到身份意识的转型——从《恐怖分子》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主题的时代顺应[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

[6].夏天琼.解析约翰·厄普代克《圣洁百合》[J].教育现代化.2018

[7].黄诗海.论约翰·厄普代克的宗教思想——《圣洁百合》的深度挖掘[C].东北亚外语论坛(2019NO.3总第13期).2018

[8].栾明月.约翰·厄普代克《东镇》系列中的自由追寻[D].大连理工大学.2018

[9].谭志强.论约翰·厄普代克的政治小说创作及其局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10].卢君,唐冰然.约翰·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艺术特色赏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论文知识图

面掀材,。拉姆斯非尔魏的话.面掀材,。拉姆斯非尔魏的话.波兰华沙百合塔图12身着白裙手持白波兰华沙百合塔图12身着白裙手持白色百...《马人》概念整合图《马人》概念整合图

标签:;  ;  ;  ;  ;  ;  ;  

约翰厄普代克论文_金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