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同化率论文_侯玉虹,陈传永,胡小凤,董树亭,赵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净同化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面积,红麻,生产率,品种,玉米,群体,多年生。

净同化率论文文献综述

侯玉虹,陈传永,胡小凤,董树亭,赵明[1](2012)在《春玉米群体净同化率(NAR)动态变化特征及定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吉林省桦甸地区春玉米群体NAR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探讨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栽培条件下净同化率(NAR)变化规律。利用归一化方法将最大NAR和播种至成熟天数设为1,以相对NAR(0-1)和相对时间(0-1)为变量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净同化率在整个生育期呈"M"形双峰曲线,前期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后期出现在灌浆期,且前期峰值高于后期。对NAR模型进行筛选,变化规律符合4次方数学模型NARR=a+b(TR)+c(TR)2+d(TR)3+e(TR)4;建立春玉米群体相对NAR动态变化数学模型NARR=-0.01+10.54(TR)-39.72(TR)2+52.81(TR)3-23.37(TR)4,r=0.946 1**。利用模型对2006年吉林桦甸的密度试验以及河北廊坊的品密试验进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在0.91~0.93和0.83~0.88之间,均达到极显着相关水平,说明该模型符合东北平原以及黄淮海流域变化规律。净同化率模型的确定可实现作物产量性能方程的数字化、模式化和指标化。(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支金虎,聂云疆,万素梅[2](2010)在《施锌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净同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锌素施用下棉花净同化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锌素用量的增加,棉花产量先升高后降低,施ZnSO4.7H2O为20 kg/hm2产量达到最高;随着棉花生长发育进程,净同化率(NAR)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蕾期~花期(LH)为最大;生长前期(苗期~盛花期),随着锌用量的增加,NAR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生长中后期(花期~吐絮期),随着锌素施用量的增加,净同化率明显降低,在生长后期尤其是铃期以后,NAR对锌素反应表现的比较异常,不论锌施用量多少,NAR均低于对照;在盛花期~铃期,锌素用量和NAR之间不论是直线型、指数型还是二次曲线型关系,都达到显着水平,但以一元二次曲线拟合更好。(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朱雪志,胡小叁[3](2009)在《缺铁逆境下南方苹果实生苗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净同化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南方苹果早翠实生苗于1.3mg/kg铁、pH5.5;0.13mg/kg铁、pH6.5;无铁,pH5.5;无铁,pH6.5;无铁,pH7.8;5个处理中培养,取其幼叶和老叶分别观察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和新、老叶的净同化率,并测各处理中叶片、根系中含铁量。结果表明:各个铁逆境处理的苹果苗都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失绿症状,且随铁素减少和pH值升高失绿症状加重,细胞内很少看到微体,淀粉粒很小或看不到。而培养于含铁1.3mg/kg、pH5.5营养中的苹果苗其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发育正常,并可见线粒体、微体及淀粉粒。在有效光合辐射内,正常铁植株幼叶的净同化率比缺铁处理的高2~4倍。正常含铁量及低铁处理的苹果苗的老叶净同化率基本相同,但无铁处理的较低。所有其他各处理的植株根、叶组织中含铁量只有细微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09年04期)

成强生,李庆生[4](2005)在《油菜群体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净同化率是衡量油菜光合能力的重要指标。油菜产量是由群体生长状况决定的 ,油菜高产群体净同化率的变化规律是油菜高产栽培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 ,各生育阶段群体净同化率变化与个体相似 ,越冬期最低 ,越冬前后各有 1个高峰期 ,但个体净同化率的峰值越冬后显着高于越冬前 ;而群体的净同化率越冬前后高峰峰值基本一致 ,且延续时间较长(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1期)

吴晓玲,邵生荣,姚爱兴,邓光存[5](2002)在《植物生长延缓剂和修剪对多年生黑麦草干物质积累及净同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留茬高度增加 ,多年生黑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和净同化率呈降低趋势。各延缓剂可显着降低多年生黑麦草的相对生长速率 ,而对净同化率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02年03期)

S.Rathote,黄瑢瑢[6](1993)在《氟化物毒性对大麦和玉米叶面积、净同化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和玉米属于禾本科。在印度,11月种大麦,6月至7月种玉米。这些农作物往往用作动物饲料,麦粒、玉米粒常被当作精饲料喂牛,麦粒还被用来作麦芽工业,两种农作物对氟污染均很敏感。(本文来源于《地方病译丛》期刊1993年06期)

梁计南,黄丽娜[7](1993)在《红麻品种间净同化率和光合强度差异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盆栽或大田材料测定30多个红麻品种的净同化率(NAR)、单叶光合强度和叶片含氮量。结果表明,红麻品种间的NAR差异显着;目前两推广品种的NAR接近于所测品种的平均值;不同生长季节间的NAR显着相关,且具有相似的遗传力;苗期与生长中期的NAR显着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在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苗期和生长中期都可根据NAR的高低选择品种和品系。NAR较高的8个红麻品种苗期单叶光合强度、叶片含氮量存在显着差异,它们之间及其与NAR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因此,叶片含氮量可作为衡量品种NAR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作》期刊1993年02期)

梁计南,黄丽娜[8](1993)在《红麻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的品种间差异的初步研究 Ⅰ.净同化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盆栽和大田试验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生长期测定30多个红麻品种的净同化率.结果表明,品种间净同化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大面积种植的两个品种的净同化率接近于所测品种的平均值;不同季节测定的净同化率显着正相关,且表明有相似的遗传力;苗期与生长中期的净同化率显着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在不同季节性气候条件下以及在苗期和生长中期都可能根据净同化率测定值选择和鉴定具较高光合能力的品种或品系,且有可能找出净同化率比目前大面积种植的品种高的品种或品系。(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1期)

楚奎锡[9](1988)在《高产大豆叶面积消长规律和光合势、净同化率与产量相关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1978—1983年大豆高产栽培材料,探讨了亩产200—250kg高产群体叶面积消长规律、光合势、净同化率与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光合势对经济产量的贡献率高达64.3%,而净同化率的贡献率仅占13.8%。用判别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由亩产200kg提高到250kg产量水平,在目前栽培条件下,主要靠生育中、后期的光合势,而改善净同化率条件创高产的难度较大。(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1988年03期)

杨丽涛[10](1988)在《两个甘蔗品种的叶面积、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的叶面积和净同化率直接影响到干物质形成和积累,从而影响产量。迄今虽有一些有关甘蔗光合生产率方面研究的报道,但资料较零散,多着重于一两个生长期的表现。因此,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两个甘蔗品种的叶面积、净同化率以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这几个重要光合特性在不同时期中的表现,供甘蔗生产和科研(本文来源于《甘蔗糖业》期刊1988年03期)

净同化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锌素施用下棉花净同化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锌素用量的增加,棉花产量先升高后降低,施ZnSO4.7H2O为20 kg/hm2产量达到最高;随着棉花生长发育进程,净同化率(NAR)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蕾期~花期(LH)为最大;生长前期(苗期~盛花期),随着锌用量的增加,NAR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生长中后期(花期~吐絮期),随着锌素施用量的增加,净同化率明显降低,在生长后期尤其是铃期以后,NAR对锌素反应表现的比较异常,不论锌施用量多少,NAR均低于对照;在盛花期~铃期,锌素用量和NAR之间不论是直线型、指数型还是二次曲线型关系,都达到显着水平,但以一元二次曲线拟合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净同化率论文参考文献

[1].侯玉虹,陈传永,胡小凤,董树亭,赵明.春玉米群体净同化率(NAR)动态变化特征及定量化分析[J].玉米科学.2012

[2].支金虎,聂云疆,万素梅.施锌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净同化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

[3].朱雪志,胡小叁.缺铁逆境下南方苹果实生苗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净同化率[J].北方园艺.2009

[4].成强生,李庆生.油菜群体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

[5].吴晓玲,邵生荣,姚爱兴,邓光存.植物生长延缓剂和修剪对多年生黑麦草干物质积累及净同化率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2

[6].S.Rathote,黄瑢瑢.氟化物毒性对大麦和玉米叶面积、净同化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影响[J].地方病译丛.1993

[7].梁计南,黄丽娜.红麻品种间净同化率和光合强度差异的初步研究[J].中国麻作.1993

[8].梁计南,黄丽娜.红麻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的品种间差异的初步研究Ⅰ.净同化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

[9].楚奎锡.高产大豆叶面积消长规律和光合势、净同化率与产量相关模型的研究[J].大豆科学.1988

[10].杨丽涛.两个甘蔗品种的叶面积、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J].甘蔗糖业.1988

论文知识图

脱毒甘薯净同化率变化留茬高度对多年生黑麦草净同化率...不同灌溉方式萝卜平均净同化率的...高产群体净同化率变化徐薯25与徐薯18净同化率的比较早春作物净同化率变化曲线

标签:;  ;  ;  ;  ;  ;  ;  

净同化率论文_侯玉虹,陈传永,胡小凤,董树亭,赵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