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气末停顿论文_赵衍硕,谢丽萍,殷姜文,葛明月,陈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气末停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停顿,呼吸,潮气,动态,比值,顺应性,动力学。

吸气末停顿论文文献综述

赵衍硕,谢丽萍,殷姜文,葛明月,陈平[1](2018)在《不同吸气末停顿及吸呼比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需单肺通气(OLV)的胸科手术中不同吸气末停顿(EIP)及吸呼比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择期行胸科手术OLV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OLV吸呼比1∶2组(A组)和OLV吸呼比1∶1组(B组),每组30例。将两组根据吸气末停顿设置的不同分别随机分为2个亚组,即OLV后吸呼比1∶2,吸气末停顿0%、10%、20%先后通气30 min组(A_1组);吸气末停顿0%、20%、10%先后通气30 min组(A_2组);OLV后吸呼比1∶1,吸气末停顿0%、10%、20%先后通气30 min组(B_1组);吸气末停顿0%、20%、10%先后通气30 min组(B_2组)。每组15例。分别于OLV前(T_1)、OLV后30 min(T_2)、60 min(T_3)、90 min(T_4)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并采集动脉及中心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在A组与B组中,吸气末停顿20%与吸气末停顿0%、10%比较,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死腔率降低(P<0.05)。B组在联合吸气末停顿0%、10%、20%时与A组比较,患者气道压峰值、平台压降低,肺顺应性提高(P<0.05)。结论对胸科手术OLV患者,吸气末停顿20%有利于二氧化碳交换,减少死腔率;吸呼比1∶1可降低气道压,提高肺动态顺应性。两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5期)

赵衍硕[2](2018)在《不同吸气末停顿及吸呼比对单肺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需实施单肺通气的胸科手术中不同吸气末停顿及吸呼比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肺通气吸呼比1︰2组(A组)和单肺通气吸呼比1︰1组(B组)两组,每组各30例。再将两组根据吸气末停顿设置的不同分别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即单肺通气后吸呼比1︰2,吸气末停顿0%、10%、20%先后通气30 min组(A1组)、吸气末停顿0%、20%、10%先后通气30 min组(A2组);单肺通气后吸呼比1︰1,吸气末停顿0%、10%、20%先后通气30 min组(B1组)、吸气末停顿0%、20%、10%先后通气30 min组(B2组),每个亚组各15例。分别于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60 min(T3)、90 min(T4)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压峰值、平台压、呼气末正压)、采集动脉及中心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相关呼吸功能指标(死腔率、肺动态顺应性、肺内分流率,氧合指数)。结果:在A、B两组中,吸气末停顿20%与吸气末停顿0%、10%相比,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死腔率明显降低,气道压峰值、呼气末正压增高(P<0.05)。B组在联合吸气末停顿0%、10%、20%时与A组相比,患者气道压峰值、平台压明显降低,肺顺应性提高(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B两组中,患者单肺通气后气道压峰值、死腔率以及肺内分流率增高,肺动态顺应性、氧合指数下降(P<0.05)。结论:对于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吸气末停顿20%可以减少死腔率,有利于CO2交换;吸呼比1︰1可以降低气道压峰值及平台压,提高肺动态顺应性。二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5-01)

钱卫,黄冰,潘灵辉[3](2011)在《吸气末停顿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肺通气死腔/潮气量比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吸气末停顿(EIP)对腹腔镜手术病人肺通气死腔/潮气量比值(VD/VT)的影响。方法:45例全麻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3组:EIP0、EIP15和EIP30组。病人麻醉后机械通气时使用EIP周期占吸气时间分别为0%、15%和30%。分别在二氧化碳气腹前5 min(T1)、气腹后30 min(T2)、气腹后60 min(T3)3个时点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记录PETCO2,计算VD/VT值。结果:各组PaCO2和PETCO2气腹期间均高于气腹前(P<0.05或<0.01),EIP30组PaCO2在T3时点低于EIP0组。各组VD/VT值在气腹期间均高于气腹前(P<0.05或<0.01),EIP15组和EIP30组VD/VT在T3时点均低于EIP0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IP通气模式可降低二氧化碳气腹病人VD/VT比值,改善通气功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赵娟[4](2001)在《单肺通气期间吸气末停顿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吸期末停顿(EIP)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行右侧开胸肺叶切除手术的病人36例,麻醉诱导后插左侧双腔气管导管。单肺通气时吸入氧浓度、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设定,用0%的EIP单肺通气20分钟后,随机改变吸气末停顿间期(5%,10%,30%),并在每一间期通气20min时记录呼吸参数和抽血,然后改变EIP间期(20min/次)。观察左侧卧位双肺通气和左侧单肺通气时不同EIP间期对呼吸动力学指标:最大吸气压力(PIP)、气道平均压(PAW)、气道阻力(RAW),动态顺应性(CDYN);肺通气功能指标:死腔量/潮气量(VD/VT)、Vinsp/Vexp ;肺换气功能指标: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结果:与双肺通气相比,不同间期的EIP均会引起PIP、PAW、RAW的显着增加,CDYN显着降低;Qs/Qt明显增加;随着EIP间期的延长,与EIP为0%(即未使用吸气停顿)相比,PIP显着降低(10%、30%,P<0.05或P<0.01), VD/VT下降(30%,P<0.05),CDYN在应用10%、30%的EIP后显着增加(P<0.05), Qs/Qt无明显改变, PaCO2明显下降(P<0.05)而PaO2仅略微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功能正常的病人单肺通气时,EIP 可提高肺的顺应性减少死腔量,对Qs/Qt无明显影响且无助于提高氧合能力,但有助于CO2消除。(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1-05-01)

梁永杰,蔡映云,汪钟贤[5](1997)在《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法对慢阻肺患者呼吸形态和动脉血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EIPBT),发现该法可使患者潮气量增加,呼吸频率减慢,动脉血气改善,有助肺内气体分布均匀。平均呼气流速无明显改变,呼吸基线无抬高,表明并不增加气体潴留。EIPBT有助于改善慢阻肺患者通气和换气功能的呼吸形态,有可能成为慢阻肺患者的一种呼吸训练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1997年03期)

吸气末停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在需实施单肺通气的胸科手术中不同吸气末停顿及吸呼比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肺通气吸呼比1︰2组(A组)和单肺通气吸呼比1︰1组(B组)两组,每组各30例。再将两组根据吸气末停顿设置的不同分别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即单肺通气后吸呼比1︰2,吸气末停顿0%、10%、20%先后通气30 min组(A1组)、吸气末停顿0%、20%、10%先后通气30 min组(A2组);单肺通气后吸呼比1︰1,吸气末停顿0%、10%、20%先后通气30 min组(B1组)、吸气末停顿0%、20%、10%先后通气30 min组(B2组),每个亚组各15例。分别于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60 min(T3)、90 min(T4)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压峰值、平台压、呼气末正压)、采集动脉及中心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相关呼吸功能指标(死腔率、肺动态顺应性、肺内分流率,氧合指数)。结果:在A、B两组中,吸气末停顿20%与吸气末停顿0%、10%相比,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死腔率明显降低,气道压峰值、呼气末正压增高(P<0.05)。B组在联合吸气末停顿0%、10%、20%时与A组相比,患者气道压峰值、平台压明显降低,肺顺应性提高(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B两组中,患者单肺通气后气道压峰值、死腔率以及肺内分流率增高,肺动态顺应性、氧合指数下降(P<0.05)。结论:对于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吸气末停顿20%可以减少死腔率,有利于CO2交换;吸呼比1︰1可以降低气道压峰值及平台压,提高肺动态顺应性。二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气末停顿论文参考文献

[1].赵衍硕,谢丽萍,殷姜文,葛明月,陈平.不同吸气末停顿及吸呼比对胸科手术单肺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2].赵衍硕.不同吸气末停顿及吸呼比对单肺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8

[3].钱卫,黄冰,潘灵辉.吸气末停顿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肺通气死腔/潮气量比值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

[4].赵娟.单肺通气期间吸气末停顿对呼吸功能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1

[5].梁永杰,蔡映云,汪钟贤.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法对慢阻肺患者呼吸形态和动脉血气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

论文知识图

两组患者术中PaCO2比较两组患者术中VD/VT、Cdyn比较两组患者术中Ppeak、Pplat、PEEP比较呼吸机维修学习机研发流程呼吸机维修学习机研发流程

标签:;  ;  ;  ;  ;  ;  ;  

吸气末停顿论文_赵衍硕,谢丽萍,殷姜文,葛明月,陈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