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毒性测试论文_林艳,罗菲尔,郭蔚华,仲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毒性测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生物,测试,效应,斑马,稀有,小球藻。

生物毒性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林艳,罗菲尔,郭蔚华,仲怡[1](2019)在《藻红外技术测试多种卫生指标下的饮用水生物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制定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为明确现行标准中多种限值卫生指标共存时饮用水的安全性,选用卫生指标限值时的有机化学物CH_2Cl_2、CH_2O、CCl_4、C_8H_(10)、C_8H_8,农药C_3H_8NO_5P、C_(10)H_(19)O_6PS_2、C_8N_2Cl_4,重金属Cd~(3+)、Mn~(2+),采用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技术,开展了3类药品共存的生物毒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藻对限值时的单一卫生指标均无响应,表明单一卫生指标限值安全;限值的单一卫生指标共存时藻对其响应占比情况则是二元共存为25%~100%、叁元共存为37.5%~100%、四元共存为58.3%~100%、五元共存为100%、六元共存为100%,表明卫生指标共存对藻的毒性随共存元数的增加而增大;含Mn~(2+)、CH_2O或农药的共存组合对藻的毒性高于其他组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9期)

殷娟,范雅伦,李倩,付融冰,陈玲[2](2019)在《污染场地土壤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污染场地的土壤质量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的测试方法主要以模式生物的个体或细胞为受试对象,将其暴露于污染土壤或浸提液中以探究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不同的毒性测试方法都有适用范围,加上污染场地环境复杂,更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对不同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特定污染类型场地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江晓栋,薛银刚,魏永,许霞,刘菲[3](2019)在《基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的PM_(2.5)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评估PM_(2.5)的综合生物毒性,采用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和体外人肺腺癌细胞(A549)毒性试验对常州市冬季雾-霾天、冬季正常天和夏季这3个时间段的PM_(2.5)进行生物毒性评价,并结合大气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间段的PM_(2.5)均表现出急性毒性或发育毒性.冬季雾-霾天、冬季正常天和夏季PM_(2.5)对发光细菌的毒性单位(toxicity unit,TU)值分别为1. 74(有毒)、1. 19(有毒)和0. 92(微毒);对斑马鱼胚胎的TU值从大到小排列为:冬季正常天(TU=1. 14,有毒)、冬季雾-霾天(TU=0. 79,微毒)和夏季(TU=0,无毒);对A549的TU值为:冬季雾-霾天(TU=0. 61,微毒)>夏季(TU=0. 38,微毒)>冬季正常天(TU=0. 31,微毒).在发育毒性方面,除夏季PM_(2.5)样品,其余2个时间段的PM_(2.5)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有影响,主要表现出心包囊肿、脊椎弯曲和尾部畸形.平均毒性(average toxicity,Av Tx)、毒性指数(toxic print,Tx Pr)和最敏感测试(most sensitive test,MST)综合毒性评价方法表明冬季雾-霾天和冬季正常天PM_(2.5)均表现出有毒,夏季则表现出微毒,以冬季雾-霾天PM_(2.5)样品的综合毒性最高.此外,3种测试生物对PM_(2.5)污染物的敏感度排序为发光细菌>斑马鱼胚胎> A549.理化指标和生物毒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M_(2.5)中所含的污染物对生物毒性效应产生影响,可为PM_(2.5)生物毒性综合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丛佳,张肖,赵乐军,金星龙[4](2018)在《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法在水质生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水体污染日益加剧,水质安全受到了人们的严重关注.相比传统水质检测指标,生物毒性测试利用受试物某些特定指标的变化,更直观地反映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性影响.不同生物对有毒污染物具有不同的致毒机理和反应敏感度,将多种生物毒性测试组合应用,发展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完整地反映水体中所有共存污染物的综合生物毒性特征,更有效地评价水体的生物安全性.本文基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法总结了无脊椎动物、藻类和细菌等受试生物,对比分析了由不同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致突变试验等组成的测试方法,综述了潜在生物毒性效应指数法、毒性单位分级评价法、水质安全分级法和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及其在不同水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法在水质生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提供基础信息.(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立新[5](2018)在《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及咪唑类离子液体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叁大危机之一。各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给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目前对大量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其毒性仍不清楚,无法有效评价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是基于单一毒性终点(致死、抑制生长等)对污染物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估。而单指标毒性测试方法很难准确反映污染物对环境的全部影响。因此,发展多水平和多指标的毒性测试方法对明确污染物毒性效应,评估化学品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常规生物毒性测试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通过对样品固定方式和仪器测量方法等的优化,与传统毒性测试方法进行比较,论证了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生物毒性测试的可行性。并进一步从生物大分子水平入手,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并结合细胞毒理学研究方法,对离子液体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1)优化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生物毒性试验的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测试方法。本文选取叁种常用的生物样品固定液(70%乙醇、卡洛氏溶液、10%福尔马林溶液),对红外光谱生物毒性测试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卡洛氏溶液对生物分子的影响最为显着,70%乙醇固定方法会溶解细胞内脂质物质从而影响对脂质分子的研究,而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对样本进行固定后,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情况最小。通过比较测量模式和调试生物样品红外光谱测量参数发现,当设置分辨率为8 cm~(-1),扫描次数为64,以透射模式对浮萍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可以获得较为丰富和准确的生物大分子信息。(2)在污染物毒性测试研究中,分析了有机助溶剂的使用对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和甲醇两种有机溶剂,即使处理浓度很小,也会对浮萍和绿藻的生长及生物大分子水平产生影响;丙酮在OECD建议浓度(0.01%v/v)下毒性效应较小;相比于其他溶剂,DMSO在剂量低于0.1%v/v时对浮萍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水生生物毒性测试研究中,甲醇和乙醇不宜作为有机助溶剂,而0.1%v/v浓度下的DMSO是较为合适的有机助溶剂。(3)以重金属离子(Cu和Cd)和农药(阿特拉津和乙草胺)为目标化合物的浮萍生物毒性测试中,通过对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毒性测试方法与传统毒性测试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基于浮萍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具有较高的额灵敏度,同时能获得受试生物在外界刺激下机体内生物大分子的变化信息。通过综合分析脂质、蛋白质、DNA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变化情况,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和评估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此外,金属和农药的联合毒性评价发现:重金属离子和农药由于各自作用方式的不同,对受试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也各不相同。在环境样品的生物毒性测试研究中,由于不同样品中污染物成分和浓度不同,对受试生物的影响不相同,与受试生物相互作用时引起生物体内大分子的变化也不相同,根据生物大分子的变化信息可以推测引起受试生物毒性效应的化合物作用方法,进而为环境样品的生物毒性测试提供方向。(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咪唑类离子液体的毒性进行了研究。以不同烷基链长度的咪唑氯盐为研究对象,大肠杆菌、羊角月牙藻和Hela细胞作为受试生物,分析了离子液体在不同处理浓度和不同烷基链长度下对受试生物的毒性效应差异和变化规律。另外,基于不同处理浓度和烷基链长度下受试生物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和DNA)的光谱信息分析探讨了其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受试生物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时,主要通过诱导体内产生活性氧,通过产生过量的活性氧对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产生氧化性损伤,从而影响细胞的流动性和通透性;ROS通过与细胞膜蛋白、功能性蛋白及酶蛋白等相互作用,可以氧化性修饰蛋白质上的氨基酸侧链残基以及造成肽键断裂,主要是针对蛋白质二级结构、氨基酸残基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水平等的影响;ROS通过与DNA分子相互作用,对DNA分子的结构产生影响。通过诱导ROS的产生,进而对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产生氧化性损伤,最终导致受试生物的增殖抑制或者死亡。(5)研究了不同浓度和烷基链长度的离子液体对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的毒理学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处理浓度和烷基链长度的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和自噬现象也随之增加。说明在离子液体的作用下,通过对周期的阻滞、凋亡和自噬对细胞产生增殖抑制或者造成细胞死亡。另外,也分析了离子液体对细胞内ROS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处理浓度和烷基链长度的增加,ROS的产率显着增加。说明细胞的周期阻滞、凋亡和自噬是在ROS的介导下发生的。通过对细胞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结构的分析发现线粒体和细胞膜对离子液体的响应最为明显。随着离子液体处理浓度和烷基链长度的增加,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自噬增加,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胞骨架微丝断裂。这一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与细胞相互作用,引起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孔道的高水平开放,使得膜电位迅速下降。进而诱导细胞内GSH的下降和ROS的增加,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和自噬。膜通透性的改变还会影响线粒体基质的渗透压,引起线粒体的肿胀及破裂,影响细胞能量代谢机制的运行。最后,从DNA角度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离子液体处理浓度和烷基链长度的增加,细胞核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胞核碎片化现象严重,细胞周期发生阻滞。说明离子液体与细胞相互作用时,会引起DNA分子的损伤,进而影响细胞增殖。研究表明,基于光谱信息的离子液体毒性作用机制与细胞毒理学方法相互印证,且光谱手段还具有简单、快速和样品无损的特点,因此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在生物毒性测试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4-01)

曹新垲,王思敏,庞艳,王敏,李玉仙[6](2018)在《基于SOS/umu生物测试评价不同炭龄活性炭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炭处理是目前水厂去除有机物最有效的手段,换炭的主要依据是浊度、COD_(Mn)、UV_(254)等常规指标。研究表明,饮用水中还存在着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研究不同炭龄活性炭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效果对于指导换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OS/umu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筛查了北方3个自来水厂不同炭龄、工艺的活性炭进出水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活性炭对水中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能力随着炭龄的增加而下降,高炭龄活性炭出水中遗传毒性物质反而会升高;臭氧工艺的存在会降低活性炭去除遗传毒性物质能力,但臭氧工艺对水中遗传毒性有一定去除作用,能够降低活性炭的处理负荷;再生炭对于水中遗传毒性物质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低温情况下活性炭去除遗传毒性物质的能力与高温情况下相比会有明显下降;同时对于高龄炭低温情况下其向水中释放的遗传毒性物质也会比高温时少很多。(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2期)

沈敏,Katherine,Coady,董晶,John,Davis,胡璟[7](2017)在《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鱼类模式生物的应用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生物毒性测试广泛应用于评估化学品的水生态环境安全,而鱼类生态毒性数据为水生生态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本文总结了现有的鱼类水生毒性测试标准及常用的物种。阐述了常用水生鱼类模式生物,如斑马鱼Danio rerio、青鳉鱼Oryzias latipes、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等作为模式鱼类的特征及在生态毒性测试中的应用。环保部7号令推荐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作为中国本土生物在水生毒性测试中使用。目前公开发表的利用稀有鮈鲫的水生毒性研究多集中在急性毒性方面,对其他类型的研究如法规毒理相关的长期慢性毒性有待开展。(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梁艺怀,张京佶,石利利,刘济宁,杨海荣[8](2017)在《稀有鮈鲫作为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鱼类模式生物的标准化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模式生物在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尚没有合适的标准化本土实验鱼种。国家环境保护部第7号令《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对本土受试生物用于生态毒性测试提出了要求。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鲤科鱼类,具有成为标准试验鱼种的潜能。首个以稀有鮈鲫为标准供试生物的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国家标准已经发布实施,其他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本文阐述了研发稀有鮈鲫为标准供试生物的依据,对相关标准化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和需求。(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绪鹏[9](2017)在《基于不同营养级生物毒性测试对天津市不同水体的水质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化学品的滥用和各种化学污染物的随意排放,致使城市景观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景观水体的水质安全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建立基于不同营养级生物毒性的测试方法,测试天津市多种水体的生物毒性,并结合TU值法、水质安全分级评价和基于SSD曲线的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对不同水体进行水质安全评价,以期为水环境保护和水质综合评价指标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本研究以小球藻、大型蚤和发光菌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叁个营养级,借助微孔板优化小球藻生长抑制试验和大型蚤致死试验,建立不同营养级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孔板法后,实验效率显着提高,同时参照物的用量大大减少。孔板法测试Hg2+、Zn2+、苯酚对小球藻的EC50值和大型蚤的LC50值分别为1.10、2.25、240.70 mg/L和0.023、0.62、9.98 mg/L。Hg2+、Zn2+和苯酚对发光菌光强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0.028、0.19和38.30 mg/L。采集天津市某生态湿地公园、某人工生态湿地项目、某再生水厂、津河和独流减河多个水体水样对小球藻、大型蚤和发光菌的毒性测试结果分别为:0-22.66、0-11.34和0-23.50 mg/L EQCPhenol以及0-103.39、0-26.01和0-17μg/L EQCHg2+。生态湿地公园和人工生态湿地项目的潜流湿地处理工艺,以及再生水厂的RO处理工艺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最好,水质生物毒性下降明显。津河从上游到下游的水质生物毒性变化不大,且毒性较低。独流减河从上游到下游的生物毒性较高,且呈逐渐增大趋势,并入独流减河的各种排污河加剧了水体的生物毒性。本研究结合TU值法、水质安全分级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对各水样进行水质安全评价,并将各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TU值法的评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的平均TU值均小于0.4,属于I类、无毒。在水质安全分级评价中,基于EQCPhenol的水质安全分级评价结果为:Z4、Z5、J1和J2均为A级,S3-S5、K3-K4、Z1-Z3、J3-J4和L1均为B级,S1-S2、K1-K2和L2-L5均为C级。基于苯酚SSD曲线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中,生态湿地公园进水S1的综合生态风险为14.47%,出水S5降至2.46%,低于HC5;人工生态湿地项目进水K1的综合生态风险为30.77%,出水K4的降至5.49%,接近HC5;再生水厂进水Z1的综合生态风险为2.09%,出水Z5降为零;津河J1-J4的综合生态风险分别为0.58%、0.87%、0.99%和1.12%,均低于HC5;独流减河L1-L5的综合生态风险分别为8.11%、13.80%、13.05%、15.06%和29.94%,均高于HC5,而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各水样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与水质安全分级评价等级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综合生态风险在10%-35%之间对应的安全等级为C级;综合生态风险在0.9%-10%之间对应的安全等级为B级;综合生态风险在0-0.9%之间对应的安全等级为A级。水样的DOC和UV254值均与生态风险评价和水质安全分级评价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与UV254值的相关性更好,表明水体中水质生物毒性可能与大分子有机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存在有关。总体来看,同一采样点对不同受试生物的毒性测试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基于不同营养级生物毒性的测试方法,可以深层次发掘生态保护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更加全面、综合的评价水质安全。3种水质安全评价方法中,基于EQCPhenol的水质安全分级评价方法和基于苯酚SSD曲线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评价效果较好,评价结果可以很好的表征天津市多种水体的水质生物毒性差异,是对多种水体水质安全评价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尹杰,苏磊,张效伟,何苗,李娟英[10](2016)在《体外生物测试工具在评价污水污泥毒性效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地区7处典型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水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生物测试工具,检测了污水污泥有机提取液的基线毒性、遗传毒性、雌激素效应和芳香烃受体效应水平,并结合化学分析对某些能引起毒性效应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确认。结果表明,污水污泥有机提取液的基线毒性强度为133~3 401 mg·kg~(-1);遗传毒性强度从未检出到25 mg·kg~(-1);雌激素效应当量均低于0.02 ng·kg~(-1);芳香烃受体效应强度为73~6 838 ng·kg~(-1)。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发现,基线毒性、遗传毒性、雌激素效应水平均较低,仅芳香烃受体效应水平接近于国内外污水污泥中芳香烃受体效应的水平。在对芳香烃受体效应水平的检测中发现:S1点检出的化学物质可以解释污水污泥70%的类二恶英效应,其中多环芳烃(PAHs)尤其是PAHs的单体Bk F占主导地位,而其余样点则不到10%的效应可以被解释,因此有待进一步对其余样点的化学污染物进行分析和确认。(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生物毒性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污染场地的土壤质量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的测试方法主要以模式生物的个体或细胞为受试对象,将其暴露于污染土壤或浸提液中以探究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不同的毒性测试方法都有适用范围,加上污染场地环境复杂,更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对不同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进行了综述,为特定污染类型场地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毒性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1].林艳,罗菲尔,郭蔚华,仲怡.藻红外技术测试多种卫生指标下的饮用水生物毒性[J].中国给水排水.2019

[2].殷娟,范雅伦,李倩,付融冰,陈玲.污染场地土壤生物毒性测试方法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19

[3].江晓栋,薛银刚,魏永,许霞,刘菲.基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的PM_(2.5)毒性[J].环境科学.2019

[4].丛佳,张肖,赵乐军,金星龙.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法在水质生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18

[5].胡立新.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及咪唑类离子液体毒性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6].曹新垲,王思敏,庞艳,王敏,李玉仙.基于SOS/umu生物测试评价不同炭龄活性炭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效果[J].给水排水.2018

[7].沈敏,Katherine,Coady,董晶,John,Davis,胡璟.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鱼类模式生物的应用与展望[J].生态毒理学报.2017

[8].梁艺怀,张京佶,石利利,刘济宁,杨海荣.稀有鮈鲫作为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鱼类模式生物的标准化实践[J].生态毒理学报.2017

[9].李绪鹏.基于不同营养级生物毒性测试对天津市不同水体的水质安全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7

[10].尹杰,苏磊,张效伟,何苗,李娟英.体外生物测试工具在评价污水污泥毒性效应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试剂盒检测家蚕生殖细胞的生长情...化学结构图冻干板对污水的毒性分析EC50值冻干板对地表水的毒性分析毒性试验的微孔板设计污水的浓度与指示微生物生长抑制率的剂...

标签:;  ;  ;  ;  ;  ;  ;  

生物毒性测试论文_林艳,罗菲尔,郭蔚华,仲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