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表面论文_翁孝卿,何东升,李洪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矿物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矿物,表面,粘土,土壤,离子,解理,菱镁矿。

矿物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翁孝卿,何东升,李洪强[1](2019)在《学科思维导图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表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对学科思维导图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表面物理化学"课程特点,最后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叁个方面阐述了学科思维导图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表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22期)

邵秋月,葛文,沈建军[2](2019)在《硅灰石的表面改性及新型矿物基聚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硅灰石进行改性、深加工合成新型复合功能材料,以提高资源利用的高附加值非常重要。使用化学包覆法对硅灰石的表面进行无机改性,并用其与粉煤灰、矿渣及偏高岭土在碱硅酸盐的激发下形成新型矿物基聚合物。采用扫描电镜对硅灰石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通过抗压测试和浸泡试验对矿物基聚合物的早强性和耐久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与425水泥基混凝土相比,使用改性硅灰石合成的新型矿物基聚合物在抗压强度和耐腐蚀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非金属矿》期刊2019年05期)

杨森,杨刚[3](2019)在《粘土矿物表面电场对界面离子吸附行为的重要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吸附与交换是土壤中重要而又基础的过程之一。离子吸附性能是衡量土壤矿物性能一个关键性指标,也与土壤中众多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息息相关。粘土/溶液界面的吸附不仅深刻影响着土壤矿物的溶解、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和运输。因此,研究粘土/溶液界面的离子吸附行为与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土壤矿物质的吸附等各方面性能,同时对于治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粘土矿物一般都具有大量的表面电荷。我们对单种离子界面吸附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粘土矿物表面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离子吸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离子在不同粘土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研究结果均表明离子的数量和强度随着表面电场的提高而得到显着提升,但是不同粘土矿物上的离子吸附的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在高岭石表面,所有电场强度下离子吸附均为极化作用所支配;而在云母表面,低电场和高电场的离子吸附行为分别由水合作用和极化作用所支配。此外,在高电场时,重金属离子发生显着的内圈吸附,且吸附强度超过碱金属离子,这表明表面电场是造成重金属污染的根本原因。在真实的土壤溶液中,多种金属离子会共存并发生共吸附和交换等过程。我们研究了多种双金属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发现双金属离子的共吸附行为存在普遍的规律,即金属离子的吸附模式不会受共离子的影响,但其吸附数量和吸附稳定性会明显受到影响。不过,不同的双离子体系也存在着不同的吸附特性:共存促进了Pb~(2+)离子的吸附但抑制了Cd~(2+)离子的吸附;Cs~+离子的存在抑制了Pb~(2+)离子的吸附,而共存的Pb~(2+)离子抑制了Cs~+离子的吸附;Pb~(2+)离子和Na~+离子共存于同一体系促进了彼此的吸附;K~+离子和Cs~+离子在对矿物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过程中Cs~+离子更占优势,等等。我们进一步改变了表面电荷的位置,发现不同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但是与蒙脱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结果有着显着的区别,并且双金属离子表现出明显的竞争性吸附行为,如Pb~(2+)和Na~+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此消彼长的趋势,且电场强度显着影响了两者的吸附序列,在高电场条件下为明显的Pb~(2+)>Na~+序列,而在低电场条件下为Pb~(2+)Na~+序列,等等。双金属离子吸附结果也表明了表面电场是粘土体系严重受到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高佳佳,Boris,Jansen,Karsten,Kalbitz[4](2019)在《酚酸和氨基酸在土壤矿物表面的交互吸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质被矿物吸附之后可以显着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增加其在土壤中的保存时间。但是,不同矿物类型对酚酸和氨基酸吸附的影响以及酚酸和氨基酸的交互吸附作用认识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室内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酚酸(水杨酸、丁香酸、阿魏酸和香草酸)和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在针铁矿和蒙脱石表面的吸附特性,分析交互作用对酚酸和氨基酸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酸在针铁矿表面的吸附量明显高于蒙脱石,而氨基酸在蒙脱石表面的吸附量明显高于针铁矿。相比其他酚酸,水杨酸被针铁矿和蒙脱石优先吸附。对于不同的氨基酸,谷氨酸被针铁矿优先吸附,而赖氨酸被蒙脱石优先吸附。氨基酸对矿物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力强于酚酸,从而部分抑制了酚酸的吸附。酚酸或氨基酸的预先吸附都可以改善矿物表面性质,从而增加另一类化合物的吸附。其中针铁矿表面的增加幅度高于蒙脱石。对于针铁矿,酚酸的预先吸附对氨基酸吸附的增幅影响(增加97%~161%)优于氨基酸预先吸附对酚酸吸附的影响(增加9%~48%)。这些结果说明土壤有机质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可能存在自我增强作用。(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胡巧利,祝畅,王谦,黄笑笑,李婷婷[5](2019)在《土壤矿物表面氨基酸聚合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土壤矿物表面氨基酸聚合的分子机制,揭示金属离子对该反应的影响,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模拟甘氨酸分子在正长石表面有和没有金属离子催化的情况下聚合生成肽键的反应。氨基酸聚合采取分步式反应(见Scheme 1);金属离子包括Li~+、Na~+、K~+、Be~(2+)、Mg~(2+)、Ca~(2+)、Cu~(2+)、Zn~(2+)、Fe~(2+)、Al~(3+)、Ga~(3+)、Fe~(3+)、Ti~(4+)、Sn~(4+)。确定了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并计算了所有路径的活化能垒,以确定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结果]计算表明,矿物表面对肽键形成具有催化作用(与气相中的研究结果相比,反应能垒降低~11kJ/mol);金属离子的键合作用能不同程度增强甘氨酸的反应活性,使反应更容易发生。整体来看,二价金属离子催化性最佳;同价离子之间,随着离子半径的增大催化性增强。当正长石表面基团协助质子传递时,整个过程的能垒进一步降低。[结论]土壤矿物对肽键生成具有催化作用,其表面存在的基团及金属离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金属离子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活性,以二价离子为佳。研究结果对阐明土壤矿物在地球生命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利支撑。(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周金虹[6](2019)在《粘土矿物孔道表面与流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粘土矿物是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的矿物类型。岩石圈中多数的地质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都有粘土矿物的参与。具有一维孔道和二维孔道结构的2:1型粘土矿物中更是工业应用中非常理想的原材料。无论粘土矿物的一维孔道还是二维孔道,均存在受限制水。在材料学研究中发现纳米孔道中受限制水的运动会改变溶液的氢键网络和离子溶剂化行为。因此认识粘土矿物中受限制水的行为不仅有助于了解地质作用,同时为提高材料性能提供理论基础。由于提纯一维孔道的纤维状粘土矿物以及控制实验中维持高温高压的难度较大,关注一维孔道以及高温高压下二维孔道中受限制水的研究并不多见,绝大部分关于粘土矿物表面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集中在常温常压下二维孔道的粘土矿物。因此对一维孔道的水化作用以及盆地条件下二维孔道的水化作用的报道较少。粘土矿物的强亲水性会抑制类似甲烷的非极性基团的进入,然而页岩气的成藏却又与粘土矿物表面息息相关,因此粘土矿物孔道中甲烷和水分子的竞争吸附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近期研究发现伊利石含量越高的页岩气藏,其气藏的质量会越好,这说明伊利石表面对甲烷分子的吸附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对粘土矿物中不同维度孔道的粘土表面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盆地条件下的高温高压对二维孔道中水化作用的影响以及二维孔道中甲烷和水分子的竞争吸附进行研究:(1)纤维状粘土矿物一维孔道中的水化作用海泡石的研究中发现,常温常压下孔道中的沸石水在相当低的相对湿度才会失去,结构水更是难以脱离孔道的束缚。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获得一个新的沸石水分布位置结构,与前人实验推断所得结构有所不同,增加了一个新的沸石水位置,并发现在一维孔道中的受限制水的活动性较二维孔道的更低。坡缕石的成分较海泡石复杂,因而在对其的研究中选取了叁种结构进行分析:电中性纯叁八面体,电中性两种八面体共存,以及带电荷的坡缕石。研究结果认为,电中性坡缕石结构中八面体的不同对孔道吸附量不会产生影响,而带电荷的坡缕石孔道中的阳离子则会导致水吸附量的明显下降。电中性坡缕石中的沸石水分布模型均相似并和实验提出的分布模型一致,均是存在两个沸石水位置。孔道中阳离子的存在完全改变了孔道中的沸石水分布。孔道中水分子的活动性则会同时受到阳离子及八面体的影响。(2)伊蒙混层粘土矿物——累托石二维孔道中的水化作用本文将混层粘土矿物和蒙脱石的二维孔道中的水化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累托石与蒙脱石的二维孔道对水分子的限域作用类似。随着受限制水含量的增加,蒙脱石和累托石层间均会依次形成单层和双层水合物态,但蒙脱石的单层至双层的膨胀则比累托石更容易发生。在累托石中,由于伊利石层的表面电荷比蒙脱石层的更高,Na离子与伊利石层的作用更强所以倾向于靠近伊利石层表面分布,层间离子呈现出非对称分布,这与蒙脱石中的对称分布不同。(3)盆地条件下蒙脱石二维孔道中的水化作用本文考虑了温度压力对蒙脱石层间域中受限制水的分布及运动的影响。结果中发现,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Na-蒙脱石中双层水合物对应的含水量会减少,且在静岩压7 km条件下,蒙脱石层间单层水合物比双层更为稳定,这都代表着天然的脱水事件。埋深的增加同时会提高孔道内物质的活动性。(4)盆地条件下伊利石二维孔道中甲烷和水分子竞争吸附研究本文对盆地条件下伊利石形成的二维纳米孔中甲烷和水分子的竞争吸附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相对湿度是决定甲烷分子是否可以进入粘土孔道的关键因素,埋深的增加可以促进甲烷分子的吸附。孔道中的水分子主要分布在粘土表面与阳离子配位,而甲烷分子则主要成团分布在层中间区域。同时孔径和埋深的增加都能提高孔道内物质的活动性。综上所述,粘土矿物一维孔道和二维孔道均对孔道内的物质有明显的限域效应,且一维孔道的束缚作用强于二维孔道,这为粘土矿物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发现埋深的增加可以使粘土矿物的二维孔道发生脱水事件,这可作为地层孔隙水的其中一个来源的解释。本文还发现甲烷分子大量进入粘土矿物表面形成的二维孔道需要低相对湿度条件,这为寻找页岩气藏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6-10)

曹世明[7](2019)在《氟碳铈矿浮选中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我国稀土资源消耗较快,战略资源优势及其可持续利用现状堪忧,因此作为主要稀土矿物的氟碳铈矿的高效浮选意义重大。但由于对氟碳铈矿浮选的复杂离子环境、氟碳铈矿固液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矿浆中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浮选的影响缺乏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浮选理论与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本论文结合氟碳铈矿浮选环境中金属离子组分的测定和矿物体系中主要矿物的离子释放行为,分析了氟碳铈矿浮选环境中主要金属离子的组成,并进一步通过浮选试验探究了金属离子对氟碳铈矿以及天青石和萤石两种脉石矿物浮选的影响。从氟碳铈矿、天青石和萤石的晶体化学特性入手,分析了矿物的解理特性与常见解理面,并进一步探讨了矿物解理面的性质尤其是固液界面的性质如表面官能团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和吸附数据拟合研究了金属离子在矿物固液界面的作用机理。基于上述研究,较为系统地阐明了金属离子对氟碳铈矿浮选体系的影响及其机理。最后,对实际矿石开展浮选试验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指标。离子组成分析与矿物的离子释放试验表明,氟碳铈矿矿物体系中常见的方解石、白云石和萤石具有较强的释放Ca~(2+)的能力;白云石能向矿浆中释放一定的Mg~(2+);天青石溶解性较强,能向矿浆中释放大量的Sr~(2+);氟碳铈矿与铁矿共生时,铁矿物也能向矿浆中释放一定的Fe~(3+);氟碳铈矿难以向矿浆中释放稀土离子。选厂所用的新鲜水中也能向矿浆中引入金属离子。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时,各个金属离子均能对叁种矿物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Fe~(3+)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Al~(3+),二价碱金属离子对浮选的影响相对较弱。天青石对浮选的危害作用主要来自其向溶液中释放的Sr~(2+),而萤石不但能向矿浆中释放不利于氟碳铈矿浮选的Ca~(2+),还具有较强的可浮性不利于与氟碳铈矿的浮选分离。矿浆中存在金属离子的情况下,以氟硅酸钠为抑制剂在较低的用量下即可有效抑制天青石和萤石,而对氟碳铈矿可浮性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矿物的晶体化学性质,以矿物晶面的断键密度和层间距为主要分析因素,结合矿物粉末的XRD测试探究了矿物的解理特性。氟碳铈矿在外力作用下最容易沿{110}面方向解理,其次为{100}面和{103}面,在细磨条件下表面能较高的{001}面也可大量暴露。天青石的主要解理面是{001}和{210}面。萤石的主要解理面是{111}面,其次为{110}面。矿物解理面性质受由解理面结构、元素组成、未饱和键性质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在氟碳铈矿解理面上的主要断键为≡Ce~(3+)、≡CO_3~(2-)和少量≡F~-未饱和键,在水溶液中,这些未饱和键分别转化为≡CeOH~0、≡CO_3H~0和≡FH~0表面官能团;天青石表面的≡Sr~(2+)和≡SO_4~(2-)未饱和键在水溶液中分别转化为≡SrOH~0和≡SO_4H~0官能团;萤石的解理面上的≡Ca~(2+)和≡F~-断键在水溶液中分别转化为≡CaOH~0和≡FH~0官能团。通过XPS测试、Zeta电位测试等研究了金属离子作用下矿物表面元素浓度、元素化学环境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通过吸附数据拟合分析了金属离子吸附的配位模式。研究发现≡CeOH~0是金属离子在氟碳铈矿固液界面的吸附位点。其中Ca~(2+)和Mg~(2+)难以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而Sr~(2+)主要通过与矿物表面的≡CeOH~0基团络合形成≡Ce-O-Sr~+络合物的方式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Al~(3+)和Fe~(3+)主要通过多配位的方式与矿物表面≡CeOH~0基团中的氧原子络合,以氢氧化物沉淀的方式吸附于矿物表面。Ca~(2+)和Mg~(2+)难以吸在天青石表面吸附,Al~(3+)在天青石表面吸附微弱,吸附机理可能是表面氢氧化物沉淀;Fe~(3+)在天青石表面发生了明显的化学吸附,以氢氧化物沉淀为主要形式。Mg~(2+)和Sr~(2+)难以吸附在萤石表面;Al~(3+)和Fe~(3+)主要以物理作用吸附于萤石表面。二价的碱金属离子主要通过消耗溶液中的捕收剂而抑制矿物浮选,但Sr~(2+)同时也可以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从而阻碍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Al~(3+)和Fe~(3+)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和对溶液中捕收剂的消耗均能抑制矿物浮选。金属离子与氟硅酸钠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溶液中的组分,影响了其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从而对浮选造成影响。该论文有图81幅,表27个,参考文献239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渠晨晨[8](2019)在《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固定重金属的表面络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严峻,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受土壤不同固相组分对其吸附的控制。表面络合模型(SCM)不仅可以用来探讨重金属的吸附机理,还可用于预测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对于风险评估和污染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的矿物、有机质、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组分常以复合形态存在,目前多采用组分相加方法来模拟矿物-有机多组分复合物中重金属的吸附。该方法忽略了矿物-有机质以及矿物-有机质-重金属之间的多元反应,因而模型计算常存在偏差。因此,基于界面作用过程及重金属的吸附机制,构建组分互作下的SCM,有助于准确解析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为土壤重金属形态预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选取蒙脱石、铁(氢)氧化物、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以及腐殖酸(HA)等代表性土壤组分,制备矿物-细菌、矿物-HA以及矿物-HA-细菌复合体;以电位滴定及复合体对Cu(II)、Cd(II)、Pb(II)的宏观吸附数据为基础,结合红外光谱(FTIR)测定的官能团信息、等温滴定量热(ITC)提供的热力学信息、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EXAFS)获取的配位结构证据,在探讨复合体界面作用过程及重金属结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多组分互作体系的SCM。主要成果如下:(1)明确了离子桥键结构是层状硅酸盐矿物-细菌体系Cu(II)吸附的主要构型,并建立了蒙脱石-细菌复合体系吸附Cu(II)的SCM。模型计算发现pH<5.5时矿物-细菌之间的位点掩蔽导致复合体对Cu(II)的吸附量降低;相反,高pH条件下,Cu(II)与羧基和蒙脱石可变电荷位点形成桥键,导致吸附量增大。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位点掩蔽(>RCOOH…XNa)及桥接反应(>RCOO-CuOH-XNa),准确模拟了Cu(II)在复合体上的吸附。(2)构建了Pb(II)在蒙脱石,P.putida及其复合体上吸附的分子水平SCM,并获得Pb(II)反应的热力学参数。EXAFS和模型计算显示当Pb(II)浓度较低时主要与细菌表面的磷酸基结合,而浓度较高时主要与羧基结合。Pb(II)与蒙脱石边面与基面位点反应的焓变相反,分别为6.93 kJ/mol和-2.91 kJ/mol。EXAFS显示细菌的存在促进了Pb(II)与蒙脱石边面>AlOH络合并形成离子桥键结构,ITC发现该反应(>AlO-Pb-PO_4)是焓熵共驱动的过程,并且在pH>5时随着复合体中细菌质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桥键结构没有增加复合体对Pb(II)的吸附量,但显着促进了Pb(II)在矿物组分上的分配。(3)阐明了针铁矿-细菌表面位点掩蔽导致对高浓度Cd(II)的吸附量降低。其中,Cd(II)在针铁矿和P.putida上的配位结构分别为>(FeO)_2HCd~(0.5+)和>RPO_4Cd~+。组分相加方法能准确预测针铁矿-P.putida 5:1复合体上Cd(II)的吸附;然而,当Cd(II)浓度较高时针铁矿-P.putida1:1复合体上的吸附量比预期减少约8%。我们通过引入针铁矿与P.putida表面羧基(>RCOOFe~(0.5-))和磷酸基(>RPO_4Fe~(0.5-))的络合反应构建了复合体系“组分相加-位点掩蔽”模型。该模型能准确模拟Cd(II)的吸附,模型的可靠性得到反应热量的验证。(4)探讨了针铁矿-HA-细菌多组分界面互作对Cd(II)吸附的影响。Zeta电位和形貌观测表明HA在针铁矿上吸附后构型变化且负电荷量增加,导致复合体整体吸附量比预期增大。针铁矿-HA-细菌叁元复合体中磷酸基位点减少,同时造成针对Cd(II)的吸附量有所降低。重金属浓度是影响组分相加方法适用性的重要因素,当界面作用导致活性位点增加,对高浓度Cd(II)的吸附符合组分相加原则;而当复合体中吸附位点相互掩蔽时,组分相加方法仅能准确预测低浓度Cd(II)的吸附量。(5)揭示了水铁矿-HA共沉淀过程中固相组分作用对Cd(II)固定的影响。与Fe(III)共沉淀过程比相同质量水铁矿表面吸附Cd(II)的量大两倍以上,共沉淀过程中Cd(II)与水铁矿主要形成双齿络合物(>(FeO)_2Cd)。当HA存在时,共沉淀过程中Fe强烈掩蔽HA表面位点;而HA通过抑制水铁矿团聚从而增加活性>FeOH位点数量。在高HA含量时(Fe/C=1:3),叁元桥键结构(>FeO-Cd-COO)是Cd(II)存在的主要形态。组分相加方法不能准确预测铁氧化物、有机质共沉淀过程中Cd(II)的固定,通过增加反应模式及调整位点密度可提高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少平[9](2019)在《菱锰矿与钙镁碳酸盐矿物晶体结构、表面特性和浮选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锰矿主要矿物成分为菱锰矿和钙镁碳酸盐等,它们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矿物浮游性质相近。相似碳酸盐矿物分离已成为了碳酸锰矿浮选分离的难点。本论文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菱锰矿、菱镁矿和方解石的晶体结构、表面特性和浮选行为,总结叁者之间的联系,为解决碳酸锰矿浮选分离难点提供基础理论。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叁种矿物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相似,因成键的金属阳离子半径不同,使矿物晶体结构化学键和结构参数存在差异。矿物生成新的解理面主要沿键强较弱的M-O离子键断裂方向,新生成的矿物表面上存在不同量的M、C和O元素。这些微小的差异决定了矿物表面特性(表面电性、金属原子相对浓度和溶解度等)差异性。通过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微小的差异,预测通过添加特定药剂或采用其他手段,改变矿物的表面性质,有望增大菱锰矿与钙镁碳酸盐的可浮性差异。单矿物浮选体系下,四种捕收剂几乎无选择性;而加入抑制剂之后,矿物浮选行为差异变大,六偏磷酸钠、木质素磺酸钠和糊精对菱锰矿、菱镁矿和方解石的选择抑制性好,柠檬酸、CMC、羟丙基淀粉醚和果胶对方解石的抑制作用很强,但也会抑制菱锰矿或菱镁矿,水玻璃和栲胶的选择抑制作用则相对很差;金属阳离子对矿物浮选行为改变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油酸钠以化学吸附于菱锰矿表面,而十二胺主要为物理吸附;(NaPO_3)_6能与方解石表面的Ca~(2+)离子形成水溶性螯合物,减少矿物表面的活性质点;木质素磺酸钠会螯合菱锰矿表面的Mn~(2+)离子,络合成稳定的螯合物;推测糊精会化学吸附于菱锰矿羟基化表面膜上,而糊精自身的亲水基团在矿物表面形成亲水膜;溶液中金属离子会改变矿物表面电性,会与油酸根形成金属盐沉淀,可能形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等吸附于矿物表面,从而改变矿物浮选行为。(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9)

岳伟,张灵敏[10](2019)在《长江叁角洲晚新生代地层单矿物晶体表面形态和元素地球化学对不同沉积环境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角洲是中国大陆东部边缘海重要的沉积汇区,从晚新生代以来发育了数百米厚的松散陆源碎屑沉积物,建造了世界着名的大河叁角洲体系(Chen and Stanley,1995)。这套地层处于上新世向第四纪冰期过渡的时期,是海陆相互作用较强烈的时期,同时还是现代长江水系格局形成的重要阶段,蕴藏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Yang et al.,2006;Zheng et al.,2013),(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矿物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硅灰石进行改性、深加工合成新型复合功能材料,以提高资源利用的高附加值非常重要。使用化学包覆法对硅灰石的表面进行无机改性,并用其与粉煤灰、矿渣及偏高岭土在碱硅酸盐的激发下形成新型矿物基聚合物。采用扫描电镜对硅灰石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通过抗压测试和浸泡试验对矿物基聚合物的早强性和耐久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与425水泥基混凝土相比,使用改性硅灰石合成的新型矿物基聚合物在抗压强度和耐腐蚀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物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翁孝卿,何东升,李洪强.学科思维导图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表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

[2].邵秋月,葛文,沈建军.硅灰石的表面改性及新型矿物基聚合物的合成[J].非金属矿.2019

[3].杨森,杨刚.粘土矿物表面电场对界面离子吸附行为的重要调节作用[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高佳佳,Boris,Jansen,Karsten,Kalbitz.酚酸和氨基酸在土壤矿物表面的交互吸附作用[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胡巧利,祝畅,王谦,黄笑笑,李婷婷.土壤矿物表面氨基酸聚合机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周金虹.粘土矿物孔道表面与流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D].南京大学.2019

[7].曹世明.氟碳铈矿浮选中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渠晨晨.土壤矿物/有机物复合体固定重金属的表面络合模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9].李少平.菱锰矿与钙镁碳酸盐矿物晶体结构、表面特性和浮选行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10].岳伟,张灵敏.长江叁角洲晚新生代地层单矿物晶体表面形态和元素地球化学对不同沉积环境的响应[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放热速率曲线膨润土晶体结构+B类实验S10-42样品的显微结构矿渣表面形貌SEM图一6雄黄浸出液中乙醇沉淀物及拉曼光谱图从酒石酸钠溶液中获得的矿物的热行为...

标签:;  ;  ;  ;  ;  ;  ;  

矿物表面论文_翁孝卿,何东升,李洪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