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有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颗粒,污泥,反射率,波段,关中,土壤,农药。
颗粒有机论文文献综述
白桂昌,吕轶峰,罗轶,何颂华[1](2019)在《GC-ECD法测定中药配方颗粒中20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于建立10种中药配方颗粒中20种有机氯农药:六六六(α-BHC、β-BHC、γ-BHC和δ-BHC 4种异构体),滴滴涕(pp′-DDE、pp′-DDD、pp′-DDT和op′-DDT 4种同系物),五氯硝基苯,艾试剂,七氯,环氧七氯,异狄氏剂,狄氏剂,六氯苯,五氯苯胺,五氯甲基苯硫醚,顺氯丹,反氯丹和氧氯丹残留量的GC-ECD测定方法。将配方颗粒样品经乙酸乙酯超声提取,再经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及硫酸磺化净化,采用DB-5气相毛细管色谱柱(柱长60m,内径0.25mm,膜厚0.25μm)检测。所使用的方法为程序升温,ECD检测器检测,内标法定量,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300℃,载气为高纯氮气(99.999%),流速为1.0mL·min~(-1),脉冲不分流进样,进样量为1μL。结果表明:20种农药成分在2~100μg/L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20种农药成分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1.37%~118.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9%~7.88%。该方法简便、准确,可应用于中药配方颗粒中20种有机氯农药留量的同时检测。(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世汉,武均,张仁陟,蔡立群,齐鹏[2](2019)在《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布设于2013年的施氮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碘化钠重液分组法,探究了N_0,N_(52.5),N_(105),N_(157.5)4种施氮水平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STOC)、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不同处理下STOC,FPOC,OPOC,MOC含量及FPOC/STOC,OPOC/STOC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MOC/STOC随土层加深而增大。较N_0处理,N_(52.5),N_(105),N_(157.5)处理均可提升STOC,FPOC,OPOC含量以及FPOC/STOC,OPOC/STOC,且N_(105)处理下提升效应最优;N_(105)和N_(157.5)处理可显着提升0—20 cm各土层MOC含量,且N_(105)处理下提升效应最优。综上所述,N_(105)处理可有效促进土壤固碳能力、节约投入成本,可筛选为该区春小麦栽培的合理施氮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蒋晓峰,赵世成,辛忠[3](2019)在《有机羧酸改性氧化铝纳米颗粒在聚丙烯中的成核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庚酸、硬脂酸、环己基甲酸和苯甲酸对氧化铝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研究了改性粒子表面的基团结构以及接枝量对其在聚丙烯(i PP)基体中成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链烷基和环烷基羧酸相比,苯甲酸改性颗粒(BA-Al_2O_3)具有优异的成核效果,当BA-Al_2O_3的添加量为0.1%(质量)时,成核聚丙烯的结晶温度和弯曲模量相对于纯i PP分别提高了9.4℃和21.9%。改性纳米颗粒BA-Al_2O_3的苯甲酸接枝量对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力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接枝量小于1.3 mmol/(g Al_2O_3)时,BA-Al_2O_3的成核效果随接枝量增加而显着增加;接枝量大于1.3 mmol/(g Al_2O_3)时,成核效果略微增加。所以,通过调控改性颗粒的表面结构,可以有效提升i PP复合材料的结晶和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康宝荣,刘立忠,刘焕武,李扬扬,艾双双[4](2019)在《关中地区秋冬季颗粒物二次有机碳的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9月4日~2018年1月19日期间分别在关中地区的5个主要城市西安(XA),渭南(WN),铜川(TCH),宝鸡(BJ),咸阳(XY)设置采样点进行PM_(2.5),PM10颗粒物手工采样观测,采用热光透射法(TOT)分析碳组分,最小值法估算二次有机碳(SOC)浓度,结果显示PM_(2.5)与PM10中SOC平均浓度分别为(7.44±5.54),(9.62±7.49)μg/m~3,一次有机碳(POC)平均浓度分别为(7.04±2.59),(9.33±4.33)μg/m~3,不同粒径颗粒物中SOC各点位的浓度值分布表现基本相同为XY>XA>WN>BJ>TCH.PM_(2.5)中SOC含量为8.76%,OC占比为48.03%,PM10含量为6.28%,OC占比为48.09%,季节分布均呈现为秋季低冬季高,关中地区SOC污染严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气团传输主要是关中地区局部污染和西北,东北方向传输,其中局部污染轨迹的数量占比较多,浓度较高.低空传输与近地面风向风速及污染物分布存在差异,结合关中地区盆地地形,静风频率高,边界层低等多种因素造成颗粒物中SOC浓度较高,其中BJ点位易受到东北气团的污染物传输累积.(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袁佳彬,李新冬,张鑫,李柳,吴俊峰[5](2019)在《好氧颗粒污泥MBR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颗粒污泥MBR(AGMBR)是集好氧颗粒污泥(AGS)与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于一体的污水处理系统,兼具2种污水处理方法的优点且回避了二者的劣势,对复杂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且不易产生膜污染问题。综述了AGMBR中AGS的培养及其在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并对AGMBR的稳定性与膜污染进行了简单阐述,对AGMBR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蒋永荣,罗娜,黄秀娟,朱仲广,梁英[6](2019)在《固定化季铵盐对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活性受抑制的厌氧颗粒污泥接入2台平行运行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1#、2#)反应器,并分别向其中投加短链和长链固定化季铵盐(IQAS),考察IQAS的投加对颗粒污泥生物活性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IQAS后,2台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脱氢酶活性和比产甲烷活性均明显提高,沉降性能提升,其总硫、金属元素、胞外蛋白质(PN)及胞外多糖(PS)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表面的PN、PS拉曼光谱峰值减弱;与1#反应器相比较,2#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辅酶F_(420)浓度增加明显,总硫和Fe元素含量减少显着;由此表明,IQAS的投加能剥离颗粒污泥表面沉积物,使活性受抑制的厌氧颗粒污泥的生物活性提高,其中长链IQAS对颗粒污泥的剥离激活作用较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劳齐斌,卜德志,张可欣,孙霞,颜金培[7](2019)在《秋冬季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入海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集台湾海峡西岸厦门岛秋、冬两季的近海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20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特征及可能来源,并估算OCPs干沉降入海通量。结果显示,厦门岛大气颗粒物中OCPs主要为DDTs、HCHs和Methoxychlor。季节变化上,受中国北方陆地污染气团来源的影响,冬季OCPs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秋季。2006至2008年,OCPs浓度呈上升趋势,可能受到该时期内厦门灰霾日数明显增加导致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增长的影响。与国内主要城市区域相比,OCPs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与背景区域的浓度水平相当。通过分子标志物示踪污染物来源显示,DDTs、氯丹和硫丹主要为历史残留,而HCHs主要受到工业HCHs污染的影响。秋季和冬季,OCPs的大气干沉降通量分别为3.49 ng/(m~2·d)和9.25 ng/(m~2·d),按照台湾海峡海域覆盖面积(63000 km~2)估算,秋季和冬季大气颗粒物中OCPs通过干沉降入海通量分别为20.03 kg和52.45 kg。(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马海茼,吴明,郭晨艳,王志伟,冯启明[8](2019)在《厌氧颗粒污泥基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述厌氧颗粒污泥基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颗粒污泥直接法和改性法的优缺点;突出了颗粒污泥基复合吸附材料的优良性能。指出了目前厌氧颗粒污泥复合吸附材料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涉及的吸附机理、动力学参数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最后展望了厌氧颗粒污泥基复合吸附材料在废水综合治理方面的研发趋势。(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周雪莹[9](2019)在《基于颜色指数的全球大洋颗粒有机碳(POC)遥感反演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有机碳是指海水中有机颗粒物,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颗粒有机碳在海洋碳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水色遥感提供了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的数据的手段,对有效监测海域内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动态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虽然反演颗粒有机碳算法众多,但适用于全球大洋水体的反演算法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本文利用实测颗粒有机碳浓度(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相对应的卫星遥感反射率数据(Rrs),建立并验证了基于颜色指数CIPOC反演海洋表层POC的经验算法。该算法最初为估算叶绿素a浓度而开发的,本文反演POC的方法利用以约490nm,550nm和670nm为中心的叁个光谱带来确定CIPOC,并基于光学分类进行建模,从而可实现利用SeaWiFS(Sea-viewing Wide-Field-of-view Sensor)、MODIS/Aqua(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ERIS(Medium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等不同的海洋水色传感器反演POC。目前使用的全球POC反演算法为标准蓝绿波段比BG算法,为了客观比较,本文使用相同的数据集和相同的分类算法重新制定了蓝绿波段比BG算法。利用SeaWiFS共297个数据建立基于光学分类的反演模型后,利用SeaWiFS(455个)、MODIS/Aqua(899个)、MERIS(72个)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当CIPOC和BG算法应用于CIPOC值相对较低的开阔海域水域时,表征卫星POC和对比实测POC之间差异的统计参数相近。在CIPOC值普遍较高的沿海水域,CIPOC算法的性能参数更好。此外,本文还利用长时间序列站点、全球月平均影像数据及区域影像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适用性评价,发现CIPOC算法不仅在沿海水域性能优良,而且由于CIPOC算法对卫星导出的Rrs中的误差和噪声不敏感,还可在开阔海域改善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30)
安崇霄,张永杰,符小文,杜孝敬,徐文修[10](2019)在《夏大豆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周年土壤不同层次碳对耕作措施的响应,为复播条件下进行有利大豆土壤固碳的合理耕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7年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翻耕覆膜(TP)、翻耕(T)、深松(ST)、免耕(NT)4种土壤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有机碳(MB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T与TP处理,NT与ST处理均有利于增加0~10 cm表层土壤的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但两者间无显着性差异。在10~30 cm耕作层,TP处理较比于其余叁种处理,能保持土壤中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但在土层深度30 cm以下,ST处理的MBC、POC质量分数逐渐与其余叁种处理的差异性逐渐增大并呈显着性差异。在0~60 cm土层深度,微生物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范围分别为1.29%~2.35%与17.81%~31.99%,并均在深度至60 cm的土层达到最高点,其占在总有机碳的比率为ST>TP>T>NT。【结论】深松和免耕均能够有效增加表层土壤的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其中深松对土层深度30 cm以下的MBC、POC质量分数与比率具有显着提升,而在土层20~30 cm翻耕覆膜能够更好保持土壤中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颗粒有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布设于2013年的施氮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碘化钠重液分组法,探究了N_0,N_(52.5),N_(105),N_(157.5)4种施氮水平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总有机碳(STOC)、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不同处理下STOC,FPOC,OPOC,MOC含量及FPOC/STOC,OPOC/STOC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MOC/STOC随土层加深而增大。较N_0处理,N_(52.5),N_(105),N_(157.5)处理均可提升STOC,FPOC,OPOC含量以及FPOC/STOC,OPOC/STOC,且N_(105)处理下提升效应最优;N_(105)和N_(157.5)处理可显着提升0—20 cm各土层MOC含量,且N_(105)处理下提升效应最优。综上所述,N_(105)处理可有效促进土壤固碳能力、节约投入成本,可筛选为该区春小麦栽培的合理施氮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有机论文参考文献
[1].白桂昌,吕轶峰,罗轶,何颂华.GC-ECD法测定中药配方颗粒中20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J].广西科学.2019
[2].张世汉,武均,张仁陟,蔡立群,齐鹏.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蒋晓峰,赵世成,辛忠.有机羧酸改性氧化铝纳米颗粒在聚丙烯中的成核效果研究[J].化工学报.2019
[4].康宝荣,刘立忠,刘焕武,李扬扬,艾双双.关中地区秋冬季颗粒物二次有机碳的估算[J].中国环境科学.2019
[5].袁佳彬,李新冬,张鑫,李柳,吴俊峰.好氧颗粒污泥MBR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9
[6].蒋永荣,罗娜,黄秀娟,朱仲广,梁英.固定化季铵盐对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特性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7].劳齐斌,卜德志,张可欣,孙霞,颜金培.秋冬季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入海通量[J].海洋环境科学.2019
[8].马海茼,吴明,郭晨艳,王志伟,冯启明.厌氧颗粒污泥基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9].周雪莹.基于颜色指数的全球大洋颗粒有机碳(POC)遥感反演算法[D].浙江大学.2019
[10].安崇霄,张永杰,符小文,杜孝敬,徐文修.夏大豆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J].新疆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