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力学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稳定性,断层,力学,不饱和,数值,拱顶,静力。
力学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毅,罗帅,刘浩,吴廷奎,胡凌云[1](2019)在《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初始稳定性生物力学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试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方法将20具山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颈椎组、自体髂骨块植入组、钩椎关节融合器植入组、传统椎间融合器植入组四组,采用非破坏弹性法对山羊C_(3~4)节段进行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以及轴向旋转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测试。结果钩椎关节融合器组、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轴向旋转维度上角位移与髂骨块植入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融合器组和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过伸/过屈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钩椎关节融合器组左右侧屈ROM和左右旋转ROM略小于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椎关节融合器在左右侧屈与轴向旋转方面稳定性略优于传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在前屈/后伸方面与传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稳定性相当。(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黄小敏[2](2019)在《库区泥岩层力学参数敏感性分析及边坡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库区岸坡通常因含有泥岩等软弱夹层而处于欠稳定状态。为了分析含泥岩层库区岸坡稳定性,对不同角度的斜坡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岸坡建立了数值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斜坡的稳定性对泥岩的内聚力比对材料密度和内部摩擦角更敏感;与静态条件相比,在地震条件下,坡度变得更加不稳定,随着粘聚力的减小和坡角的增加,边坡变得更加不稳定。(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9年10期)
陈曦,赵勇,杨玉顺[3](2019)在《岩体力学参数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正交数值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岩体力学参数对隧道水平收敛、拱顶下沉量和塑性区因子的影响。选取6个因素(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抗拉强度、内聚力和密度)、3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水平收敛量因素的程度大小的次序为内聚力、弹性模量、内摩擦角、抗拉强度、泊松比;影响拱顶下沉量因素的程度大小的次序为内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泊松比;影响塑性区因子因素的程度大小的主次顺序为内摩擦角、内聚力,而密度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改变任一岩体力学参数,试验结果与正交试验结果吻合;考虑隧道围岩稳定性,应当对隧道开挖后的水平收敛量、拱顶下沉量和塑性区因子等进行综合考虑。针对叁泉隧道V级围岩段施工,提出合理支护方式,并通过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控量测验证了围岩处于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陈露华[4](2019)在《基于断裂力学的危岩稳定性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电站建设和运行期间的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进行边坡危岩的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理论和工程价值。文章以岩石的断裂理论为依托,通过模型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辽宁省胜利水电站库区的W3危岩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和评价,认为该危岩在天然工况下基本稳定状态,部分部位可能出现变形,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均存在失稳的可能性,建议对该危岩前缘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0期)
郑勇强,廖穗祥,张金山,张东升,夏虹[5](2019)在《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成人枕颈椎标本(C0~C6),剔除其周围肌肉组织,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骨性结构及其相连的韧带和关节囊,制作正常模型(正常组),用脊柱叁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叁维运动范围(ROM);然后将标本枢椎切除,分别进行前路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重建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人工枢椎组)及前路异形钛网支撑结合后路枕颈融合固定(异形钛网组),测量各组C2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叁维ROM。多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两两间的比较采用SNK法。结果:新鲜尸体标本生物力学分析两种模拟枢椎切除重建内固定系统力学效能的最大活动度均出现在后伸状态。前屈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后伸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弯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及正常组(P<0.05);右侧弯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与正常组和异形钛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形钛网组着性大于正常组(P<0.05);左、右旋转工况下,叁组C2节段的RO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枢椎组和异形钛网组均显着性大于正常组(P<0.05),异形钛网组均显着性大于人工枢椎组(P<0.05)。结论: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对比异形钛网重建枢椎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力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高原[6](2019)在《强降雨条件下不同填料路基的力学特性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填料组合的力学性质及其在强降雨条件下的路基稳定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组合填料的破坏应变介于两种组合填料之间,黏土的峰值应力和破坏应变最大;其安全系数随降雨情况的持续逐渐降低;粉土的路基稳定性最差,经历48 h降雨后,在6 m和10 m路基高度下,安全系数仅为1.54和1.29,降雨停止后,稳定性安全系数再次升高并逐步趋于稳定;降雨条件下,混填黏土、粉土、山皮土路基的稳定性较混填山皮土、粉土、黏土的差,但雨后恢复速度快于后者。(本文来源于《建筑施工》期刊2019年09期)
陈蕾,汤娜,李健,李佩泽,龙剑英[7](2019)在《碳酸钙/芝麻秸秆/不饱和树脂叁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浇注成型工艺制备碳酸钙/芝麻秸秆/不饱和树脂叁元复合材料,研究了碳酸钙粉、芝麻秸秆粉相对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低于不饱和聚酯树脂浇注体。随着碳酸钙粉用量的增多,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升高,而弯曲强度先下降后逐渐增大,含10%碳酸钙粉和5%芝麻秸秆粉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弯曲模量2 672.11 MP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随着碳酸钙粉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高于纯树脂浇注体,在相同的浸泡周期中,秸秆粉含量越高,复合材料的吸水率越高。(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林远东,涂敏,付宝杰,李传明[8](2019)在《采动影响下断层稳定性的力学机理及其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受采动影响易发生活化,常引发塌方、冒顶、突水、矿震、冲击地压等事故。为了探明断层发生活化的条件,将断层带、上盘和下盘视为一个系统,采用Anderson断层模型和Mohr-Coulomb强度准则,经数理分析,研究了采动影响下断层的稳定性问题及系统参量对断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处于自锁还是活化状态,取决于断层视摩擦因数k1与断层摩擦因数k之间的量值关系;当k1<k时断层处于自锁状态,当k1≥k时断层处于活化状态;视摩擦因数k1反映了断层在采动影响下地应力(包括σ1和σ3)、断层面黏聚力c及断层裂隙流体压力pi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应力积累水平,其值越大断层活化的倾向性越高;摩擦因数k是由断层内摩擦角φ确定的量,反映了断层带与断层上盘和下盘在结构面处的粗糙度,结构面越粗糙断层内摩擦角φ越大,使得摩擦因数k越大;摩擦因数k越大断层的稳定性越好;系统参量(包括α、φ、c、pi、σ1和σ3等)在采动作用下发生变化后将对断层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断层倾角α越接近于断层特征角α1,断层发生活化的倾向性越大;断层内摩擦角φ越小断层越易活化;断层面黏聚力c越小断层越易活化;断层裂隙流体压力pi越大断层越易活化;垂直应力σ1越大断层越易活化;水平应力σ3越小断层越易活化。基于系统参量对断层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研究结果对发育有断层的地下资源开采及防震减灾、隧道、地下结构等工程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林远东,涂敏,付宝杰,李传明[9](2019)在《断层自锁与活化的力学机理及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断层受采动影响是否发生活化的难题,以断层带、上盘和下盘为系统,通过解析分析研究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系统有2个应力比状态量,它们是断层面黏结力、内摩擦角、裂隙流体压力及垂直应力等系统参量的函数;系统的稳定性由应力比和应力比状态量的关系确定;断层倾角越接近剪切错动特征角、断层面黏结力和内摩擦角越小、裂隙流体压力越大,系统越不稳定;垂直应力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黏结力、裂隙流体压力和内摩擦角之间不同的量值关系而有所不同;系统的稳定性可通过超前预注浆、钻孔疏放裂隙流体和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改变应力比等措施实现有效控制。研究结果对发育有断层的地下资源开采、地下结构及防震减灾等工程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生虎,伍永平,解盘石,王红伟,张浩[10](2019)在《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开采支架稳定性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是对围岩的有效控制,而围岩控制的难点在于"支架-围岩"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在综合厘定与研究工作面"顶板-支架-底板"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将底板假设为弹性地基,构建支架倾向力学模型,研究顶板载荷作用下支架的行为响应,并探讨采高、底板物理力学属性和架间作用等因素对支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开采中,工作面顶板在其自重及上覆岩层载荷作用下,沿着渐进于重力方向的曲线处于非连续运动状态中;受工作面顶板非连续运动影响,其对支架的作用载荷处于渐进累积过程,支架亦会随着顶板的运动而运动,且其运动幅度处于非连续渐进累积过程;支架稳定性随着顶板法向载荷的增大、顶板切向载荷的减小、顶板载荷偏载程度的减小、底板硬度的增大、采高的减小和支架侧护板千斤顶刚度的增大而增强;顶板法向载荷、底板地基系数、采高和支架侧护板千斤顶刚度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或减小支架的运动幅度,而顶板切向载荷和顶板载荷作用位置不仅能影响支架的运动幅度,亦会改变其运动方向,且较其它因素而言,其对支架稳定性影响较显着。严控工作面倾斜中上部区域顶板稳定并及时调整支架位态,以减小工作面顶板对支架的切向载荷和顶板载荷的偏载程度,是控制支架稳定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力学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库区岸坡通常因含有泥岩等软弱夹层而处于欠稳定状态。为了分析含泥岩层库区岸坡稳定性,对不同角度的斜坡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岸坡建立了数值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斜坡的稳定性对泥岩的内聚力比对材料密度和内部摩擦角更敏感;与静态条件相比,在地震条件下,坡度变得更加不稳定,随着粘聚力的减小和坡角的增加,边坡变得更加不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力学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毅,罗帅,刘浩,吴廷奎,胡凌云.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初始稳定性生物力学测试[J].实用骨科杂志.2019
[2].黄小敏.库区泥岩层力学参数敏感性分析及边坡稳定性评价[J].吉林水利.2019
[3].陈曦,赵勇,杨玉顺.岩体力学参数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9
[4].陈露华.基于断裂力学的危岩稳定性计算与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9
[5].郑勇强,廖穗祥,张金山,张东升,夏虹.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9
[6].高原.强降雨条件下不同填料路基的力学特性及稳定性研究[J].建筑施工.2019
[7].陈蕾,汤娜,李健,李佩泽,龙剑英.碳酸钙/芝麻秸秆/不饱和树脂叁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J].广州化学.2019
[8].林远东,涂敏,付宝杰,李传明.采动影响下断层稳定性的力学机理及其控制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9].林远东,涂敏,付宝杰,李传明.断层自锁与活化的力学机理及稳定性控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10].罗生虎,伍永平,解盘石,王红伟,张浩.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开采支架稳定性力学分析[J].煤炭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