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性别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别,社会,理论,女性,性骚扰,儒家,时代。
社会性别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许嫁[1](2019)在《理论与实践:社会性别、权力和尊严》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提示第二届亚洲女哲学家学会研讨会近日在日本京都大学举行,来自亚洲各国的女哲学家围绕传统哲学文化与当代性别哲学的构建、如何从性别视角看待“尊严”、AI时代女性的身份和主体性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呈现出亚洲女哲学家自2017年第一届研讨会以来的最新(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09-24)
魏丹[2](2019)在《重读经典:布迪厄的《区隔》对社会性别理论批判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迪厄的经典着作《区隔》从社会空间及场域内的权力结构生成机制为女性主义明晰了批判方向,其社会理论不仅为宏观社会结构,同时也为社会两性微观日常生活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性别的品味差异及由此形成的区隔,源于空间结构内不同资本的构成,进而形塑了不同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以象征暴力的形式发挥历史超验性作用。由此,布迪厄启示社会性别批判的两大方向为空间结构和制度结构。(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安琦[3](2019)在《社会性别理论下的情感观察类慢综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下,媒介技术和媒介思想不断革新,媒介形态百卉千葩,细分化成为媒介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为了保障媒介朝气的最佳选择。"她综艺"是媒介细分的产物之一,女性受众群体的需求对于媒介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女主"等针对女性受众的类型化节目层出不穷,社会性别理论下对女性主义的建构和讨论成为制作新思路的同时也带给了媒介新的增长点。(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2期)
宋亚强[4](2019)在《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性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性别问题开始逐渐进入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成为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以克服性别的不平等,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其中又因社会性别自身的长期不平等现象,女性问题成为社会性别研究的焦点之一。相应地,性别问题也逐渐成为文学研究关注的对象。文学是人学,而人在社会中的形象及其地位的确立即是从性别开始的,对人的剖析和认知始终围绕在性别及其相互关系的范畴展开。因此,女性作家的创作地位、女性的文学形象以及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都是备受文学研究者关注的主题。民主与自由的发展以及对人的关注是和破除父权的威权是紧密相连的。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最初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至今方兴未艾。社会结构、尤其是男女性别角色的改变和演替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社会性别问题。如果将传统的文化语境归为父权制的,那么应当指出,这种父权制度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是不相适应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做出改变的。而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即是指与生物性别相对应的有社会所规范出的在社会文化领域内的性别概念。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深刻影响着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读者的阅读接受,这是我们在文学研究时不得不予以关注的一点。社会性别通常是指我们言语中所称的女性的或者男性的,意即“何以为男”或“何以为女”。而语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成果和思维的工具,我们对于周围现实的认识正是在带着性别特征的语言中得以实现的。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俄罗斯当代女作家叶莲娜·谢苗诺夫娜·奇若娃的小说《女性时代》,准确地说,是其关于女性的内容。小说出版于2009年,荣膺该年度的“俄语布克奖”。小说以秀赞娜的回忆性叙事为主线,记录了来自不同阶层和时代的女人们在困境中组建家庭并相互扶持的故事。具体而言,作品中几位来自不同阶层、有着迥异生活背景的女性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她们叁代人延续着一段活着的历史。她们是时代的代表,是时间和历史的见证,不同的命运线于此交汇,新生的希望之火点燃了早已在苦难中冷却的心灵,她们都应该被冠以一个相同的名称:女人。虽然本论文将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但我们对小说的研究却不可能如同百科全书般庞杂巨量,泛泛而谈。对小说文本的研究应当有一个清晰的立场和相应的明确目的。本论文对《女性时代》的研究处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域之下——这是该论文的基本写作立场和研究角度,同时也是我们进行论证的基本前提和标准,即论文始终关注的是《女性时代》这部作品的性别问题。由于社会性别理论本身的女性立场和小说文本所具有的特点,最终,研究的中心问题实际上是女性的问题。同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叶莲娜·奇若娃作为女性作家,其写作行为和小说本身既是历史的存在,又是独立的存在,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存在。因此,对既定的女性内容的研究可以分为叁个主要方面:女性的创作(强调文学中的作为主体的创作)、女性形象以及女性视角。相应地,论文主要分为叁个主要章节。第一部分,我们将小说的创作视为文学史的内容,同时围绕社会性别理论所关注的性别问题,因此,第一部分将小说纳入到俄罗斯女性散文的历史框架中来进行讨论。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按照性别理论对现实予以有组织、有逻辑的陈述,对文本以及文本创作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第二部分,将小说当作独立的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主要是对文本进行形式研究,因此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女性叙事和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叙事学的方法(关注的问题可以是为何而写以及描写的内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女性的形象如何、怎样叙事以及女性叙事的特点等。)第叁部分是在第二部分对女性语言进行描绘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升华与抽象。拟从社会文化层面讨论女性叙事的内容层面,即从关注女性语言跨越到对女性话语的讨论。第二部分和第叁部分都是对文本以及文本内容所做的内部分析。而论文最终的讨论归结到女性与历史关系的探讨和研究。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历史应该是公平的,中立的,不仅有表面,还有内容。然而在男权社会语境下,历史往往带有明显的男性话语特征,男性叙事是历史话语的主导声调,而女性的叙事则被屏蔽在一种刻意营造的威权之外。《女性时代》的意义也同样在于用女性的声音来叙述事件,铺陈历史,使历史中被长期忽略的内容得以自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女性视角进行的对事件的观察以及女性话语对事件的叙述,这些与其说是对历史男性话语的反抗,不如说是一次有益的补充,是对历史内容的进一步揭示和呈现。历史是深邃厚重的时空体,个体生命总是不断地被裹挟到新的历史洪流之中。在历史与时间面前,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年岁的隔阂。相互扶助提携的人的身影蹒跚走进历史的深处,而彼此创造的温情则克服了时间的短促而成就了记忆的永恒,并最终成为历史内核的真正载体,叙述历史的话语在新与旧的时代交割之中,在生与死的轮回往复之中,在苦难与爱意的纠缠之下显得愈发明晰,愈发响亮。所谓女性时代,并不是只属于女性的时代,而是作为历史的一个不可缺席的主体的时代下的女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鲁晴[5](2019)在《新时代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也日益增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高校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愈加明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结合国内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社会性别这一角度出发,试图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性别观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将社会性别这一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寻求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口。(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3期)
许雅芳[6](2019)在《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反性骚扰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骚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长期且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美国女性主义者凯瑟琳·麦金农(Catharine A.MacKinnon)在代理一起性别歧视案件时首次提出了“性骚扰”一词,之后,反对性骚扰、提倡男女两性的实质平等成为女性主义法学的主要议题之一,美国也率先通过立法为性骚扰受害者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对应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且类型多样的性骚扰现象,传统的性别理论在性骚扰的性质和范围界定上仍存在很大争议,此外,反性骚扰立法也面临反歧视法和反侵权法的选择问题以及性骚扰案件审理的举证难问题等,并逐渐成为我国反性骚扰法治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难题,而把产生发展于第二次女性主义法学浪潮的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厘清这些难题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将有助于为解决上述法律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具体方案。为了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性骚扰问题的本质,完善我国反性骚扰相关立法,本文将从叁个方面讨论反性骚扰相关法律问题。首先从性骚扰问题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出发,阐述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推动世界各国研究性骚扰问题的历程;其次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性骚扰现象,并基于女性主义法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社会性别理论对反性骚扰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分析;最后通过比较中美反性骚扰立法进程和司法实践,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吸收借鉴相关经验和原则,从引进雇主责任、扩大性骚扰受害者涵盖范围、严格性骚扰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等方面提出相关立法建议,为完善我国反性骚扰立法并最终实现性别的实质平等提供有益指导。(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宇[7](2019)在《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社会性别语言学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其中,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语言、社会、性别是紧密联系的。本文以俄文电影《爸爸的早餐》中男女主人公的对白为例,分析男女社会性别语言的差异,研究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6期)
杨婧[8](2018)在《性别社会学需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实践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性问题在任何民族都是大问题,我们的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性别社会学理论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性别社会学来源于西方,20世纪末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众多妇女研究者的介入使得我国的性别社会学理论得到了重大发展。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实践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性别意识的发展,推动了男女关系的根本改善。因此完成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理论体系的整体建立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社会性别学进行了概述,通过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分析,说明了现代的性别观念,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性别理论。(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35期)
黄晓敏,张莉[9](2018)在《幼儿园非集体教学中的性别教育——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发现幼儿园非集体教学中的性别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区角活动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一日活动存在性别教育矛盾,个别评价存在性别角色期待等。在深入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应多途径转变教师的性别认知,重视幼儿性别教育的研究,将性别教育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幼儿教育》期刊2018年Z6期)
陶冰冰[10](2018)在《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煤炭主体专业女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对9所高校煤炭主体专业女研究生进行的问卷与访谈结果显示,煤炭主体专业女研究生在行业下行的大背景下心理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学业压力显着、多重角色冲突、求职就业困难、身心常感不适等方面。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煤炭行业刻板的性别偏见、特色专业教育中性别视角的缺失、女研究生自身性别角色的迷茫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心理调适策略。(本文来源于《煤炭高等教育》期刊2018年04期)
社会性别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布迪厄的经典着作《区隔》从社会空间及场域内的权力结构生成机制为女性主义明晰了批判方向,其社会理论不仅为宏观社会结构,同时也为社会两性微观日常生活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性别的品味差异及由此形成的区隔,源于空间结构内不同资本的构成,进而形塑了不同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以象征暴力的形式发挥历史超验性作用。由此,布迪厄启示社会性别批判的两大方向为空间结构和制度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性别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许嫁.理论与实践:社会性别、权力和尊严[N].中国妇女报.2019
[2].魏丹.重读经典:布迪厄的《区隔》对社会性别理论批判的启示[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9
[3].安琦.社会性别理论下的情感观察类慢综艺评析[J].传媒论坛.2019
[4].宋亚强.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性话语[D].河南大学.2019
[5].鲁晴.新时代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6].许雅芳.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反性骚扰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9
[7].张宇.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研究[J].现代交际.2019
[8].杨婧.性别社会学需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性别实践理论[J].青年与社会.2018
[9].黄晓敏,张莉.幼儿园非集体教学中的性别教育——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思考[J].幼儿教育.2018
[10].陶冰冰.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煤炭主体专业女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调适[J].煤炭高等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