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意义重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义,重构,古希腊,临终关怀,功能,木版,互动。
意义重构论文文献综述
沈大文,安宁,林元城[1](2019)在《居民跨界行为的边界研究:以珠澳边界意义重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探讨了边界的物理形态及其空间意义,并讨论由跨界行为催生的地方感与地方意象及其对边界空间意义的重构。以珠澳边界(拱北口岸)为案例地,本文主要采用追踪和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跨越珠澳边界的行为(尤其是由珠海往澳门方向的跨界行为)以个人消费为主,主要包括购物、娱乐和餐饮等,而与之联结的消费地点也大同小异,但也存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阶层因素对于跨界活动目的的影响,且流动性往往与特定的地方联结,使原有的固定行政边界及其所规定的空间管制逐渐被打破。出于满足生活的需求、社会互动的情感联系,抑或是出于追求地方价值的体验和情感表达,跨界主体成为塑造边界两边地理想象的重要因素,地理想象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差异形成了想象的边界并间接地作用于珠澳边界空间意义的重构。(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许夏敬[2](2019)在《论广告刺点:符号文本的断裂与意义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兰·巴尔特从摄影文本出发提出对文本接收具有普适性的刺点观念,依据刺点的内涵及广告的文本特征,本文认为广告是一种以刺点为突出特征的文本形式。通过对刺点观念的阐释,结合具体广告案例,旨在分析广告刺点的主要形式。广告文本中的刺点形成、呈现于文本内部断裂处,是广告正常性的断裂,是广告日常状态的破坏。广告刺点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文本特征的破坏、文本叙述的跨层、文本内蕴价值的冲突,广告是追求刺点的体裁。(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9年02期)
张靖[3](2019)在《“墨提斯”智慧与意义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女神墨提斯,她是神王宙斯的第一位妻子、战神雅典娜的母亲,但是却在怀孕时被宙斯吞噬,使得雅典娜从父亲的头顶跳出。这位未被神庙供奉的女神是一种另类智慧的代表,她会使用魔药,擅于变化外形,掌握多种技能,以至于吞噬了墨提斯的宙斯自此拥有了超过其他诸神的墨提斯,因为"墨提斯在他的肚子里"。更为有趣的是,"墨提斯"智慧喜欢与边缘和弱势人群为伍,以文学母题或原型的方式在各类古老文明的传说和故事中繁衍、变化、传递,其踪迹又被后现代思想家们捕捉并放大。本文将借鉴法国古典学家德蒂安和韦尔南的研究成果,介绍在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柏拉图作品中存在的"墨提斯"智慧,展示这种另类智慧的意义和秩序重构或建构功能。换言之,"墨提斯"智慧为后现代思想家和批评家们突破现代主义困境提供了出路。(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童敏,许嘉祥[4](2019)在《双重责任与意义重构:家属照顾者的临终关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作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一支重要力量的社会工作者也因此需要面对临终关怀服务的挑战。家属照顾者在整个临终阶段经历了初知噩耗、照顾陪伴、维持平衡和离世告别等四个不同阶段,其中承担着两种角色的照顾责任,即患者的照顾责任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责任。这两种照顾责任的转换成为家属照顾者生命意义重构的关键,使他们能够一方面释怀与患者的情感和责任关联,另一方面又能够重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新的情感和责任关系。这一发现为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服务依据和参考指引。(本文来源于《社会建设》期刊2019年02期)
江帆[5](2019)在《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渔雁"是辽河入海口区域古已有之的一个特殊生计群体,其口承叙事已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生计之路在辽河口的开凿,成就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特殊通道,使该区域沉积了异于其他生计文化的文明累层。渔雁文化内隐的实践理性与资源潜能,在"非遗后"被逐步认知和开掘,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显现出积极的动能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对这一古老文化传统重新审视,剖析其绵延至今的承续动力,解析其从"遗产"到"资源"的实践过程,对于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中认知、开掘传统文化遗产的"杠杆"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化与拓展,无疑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田阡,陈雪[6](2019)在《从“意义混乱”到“意义重构”——从1949年来木版年画的发展看“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习惯于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意义固定的事物,忽视其本身意义变迁的动态过程,从而引发对于生产性保护中文化本真性等问题的争议。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其意义的转换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对木版年画意义变迁的动态过程和"意义混乱"现象进行考察,来探讨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重构"问题,认为只有建构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重构为生产者、消费者和文化精英所共享的、整体性的新意义,才能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产生"合力",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成为现实。(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曦,康茜,莫詹坤[7](2018)在《后真相时代的危机:新闻变迁与意义重构——丹尼尔·博克维兹(Daniel A.Berkowitz)教授学术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媒体逐渐呈现传播形态多样化与体态丰富化的趋势,加之"众生皆媒"网络技术发展的合力作用,虚假新闻(fake news)正以前所未有的扩散速度混淆视听。在与之紧密相连的"后真相时代"(the post-truth era),真相似乎已变得不再重要,甚至不再相关。面对喧嚣尘上的舆论,受众看似获得了更多知情权。他们究竟是在积极进行主观选择、理智解读真相,还是被动地接收针对性信息、预设立场"消费"真相?爱荷华大学丹尼尔·博克维兹教授在与本文作者的访谈中,阐释了后真相时代中新闻实践的变迁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边界重构。(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8年10期)
白静[8](2018)在《失独家庭生命意义重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强力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直至今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家庭。然而,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伴随着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疾病或意外死亡的发生,失去成年独生子女家庭的规模亦日益庞大。据国家卫计委统计,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产生1100万失独家庭。失独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社会如何帮助失独家庭既是社会义务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标志。失独者的心灵痛苦是多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没有意义,没有了目标。生命意义感指人们在经历人生事件中获得意义的感受程度,其能够使个体感受到生活的价值和方向,并作为一种目标引导个体寻找存在感和价值感。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子女是父母生命意义所在。对于失独父母而言,失独事件导致失独家庭原有的生命意义遭到瓦解,重构生命意义感对失独父母走出失独的阴霾,重新融入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中,笔者选取了在社区外展工作时的一个失独家庭介入的成功个案,在符号互动理论和角色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研究策略,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该个案家庭生命意义重塑的心路历程以及社工介入的阶段性成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总结。笔者通过对该个案家庭心路历程的探索,基于家庭本位的假设,剖析以个案的方法如何重构失独家庭的生命意义。研究发现,失独家庭在回顾经历生命重击的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否认期、痛苦期、重塑期叁个阶段。失独家庭有自救、自助、自强的需求与能力。笔者从失独父母主体出发,深入分析失独者在各个时期的主体认知与行为,尝试性地找寻引领失独者逐渐走出失独之殇、重新融入生活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符号互动的视角,帮助失独者在互动中,通过对符号的重新解释去修改其对失独事件的认知,并帮助其主动重新建构正向的生命意义,恢复家庭的功能,进而更好地协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迎接未来的生活。(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倩[9](2018)在《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心理剧以干预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为旨向,从心出发、向心而行,兼具传统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心理干预行为的共性和情景再现、共情传达等独特的个性。厘清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发挥之机理,探索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进一步优化的合理路径,既是对校园心理剧教育功能的审慎思考,也是校园心理剧发展演进的必要铺垫。(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5期)
肖辰罡,王育平[10](2018)在《互文空间中的死亡隐喻——论《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的意义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汤姆·斯托帕德的戏剧《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通过文本空间的互动,解构了文本与世界、戏剧与真实、死与生的二元对立,在"元戏剧"层面重构了世界的意义,实现了对莎士比亚经典和传统荒诞派戏剧的颠覆和超越。(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意义重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罗兰·巴尔特从摄影文本出发提出对文本接收具有普适性的刺点观念,依据刺点的内涵及广告的文本特征,本文认为广告是一种以刺点为突出特征的文本形式。通过对刺点观念的阐释,结合具体广告案例,旨在分析广告刺点的主要形式。广告文本中的刺点形成、呈现于文本内部断裂处,是广告正常性的断裂,是广告日常状态的破坏。广告刺点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文本特征的破坏、文本叙述的跨层、文本内蕴价值的冲突,广告是追求刺点的体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义重构论文参考文献
[1].沈大文,安宁,林元城.居民跨界行为的边界研究:以珠澳边界意义重构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9
[2].许夏敬.论广告刺点:符号文本的断裂与意义重构[J].丝绸之路.2019
[3].张靖.“墨提斯”智慧与意义重构[J].人文杂志.2019
[4].童敏,许嘉祥.双重责任与意义重构:家属照顾者的临终关怀研究[J].社会建设.2019
[5].江帆.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J].民间文化论坛.2019
[6].田阡,陈雪.从“意义混乱”到“意义重构”——从1949年来木版年画的发展看“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意义转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陈曦,康茜,莫詹坤.后真相时代的危机:新闻变迁与意义重构——丹尼尔·博克维兹(DanielA.Berkowitz)教授学术访谈[J].新闻界.2018
[8].白静.失独家庭生命意义重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9].刘倩.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J].长江丛刊.2018
[10].肖辰罡,王育平.互文空间中的死亡隐喻——论《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的意义重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