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丽[1]2016年在《我国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文中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后,伴随着GDP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但居民收入分配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尼系数大大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许多社会矛盾的诱因。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初次分配本身不能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问题,还需依靠政府的再分配和公众的自愿分配。然而公众的自愿分配完全取决于公众的意愿,其作用的范围十分有限,所以只能依赖政府的再分配。从理论上来讲,税收作为政府再分配的重要调节手段,在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个人所得税调节效应非常有限;消费税调节效应有待加强;财产税不健全。因此,如何增强税收的收入分配效应,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彰显税收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及现实课题。理论上,税收具有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调节机理、测量方法以及税收调节的局限性,并通过分析我国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得出我国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中,我国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本论文基于整体的视角,通过建立VEC模型实证分析了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均发挥了逆向调节的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期中其逆向调节效应逐渐减小。为什么我国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上呈现出逆向的调节作用?为了探究其原因,本论文主要从所得税、财产税和流转税等结构的视角进行分析。首先,本论文从多个视角实证分析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发现,个人所得税在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区域以及不同要素结构中发挥了微弱的调节作用,但在不同行业中发挥了逆向的调节作用。其次,本论文使用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财产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同时还对主要税种即房产税和契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结果发现,财产税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起到了微弱的调节效应。再次,本论文实证分析了流转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和消费税在居民收入分配中发挥了逆向的调节作用;营业税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由于不能完全抵消增值税和消费税的逆向调节,致使流转税表现出明显的逆向调节。尽管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呈现出正向的调节作用,但由于其调节效应极其微弱,不足以抵消流转税的逆向调节作用,致使我国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上呈现出逆向调节的特征。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本论文基于整体和结构的视角对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一税类或某一具体税种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上,关于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总体效应的研究较少,而对其的系统性研究更为缺乏,故本论文基于整体和结构的视角对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二,从多个视角实证分析了个人所得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目前学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收入阶层的再分配效应上,关于个人所得税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以及不同要素结构中调节效应的研究较少,而针对其再分配效应的全面系统研究更是稀少。鉴于此,本论文基于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要素结构等多角度实证分析了个人所得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从而使得其研究结论更加准确、科学。第叁,本论文在分析增值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时,将城镇中大量存在的农贸市场考虑在内,通过调研数据对增值税的有关指标进行了修正。国外在研究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时,已经针对增值税偷逃税行为、税收优惠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国内对此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忽视了实践中的很多实际情况。因此,本论文将农贸市场考虑在内,实证分析了增值税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
王定娟[2]2006年在《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探析》文中提出税制结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而且事关国民经济总量及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税制结构出现了许多问题,优化税制结构这一课题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适应我国新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使之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己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我们研究解决。本文将我国税制结构优化问题作为研究核心。从我国税制结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税制结构构成、现行税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实证研究中,从弹性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现行直接税、间接税关系,计算了我国税制比率弹性。另外,选取我国1985-2004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各主要税种与GDP做了相关性分析,并结合财政支出因素,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最后参考国外税制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税制结构现状,提出了优化税制结构的策略和措施。为了突破传统的理论研究模式,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侧重于数理分析。并试图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析我国的税制结构,引入了改进的Branson and Lovell(2001)的线性规划模型量化非税环境对GDP的影响,采用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税制结构优化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李喜妍[3]2003年在《企业税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税制优化研究是我国税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立足于企业税收制度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比较与借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基本原理,结合现代税制优化理论及中外企业税制研究的已有成果,对现行企业税制进行研究并对企业税制提出优化方案。 本文从对企业税制优化的内涵和目标的界定入手,由税收与企业行为决策的效应分析、企业税制优化的博弈分析、企业税收负担优化、企业税制结构优化、企业税种优化、企业税收的征管体系优化组成企业税制优化的研究框架。分析税收对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是研究企业税制优化的客观需要,引入博弈分析是研究企业税制新的尝试,企业税收负担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探讨企业税制结构和税种是企业税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企业税收征管体系是企业税收制度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 通过系统地研究企业税制的优化问题,本文明确指出由于税收博弈的存在,政府制定企业税收制度必须考虑企业为此而作出的策略选择。同时,本文也建立了衡量企业税负水平的标准体系,并提出企业税制结构、增值税转型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优化方案,从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关系、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税制结构、税种和征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企业税制的研究内容。
董宏朝[4]2017年在《税制结构的国际趋势与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国与国之间很多特征表现出趋同。同时,十八届叁中全会中把财税体制改革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有关税制结构相关的文献综述和研究评价,通过前人的论述,总结出有关税制结构相关的理论概述,并深入分析了税制结构及其优化的概念、理论基础、判定标准和演变历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了税制结构国际趋同的结论,并深入分析了这种趋势产生的经济、政治和征管技术原因,也分析了在税制结构趋同趋势过程中的经验,如:税制结构的变动要与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税收征管改革相配合,同时受政府税收政策目标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税制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我国会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可能形成以间接税为侧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同时,结合我国税制结构的实际情况可知,我国税制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得税占比偏低、企业所得税占比偏高、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费改税”和财产税制度不完善。针对我国税制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税制结构国际趋同的分析,提出了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基本思路。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要坚持客观、公平、效率和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实现税收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发展经济的职能为目标,以发展“双主体”税制结构作为税制结构优化的方向,并提出了完善税制结构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提出要以税收征管的提高推进税制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具有两个基本创新点:一是采用全新的数据,通过对比的分析方法,在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世界税制结构呈现出趋同的结论,克服了以往学者只注重研究国际税收结构的弊端。二是在对策研究中,根据国际税收结构趋同的特征及其优化的经验,提出在新财税改革背景下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耿正洁[5]1989年在《税收论文篇目辑览》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固有特性(徐佑立)财会审1985,6,47“税收”概论辩析(蒋大鸣)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6,2,58浅谈税收抵制问题: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流(廖世忠)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23社会主义税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王绍飞)税务研究1985,2,15社会主义税收征纳关系的探讨(李大明)
朱旭, 徐鹏卫[6]2016年在《我国税制改革有关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文中提出合理的税收制度有助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性,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国的税制紧跟着时代不断地改革,使其更加科学和合理。2012年,随着我国"营改增"试点的开始,我国税收体制逐步发生改变。"营改增"后,我国的税收管理体制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弊端与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及时进行税收体制的深化改革。因此,本文对近些年学者对我国税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的关注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叶冰洁[7]2017年在《我国税制结构改革的公平和增长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税制改革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现在结构优化问题上。我国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国家,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合理配置则成为了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方案。调节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合理搭配成为了解决我国税制结构不够完善的重要举措。改善我国的税制结构,调节直接税和间接税之间的比重,要遵循公平和经济增长相统一的原则,要在促进公平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以中国2012年最新的投入产出延长表为基础,编制了 2012年的社会核算矩阵,并以此为数据基础,将42部门进行合并,建立了一个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四部门CGE模型,并且利用GAMS软件对该模型进行计算,通过政策模拟,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基于对公平和经济增长效应两方面的影响,研究我国税制结构,以期达到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的目的。本文从公平和经济增长两大效应着手研究了我国的税制结构改革,根据最新的投入产出表,以2012年为基期,通过2012年最新的投入产出延长表编制出了我国2012年社会核算矩阵(SAM),由于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导致所编制的SAM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对此本文采用直接交叉熵法对社会核算矩阵进行了平衡,最终使得所编制的SAM表行列相等。最后,根据本文构建的静态CGE模型,以2012年社会核算矩阵为数据基础,实证模拟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改革对公平和增长效应产生的影响。本文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通过直接税比重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公平和增长效应的影响进行模拟。本文设置模拟方案时,保持宏观税负不变,即间接税的减少额等于直接税的增加额,分别将间接税比重降低5%、10%、20%,共设置了六种模拟方案。通过模拟分析得出,提高我国的直接税比重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促进了收入再分配,提升了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但是随着直接税比重的不断提升,税制结构调整对于缩小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以及改善福利水平的能力反而不断减弱,因此改善我国的税制结构,提高我国的直接税比重要保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同时直接税比重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拉动了农村的居民消费。但是对于我国农业和工业的进出口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郭小兵[8]2012年在《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评论》是民国时期一份以财政金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业性权威刊物,发表了许多经济学家财政金融方面的学术成果。《财政评论》的刊行为中国经济理论界探讨中国的财政经济问题、传播与借鉴国外的经济理论尤其是财税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财政评论》自1939年元月创刊至1949年停刊,历时十年之久,经过了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两个阶段,且其所涉内容庞杂,既有对财政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的研究和介绍,也有对国内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说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因此,本文选取《财政评论》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对该期刊的梳理和归纳,对民国特别是战争条件下的财政及经济思想有所认识。民国时期尽管在所有制方面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民国又是一个为中国未来的思想与制度建设而服务的“创造前提的阶段”,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应用现代经济学和史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财政评论》本身及其所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全面地回顾、分析、解剖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以期能为今天的经济思想研究提供借鉴与启迪。文章首先对《财政评论》的总体概况进行了分析。1939年元旦,民国期刊《财政评论》(1939-1948)在抗战的炮火声中创刊于香港,到1948(1948年第19卷只出版1-3期)年共计出版发行19卷,为月刊的形式进行出版,每卷6期,共计111期。《财政评论》以“进化论”为哲学理论基础,以“民生史观”作为发展观,以古典、新古典为研究范式,秉承“不急不随”的学术立场,以渐进与改良为其政策取向,对于经济问题的分析较少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而更加崇尚价值中立的原则是其一贯的宗旨与办刊方针。《财政评论》的作者群体涉及十分广泛,其中不乏有各经济学界名人和政界要员。《财政评论》虽然以“财政”命名,但它涉及的研究主题甚为广泛,是一本以财政金融为特色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其文章涉及经济学诸多领域,其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思想史、经济理论与流派、财政学、金融与贸易问题、国际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工业化问题等。在对《财政评论》的整体框架描述之后,作者对《财政评论》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以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化,这两个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与研究是渐进的,是随着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的。《财政评论》的内容也大体围绕这一时期的主题来编排期刊。战时阶段,无论是税制改革还是统制经济的实施,抑或专卖的实施都是服务于战时的财政与经济的;战后无论是国际贸易问题还是金融领域的信托问题的探讨,都是围绕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可以说工业化是战后学者共同的理论指向。因此,本文的主体内容即围绕此“两大主题”,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以“专题”的形式对于《财政评论》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第二章基于战时经济的角度分析《财政评论》体现出的财政思想,分别探讨了战时财政论、自治财政论、战时公债政策、战时租税政策以及在战时被国民政府特别倚重的战时专卖制度。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们运用和借鉴西方财税理论对于战时财政所提出的观点,对国民政府解决战时财政困难、筹措战费从而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尽管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学者们能够提出利用战争时机着力推进直接税,进而改造我国的租税体系的思想相当可贵的。第叁章对《财政评论》中文章体现的公共财政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新公债哲学的评介、分税制改革思想、公共财政与宪政、财政管理与监督思想。其中两个方面的评介最为重要,一是民国财政学界分税制改革的思想,另一个是民国时期宪政与财政关系的思想,对于它们的讨论可以为今天公共财政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启发。除此之外,本章还关注了公共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问题,民国时期这方面的制度许多是开创性的,正是学者们的思想推动了民国时期财税制度的变革。第四章主要对《财政评论》的税收问题进行了考察。本章首先评介了租税原则与中国税制,租税原则是税收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了瓦格纳的租税原则将社会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凌驾于财政原则之上,主张累进税率,他的租税原则论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很大,其思想特别受到民国经济学人的关注与钟爱,直接催生了我国民国时期的直接税改革,十分注重税收公平是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共同的价值观,这一点与上述思想不无关系。其次对民国时期税制改革的两种目标模式做了剖析,近代中国在税制目标模式的选择上直接税为主体的模式的提出体现了税收公平与财政的现代化特征,但“双主体”的选择反映了民国税制改革思想逐步趋于理性与现实。第叁节是税收改革思想分论,笔者重点选择了该期刊中关于直接税中的遗产税、间接税中的关税思想作为分析对象。主要是考虑遗产税在均平方面特殊的意义,加之在当今的中国遗产税也是呼之欲出,或许可以提供借鉴;近代中国税收制度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关税自主,该期刊所体现的思想可以代表民国学者的共同特征,即努力寻求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结合点,而骨子里却倾向于保护关税。第五章是总结概括《财政评论》中体现的货币金融思想,该期刊涉及金融问题的文章很多,主要是货币数量论、购买力平价说、通货膨胀问题、信托问题。在对这些介绍和评价西方经济思想的文章进行的梳理和总结中,可以使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经济学者对于国外理论所持的态度是一种的“批判的接受”,这也是每一位学者所需要的治学态度;另外,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对现实的经济状况和问题也十分关注,适时的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意见,对于解决战时出现的诸如通货膨胀、国际货币制度、法币币值等问题均有所裨益。第六章对于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与思想作了梳理与总结;主要包括外汇政策与汇率问题、贸易政策与制度问题、国际收支问题。从理论视野的角度来看,国民政府后期的对外贸易研究的视野更加广阔。现代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如关税问题、汇率问题、对外贸易政策等,在该时期的对外贸易研究中均有涉及。特别是关税与汇率两个问题,在这一时期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知识界和学者们对于对外贸易政策所持的主张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主张自由贸易的还是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仅仅将贸易政策视为服务于中国工业化目标的手段,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都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展民族经济作必须采取的手段。政策只是手段,而发展才是目的,无论是自由还是保护,都要服务于发展工业这一根本目标。第七章是对《财政评论》所涉及的其他经济问题进行评述,主要是工业化思想以及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模式选择的论争,重点述评了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思潮以及对计划经济思潮的反思,特别介绍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于工业发展优先顺序的考虑符合中国国情的,他们认为,中国工业发展应该秉承“轻重工业应该同时并进”,应该说很好地处理了轻重工业的辩证关系。但学者们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处理国营与民营的关系时,对于国营企业的弊端和效率认识不足,他们的这种主导思想决定了他们国营化的政策取向,这点尤其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第八章是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财政评论》进行了总体总结与评价,进而得出借鉴与启示。笔者分析了《财政评论》积极影响因素,即它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以及现实启示,同时也考察了《财政评论》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宋凤轩[9]2007年在《所得税国际化与中国所得税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所得税改革是当今世界税制改革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当前财税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从世界所得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所得税国际化的潮流势不可挡:所得税减税改革波及全球,企业所得税税率明显下降并达到国际趋同;发达国家仍保持所得税主体地位,发展中国家所得税地位明显上升,税制结构出现了国际趋同;社会保障税得以普遍开征,各国所得税体系日趋完善;所得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所得税国际协调不断增强。从中国所得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改革,所得税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所得税地位有所增强,但是,所得税收体系仍不完善,所得税主体税种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所得税的调控功能亟需加强;企业所得税刚刚统一,还未付诸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需要改进,各项具体制度要素需要进一步调整;社会保障缴费虽已经有地税机关代征,但是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仍处于众说纷纭之中。中国所得税发展的现状,既不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推进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加强所得税国际化研究,顺应所得税国际化发展趋势,借鉴世界所得税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所得税改革,便成为所得税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论文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以所得税国际化为研究视角和主线,以所得课税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并对中国所得税国际化改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理论分析,明晰了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同时,对所得税一体化理论、税收原则理论、最适课税理论、供给学派理论观点、国际税收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这些成果不仅是研究所得税国际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中国所得税改革的理论依据。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通过对企业所得税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和社会保障税制度的研究,从静态角度考察了国际上规范所得税制度的基本状态,为中国所得税改革和税制结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共同特征的研究,从动态角度考察了世界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将来中国所得税国际化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对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趋势的研究,把握所得税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和所得税国际协调的基本经验,为中国参与所得税国际竞争和加强所得税国际协调明确了基本立场和原则。再次,作为整篇论文的过渡,论文对所得税国际化进行了评价,并对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方向与原则进行了总体阐述。关于所得税国际化的评价既呼应了论文所提出的相关经济、财政理论的观点,体现了相关经济思想与财政理念的发展和税收原则的转变,也是对所得税国际化具体内容的总结;对中国所得税改革的总体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所得税国际化经验的借鉴,也明确了中国税制结构发展的目标与实现机制,确定了中国所得税国际竞争与协调的基本原则,还引导着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改革、个人所得税国际化改革和社会保障税国际化改革内容的详细论证。最后,论文对国际化发展视野下的中国所得税制度改革做了进一步研究。论文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关于企业所得税的国际化改革,论文回顾了中国企业所得税国际化的历程,全面评价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宏观经济发展、微观经济运行、和谐社会构建及中国税制建设的影响,并指出了新企业所得税法运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关于中国个人所得税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论文回顾了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并从税收模式、具体制度和征收管理方面提出改革和完善的对策建议;关于中国社会保障税问题研究,论文在对“费”与“税”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社会保障税收制度进行了具体设计。
周晓光[10]2015年在《资本利得税收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繁荣,民众的投资活动日益增长,资本收益如何课税的问题随之产生。但由于资本利得不同于传统所得的独特特点,我国对于其的讨论一直不成系统,缺乏理论上的深入挖潜。这一现象根源于我国所得税法体系在设立之初的选择。资本收益偶发性、流动性和概念化的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所得税周期性、稳定性特点相悖,因此在所得税法制度设计时,我国刻意将资本利得有关税收规则留白。但在所得税的课税范围设置上,我国并没有将资本利得加以排除,只是通过设立具体规则、暂免征税或者交由其他税种“代征”等模式进行了部分技术化处理。这种立法选择,在所得税发展初期具有合理性。如今,随着商事活动增多和资本市场繁荣,个人与企业的收入构成中,来源于资产处置而产生的资本利得占比日益增大,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所得税体系内含的量能课税原理与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日渐式微,需要革新。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趋繁荣,纳税人特别是企业纳税人的资本交易愈发频繁,从国有企业转制到如今广泛的企业并购重组交易、从公司设立到公司解散、从投资入股到企业分红,资本交易逐步成为市场交易的主流,产生了大量的资本利得。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企业对重整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也希望尽力减少税制对其自由市场行为的阻碍。为此,我国建立了企业重组税收规则,明确了企业重组的一般税收处理和特殊税收处理办法,为企业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但是,企业重组作为高级的资本运作类型,其正常运作对征管技术要求很高。在资本税制缺乏理论根基的当前,其运行并不顺畅。在研究层面,我国目前关于资本税制的理论研究缺乏主动性。目前有关资本税制的研究,大多沿袭了税制立法上“就事论事”的路径,有的侧重于对域外资本利得税制的介绍,有的侧重于对现实规则的分析与解释,并没有触及资本利得税制的根本理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已经察觉到了资本利得不同于传统所得税法的独特特点,但却寄希望于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资本课税规则。这样的研究思路,虽然较以往已经有所进步,但并没有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国资本利得税制建设缺乏的是理论基础研究,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摸索前行,不但不经济,而且有误入歧途的危险。因此,本文旨在学习外国资本利得的基础性税制规则,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目前有关资本税制制度的缺陷,对各国资本利得税制范本加以取舍,并从资本利得税制中国化的角度探讨税制的落实。基于如上行文目的,本文遵循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归实践”的研究进路。首先,在厘定资本利得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我国资本税收的制度困境,认为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明确树立资本利得的概念(第2、3章)。本文从一具体增资扩股案例入手,总结其中的资本税收争议焦点,并从中抽离出我国资本税制中税基设定、税额测量以及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认定等叁大疑问。而后,文章从所得税制度体系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建设两方面阐释了中国设立资本利得制度的基础。其次,本文重点研究了英国、德国和美国的资本利得税制发展以及主导其税制发展的各阶段所得税税收理论(第4章)。通过对以上叁国家资本利得税制的比对,本文总结出了资本利得税以实现为基础的共通特性。结合目前我国资本利得税制的发展现状,本文选择了美国作为资本利得税制的制度参照国。再次,本文以美国为范本,对资本利得税制的“交易税”特性进行了细化分析,重点介绍了其制度核心支柱,所得的实现规则(第5章)。除此之外,本文还分析了实现规则对计税基础概念的冲击与影响,指出在资本利得的影响下,计税基础逐渐成为确定税收实现数额的计量方法。最后,本文在以上对资本利得税制理论问题探讨的基础上,回归中国现实,对中国现有资本利得税制进行体系化评价,并为资本利得制度的落实提供了整体思路(第6、7章)。具体而言,本文对中国现有资本利得制度以及会计制度中相似的实现、确认规则及计税基础等概念进行了比对,指出中国税制中对这些资本利得税收概念的误读与误用,分析现有资本利得制度概念与应然理论概念之间的差异原因。在资本利得税制的落实方面,本文不但对资本利得税收原理的落实提供了思路,而且分析了印度、新西兰、南非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资本利得税制后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未来资本利得税制的走向、税收要素的设计与取舍、与其他税种的协调以及税收改革时机的选择等具体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我国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 郭晓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
[2]. 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若干问题探析[D]. 王定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 企业税制优化研究[D]. 李喜妍. 暨南大学. 2003
[4]. 税制结构的国际趋势与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研究[D]. 董宏朝. 河北大学. 2017
[5]. 税收论文篇目辑览[J]. 耿正洁. 税收纵横. 1989
[6]. 我国税制改革有关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 朱旭, 徐鹏卫. 法制博览. 2016
[7]. 我国税制结构改革的公平和增长效应研究[D]. 叶冰洁. 浙江工商大学. 2017
[8]. 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D]. 郭小兵. 武汉大学. 2012
[9]. 所得税国际化与中国所得税改革研究[D]. 宋凤轩. 河北大学. 2007
[10]. 资本利得税收法律问题研究[D]. 周晓光. 武汉大学. 2015
标签:财政与税收论文; 直接税论文; 税收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税制改革论文; 美国个人所得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美国税制论文; 资本利得税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个人所得税税率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