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新闻,麦克,生态,体系。
媒介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坤[1](2019)在《建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顺应媒介融合时代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融合发展,首先是人才,队伍是根本。新闻传播类人才是未来新闻从业者的主力军,面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对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培养提出新挑战,完整的知识体系建构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为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需求,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12)
唐勇[2](2019)在《雕塑系“跨媒介工作室”的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其语言、样式的丰富性以及艺术观念的先锋性为我们的艺术创造和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雕塑创作也不例外地突破既有边界,向跨媒介、多媒介等方向发展,尝试从雕塑出发的多媒介综合运用与观念表达成为雕塑边界拓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20期)
李姣[3](2019)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网络民生服务体系的建构——以“宁波民生e点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终端时代,各种社交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得风生水起,普通民众了解新闻资讯的渠道逐渐从报纸、电视转向了新兴移动终端,传统媒体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报纸虽然属于主流媒体,却是受到新媒体影响最为严重的产业。新媒体的实效性让受众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最新的新闻资讯,其交互性也可以让受众(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18期)
刘莲莲[4](2019)在《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体系与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新媒介素养的养成首先要求我们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将之作为公民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帮助公民理解、识别和使用新媒体,构建学校和社会并行的分类教育体系,并以提高公民的信息管理能力为落脚点,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社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格局。(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17期)
严励,许晨媛[5](2019)在《破局与困局:新媒介视域下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客观存在着两个话语空间。《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媒体的代表,为融通两个"话语空间"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从四个方面研究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构建主流话语体系的实践和探索,并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体的发展困境。(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16期)
张淼[6](2019)在《民族地区大学生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媒体环境下,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反思和创新实践能力,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评估信息主体MIL水平,有助于促进民族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改革,推动MIL课程体系形成和教学模式创新。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MIL评估框架为基础,从内涵、意义、评估导向、基本原则以及指标体系框架等方面,对民族地区大学生MIL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遵循规范化、科学性、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原则,以"获取、评价和创建"3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25项表现标准为架构,初步确定了民族地区大学生MIL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体框架和评估路径,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亦为同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周维佳[7](2019)在《大众媒介话语体系中的粉丝形象构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话语体系在构建粉丝形象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出于宣传目的或是商业需求,媒介利用自身的话语体系在报道过程中塑造出特定的粉丝形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大众媒介构建粉丝形象过程中时常采用符号化、类型化甚至污名化的手段。作为构建粉丝形象的重要载体,大众媒介还是应当注重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合理引导粉丝,加强主流价值观的输出。(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9年07期)
李晶晶[8](2019)在《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体系结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的社会系统中包含着国家、地域、城市、家庭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子系统,而子系统的结构又是由很多的因素所组成的,如"人""群体""组织"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同样的,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聚集,在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中,我们将"社会人"称为"单向度行为ID",与现实社会系统相似的是,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体系也存在一定的结构,主要由"单向度行为ID""单向度行为部落""功能媒介""功能媒介生态""媒介生态层"五大结构组成。本文主要分析网络媒介生态结构中最基础的结构单向度行为ID和单向度行为部落的构成。(本文来源于《中国传媒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张鹏[9](2019)在《“5G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媒介融合素养“5G体系”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推动着当今中国全面开启"5G"时代。"5G"成为国人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科技焦点和尖端领域,越来越被大家所谈及和研究。在通讯领域,"5G"代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G"是generation,指的是"代",与之相应的1G到5G就是一代到五代。可以说,每一代、每一"G"的升级,都给全球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全新的速度体验和全面的效能提升。"5G"的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8秒1GB,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一部1G的电影可在8秒之内下载(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宣传》期刊2019年03期)
马婧[10](2019)在《媒介技术变革下学术传播体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网络技术为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构筑了全新的基础环境,学者行为习惯逐渐改变并产生新的需求,学术传播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提供解决方案。在多元主体的相互适应与演变中,学术传播系统完成了转型升级,实现了学术资源的重新布局和分配。本文在重新审视学术传播结构要素和独特机制基础上,探讨了媒介技术创新与学术传播实践的互动重塑过程,简述了学术传播体系的升级与转型路径,包括学术传播主体结构和功能、传播内容形态和知识表达方式、学术评价方式、学术媒介与学者的关系重塑等,并由此展望未来新型学术媒介的角色和功能。(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媒介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其语言、样式的丰富性以及艺术观念的先锋性为我们的艺术创造和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雕塑创作也不例外地突破既有边界,向跨媒介、多媒介等方向发展,尝试从雕塑出发的多媒介综合运用与观念表达成为雕塑边界拓展的重要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瑞坤.建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顺应媒介融合时代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唐勇.雕塑系“跨媒介工作室”的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明日风尚.2019
[3].李姣.媒介融合视域下网络民生服务体系的建构——以“宁波民生e点通”为例[J].传媒.2019
[4].刘莲莲.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体系与格局[J].传媒.2019
[5].严励,许晨媛.破局与困局:新媒介视域下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J].新闻传播.2019
[6].张淼.民族地区大学生媒介与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9
[7].周维佳.大众媒介话语体系中的粉丝形象构建分析[J].艺海.2019
[8].李晶晶.网络媒介生态环境体系结构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9
[9].张鹏.“5G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媒介融合素养“5G体系”建构研究[J].江苏教育宣传.2019
[10].马婧.媒介技术变革下学术传播体系的演变[J].出版发行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