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霞河北省平乡县教育局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浪费反思
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新课堂。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现象一:语言夸奖过度
为夸奖而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没有细致人微的引导,没有深刻到位的点拨,没有直指要害的批评,呈现的都是明媚灿烂的面容,优美绚丽的微笑,不愠不怒的眼神,甚至还为学生错误见解而连声叫好,呼吁其他学生为这位同学“有新意的见解”鼓掌。像多年前肯定的一个阅读“创新”的例阅读《愚公移山》,认为愚公太愚,移山不如搬家,只能感到深深的悲哀。诚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甚至反弹琵琶,完全没有必要囿于课本和定论,但是发散思维不是胡乱思维,反弹琵琶也不是乱弹琵琶,不能为求新而求新。
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这种廉价的赞美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如果学生本身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时,必须严格要求,否则只能使学生难辨是非,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现象二:课堂教学变成“作秀”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但一些教师把课堂变成了“作秀”的场所,而我说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
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请别人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迎合评课者(观摩者)的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教育手段“八滥”化——滥用多媒体,滥用读写结合,滥用学生讨论,滥用师生表演,滥用课外文章拓展,滥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滥用教师引导,滥用充分准备进行彩排。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传统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灌输——接受。如旧“八股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分析——概括段意——归纳主题——语法修辞——写作方法”。就连充满感情力量和丰富思想的文学作品也以这种模式教,原本灵性的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
现象三:片面的形式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这样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现象四:过分强调自主性,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地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目标不明确,效益不高。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现象五:对话变问答
把“对话”变成“问答”。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低幼化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另一方面把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