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野生近缘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通荞麦,野生近缘种,自交结实,利用价值
野生近缘种论文文献综述
高立荣,周美亮[1](2019)在《普通荞麦野生近缘种观察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荞麦是蓼科粮食作物,不仅营养价值高、还有疗疾保健功能,是禾本科粮食作物不可比拟的。然而,荞麦产量低,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其原因是异花授粉作物,可亲和的种质资源少,低产水平未能突破;近几年,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发现了普通荞麦野生近缘种,为选育荞麦高产品种带来了希望。【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从贵州师范大学引进‘贵荞2号’资源,2019年春季在温棚植株、秋季在大田种植,进行了田间观察、结实率统计、杂交授粉试验。【观察结果】经过2个世代的观察:‘贵荞2号’分离特别严重,植株高、矮不等,籽粒大、小不等,生育期长、短不一,花器构造不一(雌雄蕊等长、雌雄蕊不等长);从中分离出原始野生近缘种,与栽培型普通荞麦外部形态完全相同,但花器构造不同:为一型花(雌雄蕊等长);有别与普通荞麦二型花(雌雄蕊不等长)。结实率统计结果:野生近缘种荞麦大田自由授粉结实率40.1%、个别优良单株结实率60%、套袋自交结实率21.9%;普通荞麦(矮B系,对照)大田自由授粉结实率12.6%、套袋自交结实率0.1%。杂交授粉试验结果:♀野生近缘种X♂彩色翅荞麦,F1与♀在同一行种植,单株产量♀6.3g、千粒重20.4;F1产量23.4g、千粒重27.1g。F1比♀增产3.7倍,从中证明与普通荞麦可育、而且杂种优势十分显着。野生近缘种荞麦除了有上述优点外,同时带有落粒性强的缺点。籽粒临近成熟,即开始落粒,直至全株落尽;落粒株籽粒种植观察,第2代仍然落粒,具有遗传习性。【分析】野生近缘种,由于长期在逆境生存,多演化为携带抗病、抗虫、抗逆性等基因,在作物育种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70年代的水稻叁系配套、育成杂交稻,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成功的关键是发现利用了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野生近缘种荞麦与栽培型普通荞麦比较,正是携带特殊生殖生理和生长发育基因。其自花授粉,结实率40-60%,正是栽培型普通荞麦(异花授粉、结实率10%左右)迫切需要改变和提高的性状。而且与普通荞麦具有亲和性,弥补了大多数荞麦种质资与普通荞麦存在生殖障碍的缺限,为选育高产品种创造了条件。其虽然带有落粒性强的不利基因,仍然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可以扬长避短,有望像水稻、小麦那样,彻底改变普通荞麦的低产状况。(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张映卿,钟川,刘斯晗,田茂燕,向婷颖[2](2019)在《砧用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的微扦插繁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嫁接栽培是茄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Solanumtorvum)因综合抗性强,成为了茄子和番茄的常用优良砧木。但其苗龄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低,限制了其在工厂化育苗上的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其他方法提高托鲁巴姆的育苗效率,降低育苗成本。本试验中研究了试管内无菌播种和微扦插繁殖托鲁巴姆的技术,对比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托鲁巴姆微扦插繁殖的影响。将托鲁巴姆的种子用70%乙醇浸15 s,0.1%HgCl2消毒10 min,无菌水冲洗3次,播种到MS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获得无菌苗。切取无菌苗带芽茎段0.5 cm,在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中培养。初代芽分化诱导培养基和继代扦插培养基以MS培养基添加KT(0、0.5、1.0、2.0 mg·L~(-1))和IBA(0、0.1、0.2、0.4 mg·L~(-1))组合成16个处理,生根培养基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IBA(0、0.1、0.2、0.4 mg·L~(-1))。每个处理扦插10段茎段,重复3次。30 d后观察统计。培养温度30℃(16 h)/20℃(8 h),光照时长16 h·d~(-1)。(1)初代芽分化诱导试验结果:MS+KT0.5mg·L~(-1)+IBA0.1mg·L~(-1)和MS+KT0.5mg·L~(-1)+IBA 0.2 mg·L~(-1)诱导芽分化的能力最强,诱导率达100%,而MS+KT 1.0 mg·L~(-1)最低,出芽率仅为40%。(2)继代扦插培养试验结果:MS+KT 2.0 mg·L~(-1)+IBA 0.2 mg·L~(-1)分化愈伤组织能力最强,愈伤组织宽度为10.56 mm。在未添加KT的培养基中继代扦插增殖系数均达到4.3以上,其中MS+IBA 0.2 mg·L~(-1)的增殖系数最大,为5.0,添加KT的培养基增殖系数均小于4.0。(3)4种生根培养基的生根率均为100%;随着IBA浓度增加,生根数、根长、根粗均先增加后降低;IBA0.2 mg·L~(-1)的生根培养最佳,一级根数3.8,根长142.35 mm,根粗0.58 mm,且须根多。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托鲁巴姆试管内微扦插繁殖,初代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0.5mg·L~(-1)+IBA 0.1~0.2 mg·L~(-1),最佳继代扦插培养基为MS+IBA 0.2 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2 mg·L~(-1)。(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郑晓明,陈宝雄,宋玥,李飞,王君瑞[3](2019)在《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原生境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物野生近缘种是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天然基因库,全球30%的作物增产得益于野生近缘种在作物育种中的利用。然而,由于生境破坏和污染、资源过度利用、盲目引种和气候变化等导致大量自然群体消失和群体遗传多样性丧失,对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繁衍和进化形成了严重威胁。原生境保护是在自然条件下对作物野生近缘种及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维持其进化潜力,保护物种与环境互作的进化过程,是保护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原生境保护政策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总结了作物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技术路线,综述了国内外对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原生境保护进展,并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了作物野生近缘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作物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和野生近缘种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强调把基因组、表型组和环境因子相关大数据与作物野生近缘种保护、研究和利用紧密结合,为作物野生近缘种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信息支撑。(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郑竹清[4](2019)在《世界山羊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野生近缘种基因渗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羊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之一,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其行为、生理和形态等方面与野生祖先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跨物种的基因交流在动物驯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进化作用。结合考古学研究和古代与现代样本基因组分析,有关山羊起源驯化的问题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关于欧亚广泛分布的野生近缘种对山羊驯化的遗传贡献仍不清楚。本研究对88只家山羊(Capra hircus)、1只伊朗野羊(C.aegagrus)、1只西高加索羊(C.caucasica)、1只欧洲北山羊(C.ibex)、3只捻角山羊(C.falconeri)、3只西伯利亚北山羊(C.sibirica)和4只努比亚北山羊与家羊的杂交后代(C.nubiana×C.hircus)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并结合已发表的古山羊、现代山羊和伊朗野羊基因组数据,共计收集到近东地区51个古代样本、全球范围内164只家羊、4只努比亚北山羊与家羊的杂交后代和33只野羊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通过对上述样本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取得如下结果:1.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山羊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我们发现世界家山羊按地理分布分为四大主要类群,即东亚、西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同时,家山羊的直接祖先伊朗野羊可分为3个亚群:分别位于伊朗西南部的Zagros、伊朗北部的Alborz和伊朗西北部的Azerbaijan。2.我们发现亚洲、非洲和欧洲家羊群体两两之间的分化时间早于驯化时间,并检测到不同伊朗野羊亚群和家羊群体存在差异的遗传组分共享。以上结果支持山羊驯化多起源的假说或者驯化后不同遗传背景伊朗野羊的渗入。已有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7,500-11,000年前)山羊群体中存在六种主要的线粒体单倍型(A、B、C、D、G和F),新石器之后变为以A单倍型为主(频率大于90%),联合古代样本我们发现Y染色体的单倍型的谱系地理结构相对稳定,表明驯化后山羊种群扩散主要以携带线粒体单倍型A的雌性个体为主。3.通过对跨物种的基因交流分析发现山羊在驯化与迁徙扩散过程中与西高加索羊、欧洲北山羊、捻角山羊和西伯利亚北山羊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交流,其中地理区域离山羊驯化中心最近的西高加索羊对世界家山羊群体的遗传贡献最大。在家山羊中共找到了112个包含81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外源渗入片段,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多个与免疫相关的基因。4.对渗入单倍型的频率分析发现在家羊群体中频率最高(0.96)的渗入片段包含MUC6基因。将该渗入单倍型和山羊野生近缘物种基因组进行同源比较,发现该渗入单倍型来自于西高加索羊或其近缘种。通过转录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MUC6主要在山羊皱胃幽门和小肠球部高表达,结合MUC6在牛与绵羊上的功能研究,我们推测受到选择的MUC6单倍型对山羊驯化早期适应人工圈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基于动植物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开发了拷贝数变异检测软件CNVcaller。与人的参考基因组相比,大部分动植物参考基因组组装质量较差。现有的拷贝数变异检测软件主要基于人的基因组设计和优化,用于大规模动植物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时速度较慢、错误率较高。因此,我们针对动植物基因组的特点以及大群体重测序数据开发了CNVcaller。该软件主要通过滑动窗口统计比对上的测序读段数来进行拷贝数变异检测。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结果表明:相比常用的CNVnator和Genome STRiP拷贝数变异检测软件,CNVcaller具有更高的运行效率和较高的准确性与灵敏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丹丹,林辰壹,马晓蓓,刘玉[5](2018)在《大蒜野生近缘种的SRAP反应体系建立和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保反应体系的可行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大蒜野生近缘种的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以新疆大蒜野生近缘种为材料,采用L16(44)正交法,对其反应体系进行4因素4水平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大蒜野生近缘种PCR扩增影响最大的是dNTPs浓度,影响最小的是Taq酶浓度。筛选出15对引物,经过程序和温度筛选,最终确定SRAP的反应程序为:94℃条件下预变性1 min,其次在94℃变性1 min、35℃退火1 min、72℃延伸1 min的环境下进行5个循环的反应,再与前5个循环相同环境下,提高其退火温度至52℃进行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2μL 10×PCR Buffer,dNTPs浓度0.225 mmol/L,引物浓度0.250μmol/L,Taq酶用量1.000 U,模板DNA用量75.000 ng,ddH_2O补足20μL,为最佳SRAP-PCR反应体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大蒜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3期)
刘昊,宁丹,刘耶玲,杨利艳[6](2018)在《玉米野生近缘种抗虫基因的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来源和能源作物,在食品、化工、医疗等各产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而每年因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0%以上。大刍草是栽培玉米的祖先,长期生长在各种逆境中,对多种胁迫如病虫害、不良生境有较强的抗性,是扩充玉米种质资源的天然基因库。因此,利用野生资源提高玉米单产、提高玉米抗病、抗虫等性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大刍草与栽培玉米品种进行了接种黏虫处理不同时段叶片的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剖析了2个物种在基因转录、基因表达以及合成和积累抗虫相关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差异,筛选出了5个抗虫候选基因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挖掘玉米抗虫基因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秦铭[7](2018)在《中国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及其保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中国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及其保护分析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中国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保护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资源保护有效提议为主要依据,从原生境和迁移地区保护、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有效保护、原生境保护和迁移地区保护的区别、野生植物的进化有效保护手段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在中国的运作效率。(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8年08期)
赵耀,李耕耘,杨继[8](2018)在《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栽培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球人口与人均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导致对植物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栽培植物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限制其产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在自然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并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适应性状,是栽培植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然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存续和自然进化因生境破坏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正面临严重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进行原生境保护与迁地保护所取得的进展,并基于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建议。此外,本文还对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利用技术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最后,我们以长江流域几种代表性栽培植物为例,对主要作物类型的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4期)
沈绍斌,姜太玲,娄予强,严炜,张林辉[9](2018)在《云南胡椒属野生近缘种蒌叶果实物理及化学特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索优异胡椒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研究开发胡椒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对胡椒产品的需求,以云南胡椒属野生近缘种蒌叶果实制备成的黑胡椒为研究对象,通过参照国家黑胡椒标准(GB/T 7901—2008/ISO959-1∶1998)对蒌叶黑胡椒初加工产品物理特性(外来物、轻质果、针头果或破碎果、堆积密度、千粒鲜果质量、千粒干果质量及干鲜比)要求及化学特性(水分含量、霉菌、总灰分、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胡椒碱含量、酸不溶性灰分、不可溶粗纤维、淀粉、粗脂肪及粗蛋白)要求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以蒌叶果实制备成的黑胡椒初加工产品除胡椒碱含量偏低外,其他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要求均满足黑胡椒国标要求,野生近缘种蒌叶黑胡椒初加工产品的初次探索及研发,将为胡椒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及胡椒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思路,为胡椒产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8年02期)
郝峰鸽,王新卫,曹珂,方伟超,陈昌文[10](2017)在《38份桃及其野生近缘种抗根癌病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桃抗根癌病种质,为抗病育种提供抗性材料。【方法】通过苗木接种强致病力根癌土壤杆菌,60 d后测定最大瘿瘤直径,评价不同材料的抗病性,并以聚类分析确定各抗性等级的界限。【结果】对38份桃及其野生近缘种的972个单株的抗根癌病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每个群体中个体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性差异;其中伏牛山望10、蒙古扁桃、四道岭野生李、‘寿粉’4个群体高度抗病;广元1号等14个群体中度抗病;‘西伯利亚C’等16个群体中度感病;林州天平山-1等4个群体高度感病;群体变异系数为24.3%~201.4%,高度抗病的4份材料群体的变异极大。【结论】供试材料中不存在免疫个体,伏牛山望10、蒙古扁桃、四道岭野生李、‘寿粉’等为高抗根癌病种质。(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野生近缘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嫁接栽培是茄果类蔬菜防治土传病害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Solanumtorvum)因综合抗性强,成为了茄子和番茄的常用优良砧木。但其苗龄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低,限制了其在工厂化育苗上的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其他方法提高托鲁巴姆的育苗效率,降低育苗成本。本试验中研究了试管内无菌播种和微扦插繁殖托鲁巴姆的技术,对比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托鲁巴姆微扦插繁殖的影响。将托鲁巴姆的种子用70%乙醇浸15 s,0.1%HgCl2消毒10 min,无菌水冲洗3次,播种到MS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获得无菌苗。切取无菌苗带芽茎段0.5 cm,在添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中培养。初代芽分化诱导培养基和继代扦插培养基以MS培养基添加KT(0、0.5、1.0、2.0 mg·L~(-1))和IBA(0、0.1、0.2、0.4 mg·L~(-1))组合成16个处理,生根培养基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IBA(0、0.1、0.2、0.4 mg·L~(-1))。每个处理扦插10段茎段,重复3次。30 d后观察统计。培养温度30℃(16 h)/20℃(8 h),光照时长16 h·d~(-1)。(1)初代芽分化诱导试验结果:MS+KT0.5mg·L~(-1)+IBA0.1mg·L~(-1)和MS+KT0.5mg·L~(-1)+IBA 0.2 mg·L~(-1)诱导芽分化的能力最强,诱导率达100%,而MS+KT 1.0 mg·L~(-1)最低,出芽率仅为40%。(2)继代扦插培养试验结果:MS+KT 2.0 mg·L~(-1)+IBA 0.2 mg·L~(-1)分化愈伤组织能力最强,愈伤组织宽度为10.56 mm。在未添加KT的培养基中继代扦插增殖系数均达到4.3以上,其中MS+IBA 0.2 mg·L~(-1)的增殖系数最大,为5.0,添加KT的培养基增殖系数均小于4.0。(3)4种生根培养基的生根率均为100%;随着IBA浓度增加,生根数、根长、根粗均先增加后降低;IBA0.2 mg·L~(-1)的生根培养最佳,一级根数3.8,根长142.35 mm,根粗0.58 mm,且须根多。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托鲁巴姆试管内微扦插繁殖,初代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0.5mg·L~(-1)+IBA 0.1~0.2 mg·L~(-1),最佳继代扦插培养基为MS+IBA 0.2 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2 mg·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生近缘种论文参考文献
[1].高立荣,周美亮.普通荞麦野生近缘种观察与利用[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张映卿,钟川,刘斯晗,田茂燕,向婷颖.砧用茄子野生近缘种托鲁巴姆的微扦插繁殖技术[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3].郑晓明,陈宝雄,宋玥,李飞,王君瑞.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原生境保护[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4].郑竹清.世界山羊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野生近缘种基因渗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王丹丹,林辰壹,马晓蓓,刘玉.大蒜野生近缘种的SRAP反应体系建立和优化[J].分子植物育种.2018
[6].刘昊,宁丹,刘耶玲,杨利艳.玉米野生近缘种抗虫基因的挖掘[J].山西农业科学.2018
[7].秦铭.中国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及其保护分析[J].家庭生活指南.2018
[8].赵耀,李耕耘,杨继.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与利用[J].生物多样性.2018
[9].沈绍斌,姜太玲,娄予强,严炜,张林辉.云南胡椒属野生近缘种蒌叶果实物理及化学特性分析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8
[10].郝峰鸽,王新卫,曹珂,方伟超,陈昌文.38份桃及其野生近缘种抗根癌病评价[J].果树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