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
甘肃省兰州市妇幼保健院73005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80例,其分组原则随机,组A予以常规护理,组B予以予以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新生儿肿胀消失时间、家长满意率。结果组B新生儿肿胀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组A,差异经t检验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组B新生儿家长满意度98.00%显著高于组A的72.00%,差异经x2检验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可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临床护理经验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221-0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处理不及时可造成局部肿胀和坏死[1]。我院探讨了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静脉输液外渗新生儿80例,外渗时间0.5h-1.5h,临床表现包括局部肿胀、皮肤苍白、局部水泡、静脉发白、血管红肿等。组A总例数40例,男22例,女18例;胎龄37-42周,平均胎龄(40.15±1.26)周;体质量2220-4010g,平均体质量为(3042±557)g;基础情况包括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早产儿、新生儿硬肿症分别5例、7例、8例、12例、8例。
组B总例数40例,男21例,女19例;胎龄37-42周,平均胎龄(40.23±1.67)周;体质量2226-4041g,平均体质量为(3063±542)g;基础情况包括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早产儿、新生儿硬肿症分别5例、8例、8例、11例、8例。所有新生儿基线资料包括性别、胎龄、体质量、基础情况方面可比性高,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组A予以常规护理,组B予以予以针对性护理。发现外渗后立即停药,用空注射器吸尽针头、血管中药液后拔针,压迫针眼5min,外渗部位处于高位。根据外渗液类型进行针对性护理。若为抗生素、盐水等普通液体,肿胀不明显者,可用25%硫酸镁或95%酒精外敷,24小时内持续热敷患处,肿胀消退后用温水擦净患处;对高渗溶液和阳离子溶液,可用酚妥拉明持续湿敷;对出现水泡者,先用75%酒精严格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针头将水泡渗液抽出,输入刺激性新药物时用生理盐水对皮下腔腺进行冲洗,避免破坏表皮,并以百多邦涂抹,促进炎症吸收;因新生儿血管通透性而导致外渗者,使用33%硫酸镁热敷,并用红外线灯进行局部照射;对因局部缺血缺氧所致外渗、坏死者,应给予氧疗,流量为5-8L/min,2-3次/天,每次15min左右,氧疗2小时后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抹肿胀部位[2]。
1.3评价标准
对两组新生儿肿胀消失时间、家长满意率。
新生儿出院时其家长接受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穿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仪表、穿刺技巧、穿刺不良反应等,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工作越满意。其中≥90分者为非常满意,70-89分者为比较满意,<70分者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行统计分析,家长满意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检验方式为χ2检验。肿胀消失时间计量资料,用x±s表示,检验方式为t检验,P<0.05为组间或组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依据。
2.结果
组B新生儿肿胀消失时间12.45±1.52小时明显短于组A16.41±1.63小时,差异经t检验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组B新生儿家长满意度98.00%显著高于组A的72.00%,差异经x2检验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静脉输液为新生儿疾病治疗和危重症抢救的重要给药途径,因新生儿静脉细小且隐匿,缺乏皮下脂肪组织保护,血管有较大的脆性,弹性低,加上新生儿无自主意识,无法按需制动,导致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增加。另外,药液酸碱度、渗透压、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血管选择不正确、因感染引发静脉炎、输液环境和液体温度过低,输液时间过长等,均可加大静脉输液外渗风险[4]。
为了有效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在护理中应掌握熟练穿刺技巧,选择正确血管和拔针方式,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尤其是头皮静脉穿刺更应注意无菌操作[5]。采用留置针容易固定,刺激性小,可减少穿刺次数,减轻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减少静脉输液外渗和静脉炎发生率,但在加入刺激性较强和高浓度药物时,需加强观察,若出现渗出和红肿需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和针头。若患儿末梢循环较差,且药物刺激性、渗透压较高,或者输入的药物为血管活性药物,尽量选择粗大、靠近近端的静脉穿刺,避免同一血管反复穿刺,穿刺成功后进行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用注射泵调控输液速度,并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做好新生儿保暖工作[6]。
本研究中,组A予以常规护理,组B予以予以针对性护理。结果显示,组B新生儿肿胀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组A,新生儿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组A,提示针对性护理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可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宇霞.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101-102.
[2]李艳英.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2):5173-5174.
[3]文小艳,唐蓉.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3(25):362-362.
[4]唐蓉,小艳.对进行静脉输液外渗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1(28):570-570.
[5]时富枝,唐蕾,赵磊等.透明质酸酶封闭处理儿科患儿静脉输液外渗1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357.
[6]李江红,李江平,王望春等.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医学信息,2014,16(29):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