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统筹职校招生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冬梅[1](2021)在《BF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一大批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开始如“一夜梨花”一般极速涌出。职业教育事业在我国极其迅速地壮大,培养出非常多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促进社会经济崛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然而众所周知学生学费是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来源融资渠道。因此,民办职校教育营销工作成为决定民办职业学校生存和壮大的生命线。然而教育营销理论虽然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20年-30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在国内,很多学校不知道教育营销相关知识,即使有些对其有所了解的学校,也始终怀疑市场营销理论应用于学校管理。甚至有些学校根本还把营销简单地认为成推销或者学校的定位,对于营销内涵没有深刻地理解。由此,研究教育的营销相关内容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特别对于民办职业教育机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期望对完善民办职业教育的营销策略有所了解。本文的研究对象是BF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大区市场。它是中国BF汽车职教在西南市场开设的汽车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自2009年建校以来,依托着中国BF汽车职教先进的理念,宏厚的资金、精细的管理、前沿的教研等方面的后盾,在四川地区以成都为中心向周围地市以“遍地开花”的模式快速发展。因此对BF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对运用教育营销知识壮大学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从7P营销学以及其他相关市场营销理论入手,构建全文的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BF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市场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依据PSET和波特五力模型等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对BF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市场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剖析。结合BF内部条件,运用SWOT工具对其内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概括出营销战略和策略上存在的问题;接着运用STP理论和7Ps营销理论的具体内容逐一进行研究,对BF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大区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并对目标市场进行选择以及精准定位;从而制定了服务营销7Ps策略组合进行营销策略调整对策建议以吸引教育消费者参观考察并且最终选择就读。最后从寻求政府支持,改革产品课程体系,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多层次校企合作等方面论述了相关保障。试图通过以上研究制定适合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的营销策略。同时也为与那些和BF职业教育集团类似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可持续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高吉聚[2](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小梨[3](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王家好[4](2020)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将各级各类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向着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努力。然而高中阶段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存在严重不均衡。尤其是在集中表现“老、少、边、山、穷”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落后且不均衡的问题严重。由此,从“让职业教育成为带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角度思考:在国内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支持和国内外普职融通实践支持的背景下,如何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发挥合力作用;如何带动国家最边境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发挥国家教育整体发展的木桶效应;如何以普职融通为契机带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致力于在我国高中阶段双轨制的框架下,基于新教育公平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探寻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发展路径。具体来说是采用混合研究法,将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研究路线为:第一,通过查阅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相关政策文件、论文资料,了解民族地区边境县在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总体情况;第二,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县为例开展实地调研,对广西边境县的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当地高中阶段的普高和中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开展访谈,对当地中职和普高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当地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情况,提出问题并做出归因分析。第三,搜集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选取英国,日本,江苏,浙江温州第21中学,宁波北仑中学五个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第四,结合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整体情况、广西实地调研分析结果和选取的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经验,构建适配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的特色普职融通路径。本研究由以下七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设计。研究背景缘起于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落后和普职融通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界定了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县域中职教育的概念,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教育文献法,设计了普职融通访谈提纲,编制并检验了普职融通学生问卷。第二部分,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探索新方向。主要阐述在民族地区边境县开展普职融通的意义,包括呈现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的政策和实践依据,进一步分析在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上的前景,最后概述了民族地区边境县在高中阶段开展普职融通面临的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保障机制上的挑战。第三部分,政策与实践——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举措。从政策支持和实践举措两个方面了解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情况,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9个省、自治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和普职融通的关注很少,且形式单一,多为综合中学形式。第四部分,调研与分析——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现状。详细调研广西A、B边境县教育局、学校、教师的做法和对普职融通的理解,以及当地学生对于开展普职融通的评价,得出边境县普高和中职学校曾经尝试开展的借普高办中职、综合中学形式的普职融通未取得成功,边境县教师关注学生未来发展认可普职融通但难以采取实际行动,边境县学生对普职融通需求较大的现状。第五部分,问题与原因——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分析。基于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在政策与实践上的了解,和广西2县调研资料,分析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出现的问题,表现在普职融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对象单一和不贴切学生需求的问题,普职融通教学内容上缺乏教材与普职融通教育意识较弱的问题,以及普职融通保障机制上缺乏顶层设计的推进方案和普职学校未达成深度合作协议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民族地边境县对普职融通理念认识不到位、普职融通改革条件复杂、忽视普职融通长远综合效益、缺乏普职融通系统规划、脱离学生发展需求和缺失特色发展路径的规划的原因。第六部分,经验与启示——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研究对英国,日本,江苏,浙江温州第21中学,宁波北仑中学在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开展经验进行呈现,总结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微观或中观层面的亮点做法。第七部分,定位与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基于新教育公平和协同学理论的支撑,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的制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方案,注重学生整体发展和地区特色发展的路径,在政策、培养目标、办学方式、课程、工作组和宣传上进行定位。最后对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提出建议,从地方教育职能部门到具体实施的教师进行规划,加强政府行为,重视学校行为,保障教师行为。研究通过增加路径的可操作性,明确各个层面的任务和分工,促进边境县政府发挥顶层设计的根基作用,边境学校发挥策划保障的主导作用,边境教师发挥教学开展的主体作用。
沈惠芬[5](2020)在《泉州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在推动生产力、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担负着重要作用。从各地方开展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介入和推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重点研究泉州市政府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行为。为此,先从政府职能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对校企合作、政府行为等基本概念进行厘定,指出政府介入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应发挥的作用。而后以泉州市22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泉州市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表现,指出其中存在的统筹规划不足、宣传引导不力、平台搭建欠缺、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即政府理念较陈旧、政策与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够灵活等。在此基础上,借鉴浙江宁波和江苏无锡推动校企合作的经验,立足泉州本地的实际情况,从政府的视角提出了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和角色,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及重视经费保障等对策。总之,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既要充分激活校企双方的力量,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协调者和监管者,应侧重于统筹规划、协调、服务来保障参与各方主体的利益。
方丽[6](2020)在《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众多教育政策正逐步向中等职业教育倾斜,其推崇的“面向人人”理念已不再是一句口号。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形势却不容乐观,与理想状态仍有较大差距。生源数量减少、优质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成为我国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共同难题。数量及质量的双重下滑,直接导致学校无法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长此以往,学校口碑就会受到影响,这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各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研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探求相关招生对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等招生问题,就成为了各地方政府及中等职业学校关注的头等大事。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通过对当前温州市在中职招生中出现的问题,聚焦政策执行,并进行深入剖析。然后针对当前所存在的政策执行方案偏离顶层设计,政策宣传过程中存在偏差,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间协调不畅,政策执行所需配套的资源不足,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监督以及政策执行效果与政策目标偏差等问题,结合相关中外文献资料以及温州市的实际情况,从职教宏观政策与教育制度、政策执行环境以及政策执行中的主体缺陷三个角度出发探讨问题的成因。为了改善当前温州市在中职招生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强化政府的职教宏观管理,科学把握大体相当,包括政府宏观调控,合理规划普职比,丰富招生渠道,拓宽生源,对中职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等进行优化整合,健全管理体制,规范中职招生市场,拓宽中等职业的就业以及升学通道,以“出口”促“进口”,加大整体投入力度,改善资助政策等。其次是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具体做法是加大舆论宣传,改变传统观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灌输职业教育理念,严格制定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最后从提升中职学校自身内涵着手,提出规范管理,质量立校,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和做好招生工作等。笔者希望此等建议不仅能帮助温州市解决当前中职招生困境,还能为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些许帮助。
马利锋[7](2019)在《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困局破解对策研究 ——以怀集职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出技术人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土壤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估量,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教育体系和人才强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与普通高中招生年年挤破门槛相比,广东省后发展地区的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减少、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招生困局,成为影响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文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以怀集职校为样本,对怀集职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了解的实际情况对职校的生源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还对怀集职校教师、招办工作人员、家长、怀集当地企业进行了调查访谈,从中得出怀集职校教育教学质量情况,家长对职校的认可度以及当地企业对职校毕业生评价。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广东后发展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一些适合广东后发展地区职校的招生对策。对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困局的破解对策研究,有利于为本地特色经济提供人才支撑,为广东省后发展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为县域经济腾飞贡献力量。文章主要通过四个章节来探究和阐述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困局及破解对策,第一章通过新时代职业教育在国家的重要地位及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分析文章研究的意义;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价值;并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通过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对比,阐述了后发展地区的招生现状,还从中职学校自身层面、国家政策层面、经济社会层面分析了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困局的共性原因。第三章以怀集职校为例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职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对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当地企业的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分别从招生比重及人数下降、生源质量下降及辍学人数增加、招生政策优势利用不足、县级职校原有优势保持不足等四个方面阐明了招生困局的表现,最后结合访谈和问卷资料具体分析了造成怀集职校招生困局的具体原因。第四章依据怀集职校招生困局的原因和调查资料,并结合怀集县县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适合怀集职校招生的措施:搞好招生工作顶层设计,提高招生工作实效;依托当地经济特色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招生吸引力;提高培养和就业质量,促进招生工作;争取政府支持,改进招生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擦亮学校名片,吸引生源等,提供的招生工作对策,为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破解招生困局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以发达省份广东省的后发展地区的职校招生困局为研究对象,为全国处于后发展地区的县级职校怎样突破招生困局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策略。文章提到的后发展地区的职校创新宣传手段;结合本地经济需要开设特色专业等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对职校摆脱招生困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肖骁[8](2019)在《长沙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战略地位认识的深化。在此背景下,长沙作为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职教发展的前沿阵地,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然而,当前长沙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仍然面临职教体系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均衡、办学和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笔者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协同理论等,论述了政府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再基于长沙市政府门户网和长沙市教育局官网发布的相关文件、统计数据、报道等信息,从积极行为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探究长沙市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管理行为。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有效的管理行为,为优化长沙市政府职教管理行为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管理,更强调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优化职教资源配置,扶持弱势群体和弱势职校,完善现代化职教体系,以及创新发展模式。从长沙市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长沙市政府管理行为存在的问题,可以丰富地方政府职教管理的相关研究。优化长沙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有利于长沙市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有内涵的发展,有利于发挥中职教育为区域培养优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作用,助推技工大省、智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拓拥军[9](2019)在《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宏伟计划的实现,必然要求有大量的乡村本土人才。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的重要机构必然会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但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但发展不稳定。特别是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受地域影响比较大,更需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问题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核心概念后,从发展时期、发展模式、主要特点等方面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各阶段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经验,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即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下达相关政策为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推广宣传做好铺垫,鼓励农民开展农村、农业创业教育,同时职前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逐渐转变到职后教育,并借助网络技术构建平台网站,国家制定农业绿色证书制度,规定农业职业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要具备国家认可的相关证书;并围绕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现今使用的发展模式,针对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地区创新性地比较研究了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即西部不发达地区采用“三方互动”和“区域网络化”发展模式、中部欠发达地区采用“因层制宜”和“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东部发达地区采用“联合办学”和“远程开放型”发展模式。
曾丽颖[10](2019)在《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用人标准的升级,中职学校的主要功能正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逐步转变为培养技术劳动力,同时兼顾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由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核心作用,为了应对中职学校功能转变所需要的就业与升学人才培养,一些中职学校相应开发了就业和升学课程。同时,从学生角度出发,中职校以“职普渗透”课程吸引学生,以兴趣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由此,中职学校形成了兴趣、升学、就业三维的校本课程雏形系列。目前这样形成的系列校本课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课程结构松散,难以满足中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为此,本研究以两所中职学校为个案,在其实践基础上,提出“三维整合”聚焦后,兴趣课程基础上再分枝的升学、就业系列校本课程,形成生命之树“Y”形结构系列设计。全文构思按“提出问题-梳理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基础-课程需求与现状调查-‘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及理论提升-综合课程设计及理论提升-得出研究结论”的思路展开。利用文献研究法,发现可能创新点,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中职校本课程开设情况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学校访谈,吸取其校本课程系列开发经验,明确需要解决的顶层设计和综合类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三个维度整合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聚焦“三维整合”点,开展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研究。最后,形成从整体方案设计到针对整合点的综合校本课程、拼盘课程的“三维整合”分层设计,相应地提炼出其系统优化的设计理论。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课程的整体设计,是按以人为本的“三维整合”球形立体统一的建构思路展开的。其核心在于既以学生为本的整合设计,实现三维课程各有其领域和系列模块的椭圆形平面课程展开维度,又统一形成一个相互交叉、渗透多维的立体统一球体。(2)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系列设计,呈现出“职普渗透”拼盘课程为基础,以整合点的三维综合校本课程设计为突破,为后续分枝专业化发展奠基的整体生命之树“Y”形结构。该设计最终呈现横向综合、纵深推进的师生耦合优化设计路线。(3)“三维整合”点上,覆盖以横断学科如全校的英语、职业规划等为主线,将各专业知识单元串联起来,可以形成“兴趣、升学、就业”融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类校本课程。(4)“职普渗透”校本课程系列,需要参照“三维整合”进行统一规划,由各专业独立实施优化“拼盘”设计。
二、政府统筹职校招生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统筹职校招生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BF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关于教育营销理论的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营销基础理论 |
二、波特竞争理论 |
第三章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简介及营销现状 |
第一节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简介 |
一、BF职教集团简介 |
二、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简介 |
第二节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现状 |
一、近年招生情况分析 |
二、BF职教四川市场营销现状 |
第四章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一、国家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二、市场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一、现有竞争者 |
二、教育新进入者的威胁 |
三、替代威胁 |
四、教育资源提供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五、教育消费者的谈判能力 |
第三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五、SWOT分析总结 |
第五章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
一、市场细分不清晰 |
二、目标市场不明确 |
三、市场定位不准确 |
第二节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产品品牌效益差 |
二、定价缺乏灵活性 |
三、渠道代理消极影响 |
四、促销方案缺乏多样性 |
五、人员管理问题凸显 |
六、有形展示不到位 |
七、消费者对就读便利性服务过程不满意 |
第六章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完善 |
第一节 BF 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 |
一、市场细分 |
二、目标市场选择 |
三、目标市场定位 |
第二节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策略完善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渠道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五、人员策略 |
六、有形展示策略 |
七、服务过程策略 |
第三节 BF职教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一、寻求政府多方面支持 |
二、改进课程结构体系以维护品牌形象 |
三、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
四、多层次校企合作以激发发展活力 |
第七章 总结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BF 职业教育四川市场学校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 BF 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市场工作人员访谈记录 |
致谢 |
(2)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
(一)面临的困境 |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二)原因分析 |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
后记 |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落后 |
2.普职融通对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3.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未找到合适的普职融通路径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关于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研究 |
2.国外关于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研究 |
3.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普职融通 |
2.民族地区边境县 |
3.县域中职教育 |
(五)理论基础 |
1.新教育公平理论 |
2.协同学理论 |
(六)研究方法与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工具 |
一、普职融通——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探索新方向 |
(一)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推行依据 |
1.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
2.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支持 |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发展前景 |
1.发展方向——助力民族地区边境县有限普、职资源的整合 |
2.发展水平——推动国家层面普、职教育协调发展 |
3.发展规模——促进民族地区边境县区域整体特色发展 |
(三)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面临的挑战 |
1.构建以人为本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培养目标的挑战 |
2.创建本土化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教学内容的挑战 |
3.搭建健全的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保障机制的挑战 |
二、政策与实践——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举措 |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
1.有普职融通政策的边境县地区 |
2.无普职融通政策的边境县地区 |
3.小结 |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践举措 |
1.借普高办中职 |
2.普职共存综合中学 |
3.小结 |
三、调研与分析——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现状 |
(一)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情况 |
1.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校概况 |
2.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体验 |
(二)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调研情况 |
1.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校层面普职融通的开展 |
2.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教师层面普职融通的认识 |
3.广西边境县高中阶段学生层面普职融通的评价 |
4.小结 |
四、问题与原因——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分析 |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存在的问题 |
1.普职融通培养目标层面 |
2.普职融通教学内容层面 |
3.普职融通保障机制层面 |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原因分析 |
1.对普职融通理念认识不到位 |
2.普职融通改革的基础环境复杂 |
3.忽视普职融通的长远综合效益 |
4.缺乏系统的普职融通规划 |
5.脱离学生普职融通的发展需求 |
6.未能结合地区特色进行普职融通路径规划 |
五、经验与启示——国内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
(一)国外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
1.英国高中普职融通情况 |
2.日本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情况 |
3.小结 |
(二)国内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借鉴 |
1.江苏综合高中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
2.温州市第21中学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
3.宁波北仑中学普职融通开展亮点 |
4.小结 |
六、定位与构建——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 |
(一)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路径定位 |
1.系统全面制定普职融通的政策支持 |
2.全程兼顾组建普职融通的工作小组 |
3.全员参与规划普职融通的培养目标 |
4.因地制宜开创独立且融通的办学方式 |
5.联合资源开发多重需求的普职融通课程 |
6.广泛深入开展普职融通的政策宣传 |
(二)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路径构建 |
1.边境县政府发挥普职融通顶层设计的根基作用 |
2.边境县学校发挥普职融通策划推进的主导作用 |
3.边境县教师发挥普职融通教学开发的主体作用 |
七、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5)泉州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校企合作 |
二、中职教育校企合作 |
三、政府职能与政府行为 |
四、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章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 |
第一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概况 |
第二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
一、对校企合作进行统筹规划 |
二、政策引导校企合作 |
三、舆论宣传校企合作 |
四、协调服务校企双方 |
五、为校企合作提供经费支持 |
第三节 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典型案例分析——以泉州 X 职校为例 |
第四章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相关调查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统筹规划尚有不足 |
二、宣传引导效果不持续 |
三、平台搭建仍需加强 |
四、缺乏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价 |
第三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理念较陈旧 |
二、政策法规仍不完善 |
三、管理体制不够灵活 |
四、监管和评价机制待完善 |
第五章 国内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浙江宁波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 |
第二节 江苏无锡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 |
第三节 国内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的启示 |
一、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 |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
第六章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行为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合理定位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职能和角色 |
一、厘清校企合作中各方权责利关系 |
二、转换政府职能,加强校企合作的引导与服务 |
第二节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优化策略 |
一、加强统筹规划 |
二、强化指导协调 |
三、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
四、重视经费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情况调查问卷(企业卷) |
附录B 泉州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情况调查问卷(学校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 |
(6)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行招生政策内容及现状 |
2.1 温州市中等职业招生政策概述 |
2.2 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
2.2.1 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
2.2.2 各中职学校现状 |
第三章 温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3.1 政策执行方案偏离顶层设计 |
3.2 政策宣传过程中存在偏差 |
3.3 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间协调不畅 |
3.4 政策执行过程中物质,环境保障不足 |
3.5 政策执行过程中监督不足 |
3.6 政策被替代化执行导致效果与政策目标偏离 |
第四章 温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 |
4.1 职教宏观政策与教育制度影响中职招生 |
4.1.1 高校扩招间接影响人们初中毕业后的教育选择 |
4.1.2 政府统筹规划不足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4.1.3 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够完善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4.1.4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及资助形式单一影响中等职业招生 |
4.2 政策环境阻扰和限制中职招生 |
4.2.1 思想观念对中职招生的影响 |
4.2.2 就业准入制度欠缺落实 |
4.3 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缺陷制约中职招生 |
4.3.1 产教脱轨,课程设置不合理 |
4.3.2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
4.3.3 中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够规范 |
4.3.4 中职学校缺乏竞争机制 |
第五章 提升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实施效果的建议 |
5.1 加强政府管理,落实招生政策 |
5.1.1 政府宏观调控,合理规划普职比 |
5.1.2 丰富招生渠道,拓宽生源 |
5.1.3 对中职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等进行优化整合 |
5.1.4 健全管理体制,规范中职学校招生市场 |
5.1.5 拓宽就业途径,畅通升学通道 |
5.1.6 加大整体投入力度,改善资助政策 |
5.2 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提升社会认可度 |
5.2.1 加大舆论宣传,改变传统观念 |
5.2.2 在中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教育 |
5.2.3 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5.3 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 |
5.3.1 规范管理,质量立校 |
5.3.2 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产教结合 |
5.3.3 加强师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 |
5.3.4 做好招生工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困局破解对策研究 ——以怀集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总体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和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广东省及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困境 |
一、广东省及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遇到困难 |
(一)广东全省中职学校招生人数逐年下降 |
(二)广东省后发展地区中职教育集中发展 |
(三)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人数与发达地区差距大 |
二、影响广东省及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招生共性因素分析 |
(一)中职学校自身的共性影响因素 |
(二)国家政策层面的共性影响因素 |
(三)经济社会层面的共性影响因素 |
第三章 怀集职校招生困局的表现及具体原因分析 |
一、对怀集职校招生困局的调研过程及结果说明 |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二)调研步骤的设置 |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内容设置说明 |
(四)对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统计结果整体分析 |
二、从调研结果看怀集县职校招生困局的表现 |
(一)职校招生比重及人数下降的困局 |
(二)生源质量下降及辍学人数增加的困局 |
(三)招生政策优势利用不足的困局 |
(四)县级职校原有优势保持不足的困局 |
三、从调研结果分析怀集县职校出现招生困局的具体原因 |
(一)自身因素对招生的影响分析 |
(二)外部因素对招生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破解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困局的策略---以怀集职校为例 |
一、搞好招生工作顶层设计,提高工作实效 |
(一)明确办学目标,确定招生重点 |
(二)成立专门机构,加大培训力度 |
(三)完善招生机制,强化激励考核 |
(四)明确招生目标,厘清工作思路 |
二、依托当地经济特色设置专业,提高招生吸引力 |
(一)根据当地县情,开设农业类特色专业 |
(二)依据工业发展定位,设置食品加工类特色专业 |
三、提高培养和就业质量,推进招生工作 |
(一)改革课程和教学方式,提高培养质量 |
(二)提高德育效果,让家长放心送生 |
(三)与名校联合办学,提升学历层次 |
(四)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培养和就业质量 |
四、争取政府支持,促进职校招生工作 |
(一)突出职业教育地位,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
(二)政府层面助推职校发展的相关建议 |
五、加大宣传力度,擦亮学校名片,吸引生源 |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资金保障 |
(二)借助大众传媒,扩大社会影响 |
(三)展示办学成果,提升学校知名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怀集职校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2018 年怀集县各初级中学中职送生情况进度表 |
附录3 职校教师及招办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4 走访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
附录5 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6 家长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长沙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2.1.2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
2.1.3 政府管理行为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4 协同理论 |
第3章 长沙市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分析 |
3.1 长沙市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
3.1.1 长沙市中职教育取得的成绩 |
3.1.2 长沙市中职教育存在的不足 |
3.2 长沙市中职教育发展中积极的政府管理行为 |
3.2.1 优化办学条件 |
3.2.2 深化校企融合 |
3.2.3 规范办学行为 |
3.3 长沙市中职教育发展中政府管理行为存在的问题 |
3.3.1 协同治理机制未健全 |
3.3.2 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
3.3.3 对弱势群体和弱势职校的扶持力度不够 |
3.3.4 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 |
3.3.5 政策执行力不足 |
第4章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及启示 |
4.1 国内发达城市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及启示 |
4.1.1 天津市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及启示 |
4.1.2 杭州市中职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及启示 |
4.2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及启示 |
4.2.1 英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及启示 |
4.2.2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及启示 |
第5章 长沙市中职教育发展中政府管理行为优化建议 |
5.1 完善职业教育政府管理机制 |
5.1.1 坚持多元价值导向管理理念 |
5.1.2 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
5.2 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
5.2.1 保障职业教育经费 |
5.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3 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和特殊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
5.3.1 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
5.3.2 加大对特殊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
5.4 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
5.4.1 打通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通道 |
5.4.2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轨发展 |
5.4.3 修订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
5.5 创新职教发展模式 |
5.5.1 统筹规划专业布局 |
5.5.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5.5.3 构建“互联网+”智慧职教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现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职业教育 |
2.1.2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
2.1.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
2.2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经济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2.2.4 乡村教育理论 |
2.2.5 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 |
3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
3.1 古代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的初步发展 |
3.2 近代农业职业教育模式 |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 |
3.3.1 恢复发展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49—1957) |
3.3.2 高速发展及困难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58—1965) |
3.3.3 停滞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66—1977) |
3.3.4 稳定、发展、提高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78—1991) |
3.3.5 改革发展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92—1997) |
3.3.6 调整期农业职业教育模式(1999—2011) |
3.3.7 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4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教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3.4.1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经验 |
3.4.2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研究经验 |
3.4.3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
4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现状 |
4.1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模式 |
4.1.1 反贫困发展模式 |
4.1.2 “科教农”结合模式 |
4.1.3 职业教育“集团型”模式 |
4.2 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功能定位 |
4.2.1 建构服务乡村振兴 |
4.2.2 农业技术推广 |
4.2.3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 |
4.2.4 培养现代农业所需的人才 |
4.3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现状 |
4.3.1 现阶段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 |
4.3.2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现存问题及原因 |
5 发达国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和启示 |
5.1 德国“双元制”模式 |
5.1.1 “双元制”模式内容 |
5.1.2 “双元制”模式特点 |
5.2 美“服务社区”模式 |
5.2.1 “服务社区”模式内容 |
5.2.2 “服务社区”模式特点 |
5.3 英国“能力导向”模式 |
5.3.1 “能力导向”模式内容 |
5.3.2 “能力导向”模式特点 |
5.4 法国“集权管理”模式 |
5.4.1 “集权管理”模式内容 |
5.4.2 “集权管理”模式特点 |
5.5 发达国家农村中等农业职教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
5.5.1 引以美国之“服务社区”模式为鉴来确立办学目标 |
5.5.2 引以英国之“能力导向”模式为鉴来设置课程 |
5.5.3 引以法国之“集权管理”模式为鉴来执行政策措施 |
5.5.4 引以德国之“双元制”培养模式为鉴来培训职业教师 |
6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与对策建议 |
6.1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思路 |
6.2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 |
6.2.1 东部发达地区:“联合办学”&“远程开放型”发展模式 |
6.2.2 中部欠发达地区:“因层制宜”&“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
6.2.3 西部不发达地区:“三方互动”&“区域网络化”发展模式 |
6.3 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
6.3.1 多方面筹募财力加大对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模式研究的投入力度.. |
6.3.2 创新农村中等农业职教培训形式,开展模块教育模式 |
6.3.3 不断加强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以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
6.3.4 借助政府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产生背景及解题的现实可行性 |
一、“三维”校本课程产生的内外因 |
二、开发系列校本课程需要“三维整合”设计 |
三、“三维整合”设计研究的现实可行性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及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中职校本课程整合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校本课程设计研究的现状 |
四、现有研究述评及本研究可能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一、校本课程定义研究 |
二、校本课程设计界定 |
三、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 |
第二节 “三维整合”设计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劳动的人”提供人性论基础 |
二、杜威教育哲学提供整合的“经验”切入口 |
三、以多维融合的个性化教育价值论为基础 |
四、系统优化的校本课程系列结构功能论 |
第三节 “三维整合”设计的课程理论基础 |
一、“三维整合”设计的校本课程理论基础 |
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对本设计的启发 |
三、STEAM理念对“三维整合”设计的启发 |
第四节 建构主义思想对“三维整合”设计的启示 |
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下的“三维”设计启示 |
二、以人为本的校本课程“三维整合”建构设计 |
第三章 三类校本课程需求与开设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三类校本课程开设需求与现状问卷调查 |
一、教育哲学和校本课程论指导下的问卷设计 |
二、北海中职学校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
三、多所中职学校抽样调查结果描述统计分析 |
第二节 两所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
一、北海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
二、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
第三节 两所案例学校三类校本课程开设问题与出路 |
一、现有校本课程与学生需求矛盾问题 |
二、三维校本课程设计需要顶层规划 |
三、三维校本课程需要整合组织实施 |
第四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设计 |
第一节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设计原则与思路 |
一、“三维整合”方案中开发系列课程的设计原则 |
二、“三维整合”方案中的系列课程设计思路 |
第二节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方案目标与内容设计 |
一、以教育哲学为指导的“三维整合”总目标设计 |
二、建构主义启发下的“三维分枝”系列目标设计 |
三、“三维整合”方案中系列校本课程整体设计 |
四、综合设计“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 |
第三节 “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实施及评价 |
一、“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的纵横组织实施设计 |
二、三维校本课程系列相对独立地组织实施设计 |
三、“三维整合”校本课程系列实施的评价设计 |
第四节 “三维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理论提升 |
一、STEAM理念下“三维整合”设计的横向综合优化 |
二、按阶段纵深推进的“三维整合”结构优化设计 |
三、STEAM理念下师生耦合生成“三维整合”优化设计 |
第五章 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中综合课程设计 |
第一节 “三维整合”综合类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目标设计 |
二、浅表综合类“职普渗透”课程目标设计 |
第二节 “三维整合”中综合类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内容设计 |
二、“三维整合”中浅表综合的拼盘课程设计 |
第三节 “三维整合”的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设计 |
一、“三维”整合点的综合课程实施与评价 |
二、浅表综合类拼盘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
第四节 “三维整合”中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理论提升 |
一、“三维整合”综合类校本课程设计特性 |
二、STEAM启发下的综合设计理念及操作框架 |
三、STEAM理念下“三维整合”的综合课程优化设计 |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四、政府统筹职校招生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BF职业教育集团四川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李冬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4]民族地区边境县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D]. 王家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泉州市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沈惠芬. 华侨大学, 2020(01)
- [6]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政策执行研究[D]. 方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广东后发展地区中职学校招生困局破解对策研究 ——以怀集职校为例[D]. 马利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8]长沙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管理行为研究[D]. 肖骁. 湖南大学, 2019(02)
- [9]我国农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 拓拥军.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10]中职校本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D]. 曾丽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