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彦[1]2004年在《基于Agent技术的网格数据复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格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中的数据复制管理可以减轻单个服务结点的通信和访问压力,对于减轻频繁的远程访问对网络带宽资源的消耗、平衡负载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Agent是具有自治性、社会性、主动性和适应性的智能实体。基于Agent的方法将使得网格的管理更加智能和方便。 目前,将Agent技术应用于Globus网格的数据复制管理上的并不多见,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本文探讨了在网格环境下,如何利用Agent技术,进行有效的数据复制管理。本文运用Agent的智能性等特点,针对数据复制管理的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思想:动态管理权方式进行数据主副本一致性的维护,扩展了存储与串联复制结合的复制策略,在目录设置上引入了全局复制目录。应用这些思想,设计了一个网格环境下进行数据复制管理的多Agent管理体系,并通过对Agent的具体实现以及Globus Toolkit 3.0的相关基础服务的调用的探讨,说明了该体系在实现上的可行性以及其具体的实现方法。最后,在假定的网格的网络环境和数据访问状况下,模拟分析了该系统进行复制管理的过程,并在结果数据基础上,对系统以及其中的改进设计进行了简单评测。
孙晓彦, 姜玉泉[2]2007年在《基于MAS的网格数据复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格中的数据复制管理对于提高远程访问效率、减少网络带宽资源的消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AS的复制管理模型,探讨了在网格环境下,如何利用Agent技术,进行有效的数据复制管理.该模型运用Agent的智能性和协作性实现数据复制策略的动态选择,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提供高效的复制管理服务.
魏光村[3]2006年在《网格数据库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格技术是继Internet、Web后的新一代网络技术,代表着现有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网格是国家级高性能计算和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它的目标是将地理上分散的异构的各种资源互连并集成起来,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类资源的全面共享。目前在商业应用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大都存储在各种关系型数据库中,如何将网格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结合,建立网格数据库,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是网格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 论文首先阐述了网格技术、Agent技术、网格数据库等与论文研究有关的背景知识,从中引出对网格数据库研究的论述,然后对网格数据库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针对网格技术与数据库系统的现状,提出了网格数据库四级模式结构、外部结构、逻辑功能等。并针对网格数据库的关键技术:资源管理、安全服务、单点登录、数据库访问接口等做了一定的研究,分别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网格数据库资源管理系统是整个网格数据库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多个Agent及移动Agent实例。通过这些Agent以及移动Agent实现定期轮询本地资源的状态信息、完成本地资源信息的监测、远程资源信息的查询以及数据提供者信息的注册与注销。 管理Agent建立一个服务请求队列,将接收到的每个服务请求放进相应的队列中等待后续处理,每个服务请求可视为一个任务,管理Agent对这些任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采取两阶段提交协议,解决网格数据库中分布式事务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对修改的数据进行跟踪,在机器突然死机、程序出错、数据碰撞而引起程序中断的情况下把数据恢复到修改前的状态。 系统性能主要体现在访问数据库的性能和数据传输的性能。论文提出采用连接复用来提高数据库访问的效率,采用二级缓冲机制与网格FTP结合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针对数据库的查询请求结果,将结果数据量与事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低于该阈值则正常用会话的方式返回请求的数据,如果高于该阈值则先存储到缓冲器中用网格FTP机制进行传送,缓冲器的文件传送前先进行压缩,对方接收后进行解压缩,以加快传送的速度,提高处理的效率。 针对网格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利用现有网络安全技术以及网格安全技术,提出基于角色权限管理、单点登录、身份认证、行为跟踪的网格数据库安全服务的解决方案。
马骏[4]2006年在《网格技术在气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群、巨型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得到了飞速的提升,网格的兴起,为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主要是计算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现有网络的情况下,如何方便快捷地传输、部署数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气象系统不断加大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先后建成了连接各地市的宽带网络、引进了用于模式计算的并行计算机及大型的观测设备。并通过建立实用性网格系统,达到有效利用系统资源,解决异地组织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全省气象系统的技术设备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网格技术在气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网格系统可以将分布广泛、难以管理的系统转换到一个大型的虚拟计算机上,这样就可以让那些由于工作量太大而在一台计算机上很难处理的问题和流程可以得到有效的处理。同时解决包括数据处理、网络带宽以及数据存储等问题。在对网格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Globus组件和相关开发工具,建立以服务为中心的OGSA网格构架。通过统一的Web Service接口,实现各种资源、数据、信息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 本文对网格系统中单点登录、元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数据存储和访问、数据复制管理、远程优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在工作中实际解决了以上问题。不但列出了安全服务程序的具体书写方法,针对网格系统中ftp部分的缺陷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而且针对气象系统实际工作环境,提出了新的网格数据获取的方法。以上工作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气象网格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滕龙妹[5]2008年在《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人类生存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及时准确掌握各种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是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信息已经渗透到土地利用、土地产权产籍、土地利用规划等各个土地业务管理之中,并且信息量还在不断增长。然而,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较低,分布在各个单位、地区的不同节点上的数据与信息之间难以共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传统的分布式GIS技术体系在海量时空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操作等方面存在不足。网格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传统分布式GIS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利用网格技术把分布的硬件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软件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计算机来消除信息孤岛,对促进土地资源数据共享、集成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网格、海量时空数据管理、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将GIS学科、计算机学科与土地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适合网格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型、管理模式、网格服务体系、应用模型等,为土地资源海量时空数据共享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首先,根据土地资源管理及数据内容的特点,结合资源体的概念,提出了土地资源体概念。在土地资源体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数据组织提出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该模型采用虚拟时空数据服务器来组织各个类型的土地资源体,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文中重点探讨了该模型下的土地资源访问与组织机构模型和土地资源元数据模型。结合具体的土地资源管理业务需要,摸索了一套基于该模型的土地资源体多级变粒度数据组织管理模式。该模式对土地资源体横向按资源体、图库、图层集合、图层和地物等不同资源粒度,纵向按多级区域层次进行管理,并给出了该模式下的资源体的元数据组织、节点动态管理、元数据复制、资源体动态组合等技术实现。其次,在开放式GIS网格服务体系(OG_2SA)的研究基础上,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扩展到OG_2SA下,提出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LRSTD-GSM)。同时在研究土地资源数据的时空分区、逻辑分幅、土地资源体多粒度等特点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网格时空数据库,并在网格时空数据库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区域、任务、Agent、服务和数据5个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应用模型及其实现。最后,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型、管理模式、网格服务体系、应用模型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网格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试验系统GridLandRSMgr。研究、测试与应用实例表明,LRSTD-GSM的设计思想的合理性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陈荣[6]2005年在《面向网格计算的按需入侵检测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网格计算出现于90年代早期,被誉为继互联网和万维网之后出现的第叁次信息技术浪潮,有望能提供下一代分布式应用和服务,这对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对信息系统安全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作为一种主动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措施,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安全防护技术的缺陷。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入侵检测(Distributed Intrusion Detection,DID)逐渐成为入侵检测乃至整个信息系统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 尽管当前的分布式入侵检测可以用于保护面向网络的攻击,但是由于它缺乏按需动态组织入侵检测的敏捷性,难以适应网格计算环境下大规模协同工作的动态组建和快速变迁,因此难以应对频繁变化、不可预测的网格计算应用、网格计算应用的安全链结构、大规模分布式协同攻击等挑战。本文将针对面向网格计算的分布式入侵检测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针对网格计算的动态共享性与多域集成性等特点,利用共享数据环境,提出了按需入侵检测模型(On-Demand Intrusion Detection Model,ODIDM)与基于该模型的按需入侵检测系统(On-Deman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ODIDS),旨在敏捷地构建虚拟入侵检测系统,以监视动态出现的网格计算安全隐患。实验证明基于该模型的入侵检测系统是可行的。 针对ODIDS要求的动态数据访问负载平衡问题,利用水力学中的连通器原理与负载平衡原理的相似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动态负载平衡水力学方法以及实现该方法的细胞自动机规划求解算法,旨在构建动态而有效的数据访问负载平衡服务,以减少由于数据访问的不平衡而带来的稳定性、可用性、性能甚至安全的影响。理论证明与数值实验表明细胞自动机规划求解算法是快速收敛的。 针对ODIDS面临的合谋攻击威胁,利用LaGrange插值多项式,本文提出了基于主从秘密碎片的(k,t,n)主属门限秘密共享体制(Principal and Subordinate Threshold Secret Sharing System,PSTSSS)与基于PSTSSS的多域资源秘密共享体制(Multi-Domain Resources Threshold Secret Sharing System,MDRTSSS),使得秘密的解析不仅依赖t个秘密碎片(必须获取的从属秘密碎片的最少个数),也取决于门限的k个关键(主要)秘密碎片的获得。应用PSTSSS到ODIDS的关键服务中,可以构建能预防合谋攻击的入侵容忍系统。理论证明基于主从秘密碎片的门限秘密共享体制是安全的、高信息率的、易实现的。 与当前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相比,按需入侵检测系统更强调敏捷性,能根据频繁变化的、不可预测的网格计算应用动态检测需求,快速地调整检测资源的
施晓烨[7]2011年在《数据网格中副本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爆炸带来了对数据存储及访问速度的空前要求,存储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同时对存储的可扩展及可靠性也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数据网格应运而生。数据网格正是一个以数据为主要资源的网格系统,它将网络上海量的、分散的、独立的、异构的储存系统组织成一个可靠、安全的逻辑意义上的整体,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为用户提供透明的、高效的、高可靠的服务。数据网格中的副本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副本技术主要包括:副本创建、副本选择、副本定位以及副本一致性维护。其中,副本创建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网格的系统性能,因此必须结合环境特点在合适的节点上建立副本;在副本创建之后,则需要副本的选择和定位机制来获取最优副本;同时由于网格的动态性,副本一致性维护也是副本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副本管理的性能和正确性。本文针对数据网格中副本的关键技术,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改进了传统的副本创建算法,提出了改进的最佳副本创建算法;其次,提出了适合当前环境的副本定位及一致性维护方法以及给出了基于副本访问代价的副本选择算法;最后,实现了副本管理系统。
陈志荣[8]2008年在《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研究及实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以其移动通信个性化和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双重优势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移动计算将成为主流计算环境,移动GIS成为GIS领域的重要增长点。移动终端受外形限制,具有物理内存小,处理能力弱,网络带宽窄,容易与网络断接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空间信息数据量大而且复杂,各种空间信息服务依赖于不同的平台和技术,相互之间难于通讯和调用。因此,如何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强大的应用服务功能扩展到移动终端上,以及空间信息、服务如何满足移动用户随时、随地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地理信息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分布式网格为移动终端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最适合的信息服务。移动终端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动态接入网格,与其他网格节点联系。网格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分析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服务请求,在丰富的网格资源中寻求最适合的空间信息服务,并将服务调用结果反馈给移动用户,为广大移动用户提供透明的一致性服务。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与GIS技术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网格GIS和移动GIS两种技术,分析和探讨一种可行的面向移动用户的新型开放式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机制。论文紧紧围绕移动终端存在的内存小、带宽窄、易断接的重要特征,充分利用移动GIS技术、网格技术以及Web服务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相关支撑技术,提出面向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Spatial InformationGrid Service Model for Mobile Devices),为简洁起见,本文将其简称为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M-SIG)。在此基础上,进而对数据与功能服务的广域描述、组织和管理机制、网格资源的管理和调度以及移动终端的服务调用方法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探讨当前移动GIS技术和网格服务体系相结合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基于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移动GIS技术和网格GIS等相关技术的分析,作者认为,当前移动GIS技术和网格服务体系相结合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包括:需要建立充分考虑过移动终端特点的、适应于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服务;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网格资源调度机制和信息容错策略;须对空间数据进行合理的压缩,且应支持无线网络异步数据传输;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空间数据存取机制,找到远程空间数据访问和本地空间数据存取的平衡点;需建立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界面。2、进行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M-SIG)的设计在分析移动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网格模型M-SIG,并给出了M-SIG模型的具体实现方法。M-SIG在逻辑上分为空间信息服务层、网格管理层、无线传输层和移动终端层。空间信息服务层由网络上存在的多个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组成;网格管理层提供一个地理门户,负责处理移动用户请求和管理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无线传输层是移动用户和网格服务中心之间的桥梁;移动终端层是整个网格模型的客户端,通过一个轻量级的嵌入式GIS程序来访问网格。3、探索网格环境下移动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的管理机制本着减少带宽消耗、降低网络时延、充分考虑网络连接不稳定性的原则,研究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网格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设计和实现网格环境下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管理机制。作者利用自主开发的面向网络发布的遥感数据库引擎MRSSDE,详细介绍了一个移动空间信息服务的构建过程,进而通过网格目录和Agent技术,将分散异构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按照一定规则统一管理起来,实现针对网格环境中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并行和隐形调用。4、研究移动终端对网格中空间信息服务的调用方法移动终端通过一个安装在移动设备上的轻量级嵌入式GIS程序来访问网格。首先移动终端利用GPS接收机获取GPS信号,程序对信号进行解析和预处理,获取设备位置信息;然后程序根据位置坐标和用户操作信息组织XML请求,并将请求发送给网格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将调用空间信息服务而获得的地图数据合理压缩之后,通过无线网络异步传输返回给移动终端;程序对接收到的地图数据建立缓存和缓存索引,并引入缓存淘汰机制对其进行管理;最后将用户需要的结果展现在屏幕上。5、构建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原型系统应用各种仿真技术和GIS组件技术,基于M-SIG模型开发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原型系统,基本实现了M-SIG模型的框架体系。通过系统运行和性能测试,验证了M-SIG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测试与原型实例表明,M-SIG模型的设计思想是有效的、合理可行的。本研究将移动用户纳入网格,探讨适用于移动用户的空间信息服务模式、网格管理体系以及移动客户端技术实现方法,对解决移动终端目前存在的内存小、带宽窄、易断接等特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了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和强大的应用服务功能扩展到移动终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快速增长的移动用户获取高效稳定的、多样化的空间信息服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丙辰[9]2004年在《织女星个人网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近几年网格技术发展迅速,变化也很大,明显的趋势是从传统的科学计算,工程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逐步拓展到以Web服务为标准的商业计算服务领域,网格的用户范围也相应地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扩展到政府工作人员、商业及金融用户,甚至普通网络用户。 织女星个人网格是织女星网格项目中的一个子课题。从网格系统的体系结构上看,织女星个人网格是一个垂直型网格,其作用范围上至网格应用层下至网格通讯层。个人网格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网格的可交互性(Interactive-ability)和可参与性(Participate-ability)或称为可共享性(Share-ability)。 目前基于网格系统实现的应用仍围绕着高性能计算环境展开,而同样以资源共享为应用目的的P2P系统却在互联网的边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其他网格系统相比我们发现,传统的计算网格是以计算任务为中心的(Task-centric),服务网格是以服务为中心的(Service-centric),而织女星个人网格是以用户为中心的(User-centric)。而且面向用户(User-Oriented)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网格领域里边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是织女星个人网格研究的意义所在。 在基于桌面系统的应用领域,计算和服务不是主流,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是桌面系统普遍存在的需求。因此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是织女星个人网格提供的主要功能。 织女星个人网格所面对的关键问题是e-Person问题。e-Person问题包含叁个方面:1) 扩展性问题;2) 用户自主性问题;3) 应用的多模式问题。本文的具体贡献在于: 1.针对织女星个人网格的可扩展性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网格社区的二维混合型P2P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通过简化消息路由机制,采用数据通道与消息通道分离的方式解决系统整体的可扩展性问题。该模型适用于Internet和Intranet两种环境。 2.针对织女星个人网格的用户自主性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标记语言的应用程序设计。基于标记语言的应用程序,区别于以标记语言为对象的应用程序的关键在于,应用程序的形态、功能和布局由一套标记语言来构造,而不简单地做为标记语言的解释器。 3.针对织女星个人网格的应用多模式问题,提出并实现了包含表示层、GSML层、会话层和网络通讯层,这四层的层次结构。这四个层次的叁个接口分别解决了叁个正交的问题:同步与异步通讯模式的统一问题,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平台的统一问题和对跨平台异构系统的支持问题。 最后,文章通过对若干个典型应用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介绍,举例说明织女星个人网格研究是如何解决e-Person问题的以及取得的效果。
郭夙昌[10]2010年在《网格服务可靠性建模及任务调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制造产品功能和结构的复杂性增加,在产品设计中对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仅靠单个计算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产品设计的需求。网格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储存能力,而且还可以实现多台计算机的协同工作。利用网格技术,许多产品设计领域中一些以前看来不可能完成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然而,由于网格系统的复杂性,网格在可靠性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致使网格系统还无法真正深入制造领域并最终实现整个行业模式的巨大变革。作为衡量网格服务质量的重要属性,网格服务可靠性能够从用户的角度反映网格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如何分析和提高网格服务可靠性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将网格容错技术和可靠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容错机制下的网格服务可靠性建模以及考虑网格服务可靠性的任务调度优化问题,为从根本上提高网格系统的可靠性做出基础性的探索。首先引入节点失效恢复机制,研究了考虑失效恢复以及本地任务到达的网格服务可靠性建模问题;其次,在所建立的模型基础上,研究了以网格服务可靠性为中心的网格任务调度优化方法;最后针对网格任务调度过程中的资源定价问题,提出了网格资源补偿的概念,形成了一种市场机制下的资源定价方式,从而为网格走向社会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考虑失效恢复的网格服务可靠性建模为了提高网格的服务可靠性,引入本地失效恢复机制,同时考虑软件失效的影响,给出了一种考虑节点失效恢复能力的网格服务可靠性模型。为了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允许资源拥有者根据资源状况自行调节资源的失效恢复次数以及网格任务生存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失效恢复限制下的网格服务可靠性建模问题。该模型为解决“大网格服务”可靠性偏低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2)制造网格中制造资源的网格任务可靠性研究制造资源具有自治性、异构性及动态性等特点,制造资源除了完成制造网格分配的任务外,还负责本地管理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本地任务优先策略下,本地任务到达以及失效等因素都会严重影响资源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格任务。针对这一问题,采用Petri网技术对网格任务的执行过程进行了状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获得了本地任务优先策略下的网格任务可靠性,并分析了本地任务到达率、本地任务执行率等因素对网格任务可靠性的影响,从而为网格资源管理系统更好地实现网格任务调度提供依据。(3)失效恢复机制下的网格任务调度优化研究在建立的网格服务可靠性模型基础上,研究了网格服务可靠性最大化和执行费用最小化的多目标任务调度优化问题,并采用蚁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为了提高网格服务可靠性,采用网格任务冗余调度模式,建立了费用约束下的网格任务冗余调度优化模型。在模型求解中,采用遗传算法,并针对资源约束问题设计了专门的修正因子,从而确保算法的正常运行。仿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4)市场价值下的网格资源补偿研究市场机制下的网格资源管理是解决网格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目前网格资源稀缺的原因,得出了网格用户不仅需要支付一定的资源花费,而且还需要对资源由于执行网格任务而丧失执行本地任务的损失做出补偿的结论。分析了两种调度策略下的资源平均收益,并基于微观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概念,给出了网格任务时间限制下的资源最小补偿表示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市场机制下的资源定价模型。采用蒙特卡洛仿真模拟两种任务调度策略的期望收入,获得了资源最小补偿的具体数值,分析了网格任务特征和资源特征对资源最小补偿的影响。网格资源补偿的提出能够为资源拥有者提供加入网格的动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网格资源加入网格。
参考文献:
[1]. 基于Agent技术的网格数据复制管理研究[D]. 孙晓彦.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 基于MAS的网格数据复制管理研究[J]. 孙晓彦, 姜玉泉.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 网格数据库关键问题研究[D]. 魏光村. 山东科技大学. 2006
[4]. 网格技术在气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马骏. 山东大学. 2006
[5]. 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D]. 滕龙妹. 浙江大学. 2008
[6]. 面向网格计算的按需入侵检测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 陈荣. 浙江大学. 2005
[7]. 数据网格中副本管理策略研究[D]. 施晓烨. 南京邮电大学. 2011
[8]. 移动空间信息网格服务模型研究及实现方法[D]. 陈志荣. 浙江大学. 2008
[9]. 织女星个人网格研究[D]. 李丙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04
[10]. 网格服务可靠性建模及任务调度优化研究[D]. 郭夙昌. 电子科技大学. 2010
标签:互联网技术论文; 用户研究论文; 网格系统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用户分析论文; 动态模型论文; 云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