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昌台阵,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微震活动
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松,张振勋,房立华[1](2015)在《西昌流动地震台阵微震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地块的东边界,该区域近年来一直被划定为地震重点监视区。为了加强这一区域的微震监测,研究断层深部的变形特征,自2013年1月以来,沿安宁河、则木河和大凉山断裂带布设了32个流动地震观测点。初步监测结果显示,西昌流动地震台阵的监测能力明显高于区域地震台网,可对观测区内ML0.8级以上的微震进行有效监测。西昌地震台阵的建立明显提高了安宁河、则木河和大凉山断裂带的地震监测能力,使监测能力由ML2.0提高至ML0.8。初步监测结果显示,地震主要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分布,石棉附近的地震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安宁河断裂在石棉附近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东侧较深,西侧较浅。(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5年03期)
房立华,明跃红,吴建平,王未来,王长在[2](2013)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在划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后,针对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的动态跟踪研究工作还比较少,而且多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监测系统尚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和震情监测的需求。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布设流动地震台,通过加密观测来捕捉地震孕育发展过程中地下介质物性及其应力状态的动态变化,探索地震的物理预测途径,是切实减轻地震灾害的发展战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期刊2013-10-13)
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李昱,郭飚[3](2008)在《汶川M_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Δ≤9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m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结构存在十分复杂的横向变化,汶川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厚度达到了52km,深度14~20km范围地壳为复杂的高速结构,其S波平均速度超过4.0km/s,汶川地震应位于这个高速介质区内,其中下地壳为平均S波速度约3.6km/s的低速结构,它提供了其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这个观察与地震波场观测给出的地震动速度振幅衰减异常增大吻合。(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08年03期)
吴建平,王未来,明跃红,房立华[4](2007)在《华北大型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实验及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大量宽频带地震仪组成的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已成为开展地球内部高分辨成像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地震科学发展的需要,从2006年10月开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200套宽频带地震仪和50套短周期地震仪,在以首都圈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实验。地震台阵主要包括叁个(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叁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王继,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郭飚[5](2006)在《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初至震相的自动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震相到时的自动精确检测对实现海量波形数据自动处理有重要意义.针对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本文综合利用单台AKAIKE信息准则(AIC)和多台最小二乘互相关方法,发展了震相自动精确检测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在长短时平均比值方法(STA/LTA)检测地震事件的基础上,利用单台AIC方法,近震初至震相检测精度小于0.3S;利用多台最小二乘互相关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高信噪比地震的初至震相到时,当信噪比较低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初至震相的错误判别.(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李顺成,刘启元,陈九辉,郭飚,赖院根[6](2005)在《横跨天山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地震学实验室于2003年4月—2004年9月,横跨天山布设了由60台仪器组成,总长度超过500 km,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剖面.野外观测记录地震事件1434个.横跨天山的接收函数剖面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复杂,介质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同时,我们的初步结果还揭示了天山与两侧盆地的耦合关系,天山下方的壳幔界面较为模糊.(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05年04期)
刘启元[7](1991)在《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圈地震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尽快布署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系统,以适应岩石圈细结构研究的需要.为此目的,本文给出了一个由以下各部分组成的宽频带地震观测系统.它们是:(本文来源于《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1991-10-01)
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我国在划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后,针对重点监视防御区开展的动态跟踪研究工作还比较少,而且多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监测系统尚不能满足科学研究和震情监测的需求。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布设流动地震台,通过加密观测来捕捉地震孕育发展过程中地下介质物性及其应力状态的动态变化,探索地震的物理预测途径,是切实减轻地震灾害的发展战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松,张振勋,房立华.西昌流动地震台阵微震观测[J].四川地震.2015
[2].房立华,明跃红,吴建平,王未来,王长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及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2013
[3].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李昱,郭飚.汶川M_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J].地震地质.2008
[4].吴建平,王未来,明跃红,房立华.华北大型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实验及初步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叁届年会论文集.2007
[5].王继,陈九辉,刘启元,李顺成,郭飚.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初至震相的自动检测[J].地震学报.2006
[6].李顺成,刘启元,陈九辉,郭飚,赖院根.横跨天山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
[7].刘启元.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系统[C].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