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药物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恶性胶质瘤,小分子药物,神经系统,恶性行为,抑制剂,肿瘤医院,治疗诊断,蛋白复合物,神经肿瘤,肿瘤复发
药物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汪永安[1](2020)在《“科学岛”发现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关键小分子药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汪永安)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近期在胶质瘤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筛选并发现了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关键小分子药物。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治疗诊断学》上,并被选为当期杂志的封面文章。目前,针对胶质瘤恶性生物表型探索其潜在的发病机理,(本文来源于《安徽日报》期刊2020-01-09)
李欣瑜,许吕宏,方建培[2](2019)在《小分子靶向药物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化疗技术的发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治愈率已高达85%-90%。然而,部分伴随了预后不良基因的难治、复发ALL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ALL)常常化疗失败,"挽救性"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也不(本文来源于《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朱国栋,介评[3](2019)在《新型免疫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用于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来自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的临床研究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mRCC)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通路的络氨酸激酶拮抗剂为主的分子靶向药物单药治疗(如舒尼替尼、培唑帕尼)。但几项最新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认为,新型免疫治疗药物联合治疗(伊匹利姆单抗+纳武单抗)或者新型(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邱华凉,余天泰[4](2019)在《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7月医院收治的晚期肺腺癌且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证患者63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单纯实施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疾病进展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5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5,P<0.05)。观察组疾病进展时间为(12.1±1.0)个月长于对照组的(9.5±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及腹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晚期肺腺癌有助于提升疾病控制率,延缓耐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潘杰,李雪丽,朱方超[5](2019)在《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血管生成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靶向抑制促血管生成受体,如抑制血管生成的关键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信号传导,特异性阻断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抑制肿瘤进展的作用。通过各类临床研究评估小分子靶向药物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叁线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发现相对于安慰剂对照组,应用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小分子靶向药物将推进结直肠癌治疗的进展,为结直肠癌的叁线治疗提供可选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张海频,宋慧佳,王凤,唐玉海,唐骁爽[6](2019)在《睾酮分子印迹磁性纳米材料作为去雄药物对雄性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睾酮分子印迹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TSTO-MIPs)作为雄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去雄治疗新型药物的可行性。方法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Fe_3O_4@TSTO-MIPs作为去雄药物;以人前列腺癌雄激素依赖LNCaP细胞和非依赖C4-2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四组处理:①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基,不处理;②去雄处理组:去雄培养基,不处理;③阳性对照组:正常培养基,20 nmol/L临床应用的前列腺癌去势药物MDV3100处理;④实验组:正常培养基,160μg/ml睾酮分子印迹纳米粒子处理。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各组细胞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活性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Fe_3O_4@TSTO-MIPs具有高吸附能力(6.96μg/mg)和高选择性[选择性系数(SC)=3.03];与细胞共同培养,Fe_3O_4@TSTO-MIPs可自由进入细胞,且24 h后细胞状态仍良好;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后的LNCaP细胞AR入核活性被抑制,细胞周期出现明显阻滞;C4-2细胞的AR入核活性虽被抑制,但未出现细胞周期阻滞。结论 Fe_3O_4@TSTO-MIPs抑制雄激素依赖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直接去除前列腺癌细胞内的睾酮有关,去雄能力与MDV3100相当。(本文来源于《世界临床药物》期刊2019年10期)
马千里[7](2019)在《大分子药物“走俏”骨质疏松症治疗市场》一文中研究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内分泌、营养、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骼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为特点。骨质疏松症发病隐匿,易被忽视,其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据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发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报》期刊2019-11-27)
蒋梅,纪丽芝[8](2019)在《从温病学斑疹论治探析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的中医药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发生频率高,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从发生演变规律及临床表现看,其与温病学所述的斑疹有诸多类似之处。温病学说针对斑疹的理、法、方、药论治体系完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温病学说指导下,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性属温热,始发责之肺,犯及气营。从未病到初起、极期、后期,"清"、"透"、"和"法分期论治,慎用辛温、升提、壅补、苦寒之品,内服外用,有望达到防治皮肤毒性,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医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周建军,王国栋[9](201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铂类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是其常规治疗手段之一,铂类化疗药物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中。然而化疗耐药极大地限制了铂类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阐明口腔鳞状细胞癌铂类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药物转运蛋白、DNA损伤修复、细胞凋亡、自噬、上皮间质转化和miRNA等方面综述了口腔鳞状细胞癌铂类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以期为逆转铂类耐药及相关肿瘤的生物治疗靶点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谭小芹,熊嘉诚,朱亭霏,黄子铭,童筱雏[10](2019)在《中国药物分子设计40年发展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于21世纪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整体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指导下,我国许多药物已经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本文回顾了中国药物分子设计领域的发展进程,以初创、成长、发展和壮大4个阶段简述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药物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化疗技术的发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治愈率已高达85%-90%。然而,部分伴随了预后不良基因的难治、复发ALL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ALL)常常化疗失败,"挽救性"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也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药物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汪永安.“科学岛”发现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关键小分子药物[N].安徽日报.2020
[2].李欣瑜,许吕宏,方建培.小分子靶向药物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应用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9
[3].朱国栋,介评.新型免疫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用于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来自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的临床研究结果[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9
[4].邱华凉,余天泰.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5].潘杰,李雪丽,朱方超.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9
[6].张海频,宋慧佳,王凤,唐玉海,唐骁爽.睾酮分子印迹磁性纳米材料作为去雄药物对雄性激素依赖型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9
[7].马千里.大分子药物“走俏”骨质疏松症治疗市场[N].中国医药报.2019
[8].蒋梅,纪丽芝.从温病学斑疹论治探析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皮肤毒性的中医药应对策略[J].中医肿瘤学杂志.2019
[9].周建军,王国栋.口腔鳞状细胞癌铂类药物耐药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
[10].谭小芹,熊嘉诚,朱亭霏,黄子铭,童筱雏.中国药物分子设计40年发展成就[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标签:恶性胶质瘤; 小分子药物; 神经系统; 恶性行为; 抑制剂; 肿瘤医院; 治疗诊断; 蛋白复合物; 神经肿瘤; 肿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