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化学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化学,甲基丙烯酸,印迹,机电,聚合物,乳液,微生物。
电化学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琴[1](2019)在《聚合硫酸铁絮体异化铁还原生物矿化过程的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水体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冲击。聚合硫酸铁(Polyferric sulfate,PFS)在应急处理水体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中被广泛使用。PFS絮凝携带重金属离子沉降到水体底部沉积物中,水体的重金属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自然水体沉积物中广泛存在的异化铁还原菌(Dissimilatory iron-reducing bacteria,DIRB)能以沉积物中PFS絮体中非稳定结构的Fe(III)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异化铁还原作用并伴随着微生物二次矿物的转变。不少研究采用电化学手段来进行微生物氧化还原研究,较之微生物研究方法,更加简单高效。本研究探讨采用电化学手段研究PFS絮体异化铁还原的可能性,深入探讨了PFS絮体在异化铁还原过程中的转变及明确异化铁还原过程与微生物产电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PFS絮体构建不同电场条件下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并探讨了异化铁还原效率及微生物成矿差异;同时,还讨论了不同缓冲体系(PBS、PIPES、HCO_3~-)下的微生物成矿差异。研究结论如下:(1)外加0.2 V电压促进铁还原蛋白表达,从而提升菌体异化铁还原表现。PFS絮体还原反应产生的Fe~(2+)可作为电子穿梭体构建起电子供体→Fe~(2+)/Fe~(3+)→电极的间接电子传递通路,使微生物电流密度得到提升。同时,正电压促进微生物还原态Fe(II)的累积和更快的微生物二次铁矿物形成与转化,并最终形成晶型更好的铁矿物。而在外加-0.2 V电压条件下,负电压对于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的冲击和对于电子传递的抑制使得上述促进现象没有发生。(2)外加0.2 V电压条件下,生物电流密度可用于表征铁还原速率。在纯菌的含PFS絮体的电化学系统中,生物电流密度和异化铁还原速率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前期的快速铁还原阶段,生物电流密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还原速率的快慢,两者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3)不同的缓冲体系导致PFS絮体最终形成不同的微生物二次矿物。在PBS体系中,以硫酸盐绿绣、蓝铁矿和磁铁矿为主,硫酸盐绿绣由PFS还原解构释放出来的SO_4~(2-)与Fe~(2+)结合形成,蓝铁矿和磁铁矿由硫酸盐绿绣转化或单独形成。在PIPES缓冲体系中,磁铁矿是主要的矿物,而体系中少量存在用以维持细菌生长的磷酸根导致了微量蓝铁矿的产生。HCO_3~-缓冲体系中大量碳酸根的存在促使菱铁矿形成并占主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1)
刘雨桐,赵梦元,李思雨,杨艺菲,孙越[2](2019)在《超氧化物歧化酶催化-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病理学中对含金属蛋白质的敏感检测极其重要。本文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金属蛋白,SOD既作为模板分子又作为催化剂进行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e ATRP)反应制备蛋白质印迹聚合物(PIPs),用于SOD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方法不需要过渡金属离子,具有制备简单、节约试剂、保护环境等优点。我们选用L-半胱氨酸和纳米金修饰的金电极(Au/L-cys/nano Au)作为工作电极将氧化型SOD催化还原为还原型SOD,利用还原型SOD的Cu (Ⅰ)粒子,在引发剂4-硫苯基-2-溴-2-甲基丙酸酯(4-mercaptophenyl2-bromo-2-methylpropanoate,4-HTP-Br)修饰的金电极上调控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e ATRP聚合制备SOD PIPs。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在最优的条件下利用此修饰电极对溶液中的SOD进行检测,线性响应范围为1. 0×10-7~1. 0×102mg/L,检测限为6. 8×10-8mg/L(S/N=3),相关系数为0. 995。与其它检测SOD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本研究对于制备PIPs,用蛋白质催化的e ATRP和含金属蛋白的敏感检测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熊友[3](2019)在《电化学共聚合薄膜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聚合可选择定向沉积,制备的薄膜结构性质可控,但是由于链段的强相互作用和电荷残留引起的猝灭效应,电聚合薄膜一般没有荧光或荧光较弱。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课题组开发出一种电聚合前体分子OCBzC,分子外围含八个咔唑作为交联基团,在电聚合的过程中能形成高交联度的发光薄膜;由其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的亮度以及效率能达到旋涂器件的水平,在OLEDs及显示中有潜在的应用。在传统方法制备OLEDs发光薄膜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利用共混的方法来改善薄膜的质量制备性能更优异的器件;在电化学方法中,可以利用两种或多种分子的电化学共聚合来调节薄膜的结构与性质,进而优化器件性能。本论文围绕电化学共聚合薄膜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以调节并优化发光薄膜的质量及电致发光性能为目标,选择了烷基叁咔唑分子和发光分子OCBzC进行电化学共聚合,系统分析了电化学动力学、共聚合薄膜的致密度及相关器件性能;并讨论了不同取代基的叁咔唑分子的电化学行为、共聚薄膜的性质以及相关器件的性能和显示系统集成,主要有以下内容:(1)烷基叁咔唑分子与发光分子OCBzC的电化学共聚合研究及其在OLED中的应用。研究了烷基叁咔唑分子(E-3Cz)与发光分子(OCBzC)的动力学和电化学行为,E-3Cz相比OCBzC分子在电聚合的过程中拥有更快的扩散速率以及电子转移速率,其电化学活性更高,起始氧化电位更低。将E-3Cz与OCBzC进行电化学共聚合,E-3Cz分子的引入导致OCBzC的聚合速率以及薄膜厚度显着增加。通过调控不同的共聚合比例,优化了共聚合薄膜的形貌。薄膜的致密度由共聚前的1.742增加到共聚后的1.763。空穴迁移率由共聚前的4.8×10~-88 cm~2 V~-11 S~(-1)提高到共聚后的1.1×10~-66 cm~2 V~(-1)S~(-1)(提高约23倍)。由共聚薄膜作为发光层制备的器件的开启电压有明显的下降(由共聚前的6.2 V降低到共聚后的4.3 V),共聚薄膜器件达到最大亮度以及最大效率的电压分别为10.8 V、7.2 V,这比OCBzC薄膜的更低(OCBzC薄膜器件达到最大亮度以及效率时的电压分别为14.8 V、10.8 V)。(2)取代基效应对叁咔唑分子与发光分子OCBzC电化学共聚合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取代基的叁咔唑分子的电化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叁种分子中,E-3Cz,3Cz,B-3Cz起始氧化电位依次递增,电子转移速率依次递减。在叁种叁咔唑分子与OCBzC分子电化学共聚合的过程中,OCBzC的聚合速率和薄膜厚度显着增加,E-3Cz分子对OCBzC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叁种分子与OCBzC的共聚薄膜中,它们的导电性以及致密度都高于OCBzC的单聚薄膜,且E-3Cz/OCBzC薄膜的空穴迁移率最高(1.1×10~-66 cm~2 V~-11 S~(-1))。由这叁种共聚薄膜制备的OLED器件漏电流相比OCBzC薄膜器件均有所改善,且器件的开启电压由OCBzC薄膜器件的6.2 V分别降低到了E-3Cz/OCBzC薄膜的4.3 V,3Cz/OCBzC薄膜的5.3 V和B-3Cz/OCBzC薄膜的5.7 V。E-3Cz/OCBzC以及3Cz/OCBzC这两种薄膜器件在达到最大亮度的电压均为10.8 V,低于OCBzC薄膜器件的(14.8 V)。达到最大效率时的电压分别为7.2 V、7.6 V,比OCBzC薄膜器件(10.8 V)要低。(3)芯片控制的电化学沉积技术在制备图案化彩色薄膜中的应用。首先是提出了利用芯片来控制电化学信号的通断来对AMOLED基板上的像素进行有选择性的沉积进而制备彩色图案化薄膜的装置以及方法,同时,验证了芯片控制电化学聚合在AMOLED基板上的可行性,探索适用于电聚合的AMOLED基板材料。寻找更为合适的金属电极层材料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周风帆,陈晋阳,张剑秋[4](2019)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电化学乳液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可编程的线性直流电源电解铁阳极产生Fe~(2+),以此引发过硫酸铵(APS)产生自由基,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在优化的聚合时间和引发剂浓度条件下,重点研究了电流强度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0. 10~0. 18 A的电流范围内,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有所增加。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可以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进行调控,当电流从0. 10 A增大至0. 12 A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Mw/Mn)减小为1. 461。(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卫敏,杨雪,张明晓[5](2019)在《基于电聚合没食子酸材料的氧氟沙星电化学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聚合法一步制备了聚没食子酸材料修饰玻碳电极(Poly(GA)/GCE),构建了一种简单、灵敏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测定氧氟沙星(OFL).扫描电镜(SEM)图像研究表明,没食子酸聚合物成功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发现修饰电极阻抗减小并且对OFL的电流响应显着增强.在优化了电聚合循环次数、没食子酸浓度等电化学参数后,该传感器线性范围为1.0~100μmol·L~(-1),灵敏度为2 704,检出限为0.3μmol·L~(-1)(S/N=3).该传感器具有电流响应快、重复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药物和生物样品中OFL的测定.(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剑秋,付凌霄,陈龙,张胜佳[6](2018)在《电化学方法乳液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方法乳液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以铁片作为电极、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OP-10为复合型乳化剂在室温下制备得到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对所制得产物的结构进行研究,利用凝胶渗透色谱分析仪测定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子量分布.分析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电流大小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分子量的影响.根据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对反应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到电化学方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优化条件如下:引发剂3 g,乳化剂4 g,电流0.2 A,反应时间8 h,温度30?C.(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娟[7](2018)在《电化学聚合的聚合物修饰电极的改进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是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疾病与环境问题是本世纪人类所面临并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临床相关生物分子的检测是理解其生物和生理功能并发展相应的临床诊断,以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基础。对环境污染物的快速、现场检测是污染物信息的及时收集、传输、发布及后续评估、监管、治理的基础,作用十分重要。尽管采用电化学聚合方法制备的聚合物修饰电极在临床相关生物分子及环境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领域已引起广泛关注,但聚合物修饰材料的传感性能仍需不断改善和提高,以适应新医疗体系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环境压力对检测科学的要求。本论文旨在采用电化学聚合的方法,通过调节电化学聚合实验条件并通过功能化、印迹化、复合化等多种方法,设计实现目标聚合物电极修饰材料结构及功能的可调制和功能的优化,从而不断优化传感选择性和灵敏度,制备具有更佳传感性能的新型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基于电聚合的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首先对化学传感器和化学修饰电极的概念及各种电极修饰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着重介绍了聚合物修饰电极的类型及制备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电化学聚合的原理、特点、分类及各种影响因素。随后对纳米材料与聚合物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及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电极的特点、制备方法、存在问题以及研究进展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二章,离子液体和水相电化学聚合磺基水杨酸膜修饰电极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在两种溶剂体系——室温离子液体及水溶液体系中,在玻碳电极表面,采用动电位电化学聚合法合成了两种纳米结构的聚磺基水杨酸膜,并探讨了聚合机理。对不同溶剂中合成的两种聚磺基水杨酸膜进行了比较研究,评价了两种溶剂对目标聚合物聚磺基水杨酸膜的形貌和性质的影响,并以多巴胺为模型被分析物研究了两种聚磺基水杨酸膜修饰玻碳电极的传感性能。结果表明,水溶液体系中合成的聚磺基水杨酸膜修饰玻碳电极检测限更低,为0.03 μmol·L-1,而室温离子液体中合成的聚磺基水杨酸膜修饰玻碳电极的测定重复性和稳定性更好。通过调节电化学聚合实验条件合成的两种纳米结构的聚磺基水杨酸膜具有可调制的选择渗透性,对目标分子具有不同的检测效果。第叁章,表面分子印迹的聚(3-氨基苯硼酸)/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制备与应用研究。采用动电位电化学聚合法,以3-氨基苯硼酸为单体,以肾上腺素为模板分子,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并探讨了模板分子存在及不存在下3-氨基苯硼酸的电化学聚合机理。该制备过程简便,采用化学与电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除模板分子,模板去除彻底,印迹位点分布均匀。以肾上腺素为目标检测物,对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及非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传感性能进行了比较。所制备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对肾上腺素检测的性能更好,其线性范围更宽,为0.2-800 μmol·L-1,检测限更低,可达35 nmol·L-1。在所确定的最佳传感条件下使用该修饰电极对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及人血清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均令人满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合物修饰材料与碳基纳米材料复合,而后在碳基纳米材料表面进行印迹化,可以使修饰电极的传感性能明显改善。该表面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在临床相关生物分子检测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第四章,聚(3-氨基苯硼酸-胞嘧啶核苷)/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制备与应用研究。采用动电位聚合法,通过一步式电化学聚合反应,以3-氨基苯硼酸和胞嘧啶核苷所形成的苯硼酸酯为单体,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富含胞嘧啶的聚合物修饰电极,用于银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及还原后的电化学检测。探讨了胞嘧啶核苷存在及不存在条件下3-氨基苯硼酸的电聚合机理。以银(Ⅰ)离子为目标检测物,对聚(3-氨基苯硼酸-胞嘧啶核苷)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及聚(3-氨基苯硼酸)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传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聚(3-氨基苯硼酸-胞嘧啶核苷)/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在对银(Ⅰ)离子的检测中选择性更强、传感灵敏度更高。在所确定的最佳传感条件下,该修饰电极对银(Ⅰ)离子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2-60μmol·L-1,检测限为0.080μmol·L-1。实验结果表明,该聚合物修饰材料通过自身的功能化及与碳基纳米材料复合化后,修饰电极的传感性能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12-16)
夏舒,陈钰,李昕,张海燕,刘仲明[8](2018)在《一种基于重组聚合酶扩增和纸基电化学发光的核酸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重组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和纸基电化学发光(ECL)技术,结合RPA高特异性、操作简便和ECL高灵敏度、快速等特点,建立了一种新型核酸检测方法。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片段的质粒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上游引物进行叁联吡啶钌标记,生物素标记下游引物,通过RPA反应形成叁联吡啶钌和生物素双标记的扩增子,链霉亲和素磁微球分离扩增子,纸基ECL检测叁联吡啶钌信号。考察了上游引物叁联吡啶钌标记效果,标记率为74.62%。优化了RPA反应参数条件,表明于30℃扩增20min即达到最佳核酸扩增效果。在HBV基因质粒模板浓度为0.12~1 200ng/mL范围内,纸基ECL响应峰面积与其浓度对数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2pg/mL。本方法可为在条件有限的现场进行核酸的快速检测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蓉[9](2018)在《发光电化学聚合薄膜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的基础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聚合技术是利用前体分子在溶液/电极界面发生氧化或还原偶联反应制备功能性聚合物薄膜的方法。相比于其他成膜技术,电化学聚合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聚合物的合成与薄膜的形成一步完成;2、聚合薄膜可选择性精确定向沉积,是一种图案化薄膜的制备技术;3、聚合薄膜的结构、形貌和掺杂态等性质可以通过电化学聚合的参数进行调控;4、设备简易,制备条件绿色。电化学聚合通常用于具有一定导电性质的聚合物薄膜的合成,是导电聚合物合成的重要方法。电化学辅助的合成因过程简单、绿色无污染已成为有机合成化学的重要手段。2017年电化学合成被美国化学会点评为化学领域热点课题。利用电化学聚合方法制备高效率的发光薄膜是我们课题组的重要发现,并已成功实现高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OLED)。这个薄膜制备技术用于OLED显示屏有望发展成一种不需要真空及掩膜的彩色图案化成膜新方法,为低成本的OLED显示面板提供一种全新的制备方案。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崭新的技术领域,极具挑战。关键的问题包括1、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2、如何提高微电极上的电聚合薄膜质量?3、如何与现有的OLED面板工艺对接?本论文主要围绕发光电化学聚合薄膜应用于OLED显示的一些基础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以提高薄膜质量及器件性能为目标的电极界面修饰的方法研究。研究发现,在电极界面修饰一层超薄金纳米粒子(AuNPs),具有修复ITO电极表面的缺陷、改善ITO电极的浸润性、电化学氧化还原可逆性以及电极表面功函数等功能。AuNPs修饰的ITO电极对电聚合单体(OCBz C)的聚合反应有明显的催化效应,加快反应速率。AuNPs一方面可以作为薄膜沉积的成核点,诱导薄膜的快速、均匀生长,另一方面可以降低OCBz C单体的氧化电位,提高电极反应的可逆性、扩散速率以及电子转移速率,进而提升薄膜的生长速率、降低薄膜的掺杂度。利用AuNPs修饰的ITO电极我们获得了表面平整致密、本体掺杂量低的高质量发光薄膜以及发光均匀的OLED发光器件。(2)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导向的薄膜沉积技术(TFT directed dye electrodeposition,TDDE)—一种全新的无掩膜彩色薄膜沉积技术的开发研究。当前OLED面板主要采用TFT驱动技术(AMOLED),彩色显示屏制备设备与工艺(真空+掩膜版)成本高昂。我们尝试利用AMOLED基板上的TFT驱动电路作为电化学聚合的开关,实现彩色发光薄膜的选择性定向沉积。通过电路分析表明,电化学聚合需要的电势信号经过TFT驱动电路(含电阻、电容等)后仍能够得到保持。通过对电极表面的修饰、聚合参数以及TFT条件的优化,首次从实验上证实了TFT能够导向薄膜的定向沉积,TFT驱动电路可以作为开关对电聚合反应的发生或者禁阻进行控制,TDDE技术中TFT驱动电路对染料单体的电聚合行为以及聚合薄膜的质量没有影响。进一步地,通过TFT驱动电路的调控以及电解液的依次更换,采用TFT导向的薄膜沉积技术在非真空无掩膜的条件下,制备了平整均匀的高质量彩色薄膜以及光色优异的彩色发光器件。以上研究结果为电化学聚合技术在AMOLED显示中的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AMOLED显示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新技术。(3)电化学聚合技术在高分辨、彩色OLED显示面板中的应用探索。显示器的分辨率由像素的尺寸决定,当前的工艺受掩膜版的制约,其精度大约15μm,且显示屏的制备工艺难度及成本随分辨率的提高急剧增加,使其难以应用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高分辨微型显示中。电化学聚合薄膜的制备不需要掩膜版,在高分辨率显示屏的应用中有巨大的潜力。我们发现在高密度阵列微电极上进行电聚合时,聚合薄膜更为平整,基本消除了分立微电极聚合时的“边缘效应”,这个效应与扩散层和电场的平均化有关,为高分辨图案薄膜的制备奠定了基础。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采用电化学聚合方法首次制备了分辨率为1693 ppi、2116 ppi和2822 ppi的高质量发光薄膜及其对应的高分辨显示屏,薄膜的形貌平整,边界非常清晰,高分辨显示屏发光均匀、没有暗线。进一步地,通过对基板上不同像素电极上电聚合信号的控制以及不同颜色的电解液的更换,获得了高质量的红绿蓝(RGB)彩色电聚合发光薄膜及其对应的彩色发光显示屏,并且不同颜色薄膜的沉积之间相互没有颜色串扰,器件的色纯度优异。以上研究结果展示了电化学聚合技术在高分辨、彩色OLED显示器件中应用的巨大优势以及发展潜力,也为彩色OLED显示以及VR/AR等高分辨微型显示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彩色图案化技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田梦颖[10](2018)在《基于铁催化绿色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和PEO基嵌段共聚物分子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聚合物科学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它可以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能够合成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以及各种精细结构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但是目前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研究者致力于绿色化学理念。铁催化剂因毒性低、价格低、储量丰富、生物相容性好被广泛应用于ATRP体系中。在铁调控的ATRP体系中,有机配体不仅能够促进铁盐溶解在有机介质中,也能够调整金属中心的氧化还原电位。尽管如此,有机配体的利用通常导致不可避免的污染,增加了分离金属催化剂配合物的困难,这使得ATRP违背了环境友好的原则。本文为构建绿色ATRP体系,开展了如下工作:(1)研究了极性溶剂作用下铁催化的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eATRP)体系。多种极性溶剂(NMP、DMF、DMI、MeCN、PEG200)被作用于铁催化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的eATRP体系,在不同的极性溶剂作用下都有很好的控制性,这说明在eATRP体系中极性溶剂与铁催化剂有很强的配位作用。该体系无需添加配合物和还原剂,并采用毒性很低的铁催化剂,更具绿色性。(2)研究了无配体铁催化的ATRP方法制备PEO基嵌段共聚物。该体系仅包含单体、大分子引发剂PEO-Br、铁催化剂叁种成分。在不同分子量PEO-Br引发作用下都有很好的控制性,这说明PEO-Br不仅有引发作用,同时还能与Fe催化剂配位。极性溶剂虽价格低廉,但仍含有少许毒性、易挥发,本节采用无配体体系构建的ATRP体系更加符合如今提倡绿色化学。通过无配体铁催化的ATRP法制备的嵌段共聚物成功应用于聚合物电解质中,在常温下能得到电导率较好的聚合物电解质膜。(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5-29)
电化学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病理学中对含金属蛋白质的敏感检测极其重要。本文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为金属蛋白,SOD既作为模板分子又作为催化剂进行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e ATRP)反应制备蛋白质印迹聚合物(PIPs),用于SOD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方法不需要过渡金属离子,具有制备简单、节约试剂、保护环境等优点。我们选用L-半胱氨酸和纳米金修饰的金电极(Au/L-cys/nano Au)作为工作电极将氧化型SOD催化还原为还原型SOD,利用还原型SOD的Cu (Ⅰ)粒子,在引发剂4-硫苯基-2-溴-2-甲基丙酸酯(4-mercaptophenyl2-bromo-2-methylpropanoate,4-HTP-Br)修饰的金电极上调控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e ATRP聚合制备SOD PIPs。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在最优的条件下利用此修饰电极对溶液中的SOD进行检测,线性响应范围为1. 0×10-7~1. 0×102mg/L,检测限为6. 8×10-8mg/L(S/N=3),相关系数为0. 995。与其它检测SOD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本研究对于制备PIPs,用蛋白质催化的e ATRP和含金属蛋白的敏感检测均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化学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琴.聚合硫酸铁絮体异化铁还原生物矿化过程的电化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刘雨桐,赵梦元,李思雨,杨艺菲,孙越.超氧化物歧化酶催化-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J].应用化学.2019
[3].熊友.电化学共聚合薄膜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周风帆,陈晋阳,张剑秋.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电化学乳液聚合[J].涂料工业.2019
[5].卫敏,杨雪,张明晓.基于电聚合没食子酸材料的氧氟沙星电化学传感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张剑秋,付凌霄,陈龙,张胜佳.电化学方法乳液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和表征[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张娟.电化学聚合的聚合物修饰电极的改进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夏舒,陈钰,李昕,张海燕,刘仲明.一种基于重组聚合酶扩增和纸基电化学发光的核酸检测方法[J].分析科学学报.2018
[9].王蓉.发光电化学聚合薄膜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的基础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10].田梦颖.基于铁催化绿色电化学调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和PEO基嵌段共聚物分子的设计[D].武汉工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