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乳腺癌论文_郜辉,杨斌,杜洁,程多,张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族性乳腺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腺癌,家族,基因,胰岛,阴性,乳头,乳腺。

家族性乳腺癌论文文献综述

郜辉,杨斌,杜洁,程多,张楠[1](2019)在《中原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显着增高,该研究目的是了解中原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62例来自不同家系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PCR基因扩增,扩增产物经除筛后对发现异常的片断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62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7例BRCA1/2突变,其中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率为8.82%(3/36),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2基因突变率为2.94%(1/34);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率为7.69%(2/26),早发性乳腺癌患者未发现BRCA2基因突变;具有家族性早发性双重特性的乳腺癌患者有1例发生BRCA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50%(1/2),未发现BRCA2基因突变。结论 BRCA1/2突变在中原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具有家族史和早发性的乳腺癌家系进行BRCA1/2基因突变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中原地区人群中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分析,为乳腺癌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纳入不同地区的人群,BRCA1/2基因突变乳腺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外显率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朱薇[2](2019)在《乳房自检二维码微视频宣教在有乳腺癌家族史患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用乳房自检二维码微视频宣教在乳腺癌家族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二维码微视频进行宣教,比较两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步骤合格情况、平均个人耗时。结果对照组理论知识掌握12例(24.0%),部分掌握23例(46.0%),未掌握15例(30.0%);实际操作合格9例(18.0%),部分合格14例(28.0%),不合格27例(54.0%)。观察组理论知识掌握46例(92.0%),部分掌握4例(8.0%);实际操作合格44例(88.0%),部分合格4例(8.0%),不合格2例(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个人耗时:对照组(17.0±3.8)分钟,观察组(7.0±1.7)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二维码微视频的健康宣教方式能有效提高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者乳房自检相关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的掌握率,也提高了护士健康宣教工作的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16期)

程多,梁芳,张青松,霍彦平,张楠[3](2019)在《中原地区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原地区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乳腺外科、肿瘤内科和放疗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14例作为研究对象,98例符合遗传性乳腺癌标准,并纳入独立家系,统计遗传性乳腺癌患者BRCA1/2突变情况,比较胃癌或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对BRCA1/2突变的分布及其临床影响。结果存在乳腺癌及卵巢癌家族史者其BRCA1/2突变检出率高于仅存在卵巢癌家族史者和仅存在乳腺癌家族史者(P<0.05)。仅存在乳腺癌患者中,BRCA1/2同时突变为11例,14.7%(11/75);仅存在卵巢癌患者中,BRCA1/2同时突变1例,7.1%(1/14);家族史中患乳腺癌与卵巢癌同时患病者,BRCA1/2同时突变7例,77.8%(7/9)。胃癌家族史者与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者BRCA1/2突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同时存在乳腺癌和卵巢癌家族史,其BRCA1和BRCA2突变率高,随着家族中患癌人数的增加而增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晓雅,肖斌,廖扬,唐荣芝,孙朝晖[4](2019)在《CXCR家族蛋白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XCR家族蛋白在乳腺癌各亚型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获取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的CXCR家族蛋白在癌旁组织以及不同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数据;利用PRECOG网站获取各差异表达蛋白的预后生存分析图。结果除CXCR1外,各CXCR家族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XCR2P1、CXCR3、CXCR4、CXCR5和CXCR6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CXCR2和CXCR7在乳腺癌组织中低表达;CXCR3、CXCR4和CXCR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 CXCR3、CXCR4和CXCR7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且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是乳腺癌分子诊断或靶向治疗的潜在靶标。(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加琪,张一帆,张研,王振宇,陈颖[5](2019)在《microRNA-200家族在叁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microRNA-200(miR-200)家族在叁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研究进展。方法系统检索并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近年来miR-200家族在TNB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miR-200家族在TNBC的增殖、侵袭转移及治疗抵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预测因子。不同的miR-200家族成员及其差异表达介导不同的靶向作用,这可能与信号通路及细胞环境差异有关。结论 miR-200家族在TNB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调控作用,这有望为TNBC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但其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宋姗姗,聂艳红,王红霞,王永芳,陈昊[6](2019)在《再生胰岛衍生家族成员4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再生胰岛衍生家族成员4(Reg Ⅳ)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鲜见报道。文中旨在检测Reg Ⅳ在腺腔A型(LA)、腺腔B型(LB)、HER-2过表达型(HER-2+)和叁阴性(TNBC)4种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84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分析Reg Ⅳ在不同分子分型(LA、LB、HER-2+和TNBC型)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数据库内Reg Ⅳ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Reg Ⅳ在LA型、LB型、HER-2+及TNBC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11%、50.00%、65.22%、2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g Ⅳ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Reg Ⅳ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明显低于低表达者(HR=0.59,95%CI:0.50~0.69),进一步分析发现Reg Ⅳ高表达的LA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明显低于低表达者(HR=0.63,95%CI:0.48~0.82),Reg Ⅳ高表达的LB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明显低于低表达者(HR=0.56,95%CI:0.40~0.76),Reg Ⅳ高表达的TNBC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明显低于低表达者(HR=0.51,95%CI:0.36~0.71)。结论 Reg Ⅳ可为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诊断提供参考,并可作为评估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商琰红,潘禹辰,贾志芳,王玥琦,杨娜[7](2019)在《miR200家族在乳腺癌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microRNA200 (miR200)家族在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表达水平,评价其对乳腺癌筛查、进展和预后评估的潜在价值。方法:收集82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30名健康女性(对照组)的血浆标本,提取血浆中的微小RNAs (miRNAs),逆转录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受试对象血浆中miR200家族(miR200a、miR200b、miR200c、miR141和miR429)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中miRNAs的诊断价值,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浆miRNAs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乳腺癌组患者血浆中miR14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7 (P<0.01);miR200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6),AUC为0.685(P=0.003);但miR200a、miR200c和miR429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8,P=0.075,P=0.872)。联用miR141和miR200b时,AUC为0.735,比单用miR141稍有提升。miR200家族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总生存期无关联(P>0.05)。结论:miR200b和miR141有可能作为乳腺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武亚运,王勇攀,梅慧欢,黄伟强,顾海青[8](2018)在《男性乳腺癌患者乳头溢液合并乳腺癌母系家族史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男性乳腺癌患者临床少见,其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比例不超过1%~([1])。男性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单侧乳晕下肿块(约占所有男性乳腺癌的85%),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约占所有男性乳腺癌的1%~12%。而且,在所有的男性乳腺癌患者中,有母系乳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乳腺癌患者仅占15%左右~([2])。现就本院收治的1例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合并乳腺癌母系家族史的男性乳腺癌病例报道如下。患者男,53岁,农民。因发现左乳头溢(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8年24期)

冯亮[9](2018)在《家族及散发性乳腺癌BRCA1与FANCD2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家族性乳腺癌指的是两个同一家族成员患有乳腺癌的情况。而具有明确遗传因子的乳腺癌则被称为遗传性乳腺癌,占乳腺癌人群的5-10%。大多数遗传性乳腺癌与BRCA1和BRCA2有关。除BRCA1/2外,还有其他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如p53、PTEN、ESR1、FGFR2和TOX3等,与这些基因突变相关的乳腺癌被归类为遗传性乳腺癌[1,2,3]。范可尼贫血(FA)是一种累及造血干细胞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基因分型发现其至少有19个亚型(FANCA,FANCB,FANCC,FANCD1,FANCD2,FANCE,FANCF,FANCG,FANCI,FANCJ,FANCL,FANCM,FANCN,FANCO,FANCP,FANC,FANCQ,FANCR,FANCS和FANCT,其中至少12个基因已被克隆,这些基因可以解释差不多所有的FA病例[4,5]。目前的研究发现,由FA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互协调,通过“FANCONI贫血/BRCA途径”调节DNA损伤修复[6,7]。FANCD2与BRCA1是FANCONI贫血/BRCA通路中重要的组成成分。DNA突变是人类许多肿瘤疾病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DNA损伤引起的,而不同因素引起的DNA损伤可以通过不同的修复途径进行修复[8,9]。DNA修复中的遗传缺陷也是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基础,这些患者通常具备极高的肿瘤易感性[10]。有研究发现,乳腺癌相关的致癌基因BRCA1/2可与其他肿瘤抑制基因(如FA基因)形成复合物,通过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方式调节基因修复以防止肿瘤发生[11,12]。目的:了解BRCA1与FANCD2基因在家族性、散发性乳腺癌及良性组织中表达情况及研究两者是否具有相关性。探讨两种基因在FA/BRCA通路中的作用。研究FANCD2的泛素化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情况,探讨FANCD2泛素化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所有恶性病例进行随访,分析伴有BRCA1、FANCD2基因表达和Fancd2泛素化差异的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愈后情况有何不同。材料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家族性、散发性乳腺癌及乳腺癌良性增生共计335例蜡块组织中BRCA1及FANCD2蛋白的表达,研究BRCA1及FANCD2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56例散发性乳腺癌中FANCD2的蛋白水平及泛素化程度。收集所有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病人的预后情况,分析BRCA1和FANCD2的表达,以及FANCD2的泛素化程度与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并结合TCGA数据库验证本次实验结果。结果:1、病例特征良性肿瘤组共47名女性,中位年龄46岁(18-71岁),病理结果包括纤维腺瘤(15例),囊性增生(2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7例),和硬化性腺病(1例)。288名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表1),家族组组诊断中位年龄为52岁(31-76岁),散发组为50岁(25-79岁)。其中包括导管内癌(39例),浸润性导管癌(172例),浸润性小叶癌(47例)和其他罕见类型(30例)。组织学类型主要是I型(家族组:30.5%,散发组:21.1%)和II型(家族组:47.5%,散发组:53.1%)。大部分肿瘤T分期是T1(46.9%)和T2(43.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41%)。根据2017年AJCC标准,大多数患者TNM分期为I期(家族组:43.3%,散发组:37.4%)或II期(家族组:36.2%,散发组:38.1%)。随访时间于2016年1月终止,中位随访时间为74.4个月(4-155个月)。中位DFS时间为91.8个月,1年,3年和5年DFS率分别为97.9%,91.7%和83.3%。在5年内发生了24例(8.33%)局部复发和29例(10.08%)远处转移。2、BRCA1和FANCD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BRCA1在良恶性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FANCD2的典型染色结果在良恶性组织中主要是细胞核(图1)。表2显示了患者的临床特征和BRCA1和FANCD2的表达的相关性。家族组中BRCA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21),淋巴结转移(P=0.004),TNM分期(P=0.01),ER(P=0.014)和FANCD2表达(P<0.001)呈正相关。然而,在散发组病例中未发现这些相关性。而散发组中FANCD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03),TNM分期(P<0.001)和Ki-67指数(P=0.015)呈正相关。良性组织BRCA1(29/47,61.7%)和FANCD2(21/47,44.7%)多为阳性表达,而两种蛋白的表达没有相关性(P=0.206)。良性组织BRCA1阳性率高于SBC组织(61.7%对14.3%,P<0.001),FANCD2阳性率高于SBC组织(44.7%对27.9%,P=0.069)。2)基于TCGA数据进一步分析及验证乳腺癌中BRCA1和FANCD2的表达。本实验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RCA1和FANCD2在乳腺癌组织和邻近组织中均表达。基于GEPIA的结果,BRCA1和FANCD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图2)。我们使用TCGA数据集分析FANCD2和BRCA1的表达临床参数之间的关联。共计入组1080病例,由于入组要求不同,我们的结果与TCGA数据库验证的结果不完全相同(表3)。BRCA1和FANCD2在TCGA数据集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BRCA1:P<0.001;FANCD2:P<0.001)和ER表达(BRCA1:P<0.001;FANCD2:P<0.001)呈正相关,此外BRCA1和FANCD2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FANCD2在TCGA数据集中的表达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0.039)。TCGA数据库的上述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3、BRCA1和FANCD2表达的预后价值根据家族组及散发组患者的BRCA1和FANCD2表达状态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在家族组中,与BRCA1阴性(5年DFS率95.2%,中位无病生存时间108.8月)相比,BRCA1阳性者(5年DFS率77.8%,中位无病生存时间81.4月)预后较差(P=0.001,图3A)。然而,在家族组中,FANCD2阳性者组具有较低的5年DFS(78%vs 86.6%)和较短的DFS中位时间(79.7个月对96.7个月)。但FANCD2阳性与阴性者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328,图3B)。散发组中,尽管BRCA1阳性组具有较低的5年DFS率(76.2%对84.9%)和较短的无病生存时间(92个月对94.3个月),但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别(P=0.22,图3C)。在散发组中,FANCD2阳性者预后较差(P<0.001,图3D),5年DFS率(63.4%对91.5%)和无病生存时间(69.7个月vs 103.3个月)均低于阴性者。因此,我们得出结论BRCA1表达在家族组病例中具有显着的预后价值,而FANCD2表达在散发组病例中具有显着的预后价值。4、乳腺癌患者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家族组患者的5年DFS率与TNM分期(P=0.001)和BRCA1表达(P=0.001)显着相关,而散发组患者的DFS率与肿瘤大小(P=0.001),淋巴结转移(P=0.004),TNM分期(P<0.001),Ki-67表达(P=0.025)和FANCD2表达(P<0.001)有相关性。多变量Cox分析还显示,TNM分期(III-IV与I-II,HR:2.042,95%CI:1.150-3.624,P=0.015)和BRCA1表达(阳性与阴性,HR:2.168,95%CI:1.142-4.113,P=0.018)是家族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散发组中,TNM分期(III-IV与I-II,HR:4.361,95%CI:2.465-7.716,P<0.001)和FANCD2表达(阳性与阴性,HR:1.192,95%CI:1.041-3.512,P=0.037)是预后的独立因素(表4)。5、FANCD2泛素化是SBC的独立预后因素FANCD2的泛素化反映了FA途径的功能性激活,并且我们的研究中FANCD2表达是SBC的独立预后因子。因此,我们对56个随机选择的SBC组织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以探讨FANCD2泛素化是否与预后相关。我们用FANCD2-L和FANCD2-S的表达强度比值(L/S比值)(图4)以量化FANCD2泛素化水平,L/S比率范围为0.13至1.36(中位数:0.645)。随后将56例患者根据中位数分为高泛素化组(Ub High,≥0.645)和低泛素化低(Ub Low,<0.645),部分Western印迹结果如图5(16,17)所示。通过随访我们发现Ub High患者的5年DFS率显着优于Ub Low患者(P=0.036,图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5.在FBC病例中,Ub High患者有更好的5年无病生存率(85.7%对71.4%)和更长的中位生存时间(101.2个月对73.4个月)。多变量分析显示,除TNM分期(P=0.003)和FANCD2表达(P=0.006)外,FANCD2泛素化水平也是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Ub High vs.Ub Low,HR:0.335,95%CI:0.128-0.875),P=0.026)。结论:1、BRCA1和FANCD2在乳腺癌中存在正相关。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FANCD2的表达和FA/BRCA途径的失活有关。BRCA1的突变可通过激活FANCD2表达来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FANCD2也可能通过FA/BRCA途径影响乳腺癌的形成。2、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阳性者预后更差,而FANCD2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不确切。3、散发性乳腺癌中高FANCD2表达和低FANCD2泛素化预示着相对较差的预后。FANCD2泛素化的过程受到了抑制。有报道这可能达与泛素化连接酶的活性异常有关,也有可能与FA/BRCA通路的上游功能异常,导致下游FANCD2的泛素化受影响,最终影响整个通路发挥作用,导致恶性肿瘤的出现。4、在乳腺癌中,肿瘤大小,淋巴结浸润情况,TNM分期,ER,BRCA1表达情况是显着的预后因素。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FANCD2表达及泛素化程度也可作为评价预后的独立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10-01)

李巍[10](2018)在《Cbl家族抑制HER-2介导的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据统计表明,乳腺癌是目前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138万新发患者,迄今为止已造成4600万患者死亡~([1])。在过去的叁十年内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2,3])。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的乳腺癌在欧美占60~70%,在我国大约50%。术后应用5年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Tamoxifen,TAM)每年可降低乳腺癌复发率及死亡率分别为47%及26%~([4,5])。他莫昔芬在绝经前后乳腺癌患者中广泛应用,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然而,约叁分之一的ER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原发性耐药,几乎全部患者在内分泌治疗一段时间后获得性耐药。他莫昔芬耐药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然而其耐药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因此,深入研究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机制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即HER-2),与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之间的调节方面~([6-9])。在一般情况下,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而只有少量处于细胞膜上或者细胞质中~([10]),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内,通过配体依赖性方式促使细胞增殖~([1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异常高表达时,可以造成雌激素受体由细胞核内迁移到细胞膜上~([12])。HER-2与ER相互作用(Cross-talk),通过ER膜受体信号通路活化下游的PI3K和MAPK信号分子,促使核内雌激素依赖性及非依赖性功能转录区均发生活化,并使他莫昔芬由雌激素受体拮抗剂转变为兴奋剂,进而发生他莫昔芬耐药~([13-15])。由此可见,ER膜受体信号通路活化是他莫昔芬耐药的重要机制,HER-2与ER在细胞膜上的Cross-talk是耐药发生的必要条件。然而迄今为止,HER-2与ER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什么场所相互作用,又受哪些因素调控并不清楚。脂筏是在细胞膜上不连续分布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微区域。脂筏通过动态聚集、募集及靶向运输作用为蛋白分子相互作用提供功能平台。既往研究证明ER膜受体信号通路的活化需要在脂筏内完成,ER转位于细胞膜后与脂筏相连~([13])。抑制脂筏聚集,则ER膜受体信号通路活性被抑制~([16])。在转染HER2的MCF-7/HER2细胞,HER-2与ER在脂筏内聚集形成受体复合物~([17])。因此,我们推测ER-c-Src-HER-2复合物形成是HER-2介导他莫昔芬耐药的前提,而脂筏是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形成和活化的重要场所。另外,研究表明Cbl家族泛素连接酶能够抑制脂筏功能。Cbl家族主要有两个成员,分别为c-Cbl和Cbl-b,这两个泛素连接酶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特定结构识别目标蛋白,促使其发生泛素化及降解来调节靶蛋白功能~([18])。泛素连接酶c-Cbl和Cbl-b是脂筏的重要调节蛋白。国外研究显示,Cbl-b通过抑制脂筏聚集抑制T细胞受体等的聚集~([19])。我们既往的研究显示,Cbl-b能够清除脂筏内效应因子;我们最近的研究显示,奥沙利铂可以使c-Cbl以及Cbl-b的表达下降,进而促进胃癌细胞内的脂筏聚集,而c-Cbl和Cbl-b的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脂筏聚集~([20-24])。因此,我们推测c-Cbl可能通过抑制脂筏聚集,抑制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形成进而抑制ER与HER-2之间的串话,逆转他莫昔芬耐药,提高他莫昔芬治疗的敏感性。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探讨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探讨脂筏在他莫昔芬耐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探讨c-Cbl对HER-2过表达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调控,为临床逆转他莫昔芬耐药寻找潜在的作用靶点。材料与方法1、实验选用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系BT474及HER-2低表达乳腺癌细胞系T47D,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2、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R-2,c-Src,ER,PR,c-Cbl,Caveolin-1,Actin等蛋白的表达。3、应用MTT及集落形成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其对他莫昔芬的药物敏感性。4、采用免疫沉降方法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结合。5、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乳腺癌细胞表面脂筏的分布情况。6、利用Lipofectamine 2000向BT474细胞内转染HER-2的si-RNA。7、应用酶切法构建3×flagCMV9-c-Cbl过表达质粒,经测序验证后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试剂进行转染实验。8、应用慢病毒转染法构建c-Cbl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9、利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过表达c-Cbl后皮下移植瘤对他莫昔芬的敏感性。10、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标本中乳腺癌细胞的蛋白表达情况。11、统计学分析:每个数据均为3次独立实验的结果,最终表示为均数±标准差。实验完成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判断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HER-2过表达乳腺癌BT474细胞对他莫昔芬耐药,而HER-2低表达T47D细胞对他莫昔芬敏感首先,利用MTT方法检测BT474细胞与T47D细胞对于不同浓度他莫昔芬(TAM)的敏感性;进一步,我们又应用集落形成的方法验证了BT474与T47D对他莫昔芬的敏感性差异。结果显示:应用不同浓度他莫昔芬对两种细胞作用72小时后(TAM浓度范围为0.1~1μmol/L),T47D细胞系已经看到了明显的增殖抑制,而BT474则表现为相对耐药;集落形成实验与MTT实验表现为同样的趋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BT474细胞中存在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而T47D细胞中检测不到该叁聚复合物我们应用免疫沉降的方法在BT474细胞系中检测到了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存在。为了进一步模拟体内情况,我们在培养体系中引入了雌激素及他莫昔芬并再次检测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形成情况。结果提示,在耐药细胞系BT474中,不论应用雌激素和/或他莫昔芬处理与否,均可以检测到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形成;而在他莫昔芬敏感的细胞系T47D中则始终不存在这一复合物。3、BT474细胞中,ER-c-Src-HER-2复合物的关键分子HER-2异常活化进一步比较应用雌激素和/或他莫昔芬处理后,两个细胞系中HER-2,c-Src,ER的磷酸化的情况,结果显示,他莫昔芬耐药的细胞系BT474与敏感细胞系T47D相比其主要特征为HER-2信号的异常活化,且不能受到他莫昔芬的抑制。4、抑制脂筏功能干扰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形成应用制霉菌素(Nystatin,终浓度5μg/ml)预处理BT474细胞2小时之后进行免疫沉降,与未应用制霉菌素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应用制霉菌素抑制脂筏功能后,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形成明显减少,同时HER-2信号活化明显减弱。5、抑制脂筏功能逆转BT474细胞的他莫昔芬耐药应用制霉菌素预处理BT474细胞2小时抑制脂筏功能后,再应用雌激素和/或他莫昔芬作用48小时后进行MTT实验,结果发现与未应用制霉菌素处理的对照组进行相比,应用制霉菌素抑制脂筏功能后,BT474细胞对于他莫昔芬的敏感性增强,耐药情况得到部分逆转。另一方面,我们采用集落形成方法,进一步验证了抑制脂筏功能对他莫昔芬敏感性的影响。6、过表达c-Cbl通过抑制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形成,逆转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应用酶切法构建3×Flag CMV9-c-Cbl过表达质粒,经测序验证后,转染BT474细胞进行c-Cbl蛋白的过表达。免疫沉降结果证实,过表达c-Cbl后在BT474细胞中形成的ER-c-Src-HER-2复合物减少;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c-Cbl后BT474细胞的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过表达c-Cbl后BT474细胞的HER-2、ER磷酸化减弱;MTT,集落形成实验实验结果发现过表达c-Cbl后部分逆转了BT474细胞对他莫昔芬的耐药;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进一步在体内证实过表达c-Cbl可以部分逆转他莫昔芬耐药。结论1、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对他莫昔芬耐药,在他莫昔芬耐药的细胞中存在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2、抑制脂筏功能减少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中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形成,进而抑制HER-2、ER信号通路活化,逆转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耐药;3、过表达c-Cbl可以通过抑制ER-c-Src-HER-2叁聚复合物的形成,逆转HER-2过表达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耐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10-01)

家族性乳腺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运用乳房自检二维码微视频宣教在乳腺癌家族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二维码微视频进行宣教,比较两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步骤合格情况、平均个人耗时。结果对照组理论知识掌握12例(24.0%),部分掌握23例(46.0%),未掌握15例(30.0%);实际操作合格9例(18.0%),部分合格14例(28.0%),不合格27例(54.0%)。观察组理论知识掌握46例(92.0%),部分掌握4例(8.0%);实际操作合格44例(88.0%),部分合格4例(8.0%),不合格2例(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个人耗时:对照组(17.0±3.8)分钟,观察组(7.0±1.7)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二维码微视频的健康宣教方式能有效提高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者乳房自检相关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的掌握率,也提高了护士健康宣教工作的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族性乳腺癌论文参考文献

[1].郜辉,杨斌,杜洁,程多,张楠.中原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9

[2].朱薇.乳房自检二维码微视频宣教在有乳腺癌家族史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9

[3].程多,梁芳,张青松,霍彦平,张楠.中原地区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

[4].王晓雅,肖斌,廖扬,唐荣芝,孙朝晖.CXCR家族蛋白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9

[5].王加琪,张一帆,张研,王振宇,陈颖.microRNA-200家族在叁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

[6].宋姗姗,聂艳红,王红霞,王永芳,陈昊.再生胰岛衍生家族成员4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7].商琰红,潘禹辰,贾志芳,王玥琦,杨娜.miR200家族在乳腺癌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8].武亚运,王勇攀,梅慧欢,黄伟强,顾海青.男性乳腺癌患者乳头溢液合并乳腺癌母系家族史1例[J].浙江医学.2018

[9].冯亮.家族及散发性乳腺癌BRCA1与FANCD2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10].李巍.Cbl家族抑制HER-2介导的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的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例家族性乳腺癌PCR结果BRCA1基因突变4193insA测序图谱表1 ...家族性乳腺癌中的高外显率基因...、在BRCAIexonll上发现的两个致病SNP:C...浸润型导管癌BRCA1蛋白表达、CYP17基因上的叁种基因型在正常对照...

标签:;  ;  ;  ;  ;  ;  ;  

家族性乳腺癌论文_郜辉,杨斌,杜洁,程多,张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