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退耕还林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桦甸市,群落,地龙,多样性,冬凌草。
退耕还林地论文文献综述
郝宝宝,曹四平,李阳,刘姣,强大宏[1](2020)在《吴起县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地大中型土壤动物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年份退耕还林地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阐明其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退耕还林地植被修复中的变化趋势,于2017年7~8月对吴起县6个样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此研究区优势类群共4类,分别为鞘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各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类群数、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均与撂荒地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垂直分布上具明显表聚特性。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动物类群数变化较小,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数量占比变化幅度较小,腐食性动物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杂食性动物反之。(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3期)
赵玉荣[2](2019)在《巴林左旗退耕还林地造林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林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本内容,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需要掌握专业的造林技术。本文通过对巴林左旗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运用成熟的的造林技术知识,分析总结了常用的几种退耕还林模式,详细阐述了每个模式的特点、技术要点和模式成效,仅供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同仁们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岳映强,汤宇[3](2019)在《巴中市巴州区退耕还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总结了巴中市巴州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林勘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文志宏,陵军成[4](2018)在《退耕还林地林草间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实现林草和林牧双赢,在退耕还林地青海云杉行间间作黑麦草。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地间作黑麦草后明显提高了林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土壤p H值,促进了林木生长,提高了鲜草产量。不同退耕还林地间作黑麦草后0~30cm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含量,青海云杉树高、冠幅,鲜草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 72g/kg、85. 14mg/kg、280. 16mg/kg、1. 73m、1. 64m、4366. 97kg/667m2,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49. 57%、46. 36%、97. 45%、14. 57%、22. 39%、98. 27%,p H平均值为8. 19,较对照(CK)降低了0. 85%。因此,建议有条件的退耕还林地间作牧草来促进林木生长和提高林地效益。(本文来源于《青海农林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彭颖,任军战,张向锋,李洁,王东[5](2018)在《济源市退耕还林地核桃—冬凌草套种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退耕还林工程自2000年在济源市实施以来,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核桃与冬凌草套种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从植物配置、技术措施、推广应用、效益贡献等方面对该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吴海滨,高星,林艳波[6](2018)在《退耕还林地套种籽用西葫芦高产栽培新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吉林省桦甸市退耕还林地套种籽用西葫芦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推广籽用西葫芦高产栽培新技术,对桦甸市籽用西葫芦的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8年02期)
齐拓野[7](2017)在《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地能值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取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00—2010年的能值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与总投入能值的比值均小于2.00E-05,说明林地建设过程中严重缺乏燃油、电力等传统能源的投入,工业化、机械化程度低.(2)可更新有机能值与总投入能值的比值均低于3.50E-03,说明彭阳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潜力低,未来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3)系统能值产投比和净能值产出率的变化趋势说明在工程实施期间,退耕还林地生态系统生产效率总体上逐步提高,其主要发展方向符合工程预期,但2005年之前能值产投比基本为0,说明存在树种收益周期普遍较长、系统产出率较低等问题.(4)环境负载率均低于5.00E-03,说明虽然工程持续实施了11年,但作为工程主体的林地建设还有可供开发的潜力,未来可继续加大能值投入,提高林地建设强度,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程.(本文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陈娅苗[8](2017)在《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以来,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但是,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基于此,通过建立4个试验区,包括1个农耕地、3个不同种植树木区,分析退耕还林后土壤表层(0~20 cm)和深层(20~40 cm)养分的变化,以及土壤养分在一年内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各类因素。结果表明,4个试验区表层土壤养分皆高于深层土壤,其中试验区种植的杉木由于生长快、易落叶,表层土壤富含更多易分解的有机质;而农耕地由于人工施肥翻种,表层氨氮明显高于深层;表层土壤内有机质在冬季相对含量较低,春季落叶等被逐级分解积累而导致土壤内有机质含量逐渐上升。经过综合分析,退耕还林地所种植的树木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仍需要对土壤进行施肥以保障土壤肥力。(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7年34期)
马少薇,郭建英,蓝登明,李锦荣,珊丹[9](2016)在《吴起县不同退耕还林地群落恢复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陕西省吴起县已退耕还林10年的7种退耕还林地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其枯落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旨在探明不同退耕还林地类型的恢复情况和效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作中树种选择及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吴起县退耕还林10年后林下植被已趋于稳定;沙棘×山杏混交林是吴起县相对最为适合的混交林,有效的形成林草复合体系;不同退耕还林地群落的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沙棘×山杏混交林的林下草本层生物量最高;除油松和山杏纯林的枯落物生物量较小外,其他林地的枯落物生物量均大于天然草地。(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张文君,王瑞荣,杨焕茹,窦德强[10](2016)在《桦甸市退耕还林地间作穿地龙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穿地龙是薯额科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根茎广泛用于制药,是需求量较大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近年来,由于破坏性、掠夺式的采挖,造成穿地龙野生资源逐渐减少。在退耕还林地间作穿地龙是山区农民充分利用当地森林资源,一次栽植成功多年受益,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好项目。一、间作方式幼树栽植行距400厘米,株距400厘米,在行间靠幼树栽植行两侧各留160厘米,中间80厘米间距内作畦,畦宽80厘米,在畦上种植穿地龙。(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6年11期)
退耕还林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退耕还林是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本内容,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需要掌握专业的造林技术。本文通过对巴林左旗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运用成熟的的造林技术知识,分析总结了常用的几种退耕还林模式,详细阐述了每个模式的特点、技术要点和模式成效,仅供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同仁们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耕还林地论文参考文献
[1].郝宝宝,曹四平,李阳,刘姣,强大宏.吴起县不同年限退耕还林地大中型土壤动物时空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赵玉荣.巴林左旗退耕还林地造林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
[3].岳映强,汤宇.巴中市巴州区退耕还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对策[J].四川林勘设计.2019
[4].文志宏,陵军成.退耕还林地林草间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J].青海农林科技.2018
[5].彭颖,任军战,张向锋,李洁,王东.济源市退耕还林地核桃—冬凌草套种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8
[6].吴海滨,高星,林艳波.退耕还林地套种籽用西葫芦高产栽培新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18
[7].齐拓野.宁夏彭阳县退耕还林地能值动态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7
[8].陈娅苗.退耕还林地土壤养分动态分析[J].乡村科技.2017
[9].马少薇,郭建英,蓝登明,李锦荣,珊丹.吴起县不同退耕还林地群落恢复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
[10].张文君,王瑞荣,杨焕茹,窦德强.桦甸市退耕还林地间作穿地龙栽培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