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构树系统论文-李学彪

土壤构树系统论文-李学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构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Zn,Cu比值,偶数规律,生物富集系数

土壤构树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彪[1](2007)在《湖北秭归地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铜、锌元素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湖北秭归地区脐橙生态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Cu、Zn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脐橙果实中Cu和Zn的含量变化与母岩中的变化趋势相反,与土壤中Cu和Zn的变化趋势相关性不明显;系统中Cu和Zn的分布普遍存在偶数规律,且Zn/Cu有岩石→土壤→脐橙果实→干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Zn和Cu元素在脐橙植物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了分异,其方向是喜Zn厌Cu。不同地区脐橙果实中Cu和Zn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Zn=0.006+0.024×Cu(R=0.96)。(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朱海燕[2](2007)在《重庆石灰岩地区石漠化过程中水分与氮素对土壤—构树系统氮、磷元素营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合理地治理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找出适合本地石漠化恢复的树种,以及探讨石漠化恢复树种的生理适应机制,本文进行了野外调查实验,并结合野外实验结果,设计了主要土壤因子(水分和氮素)的胁迫模拟实验,水分处理分为四个水平:W_1(田间持水量的90%)、W_2(田问持水量的70%)、W_3(田间持水量的50%)和W_4(田间持水量的30%);氮素分为N_1(0mgN/kg土)、N_2(75mgN/kg土)、N_3(150mgN/kg土)和N_4(300mgN/kg土)四个氮素水平,对适生树种(构树)的生物量、氮磷吸收、氮磷积累量和氮磷利用效率、土壤氮磷含量及其氮磷组分间的转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发现,构树为该地区演替系列中出现最早的木本植物,从草本阶段到草灌丛阶段均有出现,且构树为喀斯特地区的先锋树种,经济价值高,因此,构树可以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树种。2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生长型趋于多样化,草本植物逐渐减少,灌木和乔木种类不断增加。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生态功能增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内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显着相关,说明这几个因素能明显影响该地区的植被恢复。3以构树作为实验材料的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水分与氮素对构树生物量有显着影响,且二者交互对整株生物量的作用明显,但对相对生长速率的作用不明显。构树生物量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最高,并显着高于其它水分处理;根冠比随水分的变化规律则相反,相对生长速率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而下降。构树生物量和相对生长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当施氮150mg/kg时构树生物量最大,氮肥用量超过该值时,生物量反而下降。4水分与氮素对构树的养分吸收利用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在水分胁迫和不同的氮素供应水平下,氮磷在叶片的含量最高,其次为根系,茎中氮磷含量较低。氮磷含量及积累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90%时,氮磷含量及氮磷积累量反而下降;氮磷含量及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临界值为施氮150mg/kg。磷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氮300mg/kg时最高,和施氮150mg/kg时没有差异。构树的净氮磷吸收速率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构树氮磷利用效率基本表现为随土壤供水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氮利用效率随供氮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磷利用效率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5水分与氮素对土壤全氮、无机氮和有机氮各组分的影响极显着,二者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氮、无机氮和有机氮各组分的影响也达到极显着水平。土壤中全氮和有机氮各组分的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无机氮含量随着含水量的升高先下降后升高。施肥后,土壤中氮的含量显着增加。酸解性氮各组分在土壤中的含量顺序为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各有机氮组分的变异程度为非酸解氮>酸解性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氮>非酸解氮>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6水分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的影响显着,氮素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影响显着,对有机磷的影响不显着,同时水分与氮素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的影响也不显着。土壤中的全磷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下降,有效磷随含水量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土壤中的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着增加,有机磷增加不显着。水分对土壤Ca_2-P、Ca_8-P、Al-P、缓效磷源和潜在磷源的影响显着,氮素对Ca_2-P、Ca_8-P、Al-P、Fe-P和缓效磷源的影响显着,水分与氮素的交互作用对无机磷组分影响不显着。土壤中的Ca_2-P和缓效磷源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潜在磷源则减少。土壤无机磷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无机磷中潜在磷源的相对含量下降。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分布规律均为Ca_(10)-P>O-P>Fe-P>Ca_8-P>Al-P>Ca_2-P,O-P和Ca_(10)-P两种形态的无机磷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80%以上,土壤磷的有效性非常低。7综合以上研究,构树可以作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恢复树种,且构树的生物量和吸收积累量;以及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随着土壤水分和氮素状况的改善而增加,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和施氮150mg/kg时达到最大。南方喀斯特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足,虽然土壤水分亏缺发生频率高,但持续时间短,这可能是在退化喀斯特土地上出现构树的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7-05-01)

土壤构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有效合理地治理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找出适合本地石漠化恢复的树种,以及探讨石漠化恢复树种的生理适应机制,本文进行了野外调查实验,并结合野外实验结果,设计了主要土壤因子(水分和氮素)的胁迫模拟实验,水分处理分为四个水平:W_1(田间持水量的90%)、W_2(田问持水量的70%)、W_3(田间持水量的50%)和W_4(田间持水量的30%);氮素分为N_1(0mgN/kg土)、N_2(75mgN/kg土)、N_3(150mgN/kg土)和N_4(300mgN/kg土)四个氮素水平,对适生树种(构树)的生物量、氮磷吸收、氮磷积累量和氮磷利用效率、土壤氮磷含量及其氮磷组分间的转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发现,构树为该地区演替系列中出现最早的木本植物,从草本阶段到草灌丛阶段均有出现,且构树为喀斯特地区的先锋树种,经济价值高,因此,构树可以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树种。2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生长型趋于多样化,草本植物逐渐减少,灌木和乔木种类不断增加。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生态功能增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内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显着相关,说明这几个因素能明显影响该地区的植被恢复。3以构树作为实验材料的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水分与氮素对构树生物量有显着影响,且二者交互对整株生物量的作用明显,但对相对生长速率的作用不明显。构树生物量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最高,并显着高于其它水分处理;根冠比随水分的变化规律则相反,相对生长速率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而下降。构树生物量和相对生长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当施氮150mg/kg时构树生物量最大,氮肥用量超过该值时,生物量反而下降。4水分与氮素对构树的养分吸收利用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在水分胁迫和不同的氮素供应水平下,氮磷在叶片的含量最高,其次为根系,茎中氮磷含量较低。氮磷含量及积累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90%时,氮磷含量及氮磷积累量反而下降;氮磷含量及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临界值为施氮150mg/kg。磷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氮300mg/kg时最高,和施氮150mg/kg时没有差异。构树的净氮磷吸收速率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构树氮磷利用效率基本表现为随土壤供水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氮利用效率随供氮水平的升高而下降,磷利用效率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5水分与氮素对土壤全氮、无机氮和有机氮各组分的影响极显着,二者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氮、无机氮和有机氮各组分的影响也达到极显着水平。土壤中全氮和有机氮各组分的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无机氮含量随着含水量的升高先下降后升高。施肥后,土壤中氮的含量显着增加。酸解性氮各组分在土壤中的含量顺序为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态氮。各有机氮组分的变异程度为非酸解氮>酸解性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氮>非酸解氮>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6水分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的影响显着,氮素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影响显着,对有机磷的影响不显着,同时水分与氮素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的影响也不显着。土壤中的全磷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机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下降,有效磷随含水量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土壤中的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着增加,有机磷增加不显着。水分对土壤Ca_2-P、Ca_8-P、Al-P、缓效磷源和潜在磷源的影响显着,氮素对Ca_2-P、Ca_8-P、Al-P、Fe-P和缓效磷源的影响显着,水分与氮素的交互作用对无机磷组分影响不显着。土壤中的Ca_2-P和缓效磷源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潜在磷源则减少。土壤无机磷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无机磷中潜在磷源的相对含量下降。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的分布规律均为Ca_(10)-P>O-P>Fe-P>Ca_8-P>Al-P>Ca_2-P,O-P和Ca_(10)-P两种形态的无机磷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80%以上,土壤磷的有效性非常低。7综合以上研究,构树可以作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恢复树种,且构树的生物量和吸收积累量;以及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随着土壤水分和氮素状况的改善而增加,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和施氮150mg/kg时达到最大。南方喀斯特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足,虽然土壤水分亏缺发生频率高,但持续时间短,这可能是在退化喀斯特土地上出现构树的原因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构树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学彪.湖北秭归地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铜、锌元素的分布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

[2].朱海燕.重庆石灰岩地区石漠化过程中水分与氮素对土壤—构树系统氮、磷元素营养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

标签:;  ;  ;  ;  ;  

土壤构树系统论文-李学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