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燕[1]2014年在《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工业文明以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人的一切实践活动无不受到需要的支配,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需要问题。本文试图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的基础上,找出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矛盾的原因,进而以人的需要为切入点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从而为当下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作了历史的考察,将之分为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成熟时期以及进一步深化时期四个阶段;探讨了需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需要的层次划分以及基本特征。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生态文明以及生态面临的现状,指出了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生态问题的实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捉,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的战略高度。第叁部分主要从人的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辩证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的需要的合理性满足是构建和谐生态的内在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首先阐明了正确对待人的需要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从马克思的需要层次划分理论出发探讨实现生态文明的路径。
逯静静[2]2003年在《人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延续。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质原因是“人的问题”,在当前主要是人的需要问题。对人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的发展。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及其实质。其产生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负效应,二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实质是人的需要问题。 第二部分从需要对象、需要主体、需要实现叁个方面对人的需要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的需要的调节与控制的观点。 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人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节制物质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第四部分对建立可持续生活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现实考察,并对影响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因素、在中国建立可持续生活方式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
罗刚[3]2011年在《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人本解读》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问题是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需要理论是考察和分析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本文拟从“以人为本”角度对马克思需要理论进行全新解读,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深刻内涵。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马克思需要理论”和“人本”两个概念的界定。文章第二部分,马克思需要理论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路径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涵义、内容、基本特征、地位和作用。文章第叁部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人本意蕴,首先分析了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人本旨趣,然后从人本个体维度、人本自然维度、人本社会维度叁个方面对马克思需要理论进行了全新解读。文章第四部分,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当代的人本践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这部分主要分析了马克思需要理论对当代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
王金情[4]2010年在《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其所有活动的目的指向,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如何加强它的有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内容架构、目标指向和评估标准都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从人的需要出发,实行深入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其效果的关键。本文首先论证了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这一命题,详述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的关系。认为人的行为有善恶,但人性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善恶观念不是永恒的,它是一个阶级的、文化的、历史的概念。超越非善即恶裂谷的契机在于引导人的需要的发展,需要越高级就越包含利他。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确立这一逻辑起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成熟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重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过程。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基础。这个契合有个度,即社会需要应是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个人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人性和党性之间的关系。契合不等于迎合,在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讲党性和讲人性的关系。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契合如何实现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途径就是自上而下的社会需要个体化和自下而上的个体需要社会化的辨证统一。实现社会需要个体化就要坚持灌输,本文由此分析了灌输过时论,灌输具有强制性应当加以否定的错误认识;实现个体需要社会化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本文由此考察了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想,分析了其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从人的需要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本策略,就要努力做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引导人的需要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注重人的需要差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最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的社会化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段希铸[5]2009年在《论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认为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考察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揭示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批判现实的精神,探讨他的人的需要理论的当代价值,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创立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时代背景下,他批判继承前人的相关思想,以批判的精神审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的需要的现状,形成了自己的人的需要理论。本文主要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以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梳理马克思着作中的人的需要理论,力图把握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内容和特征,进而分析这一理论中的叁个重要观点: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人的价值是统一的,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后,探讨了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在当代的理论及实践价值。本文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有一得之见。马克思肯定“现实的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在需要满足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使人的需要更加丰富并得以实现的基础,以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出发,结合重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我们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消灭造成人的异化的各种条件,利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需要进行积极的社会创造,最终实现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人的价值的统一,推动人类历史的不断进步。
周强, 范飞[6]2008年在《人的需要价值向度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文中提出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物质需要,却导致人们精神追求和主体价值的丧失。产生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需要价值向度的偏离。确立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人的需要的价值向度是马克思恩格斯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旨归,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要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胡斌[7]2014年在《论合理需要》文中研究表明人的需要一直都是马克思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改造和创新,其需要理论的实质就是实践论的需要观。通过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考察,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需要发生了异化,其异化的直接根源是劳动异化。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生态的严重破坏等都在向我们表明,人类的需要就像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需要发生了异化,所以人类有必要对自身的需要进行反思,重新思考什么是合理需要,什么是不合理需要。因此,本文将对马克思需要理论进行重新梳理,以便人们能够正确理解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蕴涵,并在马克思需要理论体系中清楚地把握其关于合理需要之“合理”的内涵、合理需要的内在规定性和合理需要的实现途径。最终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合理需要,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王升科[8]2012年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和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高等教育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能否提升创新素质关系着我国在本世纪的竞争中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全面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伟大实践。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着重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从马克思经典作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阐释展开论述;第二章介绍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的要求和特征;第叁章介绍了如何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对创新的促进作用;第四章讨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的外部、内部环境,阐述了推动大学生创新的重要意义。
刘树龙[9]2015年在《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生态意蕴》文中研究说明“需要”这个概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理论界对人学问题的深入研究,人的需要问题受到进一步的关注,一些学者更是把人的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范畴进行了专题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有过强烈的批判,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分析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能够提供有效性思想资源。近现代开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主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旨,而正是需求的过渡和无尽的贪婪,造成了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破坏,因而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对于分析和批判现代性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完善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需要与生态关系的理论,深入研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能够为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提供指导价值。本文主要通过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简介、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人的异化需要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和马克思人的需要与生态性的统一四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生态意蕴。生态危机实际上是人性危机。它更多的是体现的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由于人类的过度掠夺和索取,自然资源己面临枯竭,人的需要已经超出了生态的承载力,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必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适度调整人的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建立一种和谐的生态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朝晖[10]2007年在《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诸方面全面、协调、持续演进的系统运动过程。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和目的,人的多层次需要的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纵观世界,社会发展由“以物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综合社会发展模式”。这样就把社会发展的活动寄托在“发展”与“人”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适应上,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安置在自身社会内部的基本需要上。因而,直面社会,正视人性在学理层面从人的需求的视角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就成为一种必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与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进而阐明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指出在实践的层面上二者的双向互动及其当代价值。本文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指出需要即人的本性;对人的需要的特性作了叁个方面的展开: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丰富性;并考察了人的需要有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叁个高低不同的层次。第二部分:首先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接着指出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着重论述了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二者经济、政治、文化叁个层面的双向互动中要特别重视人的需要对社会发展的二重性。第叁部分:具体分析了人的需要对社会发展方面的当代价值,指出:寻求多种需求的融合和平衡、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需求观:在社会发展的设置上注意在其中注入人的价值因素叁个实践层面的重大意义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郑小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2]. 人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D]. 逯静静. 首都师范大学. 2003
[3].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人本解读[D]. 罗刚. 四川师范大学. 2011
[4]. 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 王金情. 上海大学. 2010
[5]. 论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段希铸.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6]. 人的需要价值向度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J]. 周强, 范飞.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论合理需要[D]. 胡斌. 南昌大学. 2014
[8].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D]. 王升科. 武汉科技大学. 2012
[9].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的生态意蕴[D]. 刘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10]. 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D]. 王朝晖. 郑州大学. 2007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