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星体SDSS J142052.43+525622.4的紫外与光学Fe Ⅱ发射线研究

类星体SDSS J142052.43+525622.4的紫外与光学Fe Ⅱ发射线研究

论文摘要

类星体(QSOs)是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简称AGN)中亮度最大的一类,光变是AGN最为普遍的现象,从X射线到射电波段都有光变,光变时标从几分钟到几年不等。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估算活动星系核的中心黑洞质量,在这些方法中,反响映射法(Reverberation Mapping,简称RM)是较可靠的方法。基于包括849个源的这个SDSS-RM类星体样本,为了对比光学Fe II与紫外FeII,并寻求他们之间的联系,类星体的红移选择在0.5<z<0.7范围内,以确保光谱既覆盖到光学Fe II,也能覆盖到紫外Fe II;同时,也限制了比较高的平均信噪比(SN-MED>30),这样可以得到较高质量的光谱。由此,我们选出了 SDSSJ142052.43+525622.4 这个源(ra=215.218489514,dec=52.939560661,红移z=0.676,SN-MED=33)作为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本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包括QSOs概述,结构函数,颜色变化,Fe II发射线的性质及激发机制,类星体的反响映射,SDSS-RM样本,Baldwin效应等;第二章是基于849个源的SDSS-RM的类星体样本,选出目标源,然后拟合连续谱,拟合发射线,误差分析;第三章主要是本篇论文的研究结果和一些讨论,包括光变分析,结构函数,也会分析SDSSJ142052.43+525622.4的颜色变化,以及将光学Fe II和紫外Fe II的各种参量进行对比,包括半高全宽FWHM,线心移动Shift,等值宽度EW,谱指数,Fe II积分流量,强度比等,并给出相关性分析;第四章是结论与展望。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所选源,通过[O III]光度的分布,根据其光度平均值3.19 ×1042 ergs-1及均方根0.26 × 1042 ergs-1,我们得出流量的系统不确定性小于10%;对于紫外连续谱,发现越陡的地方谱越亮,也就是表现出“越亮越蓝”(Bluer When Brighter,BWB)的趋势;而对于光学连续谱,则没有“越亮越蓝”的趋势;我们也发现紫外连续谱光变幅度普遍大于光学连续谱;(2)光学/紫外Fe II的EW,Spearman检验的相关系数r=0.549,这说明光学/紫外Fe II可能来自同一个区域;而通过比较紫外与光学Fe II的半高全宽FWHM,我们的对比分析发现紫外FWHM和光学FWHM是不一致的,Spearman检验的相关系数-0.165,并且紫外FWHM普遍比光学FWHM大,根据维里定理,说明紫外Fe II的辐射区更靠近内区;我们也对比了紫外与光学Fe II的shift,它们表现出弱的正相关,Spearman检验的相关系数0.256,并且紫外Shift普遍比光学大,这说明紫外与光学Fe II都存在内流,并且紫外Fe II内流更大;(3)由强度比范围(0.180到0.247),我们认为这个源用碰撞电离解释更合理,从而估算了柱密度的大致范围(0.8 × 1023到2.8 × 1023cm-2)。(4)最后我们也研究了 Fe II的内禀Baldwin效应,即Fe II EW与连续谱光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光学Fe II跟紫外Fe II都有内禀Baldwin效应,紫外的内禀 Baldwin 效应更为显著(r=-0.645,Pnull=5.57×10-7,斜率为-0.9±0.2)。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背景
  •   1.1 类星体概述
  •   1.2 类星体的光变
  •     1.2.1 结构函数
  •     1.2.2 颜色变化
  •     1.2.3 时间序列分析
  • Ⅱ发射线的性质及其激发机制'>  1.3 类星体Fe发射线的性质及其激发机制
  • Ⅱ发射线的性质'>    1.3.1 Fe发射线的性质
  • Ⅱ发射线的激发机制'>    1.3.2 Fe发射线的激发机制
  • Ⅱ发射线'>  1.4 AGN的反响映射:Fe发射线
  •     1.4.1 SDSS-RM项目
  •     1.4.2 黑洞质量的测定
  •   1.5 Baldwin效应
  •     1.5.1 发射线的Baldwin效应
  •     1.5.2 Baldwin效应的起源
  • 第二章 目标源的选取及数据分析
  •   2.1 目标源的选取
  •   2.2 连续谱拟合
  •   2.3 发射线拟合
  •   2.4 误差分析
  •     2.4.1 系统误差
  •     2.4.2 测量误差
  • Ⅱ发射线的研究'>第三章 光学与紫外Fe发射线的研究
  •   3.1 光变
  •     3.1.1 光变曲线
  •     3.1.2 结构函数
  •     3.1.3 时间序列分析
  •   3.2 连续谱颜色变化
  • Ⅱ发射线研究'>  3.3 光学/紫外Fe发射线研究
  •   3.4 发射线FWHM与光度L的关系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附录A 连续谱拟合
  • 附录B 发射线拟合
  • 附录C 拟合参数
  • 附录D 阻尼随机行走模型
  • 附录E 参数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赵碧轩

    导师: 卞维豪

    关键词: 类星体,反响映射,光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天文学

    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 P157.6

    DOI: 10.27245/d.cnki.gnjsu.2019.000025

    总页数: 118

    文件大小: 14849K

    下载量: 19

    相关论文文献

    • [1].部分遮蔽类星体SDSS J151653.22+190048.2的紫外波段中等宽度发射线起源[J]. 天文学报 2020(02)
    • [2].弱发射线T Tauri型星的高色散光谱观测[J]. 天文学报 2013(02)
    • [3].1RXP J160338+1554.1:一个明亮的低电离核发射线区星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4].活动星系核FeⅡ发射线的研究进展[J]. 天文学进展 2019(02)
    • [5].切仑科夫线状辐射与类星体的宽发射线起源探讨[J]. 天文学报 2009(04)
    • [6].“天眼”首次探测到河外星系中性氢发射线[J]. 科学之友(上半月) 2020(08)
    • [7].自动识别发射线恒星光谱的新方法[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06)
    • [8].费米耀变体的伽马辐射与发射线辐射的相关分析(英文)[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9(04)
    • [9].水超脉泽源:[OIV]发射线和脉泽辐射(英文)[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0].神秘的类星体[J]. 飞碟探索 2010(06)
    • [11].T Tauri型星及其类太阳活动[J]. 天文学进展 2008(03)
    • [12].云南天文台伽玛射线暴X射线能谱的发射线探测研究获进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0(09)
    • [13].类星体中射电强度与Eigenvector 1的关系[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14].高和低红移活动星系核C Ⅳ宽宽线区动力学[J]. 天文学进展 2020(03)
    • [15].类星体的中红外光谱分析(英文)[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1(03)
    • [16].SDSS J101108+553407吸收线红移大于发射线红移的Lyα吸收系统[J]. 天文研究与技术 2013(01)
    • [17].中红外波段星系电离特性研究[J]. 天文学进展 2017(02)
    • [18].曲率效应导致的伽马暴高能尾(英文)[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标签:;  ;  ;  

    类星体SDSS J142052.43+525622.4的紫外与光学Fe Ⅱ发射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