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防病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芽孢,杆菌,叶绿素,枯草,含量,人口,霉病。
防病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祁超,寸海春,何鹏飞,李兴玉,吴毅歆[1](2019)在《生防菌YN201490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定殖能力及防病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YN201490在黄瓜体内的定殖能力及防病机制,采用平板对峙试验的方法测试该菌株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利用灌根的方法研究其在黄瓜体内的定殖能力,并通过抑制孢子萌发对其发酵液进行了初步分离与活性检测.研究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证明了枯草芽孢杆菌YN201490对小麦雪腐病菌、番茄枯萎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玉米拟轮枝镰孢菌、茶轮斑病菌和水稻叶鞘腐败病菌有很好的抑菌活性.用自然转化法以GFP标记,获得了荧光标记菌株YN90-P43GFPmut3a.通过灌根法,证明该菌株能在黄瓜植株体内定殖,其数量分布为根>叶>茎. YN201490发酵液的正丁醇萃取物能裂解小麦雪腐病菌孢子,使胞质外流,抑制91.72%孢子萌发,对黄瓜白粉病的预防效果达66.26%,并能诱导黄瓜产生明显抗性.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YN201490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够在黄瓜体内稳定定殖,具有作为生物菌剂开发利用的潜能.(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刚[2](2018)在《5种杀菌剂对作物防病保健作用机制基本明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SE)、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12.5%氟环唑悬浮剂(SC)、250g/L嘧菌酯SC和430g/L戊唑醇SC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玉米和花生3种作物的防病保健作用机制,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研究人员对药剂处理后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细胞分裂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水杨酸含量和一氧化氮含量进行了测定。(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9期)
于晓丽,王培松,栾炳辉,王英姿[3](2018)在《5种化学杀菌剂对作物防病保健作用的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田间试验发现,很多杀菌剂对作物不仅有防病作用,还有增产的保健作用。为了研究5种杀菌剂17. 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SE)、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12. 5%氟环唑悬浮剂(SC)、250 g/L嘧菌酯SC和430 g/L戊唑醇SC对小麦、玉米和花生3种作物的防病保健作用机制,对药剂处理后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细胞分裂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水杨酸含量和一氧化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5种杀菌剂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3种作物的叶绿素含量; 250 g/L嘧菌酯SC、430 g/L戊唑醇SC处理分别对玉米和花生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有降低作用,12. 5%氟环唑SC对玉米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有增加作用;用5种杀菌剂处理后均对3种作物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用25%吡唑醚菌酯EC、12. 5%氟环唑SC和250 g/L嘧菌酯SC这3种杀菌剂对3种作物的水杨酸含量有显着的提升作用;用25%吡唑醚菌酯EC和12. 5%氟环唑SC处理后小麦叶片中一氧化氮含量显着升高,花生叶片中一氧化氮含量降低,用250 g/L嘧菌酯SC处理后花生叶片中一氧化氮含量显着升高。由该研究可知,供试5种化学杀菌剂能够通过提高植物叶绿素含量水平以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5种化学杀菌剂均能通过影响作物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植物抗病水平,其中3种杀菌剂还有可能通过影响水杨酸含量来影响作物的抗病途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8期)
梁婧姝[4](2018)在《我区建立健康扶贫防病奖惩激励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出台《健康扶贫防病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健康扶贫防病工作推进力度,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控工作,提升贫困地区疾病防控和贫困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本文来源于《呼和浩特日报(汉)》期刊2018-08-25)
孟璐璐,李保华,王彩霞[5](2018)在《BHT对苹果采后灰霉病的防效及其防病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对苹果采后灰霉病的防效及其防病机制,采用平板法和刺伤接种法,测定了BHT、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及果实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的BHT防效最高可达68.59%~73.55%;BHT处理后,果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着升高,其峰值是对照的1.82~5.28倍。表明BHT可通过提高果实内防御酶活性,增强果实的抗病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何玲玲[6](2018)在《拮抗细菌JY1-5的种类鉴定及其防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灰霉病是棚室番茄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对番茄生产造成了很大危害。本实验前期从江苏江阴萝卜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拮抗细菌JY1-5,其能够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同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该生防细菌,本文测定了该细菌在棚室栽培中对番茄灰霉病的防病效果,对JY1-5的分类地位、抗菌物质产生培养条件、抗菌物质提取及鉴定进行了初步研究。2016、2017连续两年在蒋王农业观光园番茄温室大棚进行防病接种实验,结果表明JY1-5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均在32%以上,且防病效果明显高于药剂腐霉利。经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相关生理生化特征检测,菌株JY1-5初步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olymyxa)。JY1-5在TSB与LB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培养72hOD600分别为0.30、0.29;其次为Glucose-Starch-CaCO3(GSC)、Landy、KatznelsonandLochhead(KL)、PDB 培养基,培养72 h后OD600分别为1.59、1.39、1.37和1.07;在NB培养基中细菌生长最快,培养72 h菌体浓度可达OD600 1.66。培养基NB、PDB、KL、GSC培养后,菌体抗菌物质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分别为84.7%、85.2%、80.5%和76.1%。培养基KL、Landy、PDB培养滤液有较高抑菌活性,抑菌率分别为85.9%、81.9%和88.6%,其他培养基显示较弱的抑菌活性甚至没有抑菌活性。使用KL和PDB培养细菌时,培养滤液和菌体提取物均具有较强抑菌活性,但菌体抗菌物质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培养滤液。本文选择KL培养基筛选抗菌物质产生的最佳培养时间,结果显示,培养36h以内,细菌浓度、培养滤液与菌体抗菌物质的抑菌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在36 h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下降趋势。菌体中提取的抗菌物质抑菌谱广,对水稻纹枯病菌、桃褐腐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稻瘟病菌、小麦全蚀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瓜果腐霉病菌、马铃薯疮痂病菌、野油菜黄单胞菌及马铃薯疮痂病菌均显示出一定的抑菌效果。在室内番茄果实接种实验中,菌体抗菌物质对灰霉病菌的抑菌率达到80%以上。菌体抗菌物质的基质辅助激光解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TOF-MS)数据显示,出现 m/z= 869.50,883.54,897.54,901.54,915.55,929.58,947.53,965.53,979.55 的峰值,其与杀镰菌素(fusaricidin)环状多肽类抗生素分子量相同。根据其二级质谱分析分子量为883.54和897.54化合物,从其断裂方式和离子碎片峰得出与fusaricidins分子结构相似,最终确定分子量m/z 883.54的离子为Fusaricidin A,分子量 m/z 897.54 的离子为 Fusaricidin B。除产生杀镰菌素外,JY1-5还可以产生胞外水解酶,包括纤维素酶、几丁质酶、蛋白酶、解淀粉酶,不产生氢氰酸(HCN)、嗜铁素,不具有解磷固氮作用。上述结果为多粘类芽孢杆菌JY-5在番茄灰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洒荣波[7](2018)在《杨树内生拮抗菌N6-34抗菌活性物质与防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人工林树种,由于长期连作经营,导致林地生产力逐代下降,病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杨树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杨树是我国的主要绿化树种,每年产生的经济价值较高,但由于杨树病害的危害,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杨树真菌性溃疡病是严重影响杨树生产的重要病害,此病害显着降低了杨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多年来对杨树真菌性病害的控制多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利用各种化学杀菌剂杀死或抑制杨树真菌性溃疡病病原,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病原菌的耐药性,从而降低了对杨树真菌性溃疡病的防治效果,另外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杨树病害的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实验室从杨树中分离获得一株内生拮抗细菌N6-34。前期研究表明,该菌株发酵性状优异、拮抗效果好、抗菌谱广,对杨树溃疡病菌、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等多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研究通过菌落、菌体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结合16S rDNA、gyrB基因序列分析对N6-34菌株进行了鉴定;对N6-34菌株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氨基酸分析、一级质谱、二级质谱等手段鉴定了活性物质的结构;研究了抗菌活性组分C17 fengycin B的理化性质;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研究了该菌株的防病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6-34菌株的鉴定通过菌落、菌体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N6-34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2)N6-34菌株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N6-34菌株发酵液经70%硫酸铵沉淀、甲醇抽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G25分子筛层析、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共分离获得14个组分;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收集各组分进行活性检测和纯度检测,最终获得13个抗菌活性组分,各组分的纯度>95%。(3)N6-34菌株产生的抗菌活性组分的结构鉴别对N6-34菌株产生的抗菌活性组分进行一级质谱检测,组分2-14的分子量分别为1463、1491、1491、1505、1447、1475、1475、1477、1505、1491、1477、1489、1489Da;选择双质子离子峰作为前导离子进行二级质谱扫描分析,组分2、6、7、8、9和组分12获得fengycinA的标志性离子碎片分别为966和1080,组分3,4,5,10,11,13和组分14获得fengycinB的标志性离子碎片分别为994和1108。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组分5氨基酸组成为Glx:Orn:Tyr:Thr:Val:Pro:Ile=3:1:2:1:1:1:1;组分6的氨基酸组成为Glx:Orn:Tyr:Thr:Ala:Pro:Ile=3:1:2:1:1:1:1。对组分5和组分6经二级质谱获得的多肽解离的系列离子进行解析,获得两种组分的完整序列如下:组分5:FA-Glu-Orn-Tyr-Thr-Glu-Val-Pro-Gln-Tyr-Ile组分6:FA-Glu-Orn-Tyr-Thr-Glu-Ala-Pro-Gln-Tyr-Ile其它组分的完整序列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推导。(4)抗菌活性组分C17 fengycin B的理化性质研究了含量较高的活性物质组分5即C17 fengycin B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C17fengycinB在120℃高温下比较稳定;在p H小于6.0的酸性环境稳定性较强,在p H大于6.0的环境中稳定性较差;对不同强度的紫外线和各种蛋白酶不敏感;尖孢镰刀菌对C17 fengycin B比较敏感,MIC和MFC分别为6.25μg/m L和12.5μg/m L;葡萄座腔菌对C17 fengycin B最不敏感,MIC为25μg/m L,MFC大于50μg/m L。(5)N6-34菌株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单因素试验显示,N6-34菌株发酵产抗菌活性物质培养基最佳速效碳源、缓效碳源、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无机盐分别为葡萄糖、玉米粉、黄豆饼粉、硫酸铵、磷酸二氢钾。通过PB试验、最陡爬坡试验、BBD试验,最终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3.0g/L、玉米粉25g/L、黄豆饼粉为5.0g/L、硫酸铵10.0g/L、磷酸二氢钾0.7g/L。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效价比基础培养基效价提高了250%。(6)N6-34菌株的抑/杀菌机制N6-34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物质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具有显着抑制效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N6-34菌株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显着抑制作用。(7)N6-34菌株在杨树根、茎、叶及根际土壤的定殖特性用电击转化法将GFP基因导入N6-34菌株,研究了GFP标记菌株在杨树根、茎、叶及根际土壤的定殖特性。结果显示随着灌菌时间的延长,N6-34-GFP菌株在杨树根际土和杨树根、茎、叶中的定殖密度均呈现出先上升,稳定一段时间后又下降的趋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N6-34-GFP菌株在根、茎和叶中的定殖部位,标记菌株在根中主要在分生区和伸长区定殖,在茎中的定殖部位主要在维管束内,在叶的横切面和纵切面中均有定殖;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证实了N6-34菌株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8)N6-34菌株对杨树根际土和根表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了N6-34菌株对杨树根际土和根表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N6-34菌株处理后的杨树根际土和根表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发生了显着变化;根际土对照和处理在真菌群落结构方面呈现出显着性差异,而根表土对照和处理在真菌群落结构方面差异不显着。另外,根表土对照和根际土对照之间,根表土处理和根际土处理之间,在微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存在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10)
黄媛媛[8](2018)在《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辣椒防病促生性能及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疆地区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红辣椒苗期立枯病的严重问题,本文采取生物防治法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测试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辣椒的促生性能和防病效果,以应对立枯丝核病产生的危害并促进辣椒植物的生长;考察SL-44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类型,解析SL-44激活植物抗性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对SL-44发酵液进行抗菌化合物的提取与鉴定,明确抗菌脂肽的种类。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菌株SL-44是从植物根部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中分离的、具有生物防治及植物促生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对菌株SL-44在控制辣椒立枯丝核病菌Rhazoctonia.solani及促进辣椒苗期生长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同时接种SL-44和病原真菌R.solani(S-R)的辣椒苗,与仅接种R.solani(R)的辣椒苗相比,干重和鲜重分别增长45.5%和54.2%,株高增长14.2%;与对照(CK)辣椒苗相比,干重和鲜重分别增长18.2%和31.8%,株高增长9%。体外抗菌活性测试发现SL-44对R.solani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达到42.3%。通过溶磷性能测试发现SL-44具有较强溶磷性能,对无机磷的溶解量为60.58 mg/L。此外,SL-44具有产嗜铁素、固氮和分泌IAA的能力,IAA产量最高达到7.5μg/mL。SL-44具有根部定殖能力,并能够与植物发生互作。2、考察生防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辣椒植物防御反应产生的影响,分析生防菌激活的辣椒植物防御反应的信号通路。经12 h的混合反应后,显微镜观察SL-44滤液可引起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破坏和断裂;菌株SL-44接种的辣椒叶片,其抗性相关酶SOD、POD、CAT、PPO、PAL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植物组织化学与荧光学染色试验表明,SL-44处理后的辣椒叶片中活性氧(ROS)和胼胝质大量累积;但并未提高植物叶片中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RT-PCR试验表明,SL-44处理的辣椒抗性相关防御基因CaPINⅡ(与茉莉酸依赖的信号通路相关)的表达量较对照明显增加。因此,枯草芽孢杆菌SL-44主要激活辣椒植物中JA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辣椒植物的系统抗性(ISR)。3、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SL-44的发酵培养液进行分离、过滤和浓缩,得到抗菌粗提物。检测粗提物对温度、酸碱和有机溶剂的稳定性。通过考察粗提物的抑菌效果可知,当温度为30°C,pH为5.0时抑菌效果最佳,抗菌粗提物同时可耐受氯仿、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通过对SL-44抗菌粗提物进行鉴定,发现粗提物中含有surfactin、iturin和fengycin类抗菌多肽物质。对SL-44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发现LB培养基发酵的菌株OD_(600)值最大为13.6,更适合菌株SL-44的生长,发酵后菌液的pH也在合理范围内。而TY培养基则更适合SL-44大量产生芽孢,适合菌株在农业生防作用上的大规模应用。综合以上分析,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能够促进辣椒的生长,同时可诱导辣椒产生系统抗性,SL-44发挥抑制立枯丝核菌的防病作用关键在于产生了iturin和fengycin类的抗真菌多肽物质。因此,SL-44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作为生防制剂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农业中。(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5-01)
郑昊[9](2018)在《建立以证据为依据的“防病”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使得老年人口在衰老过程中保持较高健康水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错综复杂,为什么有的老人虽然患有多种慢性病却能积极生活直到逝世,而有的老人却被一病拖垮,给自己带来巨大(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8-01-03)
何玲玲,张迎,孔祥伟,张清霞,童蕴慧[10](2017)在《颉颃细菌JY1-5的种类鉴定及其防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对番茄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实验前期从江苏江阴萝卜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颉颃细菌JY1-5,能够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生长,同时对稻瘟病菌、瓜果腐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桃褐腐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等都有抑菌活性,具有抑菌广谱性。连续两年在番茄温室大棚进行防病接种实验,结果表明JY1-5对番茄灰霉病防效均在32%以上,且防病效果显着高于药剂腐霉利。经16S rRNA合成基因序列分析及相关生理生化特征检测,菌株JY1-5初步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平板对峙培养实验结果显示,菌株JY1-5发酵滤液没有明显抑菌活性,将菌体经甲醇萃取后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实验证明菌株JY1-5甲醇萃取物对番茄灰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都有明显抑制效果。利用MALDI-TOF-MS分析甲醇提取物得出m/z=869.50、883.54、897.54、901.54、905.50、911.54、915.55、919.52、929.58、943.59、947.53、965.53.979.55、993.55峰图,其分子量与P.polymyxa产生的抗生素fusaricidins的分子量相同。以上结果表明:菌株JY1-5对番茄灰霉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生物防治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防病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悬乳剂(SE)、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12.5%氟环唑悬浮剂(SC)、250g/L嘧菌酯SC和430g/L戊唑醇SC等5种杀菌剂对小麦、玉米和花生3种作物的防病保健作用机制,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研究人员对药剂处理后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细胞分裂素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水杨酸含量和一氧化氮含量进行了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病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祁超,寸海春,何鹏飞,李兴玉,吴毅歆.生防菌YN201490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定殖能力及防病机制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刘刚.5种杀菌剂对作物防病保健作用机制基本明确[J].农药市场信息.2018
[3].于晓丽,王培松,栾炳辉,王英姿.5种化学杀菌剂对作物防病保健作用的生理机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梁婧姝.我区建立健康扶贫防病奖惩激励机制[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8
[5].孟璐璐,李保华,王彩霞.BHT对苹果采后灰霉病的防效及其防病机制初探[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何玲玲.拮抗细菌JY1-5的种类鉴定及其防病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8
[7].洒荣波.杨树内生拮抗菌N6-34抗菌活性物质与防病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8].黄媛媛.枯草芽孢杆菌SL-44对辣椒防病促生性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9].郑昊.建立以证据为依据的“防病”机制[N].中国人口报.2018
[10].何玲玲,张迎,孔祥伟,张清霞,童蕴慧.颉颃细菌JY1-5的种类鉴定及其防病机制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