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吉市新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3001;2延边医科学会联合办公室133001)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4-0091-02
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推拿、温针灸,药物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6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0岁,平均54岁,病程一个月以内20例,2~6个月30例,6个月以上1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均有反复发作的肩关节、肩胛部及上臂酸软疼痛,以夜间为重,伴有广泛明显的压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常因受凉、劳累或肩部受压而发作。
2治疗方法
2.1推拿理筋患者正坐,术者用右手的拇、食、中指对握三角肌束,做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的拨动6~8次,再拨动痛点附近冈上肌,胸肌各6~8次,然后按摩肩前、肩后、肩外侧。继之,术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患手做牵拉,抖动或旋转活动。最后帮助患肢做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动作。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2温针灸选取肩部阿是穴、肩三针、肩髎、曲池、外关、中渚穴等。常规消毒,用30号1.5寸、2寸不锈钢毫针针刺,行捻转泻法。得气后接电针,留针15分钟,取下电针选2~3穴,在针柄处套上一段长约2cm艾条点燃,待燃尽取针,并施灸1柱。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3药物治疗治宜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兼以补肾。方用蠲痹汤加减(《杨氏家藏方》)。主方如下:当归15克、羌活15克、姜黄15克、芍药15克、黄芪15克、防风15克、甘草6克、生姜5片,血瘀者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桃仁5克、红花10克,兼肾阴虚者加山茱萸、女贞子、熟地黄各15克,偏肾阳虚者加杜仲15克、狗脊15克、淫羊藿10克、桑寄生20克。
2.4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必须依靠患者忍痛做适当的功能锻炼,因此要对患者讲明练功疗法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做上肢活动较多的运动,如摇臂运动,甩手疗法,体后拉手活动,爬墙锻炼等以使患肩能充分被动运动,加强患处气血的运行。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为临床上疼痛完全消失,外展,外旋,外伸等方面活动正常;好转为疼痛减轻,外展,外旋,外伸等方面功能受限;无效为肩周疼痛无减轻,肩关节活动障碍仍较明显。
3.2治疗结果本组60例经采用上述综合疗法治疗一个月,痊愈40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100。
4病案举例
李某,男50岁,国家干部,2004年4月5日初诊。主诉:左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逐渐加重4月余,曾服止痛药及贴风湿膏当时减轻,之后仍痛病情逐渐加重。检查:左肩局部无异常,肩前部,肩峰端有较明显的压痛点肩关节活动受限,上举外展困难。诊断左侧肩周炎并粘连。治疗方法:先为患者进行推拿理筋治疗以舒筋活血,改善肩部血液循环,继之以温针灸温经散寒、活络止痛,并口服蠲痹汤10付,同时嘱咐其加强功能锻炼,一个疗程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明显加大,继续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而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5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称“冻结肩”,“肩凝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尤以更年期前后的妇女为多见,故又称“五十肩”。
本病的发生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及活动功能受限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引起本病的病因较多,但一般与慢性、重复性劳损和老年性退化纤维性变化有关。常因劳累、局部受凉或睡觉时肩部一侧受压而诱发。中医学认为:本症属于筋骨之病,是以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肝肾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复感风寒湿邪侵袭,劳损为外因。致局部经脉受阻,气血壅滞不通而发病。治疗当活血通络温经止痛兼以补虚。推拿理筋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其通经活络化瘀止痛之功非常显著,在松解粘连的肌腱,防止关节退变,预防再度粘连,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更是有其独特的功效。温针灸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之功,可使气血畅通,驱除风寒而止痛。同时温针的温热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代谢旺盛,从而加速炎症的消除。同时针刺治疗根据近部取穴为主,辅以经脉循行部位的远部取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使肩部经络畅通,起到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作用,其确切的临床疗效亦已被大量的临床资料所证实。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是为本病的内因,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应用蠲痹汤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同时酌加补肾强筋之品,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之法。在配合患者的功能锻炼对于预防本病的复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疗法综合运用则使肩部气血旺,经络通,功能恢复而各种症状自然消失或缓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