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及其变化机制的诊断分析

赤道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及其变化机制的诊断分析

论文摘要

基于1992—2015年国际共享的ECCO v4 (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Version 4)同化产品,利用热含量控制方程定量地诊断赤道太平洋(118°E—75°W, 5°S—5°N, 0~300m)和Ni?o 3.4区(170°W—120°W, 5°S—5°N,0~80m)这两块区域热含量变化机制。对于去掉季节平均后的年际变化,在赤道太平洋地区,时间趋势项主要由经向输送和海表热通量项共同驱动。通过5°N断面的输送决定了时间趋势项的幅值和正负符号。在Ni?o3.4区,时间趋势项主要由海表热通量项和热量输送项共同驱动,其中垂向输送对总输送贡献最大。赤道太平洋地区经向热量输送异常领先于Ni?o3.4区垂向热量输送异常,这解释了在年际尺度上赤道太平洋热含量异常领先Ni?o3.4指数变化的原因。尽管EP(Eastern Pattern)型El Ni?o和CP(Central Pattern)型El Ni?o有许多不同之处,合成分析表明,两类El Ni?o的共同点为:在赤道太平洋地区,两类El Ni?o事件的热量输送异常在发展期和衰退期由经向输送主导;在Ni?o 3.4区, EP型El Ni?o和CP型El Ni?o的热量输送在发展期和衰退期由垂向输送主导。

论文目录

  • 1 研究海域
  • 2 资料来源与计算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计算方法
  • 3 海洋上层热含量季节变化及其机制
  •   3.1 海洋上层热含量季节变化
  •   3.2 季节变化机制
  • 4 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变化机制
  •   4.1 Ni?o 3.4指数与热含量异常的关系
  •   4.2 热含量异常的年际变化机制
  •   4.3 两类El Ni?o事件对比
  • 5 小结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李宁,王晓春

    关键词: 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机制,赤道太平洋

    来源: 热带海洋学报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海洋学

    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163042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401601),2015年度江苏省“双创计划”~~

    分类号: P73

    页码: 1-10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1016K

    下载量: 113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06)
    • [2].副热带圈和赤道太平洋年代际变更的海-气振子模型周期解[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3].IODP317和319航次——赤道太平洋年代断面[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01)
    • [4].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宁夏7月降水的影响[J]. 干旱气象 2020(04)
    • [5].不同资料下赤道太平洋地区海面温度特征的区别[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01)
    • [6].赤道太平洋海域对CO_2加倍的敏感性试验[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 [7].外媒[J]. 中国周刊 2019(01)
    • [8].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和流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J]. 海洋与湖沼 2010(03)
    • [9].海洋所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内混合理论研究取得进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0(08)
    • [10].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洋上层海温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02)
    • [11].晚中新世以来东赤道太平洋冷舌的地质演化[J]. 中国科学基金 2019(06)
    • [12].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模拟的赤道太平洋年际变率[J]. 大气科学 2010(06)
    • [13].早更新世赤道太平洋上部水体结构的东西向不对称格局的形成[J]. 科学通报 2011(20)
    • [14].厄尔尼诺现象[J]. 珠江水运 2009(06)
    • [15].厄尔尼诺事件爆发的关键先兆因子:2014年初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暖水的快速东传过程(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15(04)
    • [16].赤道太平洋近表层上升流的估计[J]. 热带海洋学报 2008(04)
    • [17].IODP计划的新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12)
    • [18].赤道太平洋沉积有机质物性、源性的地球化学及其沉积环境对比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06)
    • [19].“厄尔尼诺”气候对新季小麦生产上市的影响[J]. 粮食加工 2016(04)
    • [20].超强厄尔尼诺推涨粮价预期[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23)
    • [21].赤道太平洋高低频纬向环流差异及其物理机制[J]. 气象学报 2020(02)
    • [22].2014—2016年超强El Nio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理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 2016(06)
    • [23].夏季MJO持续异常的主要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 2016(05)
    • [24].江淮梅雨和赤道太平洋区域海温变化的关系[J]. 科学通报 2009(01)
    • [25].晚上新世赤道太平洋气候转型和北极冰盖扩张的轨道驱动[J]. 科学通报 2009(22)
    • [26].赤道太平洋中部围网自由群的空间点模式的影响因子[J]. 水产学报 2018(08)
    • [27].从波浪到厄尔尼诺[J]. 海洋气象学报 2017(03)
    • [28].“厄尔尼诺”没有转弱迹象[J]. 人民周刊 2016(04)
    • [29].厄尔尼诺不断增强 海洋生物遭遇饥荒[J]. 水产养殖 2015(12)
    • [30].赤道外北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分析[J]. 海洋通报 2011(01)

    标签:;  ;  ;  

    赤道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及其变化机制的诊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