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对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邵冰[1](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朱龙良[2](2016)在《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截止2014年底,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54亿辆,其中私家车已经突破1亿辆,社会公众的交通出行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汽车作为家庭消费品,汽车维修保养费用占比是最大的,并贯穿于汽车使用的整个寿命周期。汽车维修行业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业,它既关系到汽车运行的安全和环保,又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个人利益。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汽车行业的利润也逐渐朝着汽车后市场倾斜,这为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也给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带来了挑战。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不平衡,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经营者与消费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汽车厂商垄断零配件价格,汽车维修技术信息不公开,汽车维修技术标准不统一,汽车维修经营者的诚信缺失等,这损害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我国现行汽车维修行业的法律规范及其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2012)、《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规定》(2016)、《机动车维修服务规范》(2011)、《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2016)、《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2015)、《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2016)、《汽车维修行业开业条件》(GB/T 16739-2014)等。这些法律规范构成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体系,但由于市场监管主体制度不完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市场信用制度不完善,使得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仍然不尽人意。因此,完善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共有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概述。本部分一方面界定了汽车维修和汽车维修行业的概念,介绍了汽车维修服务市场的渠道及特点,说明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的内涵;另一方面,叙述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为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的一般理论。本部分一方面阐释了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消费者倾斜性保护理论、国家干预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另一方面本部分提出了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经济民主原则、适度干预原则、经济公平和经济效益原则。第三部分为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本部分主要归纳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问题,并对其逐一进行分析论证。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市场监管主体制度不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标准化制度体系不完善、以及市场信用制度不完善。第四部分为国外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考察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借鉴国外市场监管制度的有益经验,从而为完善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带来一些重要启示。第五部分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本部分立足于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并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为完善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提出了以下几点完善对策:第一,完善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主体制度;第二,完善汽车维修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第三,完善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标准化制度;第四,完善汽车维修行业市场信用监管制度。
徐长军[3](2012)在《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崛起,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作为道路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维修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汽车维修业呈现出“多、小、散、乱”的局面,维修企业经营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着汽车维修企业的发展。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逐渐成为从行业管理部门到维修企业的普遍共识。论文首先对汽车维修业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按照汽车维修企业经营模式的不同,分别总结了4S店、综合类维修厂、快修连锁店和路边店的优缺点;其次通过对我国汽车维修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汽车维修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引出了论文的重点,即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从社会经济、政策、技术、市场集中度和其他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制约我国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4S店、综合类维修厂、快修连锁店和路边店四类企业各自的特点,指出了企业开展规模化经营的具体措施,为实践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王峥[4](2010)在《辽宁省中小城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汽车保有量也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伴随着汽车工业而起的汽车维修业作为道路运输的后勤技术保障,在维持车辆安全稳定行驶,保证交通运输业健康持续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同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机动车维修业的利润额度在整个汽车产业经济链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这一点在一些汽车产业比较成熟的国家已经有所证明。我国交通部自1986年将汽车维修行业纳入行业管理部门以来,行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尤其在一些大型城市,国内维修企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维修体系和服务制度。但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特别是中小城市的维修企业,仍有很大差距。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和研究汽车维修行业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撰写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通过对国内外维修企业的发展及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在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不足,并重点针对我国中小型城市维修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辽宁省具体情况,从企业现状、行业管理技术与手段、行业管理法规、服务质量现状几个方面对辽宁省中小型城市的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通过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机动车维修业的需求预测、机动车维修企业增长情况、机动车辆损坏维修情况预测、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趋势预测四个方面介绍了未来辽宁省对维修业的需求趋势;介绍与维修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利用本文中提出的维修行业发展对策和方法对辽宁省中小城市进行了发展对策的研究。在上述基础上,对本论文进行了研究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分析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南征[5](2009)在《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维修行业是传统行业,是伴随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汽车的逐步普及和道路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汽车维修业也正迅速崛起,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和完善汽车维修市场体系,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服务经济的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汽车维修行业的概念、基本特点、特性,通过分析国内外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汽车维修市场发展的先进经验,为漯河市整个汽车维修行业的行业管理和远景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分析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现状,指出了该行业存在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秩序混乱、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然后通过对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汽车维修需求量和汽车维修企业需求量进行认真调研和量化分析,提出了推进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短期发展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保证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规范、调整维修网点设置,实现汽车维修便捷化;提高汽车维修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张进[6](2008)在《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维修行业是道路运输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路运输的技术后勤保障。交通部自1986年将汽车维修行业纳入行业管理部门以来,行业逐渐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但是汽车维修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深入分析和研究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阐述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作用,汽车维修行业的历史沿革及国外汽车维修行业的先进管理体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国内外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包括汽车维修的概念、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分类以及汽车维修的作用、特点;进一步论述了国外汽车维修业的发展趋势,包括汽车维修的专业化、协作化、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以及先进的维修组织和方法等;2.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汽车维修的管理现状、行业标准、汽车配件市场行业监管、维修管理技术、从业人员的现状、维修方式、诊断技术等;3.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包括完善汽车维修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和规范经营行为以及注重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和设备现场的优化管理、经营模式连锁化、RCM维修模式的引入等。在上述基础上,本论文进行了研究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分析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张家良,梅亚军[7](2006)在《中国汽车维修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新形势下中国汽车维修行业进行了五力模型分析,并阐明了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机会。认为我国汽车维修企业多数价值链结构较简单,应在原有的汽车维修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活动范围,通过对业务的延伸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扩展利润增长点,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王佳[8](2006)在《北京交管、车险及汽修信息平台整体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我国目前的交通安全现状入手,分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交通管理、车辆保险、汽车维修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它们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以系统工程原理为指导,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开发北京交管、车险及汽修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信息发布子系统和车险理赔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较为详细的论述了该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和网络设计的整个过程。该系统(IMIS)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结构、网络数据库系统、公共子系统以及专业子系统等内容组成。根据当前北京交通管理、车辆保险和汽车维修行业共同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了这些行业内部和跨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目标,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科学的现代化管理之中,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和维修企业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它们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和对交通事故处理的积极作用,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促进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文章最后对系统的应用和实施提出了建议,并对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相信随着今后有关部门更深入的开发与研究,系统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一定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董本云[9](2006)在《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汽车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进一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本项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索了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波特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分析了汽车消费关联效应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汽车消费和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并对汽车消费进行了国际比较,指出了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对影响汽车消费的各种要素作了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汽车消费趋势的影响;为了揭示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进行了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以及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的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就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提出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并指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王志江[10](2006)在《政府对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化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维修行业是道路运输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道路运输的技术后勤保障。自86年交通部将汽车维修行业纳入行业管理部门以来,行业渐渐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但是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取得进步的同时还有很多不足。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研究如何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如何加强汽车维修行业监督管理,使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是一项行管部门急需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明确了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和作用,追溯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着重从技术和服务质量、企业的经营状况、产业规模、市场机制、管理体制五个主要的方面,阐述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外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和管理体制,其中介绍了美国、日本、独联体的汽车维修业现状和美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四种主要经营模式。重点阐述美国、德国的行业管理体制和日本汽车维修业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最后,分析国外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动向。第四部分主要是描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应用博弈理论分析了政府加强对汽车维修市场管理的必要性。第五部分总结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汽车维修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预测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趋势。参考国外行业管理的经验,提出政府应从完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加强质量监督和扶持行业协会四个主要的方面加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化管理。
二、WTO对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对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
2.3.1 利润转移理论 |
2.3.2 外部经济理论 |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
7.1.1 目标明确 |
7.1.2 重点突出 |
7.1.3 灵活运用 |
7.1.4 追求动态效应 |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
7.3.1 贸易摩擦频发 |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概述 |
(一)汽车维修行业及其市场监管界定 |
(二)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
二、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的一般理论 |
(一)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 |
(二)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 |
三、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
(二)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问题分析 |
四、国外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考察及启示 |
(一)国外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考察 |
(二)国外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五、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 |
(一)完善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主体制度 |
(二)完善汽车维修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制度 |
(三)完善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标准化制度 |
(四)完善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信用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汽车维修业相关理论概述 |
2.1 汽车维修业概述 |
2.1.1 汽车维修的概念 |
2.1.2 汽车维修业的特点 |
2.1.3 汽车维修业发展趋势 |
2.2 相关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连锁经营理论 |
2.3 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模式 |
2.3.1 4S 店 |
2.3.2 综合类维修厂 |
2.3.3 快修连锁店 |
2.3.4 路边店 |
第三章 我国汽车维修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汽车维修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全国汽车维修业的基本状况 |
3.1.2 部分省份汽车维修业发展状况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
4.1 社会经济因素 |
4.2 政策因素 |
4.3 技术因素 |
4.4 市场集中度因素 |
4.5 其他因素 |
第五章 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对策研究 |
5.1 维修企业实施对策 |
5.1.1 4S 店 |
5.1.2 综合类维修厂 |
5.1.3 快修连锁店 |
5.1.4 路边店 |
5.2 行业主管实施对策 |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辽宁省中小城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及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辽宁省中小城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企业现状 |
2.1.1 从业人员、设备状况 |
2.1.2 经营状况 |
2.2 服务质量现状 |
2.3 行业管理法规 |
2.4 行业管理技术与手段 |
2.5 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建议 |
2.5.1 存在问题 |
2.5.2 发展对策建议 |
第3章 辽宁省中小城市机动车维修业的发展需求 |
3.1 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机动车维修业的需求分析 |
3.2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趋势预测分析 |
3.3 机动车维修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
第4章 辽宁省中小城市机动车维修业发展规模控制与布局研究 |
4.1 维修业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
4.2 维修业发展规模控制方法 |
4.3 维修业布局方法 |
第5章 辽宁省中小城市机动车维修业发展对策研究 |
5.1 发展规划 |
5.1.1 规划指导思想 |
5.1.2 规划目标 |
5.1.3 规划原则 |
5.1.4 规划内容 |
5.2 管理对策 |
5.2.1 管理模式优化 |
5.2.2 维修质量监督对策 |
5.2.3 行业人员培训 |
5.2.4 新技术的应用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5)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1. 引言 |
2. 汽车维修行业概述 |
2.1 汽车维修的概念和汽车维修企业分类 |
2.1.1 汽车维修的概念和分类 |
2.1.2 汽车维修企业分类 |
2.2 汽车维修行业的有关概念 |
2.2.1 汽车维修行业的概念 |
2.2.2 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的概念 |
2.2.3 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的管理内容 |
2.2.4 汽车维修行业的管理原则 |
2.3 汽车维修行业的基本特点 |
2.3.1 汽车维修工种繁多,技术性强 |
2.3.2 汽车维修逐步向专业化、特约维修化方向发展 |
2.3.3 汽车维修业的发展要受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制约 |
2.3.4 汽车维修行业结构复杂,企业规模、设备配备相差悬殊 |
2.4 汽车维修行业的特性 |
2.4.1 汽车维修行业的存在必然性 |
2.4.2 汽车维修行业的重要性 |
3. 国内外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
3.1 国际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美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
3.1.2 日本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
3.1.3 德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
3.2 国内维修市场的发展现状 |
3.2.1 基本状况 |
3.2.2 存在问题 |
3.2.2.1 汽车维修行业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 |
3.2.2.2 汽车维修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 |
3.2.2.3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
4. 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现状 |
4.1.1 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历程 |
4.1.2 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
4.1.3 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现状 |
4.2 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 |
4.2.1 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 |
4.2.2 维修行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
4.2.3 维修行业发展不平衡,维修市场秩序混乱 |
4.2.4 从业人员素质低,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
5. 推进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5.1 汽车维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5.1.1 汽车维修企业实现连锁经营 |
5.1.2 汽车维修行业网络化发展 |
5.1.3 汽车维修业向专业化,集中优化方向发展 |
5.1.4 取消大修是汽车维修发展的必然趋势 |
5.1.5 汽车养护领“潮流” |
5.1.5.1 改变传统的以修为主的观念 |
5.1.5.2 汽车养护的客观条件 |
5.2 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规划 |
5.2.1 行业未来发展战略 |
5.2.2 行业规划指导思想 |
5.2.3 行业规划目标 |
5.2.4 漯河市汽车维修需求和维修企业需求量分析 |
5.2.4.1 漯河市汽车维修需求分析 |
5.2.4.2 漯河市汽车维修企业需求量分析 |
5.2.5 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规划方案 |
5.2.5.1 总量指标 |
5.2.5.2 服务性指标 |
5.2.5.3 维修质量指标 |
5.2.5.4 效益指标 |
5.2.5.5 技术进步指标 |
6. 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 |
6.1 完善监督、调控体制,大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
6.1.1 提高行管队伍素质,加强行业管理 |
6.1.2 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
6.2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
6.3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
6.3.1 鼓励、推进汽车维修实现连锁经营 |
6.3.2 根据本地区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品牌汽车特约维修站 |
6.3.3 突出经营特色,实现维修的专业化 |
6.3.4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一、二类企业健康发展 |
6.4 规范、调整维修网点设置,实现汽车维修便捷化 |
6.5 提高我市汽车维修行业信息化水平 |
6.6 加大监督、监管力度,狠抓汽车维修质量 |
6.7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
6.8 充分发挥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
7. 结语 |
英文摘要 |
参考文献 |
(6)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概况 |
1.2.1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亟待完善 |
1.2.2 维修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2 国内外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
2.1 汽车维修行业概述 |
2.1.1 汽车维修的概念 |
2.1.2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分类 |
2.1.3 汽车维修的作用 |
2.1.4 汽车维修行业的特点 |
2.2 国外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 |
2.2.1 美国汽车维修行业现状 |
2.2.2 日本汽车维修行业现状 |
2.2.3 国外汽车维修业发展动向分析 |
2.3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趋势 |
2.3.1 汽车维修企业的机遇 |
2.3.2 汽车维修企业面临的挑战 |
3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1 汽车维修管理的现状 |
3.1.1 行业标准有待完善 |
3.1.2 汽车配件市场无序经营现象严重 |
3.1.3 维修行业和汽车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
3.1.4 维修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
3.2 汽车维修制度的现状 |
3.2.1 我国汽车维修制度的发展历程 |
3.2.2 我国现行的维修制度 |
3.3 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现状 |
3.4 汽车维修组织的发展现状 |
3.4.1 当前汽车维修体制的发展现状 |
3.4.2 汽车维修的工艺组织的现状 |
3.5 汽车维修方式的发展现状 |
3.5.1 近年来汽车维修方式的变化 |
3.5.2 当前汽车维修方式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6 汽车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 |
3.6.1 国外汽车诊断技术的发展状况 |
3.6.2 我国汽车诊断技术的发展状况 |
3.6.3 我国汽车诊断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
4.1 建立完善的汽车维修市场 |
4.1.1 不断完善汽车维修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 |
4.1.2 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经营行为 |
4.1.3 发挥汽车维修协会的作用 |
4.2 加强维修管理工程的应用 |
4.2.1 维修管理工程的性质 |
4.2.2 维修管理工程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 |
4.3 注重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 |
4.3.1 现代修车理念的培养 |
4.3.2 改进汽车修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
4.3.3 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
4.3.4 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
4.3.5 服务意识的培养 |
4.3.6 正确选择、使用并延伸设备功能能力的培养 |
4.4 优化设备的现场管理 |
4.4.1 针对维修制度的对策 |
4.4.2 针对维修模式的对策 |
4.4.3 针对维修方式的对策 |
4.4.4 针对维修工艺组织的对策 |
4.4.5 针对维修管理的对策 |
4.4.6 针对维修技术的对策 |
4.5 维修经营模式连锁化 |
4.5.1 “4S”连锁经营的特点 |
4.5.2 连锁经营对汽车维修行业的作用 |
4.5.3 维修连锁分店的选址 |
4.5.4 连锁分店的组织管理 |
4.5.5 汽车维修连锁经营发展对策 |
4.6 RCM 维修模式的引入 |
4.6.1 RCM 概述 |
4.6.2 RCM 基本问题 |
4.6.3 RCM 服务的具体实施 |
5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国汽车维修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形势下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
1.1 汽车维修行业内竞争情况的变化 |
1.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1.3 替代品的威胁 |
1.4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1.5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2 新形势下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分析 |
2.1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优势 |
2.2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劣势 |
2.3 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发展机会 |
3 新形势下我国汽车维修企业价值链的重组 |
4 结语 |
(8)北京交管、车险及汽修信息平台整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建立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
1.2.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总体情况 |
1.2.2 交通管理、车辆保险及汽车维修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
2 相关行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分析 |
2.1 我国车辆保险行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分析 |
2.1.1 我国车辆保险概述 |
2.1.2 我国车辆保险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2.1 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 |
2.1.2.2 市场化车险费率的优势分析 |
2.1.3 车险理赔服务创新 |
2.1.3.1 国内外理赔服务创新简介 |
2.1.3.2 我国车险理赔服务问题和对策分析 |
2.2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分析 |
2.2.1 加入WTO后我国汽车维修业面临的新形势 |
2.2.1.1 面临的发展机遇 |
2.2.1.2 面临的竞争压力 |
3 信息在相关行业发展中的应用和需求分析 |
3.1 交通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需求 |
3.2 信息在车辆保险行业发展中的应用 |
3.2.1 网络保险 |
3.2.1.1 我国网络保险发展概况 |
3.2.2 信息技术在车辆保险理赔中的应用 |
3.2.2.1 国外车险理赔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
3.2.2.2 国内车险理赔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
3.2.3 我国车辆保险发展对信息的需求 |
3.2.3.1 市场化车险费率的实施需要信息资源 |
3.2.3.2 车险理赔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信息资源 |
3.3 信息在汽车维修行业发展中的应用 |
3.3.1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
3.3.2 现代维修企业对信息的需求 |
3.4 小结 |
4 信息平台的构建 |
4.1 开发背景 |
4.2 可行性分析 |
4.2.1 现有条件和资源分析 |
4.2.2 相关经验分析 |
4.3 管理信息系统(MIS) |
4.3.1 管理信息系统(MIS)概述 |
4.3.1.1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
4.3.1.2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发展过程 |
4.4 信息平台的网络设计 |
4.4.1 计算机网络概述 |
4.4.2 设计原则 |
4.4.3 信息平台的网络组成 |
4.4.3.1 主干网络(局域网) |
4.4.3.2 广域网的实现方式 |
4.4.3.3 其他部分的网络构造 |
4.4.4 信息平台的网络数据库选择 |
4.4.4.1 选库原则 |
4.4.4.2 网络数据库的选型 |
4.4.4.3 数据仓库 |
4.5 信息平台的实施方案 |
4.5.1 目标建立 |
4.5.2 网络实现方案 |
4.5.2.1 总体方案 |
4.5.2.2 网络组成 |
4.5.3 网络软硬件技术说明 |
4.5.3.1 网络主交换机 |
4.5.3.2 路由器 |
4.5.3.3 服务器 |
4.5.3.4 防火墙 |
4.5.3.5 网络操作系统 |
4.5.3.6 网络管理系统 |
4.5.3.7 网络安全性 |
4.5.3.8 虚拟网络的实现 |
4.5.4 数据与信息 |
4.5.4.1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IMIS)的数据分析 |
4.5.5 系统开发步骤 |
4.5.6 系统说明 |
4.5.6.1 系统的组织结构、技术流程和运作模式 |
4.5.6.2 系统的主要功能 |
4.5.6.3 关键技术 |
4.5.6.4 系统的稳定性 |
4.5.6.5 系统安全性 |
4.5.6.6 系统的管理 |
5 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 |
5.1 公共子系统设计 |
5.1.1 信息发布系统 |
5.1.1.1 目标设定 |
5.1.1.2 信息发布系统的组成 |
5.1.1.3 信息发布系统的结构设计 |
5.1.1.4 信息发布系统的开发平台 |
5.1.1.5 防火墙设置 |
5.1.1.6 操作系统和软件设计 |
5.1.1.7 信息发布系统的主要功能 |
5.1.2 办公自动化系统 |
5.2 专业子系统设计 |
5.2.1 车险理赔管理信息系统 |
5.2.1.1 目标设立 |
5.2.1.2 车险理赔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
5.2.1.3 车险理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
5.2.1.4 车险理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
5.2.1.5 车险理赔管理信息系统展示 |
5.2.1.6 实施步骤 |
5.2.2 其它应用系统 |
6 总结和展望 |
6.1 信息平台的应用实施 |
6.1.1 应用环境体系 |
6.1.2 实施步骤 |
6.1.3 建议 |
6.2 展望 |
6.2.1 未来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
6.2.2 系统的应用前景 |
6.3 结束语 |
6.3.1 论文小结 |
6.3.2 工作感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
(9)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1.1.2 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2.1 消费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1.2 西方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 |
2.1.3 消费理论的新发展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1 西斯蒙弟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2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3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4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5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
2.3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3.1 克拉克的理论 |
2.3.2 马歇尔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2.3.3 钱纳里的结构经济学 |
2.3.4 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
2.3.5 创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消费的关联性研究 |
3.1 汽车产业的关联方式 |
3.1.1 前向关联 |
3.1.2 后向关联 |
3.2 关联效应理论 |
3.2.1 投入产出理论 |
3.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3.2.3 产业集群理论 |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汽车消费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汽车消费现状 |
4.1.1 我国汽车消费的现状分析 |
4.1.2 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
4.2 汽车消费的国际比较 |
4.3 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分析 |
4.3.1 世界汽车消费的发展阶段 |
4.3.2 我国汽车消费的发展阶段 |
4.3.3 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汽车消费的因素 |
5.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
5.1.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 |
5.1.2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
5.1.3 城市化水平 |
5.1.4 业内竞争 |
5.2 消费者的收入情况 |
5.2.1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
5.2.2 居民收入差距 |
5.3 汽车价格 |
5.3.1 原材料供应 |
5.3.2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程度 |
5.3.3 产业内重组情况 |
5.3.4 汽车进出口及加入WTO 的影响 |
5.4 消费政策 |
5.4.1 汽车消费政策 |
5.4.2 汽车消费的附加成本 |
5.4.3 汽车金融服务 |
5.4.4 消费观念 |
5.5 消费环境 |
5.5.1 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完善 |
5.5.2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
5.5.3 相关服务业没有统一标准 |
5.6 能源供应 |
5.6.1 能源储备 |
5.6.2 能源价格 |
5.7 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 |
5.7.1 城市规划 |
5.7.2 交通设施与交通管理 |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
6.1.1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 |
6.1.2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的拉动 |
6.2 我国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1 我国汽车消费对钢铁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2 我国汽车消费对橡胶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3 我国汽车消费对公路建设业的拉动作用 |
6.2.4 我国汽车消费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 |
6.3 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3.1 我国整体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3.2 我国私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4 我国汽车消费的多元统计分析 |
6.4.1 我国汽车消费的主成分分析 |
6.4.2 我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 |
6.5 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总体描述 |
6.5.1 我国汽车消费的积极作用 |
6.5.2 我国汽车消费的消极作用 |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7.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
7.1.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本省汽车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 |
7.1.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本省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 |
7.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钢铁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橡胶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3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公路建设业的拉动作用 |
7.2.4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 |
7.3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3.1 吉林省整体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3.2 吉林省私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4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多元统计分析 |
7.4.1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主成分分析 |
7.4.2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 |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
8.1 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汽车消费 |
8.1.1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
8.1.2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
8.1.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收入预期 |
8.2 加快技术创新,降低汽车价格 |
8.2.1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实现规模经济 |
8.2.2 企业加强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
8.2.3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
8.3 完善汽车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 |
8.3.1 整顿汽车收费,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 |
8.3.2 完善汽车信贷服务体系 |
8.3.3 尽快推出燃油税 |
8.3.4 优化消费环境 |
8.4 政策安排 |
8.4.1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8.4.2 加快开发新型汽车原材料,促进原材料的循环使用 |
8.4.3 加快开发石油替代能源 |
8.4.4 推广使用柴油汽车 |
8.4.5 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 |
8.4.6 科学进行交通规划和设计 |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一:全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附录二:吉林省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摘要 Abstract |
(10)政府对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及现状 |
2.1 汽车维修行业概述 |
2.2 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
2.3 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
2.4 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的国际比较 |
3.1 国外汽车维修行业现状 |
3.2 美国汽车维修行业经营模式 |
3.3 国外汽车维修行业管理 |
3.4 国外汽车维修业发展动向分析 |
第四章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化管理机制研究 |
4.1 政府对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
4.2 政府对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的博弈论依据 |
第五章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趋势及规范化管理对策 |
5.1 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特点 |
5.2 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趋势 |
5.3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管理规范化的对策和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WTO对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2]汽车维修行业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朱龙良.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3]汽车维修企业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 徐长军. 长安大学, 2012(07)
- [4]辽宁省中小城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峥. 吉林大学, 2010(05)
- [5]漯河市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 南征.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6]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进. 重庆大学, 2008(06)
- [7]中国汽车维修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张家良,梅亚军. 长春大学学报, 2006(09)
- [8]北京交管、车险及汽修信息平台整体设计研究[D]. 王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9]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D]. 董本云. 吉林大学, 2006(11)
- [10]政府对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化管理的研究[D]. 王志江. 天津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