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机整机性能评估与载荷计算的研究

风力发电机整机性能评估与载荷计算的研究

郭健[1]2003年在《风力发电机整机性能评估与载荷计算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风力发电机的计算机建模仿真的方法,对风力发电机的整机性能以及载荷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以750KW风力发电机为例详细说明了建模和仿真的基本方法和理论。风力发电机组的建模仿真都是在bladed for windows软件平台下完成的,文章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塔架、机舱、轮毂进行了建模,确定了载荷计算的基本方法,进行了静态、动态模拟计算。为确保风力机在其寿命期内能够正常工作,采用了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主要零部件塔架、机舱底座和轮毂进行了强度分析、结构力学特性分析以及寿命计算。对于Bladed for windows软件,定桨距失速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参数的输入量比较少,对机组载荷的影响也比较小。但对于变桨控制及变速恒频控制,控制系统变的复杂,控制性能对机组的载荷影响相对来说比较明显。通过对我单位正在研制的主动失速风机进行建模,采用PI调节器控制,运用Bladed软件对机组的载荷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载荷影响是很大的。优化控制系统参数对风机的整机性能也是相当重要的。

李勇锋[2]2017年在《风力发电机整机性能评估与载荷计算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危机",出现了能源紧张的问题,人们认识到常规矿物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和有限性,于是寻求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成为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张福成[3]2012年在《基于FLUENT的风力发电机流场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发风能已成为解决能源问题、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与风电相关的产业链已经颇具规模,但是风电技术仍在快速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在不断的实践验证中,计算机结合空气动力学理论进行风力发电机气动特性的仿真研究对于进一步掌握风电机组工作原理、解决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设计研发新的风电设备有重要意义。以FLUENT为代表的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拟是研究流体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FLUENT在风力发电机气动性能分析中的应用多集中在叶片二维翼型的外形优化方面,对于整机流场分析也多局限在恒定风速工况,多重坐标系法只能利用稳态分析近似模拟非稳态流动,无法获得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流场特性和气动载荷数据,而后者正是风电机组设计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1.5MW标准等级的风电机组进行研究,建立了适用于滑移网格计算方法的风力发电机整机流场模型,设置了旋转区域及其内部叶片的运动特性;针对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中规定的计算风况,运用UDF (User-Defined Function)编程方法实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垂直速度切变风、阵风和极端风向变化风的模型的建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在仿真计算过程中总结出除了监测残差值以外,还要设置风轮扭矩系数的监测曲线、读取进出口流量差、检验旋转与静止区域交界面上数据的统一性来判定流场稳定的方法;进行了八个恒定风速工况的功率验证计算,误差在17%以内,重点讨论了仿真步长对计算精度的影响,当仿真步长由0.008s减小到0.002s时,误差变为10.8%,证明了FLUENT方法的准确性以及减小仿真步长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对轮毂高度平均风速为10m/s的速度切变风和阵风两种变风速工况以0.008s步长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了叶片附近压力和流速的特点,结合叶素理论讨论了气流与叶片的作用机理;仿真得到了叶片各向载荷和风轮扭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计算了切变风工况风轮的输出功率为1.09MW,达到标准值的81.5%;通过对扭矩和功率曲线波动的分析,定性的说明了塔影效应的消极影响。本文针对风力发电机设计要求中的典型风况进行风力发电机整机气动特性的仿真研究,对风速模型建立和气动载荷计算方法做了新的尝试,获得的流场云图和载荷数据等仿真结果能为动力学仿真等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与风力发电机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唐帅[4]2016年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及载荷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风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备受人们关注。相对于火电、水电、核电等风力发电的设计制造周期更短,相对比较灵活,同样拥有较大的经济市场。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风力发电技术,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明显不成熟。国内对于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整机动力学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都还略显不足。因此,国内很多大型的风力发电机组相关的设计技术都从国外引进。随着风力发电机组日益大型化,对于风力发电机组系统控制的要求将会更高,因此对风力发电机系统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风力发电系统控制优化技术入手,开展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论文以某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基于风力发电机组系统控制优化和载荷计算以及齿轮箱动力学建模,对风力发电机组各个关键位置、齿轮箱中齿轮和轴承所受载荷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风力发电机相关重要参数和控制相关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本文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对风力发电系统控制设计中重要的参数(包括叶尖速比、风能利用系数、升阻力系数等)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且与企业给出的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2)对风力发电机独立变桨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风剪切对风力发电系统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通过独立变桨控制方法降低这一影响。同时还提出了通过提取实测风速计算风剪切的理论,对得到当前更为准确的风剪切值给出了很好的参考。(3)建立了完整的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控制系统。利用FAST和Matlab/Simulink等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并且根据GL规范设计多组典型工况,进行联合仿真。对比了传统的统一变桨和本文所涉及的独立变桨控制下的关键位置的载荷。仿真结果表明通过独立变桨控制策略能够降低风力发电机组关键位置的载荷幅值和波动。同时在不同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研究了风力发电机齿轮箱中齿轮和轴承的载荷。

王广良[5]2010年在《风力发电机组SY7715动力学仿真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风力发电机组是一个刚柔混合的多体系统。风力机系统复杂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复杂的载荷特性、各柔性部件的相互影响和耦合、刚体-柔体的连接与相互作用、电气系统与机械系统之间的影响。论文以1.5MW高速双馈风力发电机组SY7715为研究对象,在理论、计算、试验叁个方面对风力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建立了风力发电机组的动力学模型,详细分析了风力机的载荷来源、在复杂载荷作用下引起的风机的振动以及对风机产生的影响,并利用Bladed软件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了建模和载荷计算;建立塔架、叶片的部件模型和整机模型,基于Adams软件进行了单部件模态分析和整机的耦合模态分析,计算得到了整机的各阶模态,从整机的角度掌握了风机的固有特性,绘制整机Campbell图并与Bladed软件的模态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两种方式下得到的模态频率基本一致,叶片的频率约为1.91Hz,塔架的频率约为0.4Hz;确立了风机的振动测试方案,对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幅值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得到了风机运行过程中复杂的动力学特性,为风机的可靠运行与控制提供了保障。

王珑[6]2014年在《大型风力机叶片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片作为大型风力机的核心部件,其多学科、多准则耦合优化设计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大型风力机叶片设计是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目前工程上都采用“气动设计-结构设计-验证-改进”的流程化设计思路,将叶片的气动设计和结构设计分开,依靠经验来实现众多变量、目标和约束之间的协调,获得的是可行解,而不是最优解,更无法实现与整机的最佳匹配。因而,通过改进设计方法,实现叶片的最优化设计,并立足于整机的匹配性改善来提升风力机的经济性,对我国乃至世界风能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致力于解决大型风力机叶片气动-结构耦合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点,通过提出高性能的约束多目标进化算法,发展叶片参数化模型,建立适合于优化的叶片气动计算方法和整机动力学计算方法,形成一套高效的大型风力机叶片气动-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并开展了大型风力机叶片的高性能设计和验证。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针对多目标优化设计对高性能优化算法的迫切需要,通过在多目标进化算法框架下构建Utopia参考向量系,利用当前种群最优解集的分布特性来构建锚点、Utopia平面和Utopia向量等关键要素,巧妙地克服了传统的“外围区域”投影问题,实现将经典算法中优秀多样性维持策略与进化算法高效耦合。再通过自主构建聚合适应度分配、种群关联等机制,结合强非支配分层策略、Latin超立方初始种群生成技术等与之匹配的高效算子,以及强调局部探索和开发能力的领域选择、SBX交叉和多项式变异等技术,发展了一种基于向量引导的高效多目标进化算法,称为单参考向量系多目标进化算法(SRS-MOEA)。在对多个系列测试函数的分析表明,SRS-MOEA在处理单形特征、连续阵面优化问题时,能够通过一次优化获取均匀分布的完整Pareto最优解集,极好地维持了种群的多样性,并大幅地提高了算法优化效率。对于复杂最优阵面和约束优化问题,通过设立双重无量纲Utopia参考向量系,建立了向量系之间动态耦合策略,再结合自主构建的新型聚合适应度分配、强非支配分层、种群关联等策略和机制,集成了强调局部探索和开发能力高效算子,增加了高效约束处理机制,形成了多参考向量系多目标进化算法(MRS-MOEA)。测试结果表明,MRS-MOEA在处理复杂阵面、大量约束、小种群及高维优化时都显示出了很强应对能力,为叶片反设计方法提供了可靠的高性能优化算法。自主开发了大型风力机叶片极限载荷计算方法和平台。以团队自主开发的Hawt Cad大型风力机设计辅助软件包为基础,集成风力机气动弹性计算方法、设计载荷工况生成方法和极限载荷分析方法,依据大型风力机国际设计标准,建立了适合于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叶片极限载荷计算方法和程序平台,并以一款2MW叶片的极限载荷计算为例,验证了本计算方法的计算精度和可靠性。发展了高性能的大型风力机叶片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开展了叶片的参数化建模;针对主要设计目标和关键约束条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合高性能多目标进化算法和叶片极限载荷计算方法,建立了适合于叶片的气动-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法。基于此方法,开展了1.5MW大型风力机叶片的两目标、叁目标和四目标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大型风力机叶片多目标设计是复杂的连续阵面优化问题,本方法能够高效地实现收敛,通过一次优化就获得了大量的、均匀分布的综合最优解;所设计的大型风力机叶片实现了气动和结构的最优匹配,其气动效率和力学性能分别在风洞试验和有限元校核中得到了确认。

郑玉巧[7]2016年在《大型风电机组柔性叶片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型风电机组复合材料叶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气动力、弹性力及惯性力等作用,容易引起挥舞、摆振及扭转非线性变形,该变形与气动力相互耦合,极易发生气弹耦合振动,这种不稳定振动将导致整个叶片失效断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故需寻求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这些工程实际问题。论文正是围绕这一艰难而又诱人的主题展开。针对西部典型风况的环境因素,对叶片区域风速载荷的数学模型、超大型柔性叶片气动与结构耦合优化设计方法、流固耦合效应下叶片动力学特性及大型风电机组叶片运行不稳定性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研究中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1)基于酒泉地区某测风塔观测的标准高度风速数据,考虑垂直风切变,采用牛顿-拉夫逊(Newton-Raphson)算法进行了风电机组标准高度和轮毂高度下的风速分布参数估计,得到了标准高度(10m)及轮毂高度(60m)下的风速分布模型,该模型可求解不同区域环境下的风速问题,克服传统方法计算精度不高等问题。得出区域风速分布模型的分布曲线。在标准高度与轮毂高度的风力状况,尤其是平均风能密度呈现较大差异,风速分布形式不同,两参数的威布尔分布较瑞利分布具有更大的适用性,极大似然估计法较最小二乘法更为精确。(2)对叶片主要功率产生区翼型在不同攻角及雷诺数下升阻力系数及速度分布特征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求解了风轮的诱导因子、法向力系数、切向力系数。采用BEM方法所得的扭角值在叶根附近呈现最大值,这一结果不仅增加了攻角的敏感性,而且不利于叶片设计与制造,Willson模型因保证叶片功率系数最大,忽略风电机组的实际功率输出限制,未对叶片弦长及扭角进行有效约束,采用该模型计算所得气动弦长及扭角值较大,而改进动量模型法考虑了叶尖及轮毂损失影响,外形参数计算结果与实际工况接近。(3)提出一种新的风电机组叶片气动优化设计模型。在该模型中,考虑了轮毂损失、叶片宽度及厚度,采用迭代法对叶素诱导因子进行求解,并编制相关计算程序,叶尖速比在4~7.5范围内时,叶片所受轴向推力减小,进而减小整机载荷,同时有效提高叶片捕风能力与年发电量。另外,使弦长及相对厚度的分布均保持光滑并连续过渡,以便于制造。据此建立了叶片主梁结构优化数学模型,优化结果表明前缘铺层厚度变化不明显,叶片中部主梁帽铺层厚度、后缘宽度及夹芯层的铺设量显着减小。(4)针对复合材料叶片铺层设计中多目标、多约束特点,采用遗传算法,以叶片的扭角、弦长、主梁、前缘及后缘的铺层厚度为设计变量,以叶尖变形和风力机输出功率为约束,柔性叶片的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计及叶片的扭转及弯曲变形,建立叶片气动与结构耦合优化模型,因计入叶根、叶尖处损失,优化后叶尖处弦长为递减状态,与实际工况相符;扭角优化值刚性条件下整体有增加趋势,且扭角在功率的主要贡献区有所增大,可弥补因弦长减小导致的能量损失,提高复合材料叶片有限元建模的精确性。(5)基于气动弹性稳定性的物理因素与叶片内部结构之间的耦合特性,提出一种新的叶片流固耦合分析方法,解决了在叶片优化设计过程中气动载荷加载这一关键性问题。直接将压力分布耦合加载到叶片有限元模型中,这种气动载荷的处理方法与实际工况较为吻合,摸索出具有复杂气动外形和内部铺层结构的复合材料叶片建模的有效方法,然后对叶片动力行为模态进行分析,叶片前两阶模态主要表现为挥舞振动,高阶模态逐渐趋于复杂化,呈现出混合振型形式,可避免共振产生,进而验证提出的叶片气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关于西部风况下风力机组叶片稳定性问题,是需加大力度研究叶片结构优化设计的新问题。

庞强[8]2008年在《风力机结构组件的有限元模拟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风力发电事业,实现风力发电机的国产化,必须深入开展风力机设计、分析方面的研究。本文根据传统的的叶片设计方法设计了2MW风力机叶片,并生成叁维几何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元模拟对叶片进行了振动模态分析,得到各阶振动频率和振型,为防止结构共振提供了依据。本文还对2MW风力机塔架进行了静力、模态以及屈曲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校核塔架的设计要求并分析其受力、变形以及振动特性。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与优化软件的结合对塔架的几何参数进行优化,达到了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张穆勇[9]2015年在《基于运行数据的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分析方法和评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并网风力发电是当前技术开发最成熟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生产形式之一。近年我国的风能利用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风电装机容量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作为跨越式发展形成的新兴能源产业,风力发电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其中风力发电装备的可靠性和安全运行问题尤为突出。大量现役机组的构成情况复杂,设备故障和可靠性问题频发。究其原因:一方面,为满足产业发展初期对装备的迫切需要,我国现有多数机组的设计、定型等研制周期均很短,难以获得完整的设备可靠性基础试验数据支持;而另一方面,迄今针对在运风电设备的整机可靠性研究严重欠缺。近十年来,投运的风电机组已初具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机组运行数据,却缺乏深入的统计与剖析,使这些宝贵信息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有鉴于此,如何利用现有机组的运行数据,系统地研究风电设备的可靠性问题、评估其技术性能与状态,推进风电场的智能化运行维护技术,优化运行和维护策略,是风电产业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风电企业现状的深入调研,本文围绕整机运行可靠性问题,利用机组的实际运行数据,开展了相关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评估技术的研究,旨在为机组选型、运行优化、维护策略制定提供支持和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我国风电行业和投运风电机组运行数据的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基于运行数据的风电机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基本方法;结合试运期间故障数据样本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适用于风电机组小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和评估方法;通过对运行过程中监测参数指标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性能可靠性的风电机组性能评估方法。本文研究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了风电机组运行可靠性分析和评估的基本方法利用机组的运行数据,针对风电机组整机运行可靠性分析的需求,本文研究了反映机组设备可靠性水平的指标提取方法,提出了适用于风电机组的评估分析模型。1)综合分析了运行过程中记录的状态数据、事件数据和运行维护日志,将其转化为可靠性分析基础数据后,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风电机组可靠性指标(包括可靠度、故障间隔时间、可靠寿命等)提取的基本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容量足够时,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提取机组的可靠性指标;2)基于运行可靠度,构建了机组维护策略的量化分析模型,并对两种不同的维护策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可评价维护策略的优劣;3)考虑到风电机组的可靠性评价过程存在模糊性,平均可利用率难以准确地反映机组的可靠性水平,本文构建了基于多参数的风电机组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北方某风电场10台机组2012年的运行数据验证了提出的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机组的可靠性水平。(2)研究了试运期小样本数据下风电机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方法试运期间机组的可靠性是新建风电场设备评估的重要依据,但迄今尚无适用的技术评估方法。数据样本容量足够大时,本文上述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的基本方法可以准确地评价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水平。但由于试运期间机组运行时间短,故障数据缺乏,其可靠性评估是典型的小样本问题。使用基本方法分析机组的可靠性水平,可能导致结果误差大且不稳定。本文研究了适用于风电机组的小样本数据可靠性分析与评估方法。1)利用部件的故障信息,结合信息熵理论,将部件故障信息折算成整机试验信息,提出了基于部件信息的风电机组整机可靠性信息熵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估计整机的运行可靠度;2)通过对试运期间多台同类型机组的停机时间数据的综合分析,构建了基于二参数威布尔拟合的风电机组平均停机时间分析模型,并利用风电场试运行期间的实际停机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3)提出了试运期间风电机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的估计模型,该模型可实现风电机组故障间隔时间的重构,对可靠度进行Kaplan-Meier非参数估计,并利用估计结果进行函数拟合,然后根据拟合函数的数学性质,估计试运行期间风电机组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利用本文提出的模型,对北方某风电场20台机组试运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进行了估计,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估计试运期间机组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3)研究并提出了适用的基于性能可靠性的风电机组性能分析与评估方法针对风电工程和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利用机组中央监控系统的记录数据,结合性能可靠性理论,研究了适用于风电机组性能分析和评估方法。1)针对风电机组验收过程功率曲线考核评估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给出了功率曲线验收要求的概率解释,将功率曲线验收要求的评估转化为性能可靠性的评估问题,构建了基于性能可靠性的功率曲线评估模型,并利用北京某风电场5台机组的运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2)运行在特定风速条件下的机组,输出功率会产生波动且具有随机性。针对该特征,本文研究了风电机组的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针对不同型号机组、单台机组和同一机组运行在不同风速下的情况,分别建立了基于功率曲线差异的不同型号风电机组性能分析模型、基于相关分析的单台机组性能分析模型和基于区间风速内输出功率概率密度分布的分析模型,并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评估分析了吉林白城某风电场和甘肃酒泉某风场的10台风电机组,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分析评估机组的性能;3)以实际测量的某直驱型风电机组的发电机定子绕组温度为研究对象,利用回归技术,将测点温度变换成为不受环境温度和输出功率影响的随机数据,然后利用性能可靠性理论和质量控制图技术对变换后的温度进行可靠性建模,构造基于温度信号的实时可靠度监测模型,并以山西新荣某风电场的1#机组为例,建立了发电机运行过程中实时可靠性监测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从不同方面有效地提高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分析水平,能够为风电机组运行优化、维修策略制定、性能评估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杜坡[10]2015年在《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载荷计算与性能分析》文中提出目前,随着风电机组向大功率化发展的趋势,风电机组尺寸日益增大,这使得风电机组的载荷计算和性能分析显得更加重要。载荷计算作为风电机组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基础性工作,能为后续风电机组的优化设计和分析计算提供依据。本文以某3MW变速变桨风电机组为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GH-Bladed软件,对风电机组进行参数化建模。根据GL2010标准,设置正常风况和极端风况并将其加载到各个载荷设计工况中,对风电机组进行静态计算和动态仿真,并将仿真结果进行批量后处理,即可得到风电机组各零部件的极限载荷和疲劳载荷。通过这些分析计算可为风电机组后续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作用。基于叶素-动量理论及其修正理论,以叶片在不同安装角度下的风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叶片安装误差对风电机组叶片翼型气动性能、功率、年发电量以及叶片转矩的影响,并进行性能仿真与分析。同时考虑只有风剪切、塔影效应及未考虑风剪切和塔影效应叁种风模型的情况,对其叶根处挥舞载荷和摆振载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最后基于SWT软件,应用超单元和参数化部件构建高精度风电机组模型,由于风电机组振动特性与承载能力较为复杂,风电机组整体结构的模态分析和动态载荷计算是风电机组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故对风电机组整体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固有频率、振型和动能与应变能分布,并在额定湍流风速下,分析了风电机组轴承和齿轮箱与底盘连接处的动态载荷。

参考文献:

[1]. 风力发电机整机性能评估与载荷计算的研究[D]. 郭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03

[2]. 风力发电机整机性能评估与载荷计算的探究[J]. 李勇锋. 科技与创新. 2017

[3]. 基于FLUENT的风力发电机流场仿真研究[D]. 张福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4].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变桨控制及载荷仿真研究[D]. 唐帅. 重庆大学. 2016

[5]. 风力发电机组SY7715动力学仿真与试验研究[D]. 王广良. 长安大学. 2010

[6]. 大型风力机叶片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王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

[7]. 大型风电机组柔性叶片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郑玉巧. 兰州理工大学. 2016

[8]. 风力机结构组件的有限元模拟与优化设计[D]. 庞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9]. 基于运行数据的风力发电设备可靠性分析方法和评估技术的研究[D]. 张穆勇. 华北电力大学. 2015

[10]. 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载荷计算与性能分析[D]. 杜坡. 沈阳工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风力发电机整机性能评估与载荷计算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