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动力学论文_梁庆,王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透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多孔,反渗透,石墨,溶液,延胡索,质体。

渗透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梁庆,王晖[1](2019)在《延胡索乙素在气虚大鼠皮肤上的渗透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正常皮肤与气虚皮肤的药物经皮渗透情况,以探讨气虚证对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游泳疲劳法制造气虚模型,观察并对比正常大鼠与气虚大鼠的外观表现;通过皮肤组织观察,对比正常皮肤与气虚皮肤的特点;以延胡索乙素为模型药物进行透皮实验,测量2、4、8、12、24 h时接收液的药物浓度,计算累积渗透量和渗透系数。结果气虚大鼠在外观方面与正常大鼠有明显区别;延胡索乙素在气虚大鼠离体皮肤上,不同时间的累积渗透量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均减少,在气虚大鼠皮肤及正常大鼠皮肤上的渗透系数分别为(97.6±8.6)μg/(cm~2·h)和(188.3±10.7)μg/(cm~2·h),气虚组的渗透系数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气虚大鼠的皮肤对延胡索乙素的渗透有显着的阻滞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新峰,张福建,张忠强[2](2019)在《单层多孔石墨烯膜反渗透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多孔石墨烯膜的反渗透特性,揭示了盐溶液质量浓度、外部压强、孔面积和孔形状对多孔石墨烯膜反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脱盐率随着盐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水通量随着外部压强与孔面积增加而增大,但同时脱盐率随着外部压强与孔面积增加而降低;孔形状越趋近于圆形,水分子透过多孔石墨烯膜的能障越小,说明水分子越容易通过多孔石墨烯膜。相同脱盐率情况下,该模型中的水通量结果比实验报道中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水通量高2个量级。因此,多孔石墨烯膜将有可能在海水淡化和功能渗透膜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反渗透膜研发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纳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王益维,汪友平,孟祥龙,苏建政,龙秋莲[3](2019)在《低成熟度页岩油加热改质热解动力学及地层渗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成熟度页岩油加热改质是采用加热井对地层进行加热,将地层中滞留的重质烃转化为轻质烃,同时将尚未转化的固体有机质热解生成油气后采出。热解油气生成量预测及地层孔渗变化是页岩油改质开采研究的难点和挑战之一。利用页岩井下取心样品,采用黄金管实验装置,研究了页岩加热过程中的有机质热解规律及组分动力学,获得了烃类气体、轻质油及重质油的生成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0~500℃范围内,油的生成量先增后减,而气体量持续增加;低速升温条件下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左移,热解温度变低。重质油、轻质油和气态烃的活化能分别为39~49,57~74和56~59 kcal/mol;动力学模型可预测任意时间的烃类生成量。应用叁轴高温渗透率测试装置,获得了页岩从室温到高温(550℃)条件下的氮气测试渗透率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页岩加热过程中的渗透性变化分为下降段、上升段和稳定段,在温度达到有机质热解温度后,基质及裂缝渗透率均出现明显改善,比初始渗透率提高1~2个数量级。热解油气生成量及渗透率变化可为低成熟度页岩油加热改质开采的产量预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王敏[4](2019)在《复合可渗透性反应材料修复氨氮污染地下水的吸附反应及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受氨氮污染的地下水,制备了柏木屑和高岭土复合材料,研究其作为地下水修复可渗透性反应墙(PRB)吸附材料的吸附特性和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时间在10 min后达到平衡,吸附量随着氨氮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不大;二级吸附动力学能较好地反映柏木屑和高岭土复合材料对氨氮的吸附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3期)

邹修洋,王杰,李梅生,周守勇,赵宜江[5](2019)在《渗透汽化膜传递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近年来分子动力学模拟应用于渗透汽化膜传递机理研究的进展,包括膜层中分子吸附-扩散、热力学分析、吸附自由能和水传输机理等;模拟过程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渗透汽化过程,可以了解溶剂分子的优先吸附位点、膜材料溶胀或拉伸强度等特点,从而可应用于预筛选膜材料,设计膜孔径、膜厚、亲疏水性等物化特性.另外,提出了目前分子动力学模拟在渗透汽化膜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模拟时间和空间尺度与实际尺度的不匹配、分子模型与实际晶型的不匹配、力场参数的合理性等.(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王瑜[6](2018)在《基于动力学的血脑屏障药物渗透及H7N9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学是理论力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动力学方法已经应用到力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本文主要利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别研究脑部给药动力学及H7N9传播规律.本文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动力学模型研究微观脑部给药过程,即药物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脑组织,进入脑组织之后呈现的性态以及加入外界因素对给药的影响;二是利用动力学模型来宏观研究H7N9的传播趋势,以此来说明动力学模型在药代动力学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为相关疾病的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内容:第一章,首先对脑疾病以及H7N9流感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了这两类疾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动力学研究方法,最后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根据脑疾病患者服用药物实际过程,药物进入人体时有一个自行吸收的过程,依据药物在人体的自行扩散,构造了未加入超声时药物定点治疗脑部疾病的微观动力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对模型做了数值模拟.第叁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引入超声和载药脂质体,然后以脂质体靶向大脑给药这一过程作为主体,通过血脑屏障药物渗透机制,建立了脂质体、超声、药物浓度变化的微观动力学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时滞来反映加超声与注射脂质体的时间差.最后,对模型做了数值模拟.第四章,通过研究H7N9流感的传播机制,建立一类非自治传染病宏观动力学模型,其传染率为周期.然后对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利用卫生部发布的人间H7N9月病例数据进行拟合估计,给出周期传染率下的防御控制措施.第五章,本文总结,给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长林[7](2018)在《渗透汽化分离高沸点有机物:PEBA-2533膜扩散选择性及溶胀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苯酚、苯胺作为两种典型的工业化学品,其稀水溶液的排放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因此,其分离回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环境效益。糠醛来源于生物质水解,是一种可以参与众多化学反应的平台型化合物。及时地将其从水解液中分离能够有效地提高产率。渗透汽化技术因其经济、环保且易于放大的特点,在分离回收高沸点有机物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PEBA-2533对苯酚、苯胺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优异,其溶胀性能以及传质特性的研究对膜材料的选择、膜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Materials studio(MS)软件对PEBA-2533膜内组分分子的扩散特性以及在苯酚、苯胺、糠醛溶液中的溶胀性能进行研究。采用PEBA-2533膜渗透汽化分离稀水溶液中的糠醛,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了原料液-膜界面亲和性以及组分分子在膜内的传输特性。结果表明糠醛与PEBA-2533膜之间的亲和性强于水。传输特性分析表明糠醛分子在膜内部的自扩散选择性随着原料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孔道尺寸的大小对高沸点有机物的分离至关重要。此外,对膜内自由体积分数(FFV)、有效体积分数(FAV)以及孔道尺寸分布(FCV)等参数的分析揭示了渗透汽化过程中膜结构的变化。从孔道尺寸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随着原料液浓度的增加出峰位置始终不变,表明膜内溶胀产生的体积主要来源于聚合物链段之间。更有趣的是,水分子的通量相较于糠醛分子对膜厚的变化更加敏感。随着膜厚的增加,渗透糠醛浓度逐渐增加。因此,提出了膜扩散选择性衰减模型对此现象进行解释。为了研究PEBA-2533在苯酚、苯胺、糠醛溶液中溶胀度以及吸附浓度的差异,本文构建了叁种溶液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分析发现,高沸点有机物与水分子之间的非键相互作用能越大,形成的氢键数量越多,PEBA-2533在其溶液中的溶胀度越大。因此本文指出PEBA-2533在有机物溶液中的溶胀度大小与有机物形成氢键的能力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证实该结论,本文采用有机物分子与水分子的色散力部分参数、极性力部分参数和氢键粘合力部分参数的方差和来衡量两者之间的亲和性大小。结果显示,亲和性越大,膜在溶液中的溶胀度越大。此外,溶胀模型显示苯酚分子在膜内团聚最严重,苯胺次之,糠醛则均匀分散在膜内。说明越容易团聚的分子所引起膜的溶胀度越大。有趣的是膜内有机物浓度与溶胀度并不相关。原料液-膜界面亲和性分析表明,膜表面有机物浓度越大,对应的膜内有机物浓度越大。综上所述,分子动力学技术在分析渗透汽化过程中膜的性能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龚军浩[8](2018)在《环氧浆液对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的渗透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水利资源相对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普遍存在泥化夹层、挤压破碎带、挠曲核部破碎带以及层间层内错动带等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灌浆技术作为一种地基处理的有效手段,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工程界的青睐,其技术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灌浆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不过目前针对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的灌浆理论研究鲜有报道,虽然通过工程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然处于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的阶段,诸如其渗透动力学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灌浆理论、灌浆材料和灌浆技术叁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目前针对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灌浆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低渗性不良地质体工程实例的分析,总结了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的构成特性和孔隙特征,并从构成特性和孔隙特征的角度解释了浆液在低渗性不良地质体中难以浸润渗透的原因。采用固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对长江科学院生产的CW系环氧浆液进行了改性。通过测定固化剂改性后浆液的胶凝时间和凝胶体的抗压强度,最终确定当浆液和固化剂的质量比在6:1时,其胶凝时间为100h、凝胶体抗压强度为77.2 MPa;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改性后浆液的渗透性能指标,确定当表面活性剂的掺量为浆液质量的0.1%时,浆液渗透性最佳。按照确定的环氧浆液、固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比例配制改性环氧浆液,对改性环氧浆液黏度、接触角和表面张力的时变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拟合得出了改性浆液黏度与时间的指数函数数学表达式;从表征润湿性角度(单滴实验)的接触角时变性研究发现接触角在低渗性砂岩和玄武岩表面逐渐变小直至趋于0°,说明改性浆液能很好地润湿低渗性被灌介质,从表征浆液运动过程角度(多滴实验)的接触角时变性研究发现接触角逐渐增大,说明浆液在浸润渗透的运动过程中,会随着组分间反应的不断进行而逐渐失去润湿性;表面张力时变性研究表明,在240min之前表面张力会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而240min之后表面张力会趋于平稳,仅轻微波动。在综合分析了典型工程中低渗性不良地质体地质特性的基础上,配制了两组低渗性被灌介质体,建立室内无压、有压实验模型,研究了改性浆液在低渗性被灌介质中无压吸渗和有压渗透两种情形的渗透距离。引入黏度、接触角和表面张力时变性和积分算法分别建立了无压和有压两种情形的渗透动力学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与实验结果的吻合度较高,说明建立的无压、有压渗透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浆液在低渗性不良地质体中无压吸渗和有压渗透的动力学过程。(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8-06-01)

孙任宽[9](2018)在《温度、真空和添加时序对蛋清凝胶中风味物质渗透的影响及其传质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卤蛋卤制前先进行了熟化,蛋清蛋白质变性形成的致密凝胶网络结构使得风味物质从外到内的渗透变得十分困难,制作过程较长,即使工业化采用高温高压的方式也要4h左右。本文以蛋清凝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代表咸味物质的氯化钠、代表甜味物质的蔗糖与葡萄糖及代表酸味物质的柠檬酸与乳酸,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风味物质在蛋清凝胶中的含量和扩散系数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渗透溶液中的气体溶质及真空环境对渗透过程的影响,渗透顺序不同以及共同渗透时氯化钠与其他四种风味物质对彼此在蛋清凝胶中渗透过程的影响。对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快速无损检测蛋清凝胶的渗透程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研究了5种风味物质不同温度、不同真空条件下在蛋清凝胶中的渗透情况及扩散系数变化。发现不同的风味物质受到温度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通过对扩散过程表观活化能的计算,发现葡萄糖的扩散活动受到温度的影响最大,乳酸最小。将渗透溶液中的气体溶质去除后,不管渗透环境是否抽真空,氯化钠、蔗糖和葡萄糖在蛋清凝胶中的渗透速率及扩散系数均有所提高,而柠檬酸和乳酸则变化不大,说明渗透溶液中的气体溶质对氯化钠、蔗糖和葡萄糖的渗透过程有一定的阻碍,环境是否抽真空则对5种风味物质在蛋清凝胶中的渗透则没有显着影响(p>0.05)。二、研究了氯化钠与其他4种风味物质在同时渗透或者添加顺序不同时,在蛋清凝胶中的渗透情况及扩散系数变化。同时渗透时,氯化钠对其他四种风味物质的渗透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蔗糖与葡萄糖对氯化钠的渗透有稍微的抑制作用,柠檬酸与乳酸则有稍微的促进作用,但差别与氯化钠单独渗透时均不明显(p>0.05);整体上看,氯化钠在与其他四种风味物质共同渗透时,所受到的影响要比其他风味物质小。氯化钠的提前渗透对其他四种风味物质的渗透有一定促进作用,以糖类物质尤其是葡萄糖作用最为明显(p<0.05),对柠檬酸及乳酸的影响则不是很大(p>0.05);柠檬酸或乳酸的提前渗透由于增加了传质面积而对氯化钠的渗透有促进作用,蔗糖或葡萄糖则相反。叁、在所选渗透条件范围内,蛋清凝胶中风味物质扩散系数的自然对数与时间的自然对数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可通过时间来预测风味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扩散系数。四、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检测了蛋清凝胶的横向弛豫时间T_2,对蛋清凝胶中氯化钠或蔗糖的含量与对其T_(22)峰峰属性之间的相关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钠含量与峰起点及峰顶点时间之间、蔗糖含量与峰终点时间及峰宽之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够以核磁共振技术对氯化钠在蛋清凝胶中的渗透程度做出初步判断。除此之外,想要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渗透程度做出定量分析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0)

袁林松[10](2018)在《多孔石墨烯膜反渗透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墨烯材料与石墨烯孔制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孔石墨烯作为分离膜得到诸多应用,基于多孔石墨烯膜的反渗透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盐溶液在多孔石墨烯膜中的反渗透过程,探究了多孔石墨烯膜的反渗透性能。研究结果将对多孔石墨烯膜反渗透性能研究及多孔石墨烯膜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基于单层带孔石墨烯膜反渗透模型,探究盐溶液浓度、压强、孔结构对膜反渗透性能影响。研究发现盐溶液浓度变化时对多孔石墨烯膜水通量影响较小,但多孔石墨烯膜盐离子截留性能随盐浓度增加而提高。其次,研究发现多孔石墨烯膜的水通量随着压强增加而增大,盐离子截留性能随着压强增大而降低。此外在多孔石墨烯膜孔面积变化时,多孔石墨烯膜水通量随孔面积增大而提高,水通量可达172 L?cm~(-2)?day~(-1)?MPa~(-1),在相同盐离子截留性能条件下比实验报道中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水通量高2-3个量级。多孔石墨烯膜孔面积对盐离子截留性能有重要影响,当孔径小于盐离子水合半径时,盐离子被多孔石墨烯膜完全截留,当孔径大于盐离子水合半径时,离子截留率随孔面积增大而减小。在多孔石墨烯膜孔构型变化时,发现水分子透过多孔石墨烯膜孔构型越趋近圆形态能障越低,多孔石墨烯膜的水通量越高,膜盐离子截留性能随着孔构型趋近圆形态而降低。基于多层带孔石墨烯膜反渗透模型,探究盐溶液浓度、压强、层错和层间距,及层数变化和引入梯度孔对膜反渗透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溶液浓度变化时,水分子透过双层多孔石墨烯膜的能障变化比较小,膜水通量变化可不考虑,膜的盐离子截留性能随着盐溶液浓度增大而提高。当增大压强时,水分子透过双层多孔石墨烯膜的能障会减小,膜水通量随压强增加而增大,盐离子截留性能随压强增大而降低。在考虑双层多孔石墨烯膜层间距和层错距离变化时,发现水分子透过平衡间距双层多孔石墨烯膜能障最小,相应的膜水通量最大。随着层间距增大,双层多孔石墨烯膜能障增大,膜水通量减小,盐离子截留性能则是随着层间距的增大而提高。此外,水分子透过双层多孔石墨烯膜的能障随层错间距的增加而增大,水分子透过时能量要求提高,所以膜的水通量减少,而盐离子截留性能随层错间距的增大而提高。当多孔石墨烯膜层数变化时,结果表明:层数增加后水分子透过多孔石墨烯膜的能障作用更为显着,水分子越难透过多孔石墨烯膜,从而膜的水通量减小,盐离子截留性能则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增强;当引入梯度孔结构时,发现梯度孔结构使得水分子透过膜的能障作用增强,从而膜的水通量减少,但盐离子截留性能在引入梯度孔结构后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01)

渗透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多孔石墨烯膜的反渗透特性,揭示了盐溶液质量浓度、外部压强、孔面积和孔形状对多孔石墨烯膜反渗透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脱盐率随着盐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水通量随着外部压强与孔面积增加而增大,但同时脱盐率随着外部压强与孔面积增加而降低;孔形状越趋近于圆形,水分子透过多孔石墨烯膜的能障越小,说明水分子越容易通过多孔石墨烯膜。相同脱盐率情况下,该模型中的水通量结果比实验报道中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的水通量高2个量级。因此,多孔石墨烯膜将有可能在海水淡化和功能渗透膜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反渗透膜研发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透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庆,王晖.延胡索乙素在气虚大鼠皮肤上的渗透动力学研究[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

[2].郭新峰,张福建,张忠强.单层多孔石墨烯膜反渗透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19

[3].王益维,汪友平,孟祥龙,苏建政,龙秋莲.低成熟度页岩油加热改质热解动力学及地层渗透性[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4].王敏.复合可渗透性反应材料修复氨氮污染地下水的吸附反应及其动力学[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5].邹修洋,王杰,李梅生,周守勇,赵宜江.渗透汽化膜传递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19

[6].王瑜.基于动力学的血脑屏障药物渗透及H7N9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18

[7].刘长林.渗透汽化分离高沸点有机物:PEBA-2533膜扩散选择性及溶胀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8

[8].龚军浩.环氧浆液对低渗性不良地质体的渗透动力学研究[D].长江科学院.2018

[9].孙任宽.温度、真空和添加时序对蛋清凝胶中风味物质渗透的影响及其传质动力学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0].袁林松.多孔石墨烯膜反渗透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江苏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切削液渗透毛细管形成边界润滑层的动...2 巴布剂体外经离体鼠皮渗透动力学℃一looKp、,涂层管氛渗透动一12以pR/A0/Bo为促渗剂LJM中芍药昔经离...热影响区各亚区氢渗透动力学参...精华素中叁种人参皂昔的渗透动力

标签:;  ;  ;  ;  ;  ;  ;  

渗透动力学论文_梁庆,王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