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学为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魁府”,“西洋式”,设计语汇,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明[1](2019)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乌拉街“魁府”“西洋式”设计语汇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魁府"建筑中"西洋式"设计语汇进行梳理与分析,指出其中蕴含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深刻内涵,并对产生之原因进行探究,以期对"魁府"建筑,乃至中国近代建筑史全貌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9期)
李波[2](2019)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企业管理之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和"用"要想达到有机融合,首先要搭建起互相走近的桥梁,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二者需要以一种基本相当的地位进行对话,而且,作为灵魂和核心精神实质的"体"要足够自立和自信,才能得心应手地"用"上外来的体系、制度和方法,逐渐达到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从而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本文来源于《大众投资指南》期刊2019年17期)
王薇[3](2017)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开拓全新的虫草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虫草种类多达1500余种,其中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冬虫夏草、蝉花虫草、蛹虫草等。尽管目前虫草产品种类日渐丰富,但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痛点。如: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目前仍未突破,且以其无性型或有性型为原料的产品名称急需规范;蛹虫草虽已实现人(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报》期刊2017-08-23)
刘国光[4](2017)在《经济学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国光经济论着全集》推荐指数:★★★★作者:刘国光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刘国光经济论着全集》收录了刘国光先生经济学文章、专着等的所有保存下来的作品,并以时间为序分为四大部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研究、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型过渡时期的探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周刊》期刊2017年03期)
马瑞萍[5](2016)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对于近现代学人来说,如何面对中学和西学相遇、相冲突的境地,采取何种研究的态度,将会影响未来中国文化,以及设计文化研究领域的的走向。儒家提倡"天下大同"思想,今天我们以产品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为例,重新审视其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道器一体"的精神实质,西学为用,是主张在立足中国传统造物精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借鉴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科学技术,从而使我国家具设计课程能够符合国际一体化发展需求,培养出集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的高素质综合服务型人才。(本文来源于《家具与室内装饰》期刊2016年06期)
吴越[6](2016)在《中国体育外教史: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走向世界的征途中,外教起到了很大作用:带来新的理念和训练方式。然而,"洋务运动"并非只是技术上的一蹴而就,文化的交融才是重点。围绕土洋之争的,并非技术,而是内在的体育文化。惨痛的足球:从头顶光环到"国际骗子"圆梦世界杯成为中国足协聘请外籍主教练的直接原因,然而,除了米卢带领国足历史性地闯入世界杯决赛圈外,其余几位均战绩惨淡未能实现合同目标,或提前下课或被架空。(本文来源于《齐鲁周刊》期刊2016年13期)
李冠一[7](2015)在《试析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架构与中国近现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近代的具体历史环境来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历史影响,比较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的合理内核及其基本特点。洋务运动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迈向近代化道路最切实可行的选择,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开端。(本文来源于《雪莲》期刊2015年18期)
沈平[8](2015)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图案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这种特点在当时的实用美术的图案上也有反映。有识之士在继承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成果,艺术品在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之间相互借鉴,图案作为重要的文化艺术符号也受到了西方历史文化的冲击。本文第一章论述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对艺术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在各个领域影响深远,也波及到了当时的艺术领域。第二章论述民国时期实用美术的西化现象,分别选取服饰、月份牌、纺织品、建筑、生活器皿、刺绣等具有代表的美术类别进行分析,服饰的西化与中国传统服饰的混搭蔚然成风,其中西式风格被认为是时髦、摩登、有教养的象征,并被上层人士和普通百姓所效仿。第叁章是论文的重点阐述部分,主要论述图案在中国传统题材和西方构成形式中的不同样式。西方文明以其强大的侵略性对民国时期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冲击,西方图案也出现在工艺品设计中,与中国传统图案一起构成了当时的时代设计风格,这种结合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代表着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与审美认知。第四章论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民族图案发展的意义,民族图案要依托于中华民族精神,此种精神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要以中国自身文化为主体,“体”就是本质,这种本质决定着中国艺术设计未来的走向,西方文化只是拿来效仿,挽救当时落后的中国设计。只有在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参考西方先进文明的设计理念,中国民族图案的发展才是正确的路径,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理念。(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5-06-05)
仝秀兰,王小兵[9](2014)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近代广东武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立足于丰富广东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填补近代西学对于代广东武术影响的研究空白,通过文献资料法、电子资源法等对西学影响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近代广东武术的影响做了进一步剖析,试总结近代广东武术在此思想影响下呈现的特点及规律,以史为鉴,为广东武术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搏击(武术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张驰[10](2014)在《当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浅谈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西方社会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对其关注与效仿。我国作为一个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接受该理念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改善与发展,使之适应我国国情,符合我国体制。(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4年25期)
中学为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体"和"用"要想达到有机融合,首先要搭建起互相走近的桥梁,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二者需要以一种基本相当的地位进行对话,而且,作为灵魂和核心精神实质的"体"要足够自立和自信,才能得心应手地"用"上外来的体系、制度和方法,逐渐达到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从而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学为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世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乌拉街“魁府”“西洋式”设计语汇解读[J].美术大观.2019
[2].李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现代企业管理之探[J].大众投资指南.2019
[3].王薇.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拓全新的虫草时代[N].中国食品报.2017
[4].刘国光.经济学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J].中国经济周刊.2017
[5].马瑞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当代阐释——对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与对策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
[6].吴越.中国体育外教史:西学为体,中学为用[J].齐鲁周刊.2016
[7].李冠一.试析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架构与中国近现代化[J].雪莲.2015
[8].沈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图案探析[D].鲁迅美术学院.2015
[9].仝秀兰,王小兵.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近代广东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14
[10].张驰.当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浅谈我国现行体制下的公共服务市场化[J].才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