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

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

段文博[1]2009年在《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资源约束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战后,日本在资源约束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其中隐含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与日本曾经面临的相似的情况,如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币升值、国际贸易条件恶化等等。因此,深入研究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问题,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资源约束为切入点,对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分析日本资源禀赋、资源约束条件及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特征、模式基础之上,探讨了资源约束条件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表明,日本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依靠叁条路径:“资源替代路径”、“资源节约路径”和“技术驱动路径”。并通过日本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主体作用及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推动力量共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借鉴日本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经验,笔者给出了我国在现阶段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陆诤岚[2]2003年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至今的二十五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步由以农业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为主,第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几乎与经济同步增长。当前结构性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在“十五”纲要中提出,要在“十五”期间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那么,如何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以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所谓的结构性污染是指污染的状况与经济系统中的某种结构有关,这种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比例关系或分配关系,一定的比例关系或分配关系就形成了一定的污染特征,如果结构或分配关系发生变化,那么污染的特征和状况也就发生变化了。所以结构性污染的解决关键是要改变经济系统中的特定结构。与结构性污染有关的结构关系有很多,产业结构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产业结构在叁个层面上造成了结构性污染的问题:产业间的结构,产业内的组织结构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这叁个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要素,而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结构性污染的发生。 污染的产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现象,一般认为是因为经济系统向环境系统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的结果。人们关注污染是因为污染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这种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为此,环境保护的目标进入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面对的目标从单一的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要同时满足这两个目标,就需要分析与两个目标都相关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以及污染,特别是结构性污染密切相关,因此,产业结构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经济增长研究领域,有关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有很多,只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将环境保护的问题纳入有关的分析模型和框架。真正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产业结构分析是在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之后。当然,环境要素进入经济研究系统的程度在不同的研究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与对环境系统的认识有关,尤其是与对环境系统可能对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的认识有关,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有从“弱可持续”到“强可持续”之分。本文的观点属于“强可持续”范围的,认为经济系统的发展是受到环境系统制约的,经济发展必须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环境资源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表示了经济发展(用人均收入表示)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认为环境质量先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恶化,在一定阶段后又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改善,有很多学者专门对此曲线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际上,KEC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环境是可以改善和恢复的,所以该曲线才会在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后得到改善。这个假设显然和现实有矛盾。如果在KEC曲线上增加环境阈值界限,就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在资源限制下有叁种走向:一是完全不顾环境资源的约束,这样经济发展必定会走到极限,最终被环境系统完全制约;二是考虑环境问题,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这样仍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较晚,经济发展的惯性最终冲破了环境的约束线,但随着环保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仍能恢复,另一种是及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使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环境约束线以下,这是第叁种走向。在现实中,第二种走向居多,因此,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度过这一阶段,可持续发展便是度过这一阶段的方法。本文认为,从意识到环境的制约,逐步采取措施使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约束条件以内的发镇阶段就是可持续发展阶段,越过这一发展阶段后,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就得到缓解了。因此,在可持续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必须要考虑环境的制约,将这种制约由一种外部的制约逐步内化,成为经济系统的内在制约因素,以真正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发展。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型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建立的。 本文的研究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解决结构性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受到的资源约束是指环境介质的自净能力或吸纳能力。环境经济学对污染的研究自庇古开始就是独立进行的,并没有把它视为资源。因此解决污染的办法仅限于外部性内化、明确产权等,但环境污染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在环境技术层面,解决污染问题就是对污染进行治理,但在实施时,仍然遇到经济学的问题,因为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行与经济效益发生密切关系。将污染视为资源并不是同意反复,而是通过这一概念的转变,可以降低对污染评价的难度,并增加解决污染的手段。 环境的自净能力是可以使用的与污染有关的一种环境资源,若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小于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就不会发生。本文提供的模型就是将这一自净能力在需要的产业间进行分配,分?

周建安[3]2007年在《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发展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脉络,以产业生态学理论及其它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产业生态发展系统的内在机制与运行机理。在传统的劳动、土地和资本之外,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作为构成产业生态发展系统的内生要素,把经济效益原则、生态效益原则作为产业生态发展系统运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研究,认为在该系统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其它生产要素相互作用,与产业结构形成关联,并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路径。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环境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成因,探讨产业生态发展的内生机制,以及对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意义。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国家战略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探讨我国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发展演进的途径。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生态发展路径是我国社会经济突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瓶颈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张风丽[4]2016年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新疆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进的目标。然而在新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之际,资源环境制约的“瓶颈效应”越来越突出。现阶段,新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能源效率低、环境承载力有限等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加之新疆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其生态环境系统具有独特的脆弱性,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节能减排已成全球趋势,低碳生活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产业转型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前新疆已被确定为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国内外一些大企业正是看好了新疆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向新疆转移相关产业,为此需要准备好承接转移的条件。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内部挑战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同时又迎来了对口援疆政策和“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新疆产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和迫在眉睫。产业转型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其转型成败的关键是其路径的设计与选择,这是决定新疆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新疆传统的资源型、污染型产业发展已不合时宜,不利于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在面临资源环境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的形势下,选择出适合产业转型路径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资源配置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对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提出转型路径。文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一是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引致产业转型,另一方面,产业转型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新疆产业转型状况及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分析了新疆资源环境状况与新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新疆产业转型总体状况与区域状况两方面入手,分析新疆产业转型的演变态势及特点、转型路径现状;最后分析了新疆产业转型面临的水资源、能源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约束。叁是新疆产业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测度。从叁方面进行研究,(1)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新疆生态足迹的总量与各产业足迹比较分析;然后对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测度;(2)测算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分析;(3)通过DEA模型测度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四是根据前述新疆产业转型状况的分析,对当前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找出影响产业转型的障碍因素。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生态预警。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产业转型的警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预警,最后发布景兆指示,进行警素调控。六是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选择。根据新疆产业特点及对产业转型的战略定位和转型思路探讨,构建适合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探索式提出了基于不同产业类型、基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和基于不同区域的产业转型路径。七是新疆资源环境约束的产业转型具体保障措施。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环保监督机制、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宣传及援疆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为产业转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新疆特有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资源型产业发展道路。新疆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能源和矿产资源,围绕这些优势资源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开发为基础、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工业“重化”态势明显。第二,新疆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业转型压力大。新疆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为主导逐渐向以资源依赖的工业为主导转型,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效益低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导致新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削弱,生态环境所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强。第叁,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较低,且与资源环境的约束效应大于协调效应。新疆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不够,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生态。由于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转型虽对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旧不能解决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环保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较差。第四,新疆产业转型路径“唯资源拉动型”突出,发展方式依旧粗放。新疆产业依旧依赖于规模扩张的速度型发展,呈现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低效率、产业链短的特点,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型的速度滞缓。新疆的资源消耗效应从时序变化特征来看,产业发展模式依旧是高碳型粗放式,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能源消耗加大、用水量递增是新疆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且“叁废”的排放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化导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第五,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度较低,建立预警系统对产业发展进行预警。目前新疆产业生态安全度处于巨警状态,未来五年内产业生态安全度有所缓解,但依旧处于巨警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干扰与影响,随着新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日渐凸显,为此根据预警系统找出警源、分析警情基础上发布警兆,以此对未来产业转型提出警示,确定产业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合理部署产业规划战略。第六,新疆区域差异大,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产业转型选择不同的路径。根据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原则和目标,坚持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抓住产业援疆、环保援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从不同的产业类型、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区域差异进行转型路径的选择,从而促使新疆产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韩正清[5]2006年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关于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回顾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和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然后在借鉴金融资源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农村金融资源的特性,在理论上初步讨论了农村金融资源与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关系;接着运用历史分析和计量方法,实证了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状态及效应,剖析了农村金融资源制约效应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成因;进而从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完善农村市场体制、合理开发农村金融资源和营造宏观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减缓农村金融资源制约效应的对策思路。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下,且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不协调 虽然农村经济货币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边的正向相关性,但农村正规金融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边的负向相关性,二者之间相互制约作用,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不协调。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从纵向来看,虽然伴随着农村经济增长有了较大发展,但是通过与整体金融、城市金融的横向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金融资产总量,还是经济货币化、金融化水平以及存贷款比率,农村与全国、农村与城市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距,这说明中国金融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农村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说明农村投资的效率是不高的,隐含着农村投资存在无效投资、投资浪费、投资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2、农村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对农村金融资源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产生了制约效应 从农村资源对农村金融系统的制约效应看,当前农村资金资源的量的供给状态和配置结构一方面制约了农村资金资源量的进一步累积,另一方面制约了农村金融工具资源的开发和创新,还强化了农村制度性金融资源现存框架,不利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从农村资金资源对农村经济系统的制约效应看,农村资金配置非农业化和非农村化一方面弱化了农业基础地位,不利于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阻滞了农村经济增长,同时也固化了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还拖累了农村居民增收。 3、农村金融制度资源对农村金融资源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产生了制约效应 农村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配置状态为农村资金资源流失提供了金融制度平台,制约了农村资金资源量的累积,降低了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农村现存金融制度资源不利于其自身的进一步开发和创新,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高成本。在目前农村金融制度框架下,中国农业银行创新农村金融商品的压力和动力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缺乏创新农村金融商品的机制和动力源,而农村信用社实上已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垄断者,存在

崔凤花[6]2009年在《环境、资源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剧,人类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而工业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往往忽视了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性相互矛盾的局面。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产业结构调整应考虑环境、资源的制约性。本论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资源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并以嘉峪关市嘉北工业区为实例进行了应用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本研究相关理论产业结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核算等的内涵和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和综述。其次,对嘉峪关市和嘉北工业区环境、资源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嘉峪关市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嘉北工业区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再次,建立环境、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并以嘉峪关市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第四,以嘉峪关市嘉北工业区为例,对工业区的近期、远期规划进行了模型计算,得出嘉北工业区主要发展行业为不锈钢深加工行业。同时,又进行了节能减排要求下的模型计算,指导工业区的规划与管理。

蒋宏飞[7]2008年在《退耕还林(草)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退耕还林(草)持续发展的同时调整区域内产业结构,使农户切实的从结构调整中解决收入问题而不反耕,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河北省坝上地区为例,试图通过对区内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约束条件,得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再通过可行性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调整最优方案。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比较退耕前后坝上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及对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工程基本上只对种植业和牧业产生了影响,对第二、叁产业和第一产业内部的林业和渔业的影响不大,具体表现在:第一,退耕区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还存在传统夕阳产业比重过大的现象。第二,退耕区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坝上地区畜牧业的竞争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以减少区域畜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代价的,并同时造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坝上地区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户没有找到相应的替代产业,境遇甚至比退耕前的还要差。坝上退耕还林(草)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存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障碍而不能顺利进行。因此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在分析坝上退耕区域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还要了解进行结构调整的约束条件。在对政策、资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等约束条件的可控制程度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坝上地区不宜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并揭示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约束条件构成了坝上退耕还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障碍,如难以找到突破点,也就宣告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可能走向失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生态、经济并重的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区域内资源的适度开发、区域间资源的互补开发来解决区域内的问题,以及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结合坝上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推导出叁种具体结构调整方案,分别是退耕—还经济林、退坡梁劣耕地—还林(草)—滩洼良田种菜、退耕—还草—养畜。经过叁种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在比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果后得出退坡梁劣耕地—还林(草)—滩洼良田种菜方案是最优方案。

刘相锋[8]2016年在《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性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的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即是国际经济取得主动的制胜法宝,又是促进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从各国将促进总量增长转向优化产业结构上,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优化的深远意义和重要性。回顾这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确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也伴随了一系列的环境质量下降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逐渐形成了“新常态”经济背景的核心矛盾,即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利用环境规制和资源消耗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抓手和组成部分,但经济发展出现新问题,必然是由于其内部或产业间的均衡度被打破、亦或新旧经济交替出现问题所引致的,这就要求必然出现新的改革与之对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问题,中国制造业更需要从行业间及内部重新调整结构,使之达到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目的。但从目前改革的成果来看,并没有出现较为实质性的成果,这说明该改革还处于概念普及阶段或务虚阶段,这就给关于实施、具体操作以及制定产业政策的研究留有足够的空间。这也是本研究以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这一命题为主线的动机,同时基于环境和资源双重约束的新视角,使得该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国家的新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以学者的绵薄之力。文章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全文的总括部分,包括了第一章的绪论和第二章相关理论文献综述两个章节。该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的明确,以及相关研究支撑理论的梳理。第二部分为研究的核心部分,由四个部分构成,具体为第叁章到第六章四个章节。第叁章主要以环境规制为视角,研究在该视角下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佳作用区间,以及分配的环境规制的作用强度分配等问题。第四章集中于资源消耗,为避免出现分析资源消耗视角空洞化等问题,本文将资源消耗细化为能源消耗问题,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说服力。该章利用Geweke因果分解对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内部循环作用关系,同时厘清资源消耗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作用。第五章在叁四章的单独视角分析基础上,利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在双重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来源情况,并利用中国叁个省际数据对动力来源进行验证和说明。第六章选择中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业为案例,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手段以及调整失衡状态的主要措施,即外商直接投资,并且提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注意点和引入方向等建议。第叁部分为研究的总结部分,主要以第七章为主,该部分主要对核心研究部分的总结,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走势以及亟需进一步突破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环境规制的作用点和作用空间亟需有效调整。本研究认为,目前中国环境规制所发挥出来的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原因在于政府环境创新挤出行业自身的创新,这种短暂性创新难以形成有效良性循环和自我改善。中国制造业内部行业异质性是致使环境规制结构优化效应出现差异的原因,具体而言,为低人均收入行业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是却降低了制造业整体的协调程度;高人均收入行业相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负向影响,而对行业间的协调程度非常有利,这与高人均收入区间中企业具有行政色彩国有垄断特点有关;最为理想的实施环境规制的区间为中等人均收入行业,这类行业在环境规制外部刺激下,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市场灵活性双重特点,进而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第二、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形成闭合良性循环。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已有研究,即技术革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耗的核心因素,而是技术革新在两者之间仅仅为一种长期单向因果关系,这种长期关系是由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构效应通过长期累积影响,进而发生的“质,,的飞跃,使得制造业产业结构出现高级化发展的趋势;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生的能源利用效应则会产生“即时”结构效应,该效应可以在短期不断积累,最终与长期的技术效应反馈形成闭合的横“8”良性循环。其说明技术和结构两种因素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并不是一种孰轻孰重的地位,而是一种作用时间长短的关系。第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性质和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两个方面因素。具体而言,利润风险偏好型企业具有更为良好的驱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其进入竞争性市场可以带来双重驱动作用,即经济驱动作用和技术革新作用;同时,其进入垄断性市场无论是否成功进入都会带来激活市场活力的作用,起到“鲶鱼效应”。利润风险规避型企业如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逐步过渡到具有战略、自然垄断等行业会促进产业的升级进步,这是因为国有企业进入垄断性行业会对在位企业形成置信的威胁,会促使在位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巩固市场控制权。第四、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修复失衡的重要手段,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仍要考虑到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短期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挥了其正向结构效应。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正向的结构效应并不持续,其影响不仅取决于行业的个性特征,还与行业的人力资本禀赋程度息息相关。当外资进入人力资本禀赋较高装备制造业时,由于行业的吸收消化程度较高,在吸收了大量资金的同时,又将外资带来的技术溢出和结构修复作用良好消化,解决了资本和技术双缺口的问题。尤其在外资介入人力资本禀赋较高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时,要素间形成了良性耦合,进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当外资进入人力资本禀赋较低装备制造业中,其带来的技术溢出和结构效应不能被有效吸收消化,仅仅是简单模仿,低端模仿生产造成了大量的资本低效率、资金大量闲置,进一步走入行业内资本分配不均匀又难以调整的怪圈,即需求资本的行业没有资本注入,大量的闲置资本由于其专用性和沉没性难以有效转移。

姚聪莉[9]2009年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60年以来,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然而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的,随着传统工业化道路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信息化时代这个大机遇和发达国家“先发优势”制约的挑战日益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面对各种国际机遇和挑战冲击下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我国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论文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对于保证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政策方向的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相关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并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中工业化的资源利用进行了探讨。在理论上分析了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化发展的模型,进而对模型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在对改革30年我国工业化进程演进的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工业化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体系对中国现阶段工业化的状态进行评价;在对我国资源环境状态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我国资源环境状态对工业化的约束;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化的任务、方式、路径、结构和途径的转型一一做出分析,提出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的路径,主要包括调整工业结构、建立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工业技术进步、强化工业环境管理和建立生态工业体系。本论文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制度环境等叁个方面提出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创新,并从产业政策等五个方面阐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型所需要的政策支持。本论文基于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这个现实国情,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对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设计,同时将经济转型与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转型相结合,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结构、方式以及路径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莉[10]2011年在《资源约束下唐山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框架与基础,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大推动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而资源约束条件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唐山市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粗放型产业发展也很快,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量逐年增大,使资源量日渐短缺。本文从资源约束与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优势资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以及资源危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并对资源约束原因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唐山市资源现状,详细分析唐山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各个产业的内部结构,并从资源承载力、资源效率以及经济水平入手,运用定量方法具体针对2007年唐山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度进行评判,分析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良好的,但是资源的利用略微超出了资源的承载力。继而分析资源约束下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资源消费不合理制约产业结构发展、工业内部结构矛盾突出、低资源依赖度的第叁产业有待发展。为解决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针对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资源约束下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 段文博. 吉林大学. 2009

[2]. 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D]. 陆诤岚. 浙江大学. 2003

[3].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发展路径选择[D]. 周建安. 暨南大学. 2007

[4].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D]. 张风丽. 石河子大学. 2016

[5]. 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D]. 韩正清. 西南大学. 2006

[6]. 环境、资源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分析[D]. 崔凤花. 兰州大学. 2009

[7]. 退耕还林(草)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蒋宏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8]. 环境与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刘相锋. 辽宁大学. 2016

[9].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姚聪莉. 西北大学. 2009

[10]. 资源约束下唐山市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李莉. 河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