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来源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记忆,来源,细胞,字义,字音,字形,免疫。
来源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叶群[1](2019)在《来源和时距影响时序记忆的神经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时序记忆指对已经历的事件时间发生顺序的记忆,这一过程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适应行为至关重要。例如在导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记住左转和右转的次数,还要记住其先后发生的时间顺序。然而,两个事件的相对顺序是如何被提取及其神经基础尚存在争议。基于联结链的观点认为个体通过两个事件的“联结”程度来重构事件的时序信息,“联结”越紧密时序记忆越好;而基于情境提取的观点则认为个体通过比较两个事件所属来源情境的“差异”程度来提取事件的相对顺序,“差异”越大时序记忆越好。事件间的时距(时间情境)是影响时序记忆的另一重要因素,时距越大时序记忆越好。然而,研究表明两个事件所属的来源会影响我们对事件间时距的主观表征,如当客观时距恒定时,较之事件来源相同,个体会主观高估事件来源不同时事件间的时距,这一结果暗示事件来源和时距可能交互作用于时序记忆。基于此,本系列实验围绕事件所属的来源和事件间的时距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考察了时序记忆的潜在神经基础。论文主体分为叁个部分,共五个实验。实验统一采用相对时序判断范式,被试首先观看(或体验)视频材料,之后判断从视频中抽取的两帧图片哪一帧是在视频中先观看的。实验一和实验二结合自然化材料和核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探讨事件来源影响时序记忆的神经基础。实验叁探讨了客观时距引起时序记忆变化的神经基础。实验四和实验五分别探讨了时序记忆中事件来源和主观时距的交互作用,以及时序记忆中事件来源和客观时距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实验四从行为层面探讨了事件来源和主观时距对时序记忆的影响,实验五结合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探讨了事件来源和客观时距引起时序记忆变化的神经基础。结果发现,第一,无论自然化视频材料采用连续播放还是间隔播放,较之事件来源-相同,事件来源-不同条件下被试的时序判断又快又准(实验一和实验二)。第二,核磁激活强度分析表明较之来源-相同,来源-不同引起了右侧角回和双侧楔前叶的激活,反之,来源-相同则引起了额顶皮层、视觉皮层和颞叶皮层的激活。多体素模式分类也进一步证实视觉皮层、角回和楔前叶等区域的神经信号能够显着区分这两种事件来源(来源-相同vs来源-不同,实验二)。第叁,随着事件间客观时距的增加,时序判断正确率增加。核磁参数调节分析发现随着客观时距的增加,左侧颞下回区域的激活强度显着增加,而枕上回,左侧额下回,楔前叶等区域的激活强度显着降低(实验叁)。第四,当客观时距恒定时,在事件来源-相同条件下,被试会有更高的比例将事件间主观时距估计为“近”,而在事件来源-不同条件下,被试会有更高的比例将事件间主观时距估计为“远”。而且,在事件来源-不同条件下,较之主观时距估计为“近”的试次,主观时距估计为“远”的试次在时序判断中正确率更高,而在事件来源-相同条件下,主观估计事件时距的两个条件间没有差异(实验四)。第五,核磁表征相似性分析表明楔前叶等区域在时序记忆中表征客观时距,并且受到事件来源情境的调节。进一步,TMS抑制楔前叶的正常功能后,楔前叶的客观时距表征显着较低,时序记忆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实验五)。上述结果表明,时距对时序记忆的影响受到事件来源情境的调节,在事件来源相同时,随着时距的增加,时序记忆更好。以楔前叶为代表的后内侧顶叶皮层特异性区分事件来源类型以及表征时距信息,支持了基于情境差异比较的时序提取认知机制,证实了后内侧顶叶记忆系统在时序记忆中的关键作用。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分离多种认知神经机制共同参与时序记忆提取过程,厘清顶叶记忆系统的不同功能亚区在记忆的不同阶段,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情境下的复杂关系,以期建立整合的时序记忆计算模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3)
王丽[2](2019)在《编码方式和情绪状态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情景记忆能否成功提取的关键在于来源记忆(Guo,Duan,Li,&Paller,2006)。对于来源记忆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先前的研究不能有效地解决在遗忘的过程中来源记忆会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基于以往研究结论及其不足,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编码方式以及情绪状态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实验1探究编码方式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被试为75名大学生,采用2(加工指令:记忆/遗忘)×2(编码方式:有意编码/无意编码)×2(字表:字表1/字表2)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编码方式和加工指令为组间变量,字表为组内变量。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对背景信息进行有意编码还是无意编码,记忆组和遗忘组的来源再认成绩差异均不显着。实验2探究在被试学习后,通过诱发被试不同的情绪状态,探究情绪状态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被试为117名大学生,在学习结束后,通过让被试观看视频,诱发不同情绪状态,采用3(情绪类型:积极/中性/消极)2(加工指令:记住/遗忘)×2(字表:字表1/字表2)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情绪类型和加工指令为组间变量,字表为组内变量。研究结果显示,情绪类型和加工指令交互作用显着,表现为在消极情绪组被试,记忆组的来源再认成绩显着高于遗忘组的来源再认成绩,而积极情绪组和中性组来源再认成绩差异不显着。本研究发现:(1)编码方式并未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产生影响,在项目最初呈现的1-2秒内,个体对于项目的背景是自动加工的,支持了“one-shot”理论;(2)不同的情绪对于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不同,表现为在消极情绪组被试,情绪只是促进了项目的记忆,却以削弱来源记忆为代价,导致记忆组和遗忘组的来源再认成绩差异显着,而在积极组和中性组来源再认成绩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陈蕾[3](2019)在《空间边界对联结推理记忆及来源记忆错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通过边界不断地将知觉经验分割为不同的事件模型,事件模型内部的信息元素得以整合而不同事件模型中的信息则被分隔开来。然而,诸多高级认知功能的实现,如联结推理往往需要将不同事件中的信息元素进行结合起来。本研究中的叁个实验旨在探讨空间边界对于跨模型联结推理记忆,以及推理产生的来源记忆错误的影响。本研究中对联结推理记忆的探讨,采用经典的AB/BC范式,即先后编码有共同元素的AB和BC联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现的AC联结。其中对于经典范式最重要的一个改动是在编码中控制空间边界的设置,一半被试通过穿过屏风行走而经历了明确的事件边界,而另一半没有经历这样的边界。穿过评分的被试先后进行的AB图片和BC图片编码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事件模型,而没有经过屏风的被试只经历一个事件模型。实验一实验二旨在研究空间边界在相对一个较短时间内对间接联结AC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边界的条件下,AC间接联结的记忆效果更差,这可能是因为跨边界构建的间接联结关系更弱;同时也发现,边界对于直接联结记忆没有影响。实验叁旨在研究编码联结推理对来源记忆混淆的影响。结果发现,推理测试前,边界组的被试来源记忆错误更少;而在正确地完成联结推理之后,边界组被试的来源记忆错误率也不会上升。这些结果表明,通过空间边界的分割作用,可以减少BC联结编码中以及甚至两天后的测试中相对应的联结之间由于激活和重组造成的相互干扰。(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4-28)
尤处芝,朱捷,邹夏[4](2018)在《不同类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汉字特征启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叁个实验,分别探讨在汉字的音、形、义特征启动条件下,关联来源和组织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实验1采用2(启动方式:形似字启动/非形似字启动)×2(来源类型:关联来源/组织来源)的被试内设计,因变量为字形启动效应、项目记忆和来源记忆正确率。结果表明,形似启动目标字的来源记忆与项目记忆均优于非形似启动字,组织来源记忆优于关联来源记忆,实验中存在字形启动效应。实验2为2(启动方式:语义相关/语义不相关)×2(来源类型:关联来源/组织来源)的被试内设计,结果显示,语义相关与不相关启动目标字的来源记忆没有显着差异,但语义相关启动目标字的项目记忆更好,组织来源记忆优于关联来源记忆,实验中不存在语义启动效应。实验叁采用3(启动方式:同音字启动/非同音字启动)×2(来源类型:关联来源/组织来源)的被试内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同音字启动项目的来源记忆优于非同音字启动,组织来源记忆优于关联来源记忆,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在同音字启动条件,对目标字组织来源的记忆好于关联来源的记忆,而在非同音字启动条件无显着差异。在项目记忆,同音启动目标字优于非同音字启动,且启动方式与来源类型有交互作用:在同音字启动条件,组织来源项目的记忆优于关联来源,在非同音字启动条件相反。实验中不存在启动效应。根据以上结果,汉字特征启动影响项目记忆和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比较复杂,本研究部分支持来源记忆的双加工模型,部分支持单一加工模型,呈现出来源记忆动态加工的特点;组织来源的记忆效果是否优于关联来源,是由材料性质、任务内容、呈现特点等导致的加工方式决定的。(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李旻烨,聂爱情[5](2018)在《职业刻板印象对于来源记忆的影响:道德与预警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刻板印象对于来源记忆存在影响,以往有关刻板印象的研究表明,符合刻板印象的内容的来源记忆效果较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内容更好,即存在刻板印象一致效应。但是,对于某些消极的、不道德的内容,人们似乎倾向于对于一些违反刻板印象的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来源记忆。由此可见,道德因素显然对于刻板印象一致效应是否出现起到了调节作用,且目前并未有系统的研究对道德因素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入的阐释。我们假设,当某个职业的从业人员表现出违反其职业道德的行为时,会比其遵循职业道德的行为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并且会使得人们对此形成更强的来源记忆。除道德因素外,预警机制同样影响刻板印象一致效应的出现,针对刻板印象的明确的预先警告能有效抑制刻板印象一致效应,且同时不对道德因素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引入了预警机制,以期待在同一项研究中对有无预警是否影响刻板印象一致效应进行直接比较。实验结果表明:(1)符合职业刻板印象的内容的来源记忆更佳;(2)符合职业道德的内容的来源记忆更佳;(3)职业道德与职业刻板印象对来源记忆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职业道德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4)刻板印象一致效应在预警条件下受到抑制,道德不受预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官立萍[6](2018)在《人外周血来源的同种抗原特异性T记忆性干细胞在小鼠体内高效清除靶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次接触抗原后,抗原特异性的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T_N)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分别介导T细胞的应答效应和免疫记忆。效应性T细胞获得效应功能的同时,失去自我更新能力,而记忆性T细胞能够长期存活,对抗原再次刺激产生迅速和强烈的应答。T记忆性干细胞(T memory stem cells,T_(SCM))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处于分化早期阶段的CD8+T细胞亚群,同时具有干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的特征。T_(SCM)在体内外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并且能够分化为中枢记忆性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s,T_(CM)),效应记忆性T细胞(Effector memory T cells,T_(EM))和终末分化效应性T细胞(Effector T cells,T_(EF))。T_(SCM)在宿主体内具有良好的植入性,并且持续发挥T细胞应答效应,显示出比T_(CM)、T_(EM)和T_(EF)更持久和高效的抗肿瘤效果,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因此,在体外制备足够量的抗原特异性T_(SCM)是其应用的前提条件。同种抗原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T细胞对同种抗原和一般抗原的应答均具有pMHC特异性,而且T细胞对同种抗原应答的强度更大。为了方便制备T_(SCM)细胞以及体内外研究,本论文以产生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体外共培养技术为基础,采用抑制T细胞分化的策略,建立同种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的体外制备方法,并且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制备的T_(SCM)细胞具有干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的行为特征。本论文分为以下叁个部分。一、建立同种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的体外制备方法我们利用EB病毒转化的人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LCL)作为刺激细胞,选用的LCL是已知HLA型别的E007细胞系,以制备E007特异性T_(SCM)细胞为目标。我们建立的方法是:(1)通过E007与同种异体PBLs共培养,使E007特异性T细胞发生增殖,产生E007特异性T_(SCM)细胞;同时采用TWS119抑制T_(SCM)细胞分化,富集E007特异性T_(SCM)细胞;(2)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术分选增殖的细胞,以保证制备的T_(SCM)细胞具有E007特异性;(3)分选的T细胞经过细胞因子IL-7和IL-15扩增,使E007特异性T_(SCM)细胞达到足够的数量。我们通过表型CD3+CD8+CD45RA+CD62L+CD95+CCR7+CD28+来检测T_(SCM)细胞。结果显示,同种PBLs与E007共培养后,经过1周时间的TW119抑制T_(SCM)细胞分化,使T_(SCM)细胞的数量富集了约100倍。通过增殖细胞分选,分选出E007特异性淋巴细胞。分选的细胞经过1周时间的IL-7和IL-15扩增,使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数目约增加150倍。经过2周时间,我们建立的同种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制备方法能够从1x107个PBLs制备出约2′107个E007特异性T_(SCM)细胞,可以满足后续体内外相关实验研究对T_(SCM)细胞数量的要求。二、制备的T_(SCM)细胞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干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特征。干细胞特征表现为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自我更新是指在增殖的子代细胞中仍保持干细胞的特征。利用增殖细胞的表型分析和TREC水平检测能够反映T_(SCM)的自我更新能力,TREC是TCR基因重排环出片段(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s),T_N的TRECs含量最高,随着克隆增殖其含量逐渐减低,T细胞中TRECs的含量反映其增殖次数。记忆性T细胞特征表现为:在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时,T_(SCM)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介导细胞因子产生和细胞毒效应,其中二个重要特征是增殖分化能力和抗原特异性。为了检测制备的T_(SCM)细胞的同种抗原特异性,我们选用与E007的HLA I类分子型别完全不同的另一个LCL细胞系E001作为对照,检测制备的T_(SCM)细胞再次接触抗原时的增殖分化情况。结果显示:制备的T_(SCM)细胞在促分化细胞因子IL-2作用下发生增殖,增殖的每一代细胞中均含有一定比例的T_(SCM)细胞;T_(SCM)的TREC水平介于T_N和T_(CM)之间,显示出其自我更新能力。E007能够刺激制备的T_(SCM)细胞迅速发生增殖分化,分化的效应细胞能够产生细胞因子,并发挥细胞毒作用;而作为对照的E001没有这种促进T_(SCM)细胞迅速发生增殖分化的能力,说明制备的T_(SCM)细胞是E007特异性的。通过细胞内细胞因子检测,发现对E007应答的效应细胞主要是T_(EM)和T_(EF)亚群。叁、制备的T_(SCM)细胞在小鼠体内具有良好植入性和高效清除靶细胞的能力。植入性是指T_(SCM)细胞在过继宿主体内能够长期存活并发挥功能,通过自我更新和不断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持续产生T细胞应答效应,有效清除抗原特异性靶细胞。我们将LCL细胞系E007和E001分别注入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荷载LCL的小鼠模型,并将制备的E007特异性T_(SCM)细胞过继小鼠体内,同时设置过继E007特异性T_(EM)和T_(EF)作为对照。定期采集小鼠外周血,检测过继的人T细胞存活情况;过继人T细胞35天后,检测小鼠骨髓和脾中过继的人T细胞存活和亚群分化,并通过检测LCL中EB病毒抗原潜伏膜蛋白1(LMP1),观察过继的T细胞清除靶细胞的能力。结果显示:LCL细胞注入NOD-SCID小鼠后,主要分布在骨髓和脾脏。过继T_(SCM)细胞组,35天后仍然能够在外周血、骨髓和脾脏检测到人T细胞,T_(SCM)细胞数量在外周血中保持相对稳定,而过继的T_(EM)和T_(EF)细胞组的人T细胞在14天时即消失。在荷载E007的小鼠体内,过继的T_(SCM)细胞分化较多的T_(EM)和T_(EF),且在骨髓和脾脏中LCL的残留量接近未注入LCL的对照组;而过继E007特异性T_(EM)和T_(EF)小鼠的LCL残留量高于对照组。在荷载E001的小鼠体内,分化的T_(EM)和T_(EF)数量较少,体内LCL残留量相当于仅注入LCL组。以上结果说明T_(SCM)细胞在小鼠体内能够长期存活,并且在相同的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T_(SCM)细胞能够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发挥T细胞应答效应,从而清除同种抗原特异性靶细胞。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本研究建立同种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的体外制备方法,并在体内外实验中证实了制备的T_(SCM)具有干细胞、记忆性T细胞特征和同种抗原特异性。不仅为制备其他抗原特异性T_(SCM)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而且为T_(SCM)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应用和T细胞分化的研究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由于过继的T_(SCM)在宿主中植入性强并长期发挥效应,制备抗原特异性T_(SCM)细胞在T细胞抗肿瘤、抗慢性病毒感染的过继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马思聪[7](2018)在《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对日本乙型脑炎免疫记忆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简称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人兽共患病。乙型脑炎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之一,主要经蚊虫传播。JEV广泛流行于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疫苗接种是唯一可以长期避免JEV感染的有效途径。免疫记忆的形成是多种疫苗发挥保护功能的基础,为了开发更有效的乙脑疫苗,寻找JEV刺激机体产生免疫记忆的规律,探究影响JEV免疫记忆形成的因素十分必要。本研究以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103 PFU病毒作为感染模型。于感染后第10天和第45天分别分离小鼠的脾脏、淋巴结及骨髓细胞等,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与免疫记忆形成相关的分子和细胞;建立体内剔除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模型和体内回输MDSCs的模型,验证MDSCs对免疫记忆的影响;二次感染进一步验证MDSCs对T、B细胞免疫记忆的作用。结果显示:疫苗株SA14-14-2感染组小鼠体内CD8+MPECs、CD127、CD4 TCM/TEM、CD8 TCM/TEM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野毒株P3感染组;P3感染组小鼠体内的GC B、Tfh、LL-PCs、CD8+SLECs细胞的比例显着高于SA14-14-2感染组;体内剔除和回输MDSCs后首次感染实验证实P3早期诱导产生的MDSCs抑制了CD8+MPECs、CCR7、CD4 TCM/TEM、CD8 TCM/TEM、GC B、Tfh、Bmem、LL-PCs细胞的产生;二次感染MDSCs剔除组的T细胞的活化以及生发中心反应显着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SA14-14-2能刺激机体产生较好的T细胞免疫记忆;而P3则倾向于刺激机体产生B细胞免疫记忆;P3感染早期诱导产生的MDSCs抑制了T、B淋巴细胞免疫记忆的产生进而影响了JEV二次免疫应答。本研究阐明了疫苗株SA-14-14-2与强毒株P3感染机体后免疫记忆形成的差异,首次提出了MDSCs是调控抗病毒免疫记忆形成的关键因素,为乙脑疫苗的研究及新型疫苗佐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胡红宇[8](2018)在《不同强度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来源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动机维度模型认为,高动机强度情绪窄化认知加工,低动机强度情绪扩展认知加工。本研究以积极情绪为出发点,旨在将情绪动机维度与来源记忆之间建立联结,验证情绪动机维度模型的适用广泛性及科学合理性;同时提供情绪动机维度对来源记忆影响的新视角。本研究主要分为叁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词汇评定实验,由主试结合前人研究、自身经验等挑选出120个词,包括低动机趋近积极情绪词汇、高动机趋近积极情绪词汇、中性词汇各40个。选取29位心理学研究生对这些词分别从愉悦度、唤醒度、动机趋近程度叁方面进行评定。确保这些词符合实验预期,能够用于后续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所选取的120个词汇均符合实验要求。第二部分是正式实验——不同强度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颜色来源记忆的影响。在正式实验前考虑到颜色本身可能带有情绪色彩,因而首先设置红蓝评定实验,随机选取68名被试完成红蓝评定问卷;实验结果显示红色在愉悦度、唤醒度及动机趋近程度上均显着高于蓝色,同时红色相对于蓝色能引起被试更高的积极情绪。其后,首先进行以60词为例的预实验,发现60词的记忆负荷太大;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比对前人研究,结合被试的反馈,在正式实验中改用为30词继续探讨。发现高动机趋近组的红色来源记忆成绩显着高于另外两组,而低动机趋近组的蓝色来源记忆成绩显着高于另外两组,同时叁组的红色来源记忆均显着高于蓝色来源记忆成绩。第叁部分是正式实验——不同强度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编码来源记忆的影响,以60词为例。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强度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来源记忆影响差异显着,高动机趋近积极情绪组的编码来源记忆显着高于另外两组,且叁组在想象编码记忆上均显着高于朗读编码记忆。研究表明,不同强度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来源记忆有影响;在颜色来源记忆上因受到颜色本身附带的情绪色彩而表现出独特差异。本研究实验结果为情绪动机维度模型提供了来源记忆这一领域的重大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情绪动机维度模型的延伸与扩展。(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18-06-01)
李筱梅[9](2018)在《视觉表象与视觉工作记忆的关系受信息来源而不受类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表象和视觉工作记忆两者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一些研究发现两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两者的相关并不显着。分析发现,信息来源可能是产生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并且信息类型可能不会对此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的两个研究试图探讨两个问题:(1)在信息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信息来源的不同是否会影响表象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2)在信息来源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信息类型的不同是否会影响表象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研究一共包含两个实验,其中实验一探讨了不同来源的客体表象与客体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实验二探讨了不同来源的空间表象与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包含两个实验,其中实验叁探讨了同来源于知觉的客体表象与空间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实验四探讨了同来源于长时记忆的空间表象和客体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当信息来源不同时,即使是同类型的表象和工作记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实验一和实验二)。这说明信息来源会对表象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当信息来源相同时,即使处理信息的类型不同,表象与工作记忆之间依旧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实验叁,r= 0.483,p<.05;实验四,r=0.438,p<.05)。这说明信息类型可能不会对表象和工作记忆之间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本研究验证了Kosslyn提出的视觉表象理论的有效性,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不同信息来源的视觉表象和视觉工作记忆激活的脑区提供了相关的行为支持。(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6)
邹夏[10](2018)在《不同类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汉字特征启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来源记忆是指对项目的背景的记忆,包括时间、空间、物理特征等来源背景,不同类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也各不相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来源记忆的提取不仅需要回忆过程,熟悉性对来源记忆也有贡献作用。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的作用而使得目标刺激的加工变得更快或更慢的现象,启动可以增加熟悉性,那么启动是否可以促进与项目本身固有信息相关的关联来源记忆呢?汉字因其具有自身特殊性,集字形、字音、字义于一体,因此,本研究设计了叁个实验,探讨了在不同汉字特征启动条件下,不同类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实验1采用2(启动方式:形似字启动、非形似字启动)×2(来源类型:关联来源、组织来源)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目标字字形判断的反应时、项目记忆和来源记忆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了字形启动方式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实验中存在字形启动效应;在项目记忆方面,对形似启动目标字的项目记忆好于非形似字的项目记忆;在来源记忆方面,形似启动目标字好于非形似启动字,组织来源好于关联来源。实验2采用2(启动方式:语义相关、语义不相关)×2(来源类型:关联来源、组织来源)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目标字语义判断反应时、项目记忆和来源记忆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了字义启动方式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实验中不存在语义启动效应,语义相关启动目标字的项目记忆比语义不相关启动的项目记忆更好,对目标字组织来源的来源记忆比关联来源记忆更好。实验叁采用2(启动方式:同音字启动、非同音字启动)×2(来源类型:关联来源、组织来源)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目标字同音判断的反应时、项目记忆和来源记忆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了字音启动方式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实验中不存在启动效应;在项目记忆方面,对同音启动目标字的记忆好于非同音字启动,启动方式与来源类型有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同音字启动条件,对目标字组织来源的记忆好于关联来源的记忆,在非同音字启动条件,关联来源的记忆好于组织来源的记忆;在来源记忆方面,同音字启动的记忆好于非同音字启动,对目标字组织来源的记忆好于关联来源的记忆,且两者存在交互效应:在同音字启动条件,目标字组织来源的记忆好于关联来源的记忆,在非同音字启动条件,组织来源的正确率显着下降,而关联来源的正确率下降不明显。通过以上叁个实验,得出了如下结论:(1)汉字特征启动影响下的项目记忆和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比较复杂,本研究既支持了来源记忆的双加工模型,又支持了单一加工模型,呈现出来源记忆的动态加工特点;(2)组织来源的记忆效果是否优于关联来源,取决于材料的性质、任务内容、呈现方式等,不能一概而论。(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来源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表明,情景记忆能否成功提取的关键在于来源记忆(Guo,Duan,Li,&Paller,2006)。对于来源记忆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先前的研究不能有效地解决在遗忘的过程中来源记忆会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基于以往研究结论及其不足,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编码方式以及情绪状态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实验1探究编码方式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被试为75名大学生,采用2(加工指令:记忆/遗忘)×2(编码方式:有意编码/无意编码)×2(字表:字表1/字表2)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编码方式和加工指令为组间变量,字表为组内变量。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对背景信息进行有意编码还是无意编码,记忆组和遗忘组的来源再认成绩差异均不显着。实验2探究在被试学习后,通过诱发被试不同的情绪状态,探究情绪状态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被试为117名大学生,在学习结束后,通过让被试观看视频,诱发不同情绪状态,采用3(情绪类型:积极/中性/消极)2(加工指令:记住/遗忘)×2(字表:字表1/字表2)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情绪类型和加工指令为组间变量,字表为组内变量。研究结果显示,情绪类型和加工指令交互作用显着,表现为在消极情绪组被试,记忆组的来源再认成绩显着高于遗忘组的来源再认成绩,而积极情绪组和中性组来源再认成绩差异不显着。本研究发现:(1)编码方式并未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产生影响,在项目最初呈现的1-2秒内,个体对于项目的背景是自动加工的,支持了“one-shot”理论;(2)不同的情绪对于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不同,表现为在消极情绪组被试,情绪只是促进了项目的记忆,却以削弱来源记忆为代价,导致记忆组和遗忘组的来源再认成绩差异显着,而在积极组和中性组来源再认成绩差异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来源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叶群.来源和时距影响时序记忆的神经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王丽.编码方式和情绪状态对来源记忆有意遗忘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9
[3].陈蕾.空间边界对联结推理记忆及来源记忆错误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
[4].尤处芝,朱捷,邹夏.不同类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汉字特征启动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李旻烨,聂爱情.职业刻板印象对于来源记忆的影响:道德与预警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官立萍.人外周血来源的同种抗原特异性T记忆性干细胞在小鼠体内高效清除靶细胞[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马思聪.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对日本乙型脑炎免疫记忆形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胡红宇.不同强度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来源记忆的影响[D].武汉体育学院.2018
[9].李筱梅.视觉表象与视觉工作记忆的关系受信息来源而不受类型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
[10].邹夏.不同类型来源记忆的加工机制:汉字特征启动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