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因素论文-周铁民,王雅娟,王江洋

保护性因素论文-周铁民,王雅娟,王江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保护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孤儿学生,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扎根理论

保护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周铁民,王雅娟,王江洋[1](2019)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孤儿学生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问题,依据扎根理论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对某孤儿学校35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孤儿学生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个人内部因素的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目标支持;外部因素的同伴支持、教师支持、家人支持等方面。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孤儿学生的情绪宣泄和负性情绪调整,积极看待挫折,明确人生目标,对其健康发展大有益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增进师生情感,促进亲人交流是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期刊2019年24期)

窦侠,吴静[2](2019)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应用价值及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应用价值及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该院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未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乳腺癌患者116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感染防控措施)。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主要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构成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感染率为2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未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TNM分期Ⅲ期、白细胞计数<4×109/L、住院时间≥30d是造成化疗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感染,通过分析其感染危险因素发现,应对年龄≥60岁、TNM分期Ⅲ期、白细胞<4×109/L、住院时间≥30d的患者给予保护性隔离措施以预防感染。(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22期)

王琳琳,贾骏,雷千乐,江琴[3](2019)在《导生关系的保护性因素——基于知乎问答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导生关系是指建立在学术逻辑上的教育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交往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导生关系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导生关系的保护性因素,以期为和谐导生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在知乎平台上自我表露的有关导生关系的客观观察数据,基于质性研究的解释现象学方法,借助Nvivo11.0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导生关系的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叁个方面:导师因素、学生因素、互动因素。导师因素有认真指导学生学术科研、关心学生生活、保护学生权益,不让学生做杂事、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学生、人格魅力、热爱学术,不慕名利;研究生因素有刻苦努力,有自己的见解与规划、品行端正,诚实、听从老师的指导、科研执行力、较强的心理素质;互动因素有相互尊重和理解、师生间平等相处,保持适当的距离、主动与老师/学生沟通、相互学习及共同促进。结论导生关系不仅包含学术指导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联结,也包括生活、情感上的联系,和谐导生关系的构建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者后续将进一步构建导生关系互动模型,并通过大样本施测验证本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参考价值,为建立和谐导生关系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杨勇,周文青,夏志春,张博麟,叶君荣[4](2019)在《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认知度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对使用保护性约束的认知水平,为培训护士正确使用保护性约束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12月1~31日采用自行设计的保护性约束认知状况问卷对广东省48所医院共1057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广东省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认知度总得分为(53.95±5.34)分。年龄、学历、单位所在区域、单位性质、单位等级等因素与护士对保护性约束认知度有显着影响(P<0.05)。护士学历是改善护士保护性约束认知水平的保护因素。结论广东省精神科护士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水平需要改善,医疗机构亦应针对护士对保护性约束认知特点开展培训,从而使护士合理使用保护性约束,以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梅翠红,李玲[5](2019)在《神经重症监护中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的授权委托人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状况,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NICU住院患者的授权委托人423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影响授权委托人对保护性约束认知的主要背景因素,包括宣教、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与患者的关系。结果:83.2%的调查对象接受保护性约束,其中约23.1%因为宣教改变态度。受试者根据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亲属关系的差异比较表明,以上因素影响受试者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降低委托人接受程度的因素包括女性、高龄、低学历和父母。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授权委托人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应根据授权委托人的背景特征进行宣教以提升认知度和依从性。(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07期)

俞秋嫣[6](2019)在《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者无保护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异性性传播是当前影响我国艾滋病流行最主要的因素,其中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Non-marital and Non-commercial Heterosexual Contact,NMCHC)已成为近年艾滋病经异性性传播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国内有关NMCHC与HIV感染风险的研究大多局限于HIV感染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PLHIV)的流行特征分析,尚未见研究描述和分析NMCHC人群无保护性行为具体表现形式以及与HIV高危相关的表现特征,也没有研究探讨NMCHC人群无保护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目的:了解NMCHC人群无保护性行为表现特征,确定与HIV暴露密切相关的主要社会环境维度和描述每一维度内包含的特征表现;分析NMCHC人群无保护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辨出无保护性行为最频繁的特定亚人群,为如何综合以及针对性提高一般人群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是2015-2017年病例报告数据库分析,描述调查现场报告经NMCHC传播感染的PLHIV社会人口学特征分布,采用潜在类别模型(Latent Class Analysis,LCA)识别和比较不同内在亚人群的人群特征;第二部分为定性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设计访谈提纲,收集个人访谈资料,描述出NMCHC人群无保护性行为表现特征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征;第叁部分为定量问卷调查,以定性研究结果为指导设计调查表,以VCT求询者为调查对象收集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LCA、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EM)分析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报告经NMCHC传播感染的PLHIV中,15-59岁占77.2%(1617/2096),男性占58.8%(1232/209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0%(880/2096),有婚姻史占78.8%(1651/2096),务工者占29.1%(610/2096),非婚性伴3人及以上占 15.9%(334/20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0.35,95%CI:8.25-12.98),年龄越小,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OR:1.61,95%CI:1.06-2.46),餐饮服务基建务工(OR:1.51,95%CI:1.18-1.95)与报告经NMCHC传播具有统计相关性。LCA识别出4个亚人群:较高文化非务农青年(39.2%)、务农男青年(20.9%)、有婚史的务农女青年(20.7%)和老年务农者(19.2%),其中发现较高文化非务农青年(OR:2.34,95%CI:1.71-3.19)经VCT确诊发现的可能性是老年务农者的2倍。2018年3-6月完成了二轮共计67人的个人深入访谈,15-59岁占95.5%(64/67),男性占53.7%(36/6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6.9%(18/67),有婚姻史者占61.1%(41/67),进城务工者占68.7%(46/67),NMCHC性伴3人以上占35.8%(24/67),NMCHC从未使用安全套占46.3%(36/67)。通过二轮访谈资料分析,无保护性行为特征包括是否使用安全套、性行为“下身出血”、肛交和多人同时性行为;NMCHC艾滋病感染风险认知、个人外出流动经历是NMCHC人群在个体水平的主要表现特征;与家庭成员、同辈亲朋和NMCHC性伴性健康信息交流少、网络交友是NMCHC人群在人际关系环境上的主要表现特征。对“农村留守儿童”经历者、“空巢老人”、“农村留守妇女”、“网络交友/网络约炮”、“失足妇女”、被“性侵”的女性、“青年大学生”、“公职已婚或离异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了描述和无保护性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2018年8-12月完成调查的VCT求询者中,15-59岁占96.3%(1045/1085),男性占73.6%(798/108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 10.5%(114/1085),有婚姻史占62.2%(675/1085),经历过外出流动者占81.6%(886/1085),HIV确诊阳性者占4.9%(53/1085),报告近一年至少有一种无保护性行为占37.6%(408/1085)。青少年时期父母与子女性健康交流少、与同辈亲朋娱乐聚会或性安全交流、网络交友敏感图影传递以及与NMCHC性伴交友性安全交流少、校园性教育少与调查对象报告近一年有无保护性行为具有统计相关性。LCA识别出5个亚人群:社会交往密切亚人群(28.9%)、网络交友密切亚人群(25.0%)、社会交往弱关联亚人群(18.7%)、社会交往弱性健康支持亚人群(17.4%)、社交环境认识模糊群(10.0%),并发现网络交友密切亚人群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可能性显着高于其他四个亚人群。SEM结果发现网络交友密切独立或间接通过个人低水平的感染风险认知增加了近一年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结论:无保护性行为形式多样、低估艾滋病经NMCHC传播的风险、社会生活环境性健康支持缺乏、网络交友是NMCHC人群性行为HIV暴露风险增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强调网络交友已对NMCHC人群HIV感染和传播造成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30)

黄成茵[7](2019)在《临床分析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12例实施保护性约束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实施保护性约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结果: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原因中,主要由于精神分裂症(64.42%)、心理障碍(10.90%)需要保护性约束。沟通不畅(57.05%)是导致保护性约束的主要不安全因素。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前、约束中及其约束后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解决性对策,可保证护理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娄孟明[8](2019)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特点,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高低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探究提取老年慢病患者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构建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模型。方法量性研究采用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RA)、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CDSMS)对河北省唐山地区1166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8.0软件对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量性研究:1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的总分为(58.82±13.50),低于国内常模。2居住地、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饮食情况、就医方式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低心理弹性患者在SCSQ、PSSS、GWB、PSQI、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的总分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心理弹性总分与SCSQ、APGRA、PSSS、PSSS、GWB、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PSQI总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睡眠质量、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对健康担心、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其他支持和慢性病自我管理上认知能力、心理状况、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等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有预测作用。质性研究:1通过深度访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真实体验,提炼5个主题分别为:情绪控制;应对能力;社会支持;认知水平;干预管理。2老年慢性病患者保护性因素为: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的应对方式、外部支持(家庭、朋友、医疗)和正确的认知管理,危险因素包括:负性的情绪、消极应对、低水平认知管理。结论1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普遍偏低;消极应对、睡眠质量低和家族史会降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2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水平高、无家族史、饮食均衡、有着职工医疗保险及经济收入水平方面越高,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越好。3积极应对方式、家庭关怀、社会支持、睡眠质量、总体幸福感以及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好。4质性研究中乐观积极心态、家人关注度、认知水平及干预管理等因素是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危险因素在于疾病相关症状、康复的不确定性及对未来的担心。图2幅;表21个;参131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4)

江笑笑[9](2019)在《基于保护性因素的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方案初步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诊断和治疗给患者带来了焦虑、抑郁等一系列消极情绪。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发现部分个体依然能够适应良好,心理韧性在患者适应疾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开始逐步关注心理韧性的干预性研究。设计良好的干预性研究可作为循证护理采纳的最佳证据,而目前关于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干预方法尚缺乏严谨科学的设计,干预方案形成过程不清楚,因而有必要严格按照护理干预方案形成步骤,制定一套经过科学论证的干预方案。目的初步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基于保护性因素的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方案,为引导患者积极应对疾病,进一步提升患者心理社会康复提供科学的方法。方法1.文献分析:系统回顾国内外癌症患者心理韧性干预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形成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方案草案。2.结构式访谈: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选取安徽省某四所叁级甲等医院的乳腺癌患者、乳腺外科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意见,初步修订干预方案草案。3.专家会议法:召集乳腺癌临床治疗、临床护理、护理学、心理学、行为学专家举行专家会议,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订干预方案草案。4.预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安徽省某所叁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韧性干预,两组患者均在干预前、中、后采用14条目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多元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及生活掌控感问卷进行评价,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干预效果,对干预方案进行初步验证;采用招募率、完成率、患者满意度和干预依从性对干预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并根据预实验结果,对干预方案进行完善,以初步构建出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方案。结果1.文献分析:纳入的20篇文献干预对象多为乳腺癌患者,干预的实施者主要为护理人员、研究者或干预小组及专业人员。干预频次有每周1~3次或每个化疗疗程1次等,持续时间为3周~1年,共干预4~11次不等,每次干预时长30~180min不等。干预方法主要分为个体化干预和团体干预两种形式。初步形成干预草案框架: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个体化干预形式;干预对象为首次确诊后即将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干预频次为4次,每次干预时长为20~30min,干预时间为术前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1次化疗期间、术后第2次化疗期间;采用类实验设计,按照住院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韧性干预;4次干预主题分别为领悟社会支持、乐观、掌控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及随访(术后第3次化疗住院期间)对各结局指标进行评价。2.结构式访谈:参与本次访谈的30例乳腺癌患者和27例乳腺外科临床护士,均对一对一、面对面的个体化干预形式给予了肯定,根据其意见对干预草案的修订有:干预时长修订为“每次时长视不同患者个体情况及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而定”;第2次干预时间修订为“术后第2~4天,视不同患者术后恢复状态而定”,第4次干预时间修订为“术后第3次化疗期间”,同时相应将随访时间改为“术后第4次化疗期间”。干预内容上未提出具体的修订意见。3.专家会议法:参与本次专家会议的共有1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8125。根据专家意见,干预方案的研究设计修订为随机对照试验;增加了干预剂量,修订为7次干预,干预时间点分别为“确诊后第2天”、“术后出院前1天”、“术后第1次化疗前”、“术后第2次化疗前”、“术后第3次化疗前”、“术后第4次化疗前”、“术后末次化疗结束后”;每次干预时长修订为“视患者个体情况及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而定,每次约30~40min”;干预内容修订为以自我效能感为主,根据自我效能理论,设计干预方案。4.预实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了20例乳腺癌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干预前各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对干预中期和干预后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P分析、ITT分析结果均显示,两组患者的心理韧性总得分及其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效果,仅PP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因素对心理韧性的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性评价结果显示,招募率、完成率、满意度以及高、中、低依从性分别为90.9%、70.0%、100%、35.7%、28.6%、35.7%。根据预实验过程,对干预方案的改进有:第一次干预的时间点改为“确诊后”;干预频次改为6次干预,合并原第6次、第7次干预内容;家庭作业改为微信的形式。结论本研究以证据为基础、理论为依据、方法学为框架,初步构建出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方案。干预方案构建过程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构建出的干预方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及可行性,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吴小婷[10](2019)在《化疗期胃癌患者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及其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探讨化疗期胃癌患者心理弹性的变化趋势和保护性因素,并分析其保护路径,以期为早期制定心理弹性干预措施,增进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2017年2月~2018年9月,在安徽省某两所叁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和胃肠外科选取257例预行初次化疗的胃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在患者初次化疗前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调查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心理弹性简化版量表(Resilience Scale-14,RS-14)评估患者心理弹性的基线水平,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积极应对分维度(the Positive Coping Subscale of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PC)测量患者的积极应对水平,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价患者的社会支持程度,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Family Adaption,Partnership,Growth,Affection,Resolve Index,APGAR)评估患者的家庭功能,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分别测量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水平,并在初次化疗开始3个月后和化疗开始6个月后分别用相同的心理弹性问卷追踪测量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IBM SPSS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化疗前胃癌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采用HLM 7.03软件进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探讨化疗期胃癌患者心理弹性的变化及其变化率的差异。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的结果,确定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采用Amos 17.0软件进行路径分析探讨保护性因素对化疗期胃癌患者心理弹性的保护机制。结果1.化疗期胃癌患者叁次测量的心理弹性得分分别为(67.02±9.73),(69.24±9.15),(72.09±9.61),处于中等以上水平。2.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初次化疗前胃癌患者的积极应对(r=0.39,P<0.01)、社会支持(r=0.62,P<0.01)、家庭功能(r=0.64,P<0.01)、自我效能感(r=0.69,P<0.01)和希望(r=0.62,P<0.01)均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次化疗前胃癌患者的社会支持(β=0.20,P<0.01)、家庭功能(β=0.26,P<0.01)、自我效能感(β=0.30,P<0.01)和希望(β=0.26,P<0.01)对基线时的心理弹性有显着预测作用,共解释了总变异的68.9%。4.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期胃癌患者的心理弹性呈显着的线性增长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2.71;社会支持(β_(02)=0.35,P<0.01)、家庭功能(β_(03)=1.30,P<0.01)、自我效能感(β_(04)=0.33,P<0.05)和希望(β_(05)=0.29,P<0.01)对初次化疗6个月后的心理弹性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积极应对(β_(11)=2.02,P<0.01)、自我效能感(β_(14)=-0.20,P<0.05)和希望(β_(15)=-0.16,P<0.05)对心理弹性的变化率有显着预测作用。5.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初次化疗前胃癌患者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既能直接影响初次化疗6个月后的心理弹性,又能通过希望间接影响初次化疗6个月后的心理弹性;初次化疗前胃癌患者的家庭功能和希望可以直接影响初次化疗6个月后的心理弹性。结论化疗期胃癌患者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随病情进展呈线性增长趋势;初次化疗前胃癌患者的社会支持、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和希望对心理弹性具有横向和纵向的预测作用,是化疗期胃癌患者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性因素;积极应对虽不能直接预测心理弹性,但可以加快化疗期胃癌患者心理弹性的增长速率;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希望间接作用于初次化疗6个月后的心理弹性,家庭功能和希望可以直接作用于初次化疗6个月后的心理弹性。提示未来心理弹性干预应从初次化疗前的保护性因素入手,重视患者家庭-心理-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以期早期调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弹性的促发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保护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应用价值及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该院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未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乳腺癌患者116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感染防控措施)。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及主要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构成比、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感染率为2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未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TNM分期Ⅲ期、白细胞计数<4×109/L、住院时间≥30d是造成化疗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感染,通过分析其感染危险因素发现,应对年龄≥60岁、TNM分期Ⅲ期、白细胞<4×109/L、住院时间≥30d的患者给予保护性隔离措施以预防感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护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周铁民,王雅娟,王江洋.基于扎根理论的孤儿学生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2019

[2].窦侠,吴静.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应用价值及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3].王琳琳,贾骏,雷千乐,江琴.导生关系的保护性因素——基于知乎问答的质性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杨勇,周文青,夏志春,张博麟,叶君荣.精神科护士保护性约束认知度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

[5].梅翠红,李玲.神经重症监护中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

[6].俞秋嫣.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者无保护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7].黄成茵.临床分析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8].娄孟明.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

[9].江笑笑.基于保护性因素的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干预方案初步构建[D].安徽医科大学.2019

[10].吴小婷.化疗期胃癌患者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及其路径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保护性因素论文-周铁民,王雅娟,王江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