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磁共振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磁共振,造影,核磁共振成像,肿瘤,阿霉素,价值,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孙秋原,李骥,牛亚峰[1](2020)在《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5例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检查,然后以手术结果为参照,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及具体的影像表现。经手术证实,55例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中隐性骨皮质下骨折34例、骨皮质骨折14例、骨软骨骨折7例,核磁共振成像符合率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较,核磁共振成像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核磁共振成像表现如下:隐性骨皮质下骨折存在大范围的地图样、网格状或线状信号区,边界模糊但骨关节面完整;骨皮质骨折呈低信号带中断,与骨髓高信号存在强烈对比;骨软骨骨折呈多层次或者是连续性中断。说明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核磁共振成像表现具有多样性特点,仔细分析不难鉴别,可作为优选诊断手段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科学与光化学》期刊2020年01期)
刘梦颐,徐祖顺[2](2019)在《核磁共振成像引导的金球-阿霉素纳米复合物协同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纳米金,通过置换接枝牛血清蛋白(BSA)分子,配位叁价钆离子,最后静电吸附化疗药物阿霉素(DOX)。通过透动态光散射扫描仪(DLS)对其粒径进行了表征;利用磁共振(MR)成像技术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并通过细胞相容性(MTT)测试对其释药和放疗的功效进行测试;最后测量治疗后的肿瘤体积大小。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物被成功制备;同时表现出良好的MR成像效果;细胞相容性好,并且具有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19年04期)
缪勇[3](2019)在《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0月—2019年7月我院就诊的76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对象,对照组采取CT检查,研究组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式进行疾病的诊断,在扫描结束后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检出率以及扫描征象情况。结果:通过检查后发现,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检出率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检查后,对照组的腰间盘突出的扫描征象有36例(94.74%)低于研究组的腰间盘突出的扫描征象37例(97.37%),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式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由于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优势,因此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检查方式。(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林蓉,程沙沙,谭明乾[4](2019)在《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虾的水分迁移和品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虾在4℃贮藏过程中水分迁移和水分分布的变化。同时测定贮藏过程中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色差以及质构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PLS)对低场核磁共振CPMG原始衰减数据与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虾中主要存在3种不同组分的水,分别为结合水、不易移动水和自由水。在贮藏过程中,横向弛豫时间T_(22)(不易移动水)和峰面积A_(22)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横向弛豫时间T_(23)(自由水)先降低后升高,峰面积A_(23)降低;峰面积A_2(总水分)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流失而降低。通过MRI成像可以看出,水分主要分布在虾的头部和体表。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虾的pH值先降低而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升高,TVB-N,L~*,a~*,b~*逐渐增加,弹性、回复性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场核磁共振数据和pH值以及TVB-N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LF-NMR技术可用于虾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快速、无损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何兴林,刘君,官念,徐远久[5](2019)在《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探讨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2月-2018年3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 37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于TIA发作后24 h后接受ABCD2评分,并联合进行核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随访至TIA首次发作后90 d,分别记录7 d、30 d、90 d各时间点内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的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ABCD2评分与DWI结果与TIA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患者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在随访期内7 d、30 d、90 d等时间点内,ABCD2评分均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而PWI、DWI结果中均是PWI(+)DWI(+)组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I(+)DWI(+)、ABCD评分4~7分以及既往合并颅内动脉病变史是TIA后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以ABCD2评分≥4联合PWI、DWI结果阳性预测TIA进展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3%和69.8%。结论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早期联合应用ABCD2评分与PWI、DWI检查能够有效预测7 d、30 d、90 d内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临床可操作性强,临床价值显着,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朱林林,王海燕,颜宪书,李嘉根[6](2019)在《超声造影与核磁共振成像对宫颈癌病灶和侵犯程度评估的一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评估宫颈癌病灶大小和侵犯情况中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1月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6例,分别应用MRI增强扫描和CEUS检查,比较2种检查对病灶大小以及周围侵犯情况评估的一致性。结果一致性分析显示,MRI和CEUS评估病灶的左右径、纵轴直径和前后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CC=0.949、0.802、0.866),其中,MRI和CEUS的病灶左右径和前后径测量值的平均差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253、0.744),CEUS病灶纵轴直径测量值明显低于MRI(P=0.002)。CEUS与MRI评估阴道侵犯情况的诊断一致率为88.16%,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61)。CEUS与MRI评估宫旁组织侵犯情况的诊断一致率为88.16%,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99)。CEUS与MRI评估膀胱和直肠侵犯情况的诊断一致率为77.63%,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719)。结论超声造影与MRI在评估宫颈癌病灶大小和侵犯情况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CEUS对于病灶纵轴直径和膀胱直肠侵犯为中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于兆臻,黄建雨,周赞民,李晓伟[7](2019)在《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无辐射、无损伤、高分辨等优势,普遍应用于临床医学。然而,临床医学发现某些组织和肿瘤的弛豫时间相互重迭,导致诊断困难。造影剂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比度,改善了成像质量,显着降低了误诊。结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历程,综述了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研究现状,特别是T_1模式锰基造影剂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张雷廷,孙晓龙,方科,杨莎,顾阳[8](2019)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控制方法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综述形式,对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控制中的多种要素进行分析,并且对核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求,最大程度保障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稳定度,提升数据精准度,为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最大保障。(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梁建伟,扈洁,张兴,魏欣,黄妍[9](2019)在《核磁共振成像合并扩散加权成像在老年卵巢肿瘤中的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研究核磁共振成像(MRI)合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老年卵巢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12月为时间段,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卵巢肿瘤患者,术前,所有病例均进行MRI与DWI以及CT检查,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为准,比较MRI与CT诊断结果。结果:本组78例患者,MRI检出71例,检出率为91.1%(71/78),CT扫描检出63例,检出率80.7%(63/78)。结论:相比CT,MRI及DWI在诊断老年卵巢肿瘤方面的价值更高,且可准确鉴别良恶性及分期,作用显着,建议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白银波[10](2019)在《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结节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丙肝伴肝硬化结节患者依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95.0%)和对照组(87.5%)的诊断准确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肝硬化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均较为突出,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核磁共振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纳米金,通过置换接枝牛血清蛋白(BSA)分子,配位叁价钆离子,最后静电吸附化疗药物阿霉素(DOX)。通过透动态光散射扫描仪(DLS)对其粒径进行了表征;利用磁共振(MR)成像技术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并通过细胞相容性(MTT)测试对其释药和放疗的功效进行测试;最后测量治疗后的肿瘤体积大小。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物被成功制备;同时表现出良好的MR成像效果;细胞相容性好,并且具有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孙秋原,李骥,牛亚峰.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
[2].刘梦颐,徐祖顺.核磁共振成像引导的金球-阿霉素纳米复合物协同治疗[J].胶体与聚合物.2019
[3].缪勇.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林蓉,程沙沙,谭明乾.基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虾的水分迁移和品质变化[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5].何兴林,刘君,官念,徐远久.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价值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6].朱林林,王海燕,颜宪书,李嘉根.超声造影与核磁共振成像对宫颈癌病灶和侵犯程度评估的一致性[J].中华全科医学.2019
[7].于兆臻,黄建雨,周赞民,李晓伟.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发展现状[J].山东化工.2019
[8].张雷廷,孙晓龙,方科,杨莎,顾阳.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日常质量控制方法进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梁建伟,扈洁,张兴,魏欣,黄妍.核磁共振成像合并扩散加权成像在老年卵巢肿瘤中的诊断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10].白银波.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